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异域反观与文化弥合——以《天将雄师》《王朝的女人·杨贵妃》为例

2016-02-14陶成涛

天中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反观异域杨贵妃

陶成涛



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异域反观与文化弥合——以《天将雄师》《王朝的女人·杨贵妃》为例

陶成涛

(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

以《天将雄师》《王朝的女人·杨贵妃》为代表的2015年国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在文化视野和叙述视角上采用了颇可称道的“异域反观”手法,这种艺术安排本身体现了一种基于当下文化思潮的“文化弥合”的尝试。文化弥合是对有差异性的文明、文化现象进行兼顾沟通的艺术加工方式。主要包括历史素材价值观和当下时代价值观的弥合、中西文化的差异弥合、影视作品文学维度和历史维度的弥合三个方面。文化弥合的手法和风格决定了历史剧的定位和品味。

历史题材;异域反观;文化弥合

2015年国产历史题材的电影中,《天将雄师》和《王朝的女人·杨贵妃》颇具特色。这两部作品的背景一个在汉代、一个在唐代,都将盛世的强大、自信、开放、包容等文化情结在作品中进行了充分的投射,时时能够看到对“黄金时代”的讴歌和赞颂。这两部影视作品的主题或多或少与当下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联系,既具有历史深度,还具有全球视野和时代关怀。

可以说,两部作品在选题和制作方式上有很多相同性,也比较集中地反映出这一类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得与失。同样,从这样的类型化题材中,我们也可以总结出历史题材尤其是古典时代(中国春秋至清末以古汉语为史料语言的时代)历史题材的艺术取法和文化观照。“大历史观”的时空兼顾,“亦古亦今”的主题兼顾,都是应当探讨的主题。

一、异域反观:东方人看“西方人眼中的东方”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西方文化对于游历、开拓、探险、远征的热捧是基于其海洋文明的基因的,而东方文化则信仰以静制动,追求万世太平的永恒。西方从《荷马史诗》到《鲁滨孙漂流记》,从羊皮卷的《马可波罗游记》到美剧《马可波罗》,都可以看出他们对自身文明之外的世界的兴趣,尤其是对古老繁荣的东方文明的持续热忱。而东方则“对自己的伟大却不自知,或自知不自得”‍①,因此,中国历史上有巨大国际影响的时代或发生国际影响的事件,往往由西方学者最先指出来,正如《天将雄师》主题“骊靬古城”与罗马军团关系的研究‍②、“怛罗斯之战”的研究‍③等。而这种研究一旦成为热点,便会带来持续的关注和议论,如在国内外论坛中可以看到中西方网友对于罗马帝国与中国汉朝如果在战场上相遇的热议‍④,也有唐代中国与阿拉伯帝国的怛罗斯之战的讨论‍⑤等网贴。实际上,这种文化热议的背后,体现的是多元文化格局下文化创意和文学作品的方向。我们需要一种文化视野的切换,正如《剑桥中国隋唐史》导言所言:

中国学者因视它为中国政治力量和影响的鼎盛时期和在文化、艺术等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王朝而深为注意。日本学者之所以专心致志于隋唐时期的研究,不仅因为他们对这一时期有内在的兴趣,而且因为在此期间日本深受中国制度的影响。结果,日本学者对隋唐时期的中国自然有一种深入和本能的了解,因为后者给他们自己的国家结构、法律、制度、艺术、文学甚至文字,都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西方学者也早就对这一时期着了迷,1753年耶稣会宋君荣神甫完成了第一部完整的西文唐代政治史;近几十年,他们为促进人们对唐代的认识又作出了自己杰出的贡献。[1]1

这段话虽然是对历史研究现象的总结,但它提供了一种差异性的文化思考模式。在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时代要求下,国人以中华黄金时代为历史题材,采用多元文化的思维,在文化视野上较多呈现出贯通中西的高度。这样的文艺作品,不但中国观众喜闻乐见、引以为豪,西方人也兴趣盎然、热议不绝。《天将雄师》《王朝的女人·杨贵妃》这两部影视作品在文化视野和叙述视角上采用“异域反观”的手法,取得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不俗效果。

“异域反观”首先是对我们习惯性思维中的古代中国进行一种陌生化的反观,从而更加新奇地代入观众。我们传统历史思维中的天下大势、成王败寇、才子(帝王)佳人、忠奸善恶、盛衰更替等因循老套的旧圈子就会在这种反观中被一定程度地消解,使影视作品可以更自如地表现更多的空间,从而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在《天将雄师》中,这种“异域反观”是多维度的,既包括开篇一对来骊靬古城探险的青年,也包括剧中西域各部族、罗马军团眼中的霍安和西域都护府。这种反观手法多次成为精彩的点睛之笔,如卢魁斯和霍安的对话、西域都护府与罗马军团的操练比斗、唱歌表演等。在《王朝的女人·杨贵妃》中,这种反观显得比较单一,甚至可以说更多地偏于叙事角度的转换。因此,《天将雄师》主题走出了传统历史题材的套路,体现出强烈的现代人文主义关怀,传递了和平友爱,歌颂了人性的勇敢和真诚。而《王朝的女人·杨贵妃》则依然以宫廷争权的血腥斗争、帝王佳人的纠葛为主线,这显然与塔西佗主教赞叹之下的大唐精神并没有贴合得十分紧凑。

