异国孤海的共和抉择:辛亥年海圻舰易帜研究
2016-02-14贺怀锴冯巧霞
贺怀锴,冯巧霞
异国孤海的共和抉择:辛亥年海圻舰易帜研究
贺怀锴,冯巧霞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开封 475000)
清朝末年海圻舰黄龙旗下远航欧美,民国元年五色旗下回航,从黄龙旗到五色旗的变迁反映的是对共和与专制的抉择。海圻舰代表中国远航欧美,向世界展示中国甲午战后海军重建后的实力和形象,是甲午战后海军洗刷国耻的体现。辛亥革命后,异国孤海海圻舰于英国易帜,加入革命阵营,反映了当时中国共和的历史潮流,并产生了巨大的世界性影响。漂泊的海圻舰的选择,实质上就是当时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缩影。
辛亥革命;海圻舰;共和易帜;程璧光
清末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加冕,大阅军舰,海圻舰代表中国海军前往英国参加典礼,并就近访问美国,受到英王和美国总统的高度重视。海圻舰远航向世界表明了甲午战后中国重建海军的信念。武昌起义时,海圻舰尚在由美返英的途中,抵达英国后,得知辛亥起义的消息,立即顺应历史潮流,决然改旗易帜,参加革命。目前,学术界关于海军的研究论文与专著,几乎无人提及海圻舰海外起义易帜。海圻舰作为当时中国海军舰队的旗舰却无人关注,这至少是史学界研究的一个遗憾和缺失。关于海圻舰其他时段的研究,也仅仅有几篇文章,而且全为通俗性文章,而非学术性成果。笔者拟在占有大量的史料的基础上,钩沉史料,述清海圻舰异国孤海共和易帜的情况,不足之处,请学者指正。
一、清末远航:海圻舰出访欧美
宣统三年,“英皇加冕,大阅兵舰”[1]426。英国特邀中国参加典礼,清政府派“载振使英吉利贺新君”[2]1002,令海军部“加派巡洋舰队统领程璧光率领海圻舰前往”[3]584。从当时中国的舰队代表团规制看,清政府可谓极其重视。宣统元年,清政府改革海军军制,成立海军部,以贝勒载洵为海军部大臣,“尽收全国海军军舰于中央,统编为巡洋、长江两舰队”[4]539,同时,以“程璧光统领巡洋舰队,沈寿堃统领长江舰队”[5]269,另设统管巡洋舰队和长江舰队的统制处,由萨镇冰担任统制。巡洋舰队为当时清政府舰队主力,主要由几艘由外国定制的巡洋舰组成,长江舰队相对于巡洋舰队相差甚远,主要由一些炮舰组成。
海圻舰是“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战舰,成为清廷重振海军的象征与骨干”[6]426,定制于英国阿姆斯特朗船厂,“长424英尺,宽46英尺8英寸,吃水20英尺,排水量4300吨,马力17000匹,航速24节”[5]252,“回国后,成为巡洋舰队旗舰”[5]310。甲午战争后,清王朝向英国订制了海圻舰,向德国定制了海天舰,两舰为同等规制的姐妹舰,但海天舰回国后,不久碰礁沉没,这样就只得由海圻舰一舰独支海军主力。清廷派海圻舰往英国祝贺乔治五世加冕,一方面是“以将敬意而敦睦谊”[7]32,另一方面就是以海圻舰展示中国海军重建的成绩,向世界展示重建海军的壮志。
1911年4月,海圻舰自上海港出发,经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于6月抵达英国。“海圻舰代表中国海军参加了盛大的加冕典礼”[8]252,英王接见了中国代表团,并赠送了加冕银牌作为纪念。虽然当时的中国舰队无法与世界强国海军比肩,但就海圻舰而言,它算得上当时世界上较为先进的巡洋舰,代表中国出现于英国,就是向世界展示甲午战争以后中国海军重建的一个信号。“礼毕,适墨西哥华侨以遭拘留地官吏虐待,而频向清廷申诉,清廷因程璧光在欧之便,命他领舰前往墨西哥保护侨民”[9]147。8月,程璧光领海圻舰自英国起航,经大西洋抵达美国纽约,先对美国进行访问,“程曾至白宫,谒美国总统塔虎脱,并结交美国海军将领”[10]740。不久墨西哥虐待华侨事件平息,清廷取消了海圻舰前往墨西哥的航程,改为驶往古巴慰问华侨。海圻舰访问古巴后,经大西洋返航英国。
清末海圻舰远航欧美,引起世界的关注,“日本某报云,海圻巡洋舰上年代表清政府赴英参列英皇加冕礼后,即开往纽约,大为世人所注意”[11]。海圻舰的此次出航,既彰显了清政府敦睦谊的效果,受到英国国王和美国总统的高度赞许和欢迎,同时又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舰队重建后的风采,增强了世界对中国海军的印象,开启了中国先进巡洋舰远航欧美的先例,“中国海军至远西自此始也”[12]424。
二、异域抉择:海圻舰海外共和易帜
