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导入结合艾灸穴位治疗子宫肌腺症疼痛的效果观察
2016-02-13胡艳玲王晓丽陈丽萍
胡艳玲,马 慧,王晓丽,陈丽萍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8)
离子导入结合艾灸穴位治疗子宫肌腺症疼痛的效果观察
胡艳玲,马 慧,王晓丽,陈丽萍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8)
目的探讨中药离子导入结合艾灸穴位法治疗子宫肌腺症疼痛的效果。方法 对于妇科门诊及病房的,子宫肌腺症患者分2组进行,一种给予中药离子导入法,另一种予以中药离子导入结合艾灸穴位法,观察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疼痛效果对比。结果 观察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离子导入结合艾灸穴位治疗子宫肌腺症疼痛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离子导入;穴位;艾灸;疼痛
育龄期妇女是子宫肌腺症的主要发病群体,肌层内出现内膜腺体之后,会出现周期性改变,分泌出炎症因子,对子宫功能性伸缩以及正常形态进行影响,导致经前、经时及经后疼痛,这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子宫肌腺症治疗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平行对照的原则,分为中药口服+离子导入、中药口服+离子导入+艾灸穴位,各30例。观察组年龄26~55周岁,对照组年龄25~58岁,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中药口服加中药离子导入治疗,方药:温肾消癥汤加减
(1)口服:上方1剂/d,分两次服用,月经周期第5天开始,共服14天,连续口服3个月。
中药离子导入仪器使用方法:中药浓煎,温度在40°左右,在患者下腹部放置,取子宫穴,将治疗电极板放在药垫上方,采用松紧带将其固牢。然后再调整仪器参数,调节“状态”开关到“导入”模式,时间设置为20min,冬季热度设置5档,春夏秋季热度设置1-2档, 强度设置在50左右。将患者的耐受力作为依据,对强度进行合理调整,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要对其主诉进行重视。嘱咐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忌生冷、刺激、油腻食物。
观察组中药口服及离子导入都与对照组相同中药内服外用的方剂也相同。新加了艾灸穴位,行艾灸穴位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症状。痛经选穴:痛经可分为实证痛经与虚证痛经。实证者若辩证为阴寒凝滞,可以艾灸中极穴、次髎穴、子宫血、三阴交、归来穴、地机穴;虚证者,可艾灸气海穴、三阴交穴、子宫穴、足三里等。
艾灸方法:选准穴位,然后进行艾灸,艾灸向患者说明灸以皮肤有温热感而不烫作为艾灸的度,在对患者进行艾灸的过程中,要将患者的自身情况作为依据,对艾条的高度进行调整。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将腹艾灸穴位点暴露,把无烟灸条点燃,在穴位上方,和皮肤相距5 cin的地方对其进行5min的温和灸,直到患者的局部皮肤出现温热感。在艾灸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减少与患者讲话,确保患者对经络感传情况进行充分感受。完成艾灸后,嘱咐患者忌生冷、刺激、油腻食物,做好腹部保暖工作,在此基础上,要结合中药离子导入,对患者进行三个月的治疗。
1.3 疗效判断标准
①患者的症状没有减轻,NRS在6-10之间为无效;②患者的痛经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但是在每个月经周期来临时需要服用止痛药止痛,NRS在3-5之间为好转;③患者的痛经症状已经消失,但是受到某些因素影响后会复发,NRS在1-3之间为有效;④患者的痛经症状已经完全消失,患者的病情在半年以上才会出现复发现象,NRS为0分为治愈。
1.4 观察指标
采用数字等级评分法:点状标尺上有0-10,10表示剧烈疼痛,0表示没有疼痛,患者根据自己的感受进行数字选择,评分值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严重。此方法的不足之处是患者容易受到数字和描述字的干扰,降低其灵敏性和准确性。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例数(n)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统计分析
3 讨 论
子宫肌腺病的典型症状:痛经多呈继发性,伴进行性加剧。祖国医学并无子宫肌腺症病名,中医古籍中和此病有关的论述散见于“月经不调”、“痛经”、“血瘕”、“癥瘕”等疾病[2]。肾虚是本病发病的内在原因,是本;而出血粘连、阻滞经脉之“瘀”则是标。一方面,肾气虚,封藏失职,冲任不固,血行无力,可导致血海盈虚失司,血不归经而致子宫肌腺症。
4 小 结
中药离子导入在治疗慢性盆腔痛已经有显著临床研究及临床效果,针对于离子导入的原理,我们将其结合艾灸应用于子宫肌腺症患者,治疗子宫肌腺症痛经的治疗,已经有显著的效果,本次研究虽然差异不大,但对于患者的舒适度及痛苦的减轻有显著疗效。
[1] 桂 涛,蒋勇军,黄美华,等.子宫腺肌病免疫发病因素的研究新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14:30-32.
[2] 谢 幸,苟文丽.妇产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6.
R711.74
B
ISSN.2095-8803.2016.10.1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