中国的历史典籍浩如烟海,精准细致的研究考察并不是影视编剧的强项,所以即使非常优秀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也往往会被指摘出“毫无历史常识”的硬伤。故而架空题材如《琅琊榜》,不仅作者写起来方便,读者、观众也乐于接受和想象。当下学术研究与文化产业较为脱节的现实一时难以改变,真实历史题材的作品吃力不讨好,“异域反观”便不失为一种巧妙的处理手法:通过叙事视野和角度的转化切换,能够回避并不熟知的历史细节,使观众得到一种陌生化视角之余还深感编剧者之大手笔。采用“异域反观”手法,只需保证大历史框架无误,而细节的处理就游刃有余得多了。因此,罗马人眼中汉代士兵的装束,便与传统历史作品的影像迥异;而大秦使者眼中的大唐更是气势宏伟,一下子就让观众回到了大唐盛世。然而遗憾的是,《天将雄师》还是在中国的历史地理知识上出错甚多,例如山西大同的雁门关被挪移到了西域,突厥等隋唐才出现的民族被提前亮相,“丝绸之路”这个现代名词被植入人物对话中,“太守”“都护”等官制被奇怪叠加等。相反,对于罗马军团的描写,尤其是战斗方式,却深刻借鉴了西方影视的成功经验,表现得近乎完美。《王朝的女人·杨贵妃》更甚,中亚、罗马等现代外来词的使用,唐玄宗御榻前的黑色猛兽,石灰浆浇死活人的刑罚,还有几次对话中都把记录帝王言行的“起居注”当成帝王与后妃的“起居之注”等,都说明连“异域反观”都无法弥补编剧历史素养的不足。因此,文化自身的传承者还是要忠实认真地诉说自身,然后才能借助这种反观成就精品。

对于封建王朝,我们的想象来自于典籍,甚至来自于并不准确的影视图像,因而当一种新视野出现时,一定会产生新变。这种变化开始可能是技术上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必然会上升为文化之间、文明之间相互观照与交融的共有取材。“异域反观”其实也可以看作是国产影视学习西方提高自身的途径,西方人对于历史文化的价值观必然会影响国人,而这种影响势必会带来艺术审美的升级。例如韩国正在筹划拍摄的历史题材电影《露梁海战》,虽是他山之石,但未来的上映值得期待,因为这部作品对于韩国,既有文化直视,也存在中国援朝军队的“异域反观”,无论是反观还是正面直视,都弥合了域内与异域的文化差异,展现了宽阔的文化视野和人文关怀。

二、文化弥合:不是照搬,也不是戏说

“关公战秦琼”这个比喻往往可以一针见血地对很多粗糙的文化作品进行讽刺性的概括。但是如果我们做好了相关的文化铺垫,受众便会从一种文化视野的领悟中加以理解。例如《天将雄师》描写罗马十万军队入侵西域,西域都护霍安联合西域各部族,在安息国和忠诚于幼主的罗马军团的协助下,将疯狂的罗马野心家提比略打败。这当然是文学想象,但从文化上观察,大汉与罗马两大帝国同时并存,为各自的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财富和想象空间,因此关于罗马与大汉的战争想象实际是有丰富文化基础的。故而作为文学加工,《天将雄师》中罗马与大汉的交流成为乐见其成的文化期待基础上的艺术真实。虽然也有一些受众理智的质疑或情绪化的吐槽,但是对于这个文化想象的基础他们是不否定的,而且“骊靬古城”在历史典籍中也确有蛛丝马迹可寻。正如西方和阿拉伯世界的两句名言,“条条大路通罗马”和“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东西文化的交流有这样的历史文化基础,文学想象便有其存在的合理之处。所以我们不能单单以“关公战秦琼”来简单否定《天将雄师》,也不能简单对大秦东罗马帝国使者与唐玄宗的对话本身感到可笑,这种艺术安排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基于当下文化思潮的“文化弥合”的尝试。