正当程璧光由美国返航英国的途中,1911年10月10日国内武昌起义爆发,湖广总督瑞澂急电,加派陆军劲旅与海军兵轮会剿,清政府为平定武昌起义,“命荫昌督师赴鄂,讨伐革命军,命萨镇冰统领兵舰,程允和统领长江水师同进”[11]696。清末海军中下级军官和见习生,都毕业于海军军校,“年少气豪,思想纯洁,倾向革命”[13]62,“故汉口交绥,海军军舰绝少开炮助清轰击,即不得已而发炮,亦有意不使之命中,各兵舰旋纷纷逃往归附革命军”[14]601,驻沪海军首先起义易帜,不久萨镇冰统领的海军主力巡洋舰海容、海琛、海筹等舰于九江起义。至此,清王朝于甲午战后重建的海军舰队(除旗舰海圻舰在外,尚未回国),基本全部易帜共和。
海圻舰于11月3日,安抵巴罗。旋闻祖国光复[15]174,全体舰员就不得不面临一个“是坚守封建专制,还是易帜共和”的历史性抉择。海圻舰能否起义,在于两个层面:一个是上层高级军官程璧光的态度,一个是中下层军官和舰员的态度。
海圻舰“官兵中的一些人早已参加同盟会”[16]258。舢板三副黄忠暄在烟台海军学校期间,对丧权辱国的清政府深感义愤,就秘密参加了同盟会。海圻舰抵达英国后,他得知武昌起义消息后非常振奋,尤其了解到其叔叔黄钟瑛(后来的南京临时政府海军总长)率舰队起义后,“立即在舰上展开地下活动,争取事情就在海外易帜,扩大国际影响”[17]6。通过活动,黄忠暄“获得了舰上官兵的支持”[18]116。额外副孟慕超和刘家浩,留学期间亲身体会到西方共和民主制度的优越性,潜意识里就埋下反清反专制的思想,认为“中国唯一的途径在于推翻腐败的满清王朝,建立现代的共和体制”[19]63。舰上官兵普遍达成共识之后,呼请统领程璧光率全舰官兵易帜共和。
国内海军各舰易帜阻力一般都来自于各舰舰长,海军高层军官“受封建官僚影响较深,甘为清政府所用”[1]716,但在共和的大势下,不得不顺应潮流,赞成共和。然而,海圻舰却少有来自于高层的阻力。统领程璧光与革命党渊源较深,程家“昆弟四人,伯早殁,仲恒征,叔恒启名璧光,奎光其季也”[20]6229。程璧光四弟程奎光对清末丧权辱国义愤填膺,有推翻清廷的想法。甲午战后,孙中山组织兴中会时,程奎光便加入了兴中会。甲午战争爆发时,程璧光任广丙舰管带参加大东沟之战,广丙舰沉没,程璧光落职归粤。孙中山闻程璧光“郁郁于乡,乃使奎光劝其兄参加义举”,在程奎光的劝说下,程璧光签署誓约加入兴中会[21]181,成了革命党。1905年,革命党决定起义,程奎光负责水师之责,但由于起义泄露,最终失败,程奎光、陆浩东等被捕牺牲,程璧光“避地南洋槟榔屿,得免株连”[22]1209。程璧光毕竟有革命的前身,又不满于清廷腐败无能,而且背负家仇国恨,故能毅然“同意领导全舰官兵,在海外易帜,支持辛亥革命”[23]264。
“中华民国”元年元旦,“海圻舰在英国巴罗因弗内斯港举行易帜仪式,降下了代表清廷的黄龙旗,升起代表民国的五色旗”[18]116。海圻舰的共和易帜产生了深远的国际影响。辛亥革命成功后,西方各国对革命党人政权尚未认同,但海圻舰的易帜再一次向西方国家彰显了中国革命的大势所趋。
三、共和五色旗下海圻舰回航
武昌起义后,“程璧光得不到国内的指令,滞留英国”[8]252,海圻舰全体舰员抵达英国后,“旋闻祖国光复,恨无寸功,咸以为辱”[24]13。后来,伍廷芳等电促回国,海圻舰并未立即归国,于是有些学者断定他“迟疑不决”,等待局势明朗后才归国,其实这里有一个认识误区。节录海圻舰航海日志一则,就可知其中的真相:“十三日(11月3日),安抵巴罗,船受风伤,入厂修理。”[24]26可见,并不是海圻舰舰员犹豫不决,而是迫于海圻舰舰体受损,入厂修理,不能立即归国。
民国元年,海圻舰应民国政府之命,5月,“海圻号巡洋舰,游历欧美结束,返抵上海”[5]16。自此,历经一年多远航的海圻舰回航中国,后编入“中华民国”海军舰队,并成为“中华民国”海军主力舰。海圻舰高悬中国国旗远航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开创了中国军舰走向深海的先河,展现出了中国海军洗刷国辱的勇气。尤其是于英国决然易帜,产生了巨大的世界性影响,彰显了中国共和的历史大势。可以说,海圻舰易帜不再单纯地是一艘军舰的简单易帜,它象征着当时整个中国海军和中华民族的形象。
海圻舰回国后受到北京政府的高度重视,“海圻舰前往欧美各国,逾时一载,差竣回华,该舰员久涉风涛,具见劳苦”[25]193,“民国肇造伊始,若非量予奖叙,不足以资鼓励而策将来”[2]669。北京政府首先给舰员一个月的假期回家省亲,薪水按原薪支付,并赏饷一个月,共计三千六百五十九两九钱;对于在此次航行中病故的四人,给予恤银五百元;舰员仍候差遣,“程璧光给予二等文虎章,汤廷光、刘冠南给予三等文虎章……葛启昌给予九等文虎章”[2]672,授勋者多达几十人。
四、海圻舰共和易帜与历史潮流
在近代战争中,海军显得越来越重要,“海军举足左右,动为全国重轻”[24]193。甲午战后,清政府重建了海军舰队,虽然发展速度较缓,但大体恢复了舰队建制,至辛亥革命前,清廷将海军划分为巡洋舰队和长江舰队两支舰队,巡洋舰队由巡洋舰海圻、海容、海筹、海琛,炮舰飞鹰、飞霆,练习舰通济,鱼雷艇若干组成;长江舰队由炮舰建威、建安、江元、江利、江贞、江亨、楚同、楚豫等舰,练习舰镜清,运输舰南琛组成。“清王朝重建的弱小海军以及新旧组成的混杂的水师,虽不足以对外御辱,但是对内战争却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25]678当武昌起义爆发后,“(除海圻舰在英国)统计巡洋、长江舰队,其所属舰艇已尽数遣用”[25]689,乃至于荫昌认为:“今者海陆并进……试问该匪其能持久否?”[26]191武昌起义初期,海军各舰驻守长江口,确实给革命军带来了不少威胁。
