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党报使用新闻人物肖像的新闻表现力

2016-02-14郭晓维

中国地市报人 2016年5期
关键词:贴近性军垦党报

□郭晓维

(北疆开发报社,新疆博乐833400)



论党报使用新闻人物肖像的新闻表现力

□郭晓维

(北疆开发报社,新疆博乐833400)

所有的拍摄题材中,几乎是百分之百地离不开人物,有的是把人物作为主体,有的是作为陪衬,离开了人物的照片似乎总是缺少点什么,或者构不成新闻。所以,人物肖像是媒体中使用最多的。

近年来,党报使用新闻图片中,已经越来越多地使用新闻人物肖像。新闻人物肖像,是指摄影记者在新闻现场对人物和事件进行合乎情理的判断、理解,使用现场光或现有光,一般在不干涉被摄对象的条件下,表现新闻人物的内心精神面貌、气质的图片作品。

笔者身为一名地州级党报的编辑、记者,在从事拍摄和编辑版面的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党报在使用新闻人物肖像后,新闻表现力更突出。新闻人物肖像对于表现主题,体现新闻报道贴近性和增加报道的厚重感也有很大的益处。

新闻人物肖像尽可能地还原新闻事件发生时的环境,有利于表现新闻主题

新闻发生后传递到读者面前时,能够最大限度地还原新闻现场,对于增加可读性非常重要。相对于电视类媒体,还原新闻现场一直是纸媒的弱点,所以在使用图片中可以最大限度地规避这一弱点。新闻人物肖像,通过摄取人物的容貌外观,从而把人们领进一个熟悉而陌生、凝固而生动的新奇世界。并由此把人们带进了当时的事件现场,读者可通过被摄者的面部表情来了解和体验他的内在心理和生存的环境氛围,既引起人的视觉兴奋,又震撼着人的心灵。因此,以新闻人物肖像作品,可以表现人物、事件、社会和时代等较大的主题,对于表现新闻主题有很大的说服力。再大的事件背景下,选择一个个体的命运或者遭遇,对于表现大的主题有一种“一叶知秋”的豁然开朗。

大千世界,人是万物之主,新闻人物肖像是最具魅力的。有研究表明,读者对新闻现场人物照片较感兴趣,拍摄的照片也增加报道的可信度。

使用新闻人物肖像,有利于表现党报的贴近性

新闻人物肖像摄影拍摄的是人物与环境的结合体,人物既要突出,又要让受众了解到更多的信息。近几年来,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党对新闻媒体提出了“三贴近”原则,并开展了一系列走基层活动,力求使党报类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多使用群众理解、群众喜爱的语言和形式。

在大量走基层报道中,新闻人物肖像摄影被更多的使用。以笔者工作的新疆《北疆开发报》为例,全年出版报纸在140期左右,每期4个版,全年一线职工、普通群众作为被采访对象,新闻人物肖像图片的使用可占到全年60%。当越来越多的致富能人、先进个人成为报道的主要对象,报纸的可读性增加了,被群众认可、接受的程度也越来越高了。

2013年,笔者拍摄了一组名为《岁月绽放出幸福的微笔》的新闻人物肖像就广受好评。这组图片以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工作的第一代军垦战士为拍摄对象。拍摄中,笔者选取了老人们熟悉的生活场所,使用了老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作为道具,并注意在拍摄中突出了手部这一细节。拍摄了近200位老人后,从中选取了9幅进行刊登。这9位老人,基本概括了第一代军垦战士的身份特点。老人们的面容历经沧桑,眼神却宁静温和,表现出了晚年幸福这一主题。

2013年,正值第五师从新疆哈密西迁到博州50年,图片刊登后在老军垦战士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党报带给读者的感受一直是严肃、认真的,感到距离普通人群较远。当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以自己熟悉、喜爱的状态成为新闻人物后,增加了党报的贴近性、可读性,也让党报颇受普通群众喜爱。

使用新闻人物肖像,可以体现出新闻事件的厚重性

新闻人物肖像摄影不同于一般题材的新闻摄影,也有别于肖像摄影和人物摄影,它是新闻摄影记者最难以掌握的一种摄影技巧,拍摄对象既要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又要具有视觉美感的形象价值。这就要求拍摄者在既定的现场条件下,使用极其有限的造型手段完成高难度的形象造型和对人物内心的深层开掘,并将这种开掘外化在摄影媒材上。

2013年,正值湖北省对口援建第五师第三年。3年来,湖北省大批援建资金用于发展民生,给第五师的职工群众带来了很大的实惠。在这一历史事件下,笔者关注到,第五师八十六团的湖北籍职工最多。在1963年,第五师从哈密西迁到博州后,建设团场初期,从湖北省黄冈市来到这里支援建设的湖北籍军垦战士多达300名。表现50年前湖北省人民对第五师建设的支持成为了笔者的采访主题。之后,笔者多方联系,确立了以如今还生活在团场的湖北籍职工夫妇为拍摄对象。

在拍摄中,笔者来到老人们的家中,先了解老人的生活情况,再仔细观察老人家中的物品摆放,从而确立了拍摄背景和使用道具。因为新闻人物肖像在拍摄的过程中展示被报道对象和他的生存环境,一张好的人物肖像应该交代被摄者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让读者对被报道人物以及其生存状态有更多的了解。

这些背景中,有全家福的合影,有日历等,使用的道具有老人正在做的手工面、老缝纫机等。道具与背景的使用能使人物与拍摄主题相融合,起到了很好地表现主题的效果。

镜头前,十对夫妇的表情、姿态和生活环境无声展现出他们今天的生活。而在湖北省对口援疆这一大背景下,反映出了两地人民共同建设祖国这一主题。

这组照片经湖北省荆楚网、中新网等多家媒体转载,达到了很好的新闻宣传效果。

(本栏编辑:朱可江)

猜你喜欢

贴近性军垦党报
兵团记忆
浅论县市级电视台民生新闻的贴近性与人文关怀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北大荒的脊梁——《老军垦》获奖感言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吕永海:用执着传承兵团精神
增强新闻贴近性,提高舆论引导力
用评论打造核心竞争力
以“专、新、深”做强党报文化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