但是,我们要明白,历史记载的语焉不详或叙述的空隙以及社会文化心理需求本身的张力虽然可以为文学想象提供弥合,但是这种弥合如果处理不好,就很可能造成一种荒诞或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文化怪圈。在当下价值观的宣传中,《天将雄师》用一种理想主义的文学虚构来弥合历史本身,造就了其巨大的缺点——对于历史真实本身的消解。文化弥合首先必须对时代文化的潮流和历史文化的遗产进行双重顺应,即兼顾二者,如果仅仅弥合其中一方面,而遮蔽、扭曲另一方面,都是自蹈怪圈的做法。《王朝的女人·杨贵妃》的怪圈就在于为了迎合当下浮躁的女性主义和伪女权思潮,利用“女性话语”的批评手段,将历史遗产中不利于塑造杨贵妃“完美”形象的内容曲改殆尽。电影中杨贵妃在马嵬向御前侍卫的一番控诉,可以看作是这种迎合的集中宣示,我们有必要将这段内容引述:

我想请问将军,这么多年了,有哪一个坏官是玉环开口举荐的?又有哪一个好官是玉环谗言诛杀的?历史上因被帝王宠爱而弄权干政的女子比比皆是,请问将军,我杨玉环跟她们哪一点相同呢?是,安禄山叛国,杨国忠误国,可是他们在封疆拜相之时,满朝文武百官,你们为什么,你们为什么不去向圣上死谏呢?若说有错,满朝的公卿大臣,包括圣上在内,你们是不是全部都有错呢?如果哪位将士自觉无错,那现在就请站出来,杀了玉环吧。玉环有错,错在我爱跳舞,爱音律,可是大唐江山,不是我一支舞,一笛曲,就可以吹散的啊。将军,为了大唐的安稳,我……我连自己的孩子都不生了,作为一个女人,我还能再多做些什么?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为了迎合当下的世俗女性主义,影视作品已经不顾忌严肃历史应有的维度了。影视作品通过选择性叙事、转移性空白,使无辜化的“女性话语”成为整个作品的主旨,但是这种选择和转移明显是掩耳盗铃。即使整部电影都极力撇清杨国忠与杨玉环的关系,甚至让杨国忠说出“小的可当不了她的家”,让杨玉环说出“三郎,你怎么让我的堂哥杨国忠做丞相了,是不是因为玉环的关系?”“可是他太爱财了,丞相可是要治国的啊”这样的话,这种弥合依然拙劣而无力。更何况影视中杨贵妃的种种表现与她这段话也有明显的龃龉不合:用红绸缎将整幢楼围住、干涉唐玄宗与吐蕃使者的一盘政治棋局、时刻让自己的虚荣心凌驾于玄宗之上,以致很多场面唐玄宗的出镜都是面无表情甚至明显带有愧疚之色。这些方枘圆凿之处,正体现了该剧所吹捧的女性至上的伪文艺观与明显的历史事实——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产生了严重的不可衔接。所以,简单粗暴的遮蔽、选择、转移、曲解、迎合,都只能算是技法拙劣的畸形改动,根本不能称得上是具有文化弥合性质的文学创作,其本身就注定了作品的失败。更何况文化弥合的手法尚且存在定位和品位的差异。在任何一个时代语境中,对于历史题材,加以如此强行的翻案式的文学重构,都必然是对历史维度的极大挑战,因为它超出了“文化弥合”的合理区间。所以,只顾及当下的世俗价值观甚至庸俗价值观,而颠覆传统文化中严肃深刻的历史精神,是一种极端性的文化矮化行为,也是一种文化褊狭主义的自我暴露。“文化弥合”既是一种有意的基于文化兼顾基础上的艺术加工,又显然具有它应有的界限和尺度。

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中有一个非常成功的文化弥合例子值得借鉴。在封建时代的戏剧文本中,程婴是因为忠义感召,主动献上自己的男婴从而保全了赵氏遗孤。这种大义愚忠的精神是封建社会极度讴歌的,但是在当下,这种精神显然有争议,所以该剧就设定为程婴的妻子误将自己的儿子当成了赵氏遗孤给交上去了。这既增加了文学冲突,又体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在境遇中的变化,既顺应了时代精神,又吻合了历史事件的大框架。所以,文化弥合,更重要的是将历史素材的价值观和当下时代价值观、人性思索进行巧妙的弥合。

“文化弥合”不仅在对待历史传统与当下精神的衔接时应该注意,在对待中西文化的差异时也是如此。《王朝的女人·杨贵妃》中,来到大唐的塔西佗主教几次盛赞大唐长安,但是观众所见到的盛唐长安却满是阴险的人性和血腥的争夺,包括被刻意漂白了的不伦之恋。这中间的深层次矛盾想必观众稍微深思就会感觉到。而且对于西方文化的不理解也给基督教观众带来了一种不舒服:该剧将这位东正教主教拉来做不伦之恋继续演进的伪道德掩饰,面对杨玉环的质问“如果有一位父亲,想要追求他儿子曾经的妻子,您的上帝会怎么看”,伦理观念森严的主教回答的竟然是“Love is not easy”,最后吞吞吐吐未置可否。且不说“异域反观”在这里完全沦为道具,文化上的糊涂更限制了这部作品的受众。影视作品想要“走出去”,仅仅拉来西方视角和叙述者,而没有文化上的理解,自然是异想天开。而这部作品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怪圈,实际上从贪多的主题开始,到文化表象交融背后的深层次杂乱无章,从立意于传统人性的阴险到迎合当下女性主义的俗套,处处将异域反观当作道具而忘记了文化弥合。

