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新模式
2016-02-14李玉辉
李玉辉
打造“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新模式
李玉辉
2014年,厦门市分别被国家工信部确定为“信息惠民试点城市”、被民政部确认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两年来,厦门市委、市政府紧密联系经济特区人口结构趋向老龄化、养老服务需求多元化等实际,结合组织开展“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创新实践,抓住深化供给侧改革有利契机,先后制定出台《厦门市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等24项养老服务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服务设施,着力以探索“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为突破,加快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在全省率先建成养老信息化平台暨开通“12349”养老专用号,实现智慧城市建设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机融合、高效衔接,推动养老服务业创新发展。
一、打造养老信息化平台
厦门市现有户籍人口211.15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29.8万,老龄化程度为14.1%。全市现有养老服务机构32家,日间照料中心6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23个,农村幸福院43个,居家养老服务站369个,养老床位9759张,每千名老人的养老床位数达到32.7%。
在打造养老信息化平台方面,主要做法为:
(一)高起点建设平台。厦门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养老信息化平台建设。民政、发改、财政、经信、老龄等部门迅速行动,积极推进。经专家评审和公开招投标,厦门智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标厦门市养老信息化平台项目,该平台由其全额投资建设并负责首期日常运营,政府部门以购买服务方式补助扶持。对于应由政府保障的特定老人,由政府购买服务,其余老人的养老信息服务由市场化运作。中标企业设立了“厦门市市民养老服务中心”,开通“12349”服务热线,主要承接和协助民政部门从事社会化养老服务。2015年4月30日,全市养老信息化平台暨“12349”养老专用号在全省率先开通并投入使用。养老信息化平台借鉴吸收了兄弟城市的先进经验,在技术上进行了提升优化。这一全方位服务平台的正式启用和运营,让养老服务更加便捷、优质、高效。
(二)多领域开发功能。厦门市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以互联网思维高效整合全市养老服务资源,并运用最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和管理,打造了一个线上与线下互联互动的“养老O2O”新模式。平台接入智能健康终端、手机APP、门户网站、一键通等多种方式,实现了老人、子女、中心多向互动、主动监测;并融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化先进技术,形成健康管理、紧急救援、医疗康复、生活服务、机构管理“五大系统”合力助飞信息化养老,实现养老服务供求信息无缝对接。
(三)重实效根植社区。2015年,厦门市民政局在湖里区禾山街道进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试点,积极探索破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瓶颈。社区设立居家养老服务站,将养老信息化落地根植到社区。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市民养老服务中心“12349”养老服务平台,为社区居家养老提供信息化服务。养老信息化平台依托信息化手段,实现养老信息化平台与社区服务站的有效衔接,解决了社区养老需求不明、资源分散、不专业、服务人员不足等问题。2016年3月8日,在湖里区召开了全市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现场会,对试点工作进行总结推广应用,并计划2016年推广到岛内两区及岛外各区主城区村(居),2017年推广到全市。
二、精准发力居家养老
(一)服务需求精准务实。社区助老员通过入户巡访,与老人面对面、心贴心,深入了解老人需求;对失能半失能老人以及孤寡、空巢老人,每周2次入户走访和电话拜访,进行心理慰藉,实现点对点、一对一服务。
(二)数据分析精准及时。社区服务站助老员每日将服务需求数据反馈到中心,由养老信息平台进行及时全面的分析管理,为社区老人提供家政服务、精神慰藉、医疗陪诊、政策咨询等4大类25项服务。在社区建立电子健康数据档案,实现对老人的健康监测。助老员和服务站作为软硬载体紧密结合,实时链接中心服务老人。
社区助老员上门为老人量血压并进行信息登记
(三)购买服务精准有效。2015年,厦门市、区两级政府财政投入1257.05万元,为“三无”、特困、空巢、失独等老年人群体购买各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15项,服务项目涉及爱心餐桌、家政保洁、医疗巡诊、心理慰藉等。每年花费300多万为全市“重点优抚对象”、革命“五老”“三无”“五保”对象、“低保特困老人”及本市户籍90岁以上老年人购买养老信息化服务。2015年发放居家养老服务补贴1328.89万元,受惠人群43176人。
(四)服务资源精准对接。根据养老服务需求,整合养老服务资源866家,做到精准匹配、高效对接;同时,为试点社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313份、覆盖面达84.1%。在试点社区举办了30场公益活动,参加人数超过8000人次,社区老人参与率达95%。
(五)跟踪反馈精准到位。养老信息服务中心在约定服务时间30分钟内进行服务确认,24小时内完成服务回访,进行服务满意度测评并生成报告,确保服务全程及时高效。养老信息化平台举办100多场公益活动,竭诚服务老人3万多人次,服务满意度100%。
三、建立养老专业人才队伍
(一)推行社区助老员制度。在社区推行助老员制度,明确助老员职责和服务范围,实行统一专业培训和考评,助老员为社区的老年人提供专业服务。社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每年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购买10万元的为老服务项目(含1-2名助老员薪酬)。
(二)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园。积极采取孵化培育、人员培训等途径和方式,抓好养老服务专业社工机构的引进、培育和规范,推动专业社工服务进社区。在湖里区建立了社会组织服务园,并获得全国首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示范区。思明区在鹭江街道双莲池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培育基地。2015年度,全市社会养老组织新增43个,新增了一批素质较高的养老从业人员。通过培育一批养老服务社工组织,鼓励街道、社区与社会组织合作对接,开展专业化、人性化的助老服务。
(三)强化养老服务队伍。在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老人服务中心设置社会工作者岗位,鼓励和吸引专业社会工作者和社工专业的高等院校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探索建立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培训,有计划地在厦门市各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在医高专建立老年护理轮训基地,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专门服务人员。完善和规范养老护理员岗位工资指导价位,建立护理人员薪酬递增机制,逐步提高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养老护理工作队伍。
厦门市在信息化养老的基础上,致力打造20分钟“为老服务圈”。政府通过购买服务,为社区配备专门为老服务的助老员。市民政局拟将相关民政工作的业务咨询等整合到养老信息平台,通过拨打“12349”养老专用号,实现民政业务“一号通”。通过老人手机、智能腕表、跌倒报警器等设备,实行实时主动监测,实现紧急救援“一键通”。市民养老服务中心与建设银行合力推出厦门市民养老服务卡,老人在签约服务商消费时可享受上门服务、打折、优先结账等优惠,实现消费结算“一卡通”,为老人提供吃、住、医、行、乐等全方位的养老服务。
(作者系福建省厦门市民政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