清末宣统继位以后,载沣监国,满清政府极力加强满人的统治权力,对军队的控制达到了空前的高度。1911年,清政府改革官制成立责任内阁,“内阁总理奕劻、陆军大臣荫昌、海军大臣载洵”[27]559,陆海军权掌控于满族贵族手中。海军舰队“在革命前也换了不少满人”[19]706,“巡洋舰海容管带换为喜昌,帮带换为吉升,海琛舰管带换为荣续”[28]56。本来清政府想尽量地将舰队军官换成满人,但由于满人学过海军的甚少,昆明湖贵族学堂培养的满人海军学员极少,且满人海军学员的海军作战能力一般,清政府迫于现状,只能先行撤换当时较大的巡航舰海容、海琛舰的管带,巡洋舰海筹因无满人海军将才而未改动。海圻舰在外,也未有改动。因此,清政府在海军方面的集权,收效实际上并不大,反而使满汉更加对立。
“鄂州起义,实愤于专制之流毒,故以民主相号召,未及匝月,响应在十省以上。”[19]693武昌起义自陆军始,清末新建陆军因新式教育训练,革命思潮风起云涌。相对新建陆军,“海军则不然,老成持重的多,冒险急进者少”[14]693,尤其是在海容、海琛等主力巡洋舰上,舰长为满人。随着革命声势日益壮大,海军中下层舰队官兵的革命思潮被激发出来,他们认识到革命绝不能“为几个满人管带、帮带所能压服”[13]60,决不能逆历史潮流而行,于是海军中下层舰队官兵达成共识,赞同革命。在舰队中下层官兵革命情绪高涨的情势下,各舰舰长(包括海容、海琛等满人舰长)也不得不顺应历史潮流,赞同共和。
武昌起义成功后,海圻舰尚在由美国返回英国途中,抵达英国后才知晓国内革命。当时国内海军已基本共和易帜,当时有报刊预测“中国海军刻下,全已隶属国民政府,故咸谓该舰(海圻舰)将来必反正无疑”[11],这种预判实质上是基于共和历史潮流的预判,认为海圻舰在共和的历史大势下,必然会选择共和一途。海圻舰于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之际,在英国易帜,降下象征封建专制的黄龙旗,升起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在五色旗下返航归国,其于海外易帜实质上是中国由封建到共和转型的一个缩影,反映的即是共和的历史潮流。
参考文献:
[1] 张侠.清末海军史料[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2.
[2] 杨志本.中华民国海军史料[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7.
[3] 刘传标.近代中国海军大事编年:上卷[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8.
[4] 陈悦.清末海军舰船志[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
[5] 姜鸣.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日志[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6] 陆儒德.关于国家与海洋相关性的论述[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8.
[7] 赵尔巽.宣统政纪:50卷[M].沈阳:辽海书社,1934.
[8] 左立平.中华海魂[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4.
[9] 清史编委会.清代人物传稿:下篇[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10] 二十世纪中国实录编委会.二十世纪中国实录[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
[11] 海圻舰之海外逍遥[N].申报,1912-01-23(3).
[12] 卞孝萱.辛亥以来碑传集[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1.
[13] 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辛亥革命回忆录第7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4] 中华民国开国五十年文献编委会.中华民国开国五十年文献:武昌起义[M].台湾:正中书局,1961.