杨杰在《历史剧创作要避免畸轻畸重》中指出,当下历史剧的误区有二:一是“以历史的具体史实比照历史剧的真伪、优劣、成败与否,其实质是片面地凸显历史维度而忽略了文学维度的存在”;二是“过度张扬其文学性艺术性(虚构性),消解、颠覆历史事实的客观性、真实性、必然性和规律性而陷入唯心史观。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否定历史剧的历史性特征,表现为以历史剧的艺术性为托词而调侃历史、娱乐历史,将历史随意解构,置历史事实于不顾”[2]。历史剧的文学维度不可能脱离历史维度而独立存在,但没有文学维度的历史剧则缺少时代关怀和当下意义,两者的结合实际上正是“文化弥合”。弥合的手法和风格决定了历史剧的定位和品味。我们既不能简单照搬历史,因为再真实的纪录也无法再现历史;我们也不能随意戏说历史,因为历史有植入我们民族记忆的文化基因和经验规律。

当代中国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不乏陈陈相因、自说自话的套路,而忽视了历史题材背后文明的交流。在全球化的文化市场中,我们将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题材进行再创作,必然要打开不同文化之间的接受隔膜。从这个角度来说,《天将雄师》《王朝的女人·杨贵妃》这两部作品在文化视野上足以让我们眼前一亮。《天将雄师》虽然文学想象成分极大,但是所有为这个文学冲突做铺垫的文化细节都颇具功夫,全剧主线流畅,异域反观和文化弥合手法都默契地为剧情服务。而《王朝的女人·杨贵妃》则仅得皮毛,异域反观的手法更多停留在叙事角度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整部作品没有理解异域反观的目的是为了文化弥合,而不是单向迎合当下女性群体的口味,这使得其定位和品味都大打折扣。可以说,文化弥合的手法高低和风格差异,决定了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定位和品味。我们应该认识到,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真正成功必须做到三点:第一,对历史维度和文学维度加以贯通;第二,对历史素材的原有价值观和现代社会的当前价值观进行双向优选;第三,对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人类文明的道德理念进行一致性探寻。演绎历史,反思文化,解读人性,阐释情感,这些都是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必须注意和努力的方面。

注释:

① 《王朝的女人·杨贵妃》中塔西佗(Tacitus)主教语。

② 美国汉学家德效骞(Homer Hasenpflug Dubs)于1957年在《A Roman City in Ancient China》一书中最早发表“骊靬古城是一个罗马军团后裔”的观点。

③ 最早介绍“怛罗斯之战”对中亚文明影响的是1964年美国D. M. Dunlop发表于《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的文章《A Short History of Islam by Sayyid Fayyaz Mahmud》。

④ 罗马帝国与汉代中国的历史比较是西方历史文化论坛上讨论的热点。可参见龙腾网整理的标题为《英国狗血大片〈罗马帝国血战中国汉朝〉》的国外评论(http://www. ltaaa.com/bbs/thread-5379-1-1.html)。

⑤ 关于唐代中国和阿拉伯帝国的历史文化热议,在国内外历史论坛上比比皆是,如天涯社区上的《阿拉伯帝国VS唐朝,大唐真的能力压阿拉伯成为当时世界NO.1?》(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223199-1.shtml),historum论坛上的《Tang China more powerful than Byzantium Europe and Arab conquests?》(http://historum. com/asian-history/90854-tang-china-more-powerful-than- byzantium-europe-arab-conquests.html),等等。

参考文献:

[1] [英]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M].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 杨杰.历史剧创作要避免畸轻畸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1-26(1).

〔责任编辑 杨宁〕

2016-03-14

陶成涛(1986―),男,陕西西安人,讲师,博士。

I207

A

1006−5261(2016)05−0083−04

猜你喜欢

反观异域杨贵妃
汉族地区乡村人类学研究反观与反思(1877—1980)
反观中优化低年级科学教学课堂
通过明代绘画作品反观饮茶环境的艺术设计
杨贵妃死亡之谜
异域寻踪
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出处
异域寻踪⑦
异域寻踪⑧
杨贵妃 王朝的女人
《王朝的女人·杨贵妃》梦回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