[15] 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孙中山研究文集:2辑[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9.
[16] 吴杰章.中国近代海军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
[17] 刘传标.近代中国海军大事编年:中卷[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8.
[18] 刘琳.福州海军世家[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3.
[19] 中国航海博物馆.辛亥·海军辛亥革命时期海军史料简编[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1.
[20] 清史编纂委员会.清史[M].台北:国防研究院,1961.
[21] 冯自由.革命逸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2] 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2011.
[23] 宋其蕤.广州军事史下近现代卷[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2.
[24] 程慎修堂.程璧光殉国记[M].台湾:文海出版社,1970.
[25] 汤锐祥.孙中山与护法海军论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6] 近代中国海军编辑部.近代中国海军[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4.
[27] 陈旭簏.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辛亥革命前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8]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
〔责任编辑 牛建兵〕
Republican Choices in Exotic Solitary Sea: A Research of Flag Changing of Haiqi Ship in Xinhai Year
HE Huai-kai, FENG Qiao-xia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0, China)
Haiqi Ship with a flag of the Qing dynasty sailed to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but back with five-color flag flying in the first year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From the flag of the Qing dynasty to the five color flag, it reflects a republican with arbitrary choices. Haiqi Ship was on behalf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naval force after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1895. Essentially it is the embodiment of navy washing shame of Sino-Japanese War. After the Revolution of 1911, the ship changed its flag in the exotic solitary sea to join the revolution. It reflects the Chinese republic historical trend at the time, and it has a huge worldwide influence. The ship is a mininature of China at that time.
the Revolution of 1911; Haiqi Ship; Republican flag transforming; Cheng Bi-guang
K251
A
1006−5261(2016)05−0093−04
2015-12-25
贺怀锴(1990―),男,河南濮阳人,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