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30例儿童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2016-02-13柴明珍
柴明珍
黑龙江省绥化市庆安县人民医院预防保健科,黑龙江庆安 152400
心理护理在30例儿童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柴明珍
黑龙江省绥化市庆安县人民医院预防保健科,黑龙江庆安152400
目的针对心理护理应用于儿童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初步探讨。方法收集2013年8月—2014年8月期间的30例儿童糖尿病患者,随机将儿童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有15例。对照组儿童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方法,观察组儿童患者基于此采取心理护理干预方法。比较两组儿童患者的血糖指标控制、治疗依从性及儿童患者家人焦虑情况等指标的差异。结果相对于护理前,两组儿童患者在护理后血糖指标的改善比较明显(P<0.05),但在改善幅度方面,观察组儿童患者更为明显(P<0.05);在治疗依从性方面,观察组儿童患者高于对照组儿童患者(P<0.05);在家长焦虑情绪及疾病不确定感方面,观察组儿童患者的评分相对低于对照组儿童患者(P<0.05)。结论在临床护理儿童糖尿病患者的过程中,采用心理护理方法的效果比较明显,使儿童患者血糖指标得到明显控制,治疗依从性显著提高,儿童患者家长明显改善存在的不良情绪。
儿童糖尿病患者;心理护理干预;护理效果
1型糖尿病主要是因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而导致的一种糖尿病类型,在青少年群体中比较多见。儿童糖尿病患者主要采用胰岛素进行治疗,但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因儿童群体特点,通常需采取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以确保儿童糖尿病患者的疗效[1]。该文收集2013年8月—2014年8月期间的30例儿童糖尿病患者,分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方法及常规与心理护理干预相结合的方法,血糖指标控制、治疗依从性及儿童患者家人焦虑情况等指标的差异。研究儿童糖尿病护理中采用心理护理的效果,为其临床护理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8月—2014年8月期间的30例儿童糖尿病患者,全部儿童患者都被确诊为1型糖尿病,与1型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相符。征求儿童患者家长同意后,将30例儿童患者列入该研究病例。随机将儿童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有15例。对照组儿童患者中,男女比例7:8,儿童患者年龄在5~11岁,平均年龄为(7.1±1.2)岁,糖尿病病程在1~5年,平均病程(3.7±1.2)年;观察组儿童患者中,男女比值为8:7,儿童患者年龄在3~10岁,平均年龄为(7.3±1.3)岁,糖尿病病程在2~6年,平均病程(3.6±1.5)年。
1.2临床诊断标准
根据世卫组织制定并实施的诊断糖尿病标准:患者产生糖尿病症状,血糖指标在任意时间都高于11.1 mmol/L,空腹血糖指标高于7.0 mmol/L。若患者与上述诊断标准中任意2条相符,就能被确诊患有糖尿病。1型糖尿病患者不能分泌身体所需的胰岛素,分泌的胰岛素严重不足[2]。
1.3儿童患者列入研究病例及排除标准
儿童患者列入研究病例标准:与1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相符,年龄小于12周岁,采取注射胰岛素方法进行治疗,不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患者的排除标准:发生急性感染;肝肾不具有正常的功能;缺少必要的临床资料[3]。
1.4研究方法
该研究病例中的儿童患者都采取注射胰岛素治疗方法。对照组儿童患者采用基础护理、给药护理、饮食指导、健康教育、运动及并发症护理等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儿童患者基于常规护理干预方法实施心理评估、疏导及正向暗示等心理护理干预措施[4]。
1.5儿童患者的临床有关指标观察
对护理前后两组儿童患者的空腹及餐后2 h血糖指标的控制情况、治疗依从性、儿童患者家长焦虑及疾病不确定感评分情况进行比较。治疗依从性主要分为完全、部分及不依从三种类型,儿童患者家长焦虑自评量表分数在0~100分之间,50分为临界值,得分值越高表明儿童患者家长具有更严重的焦虑情绪。疾病不确定感量表主要评价25个每个1~5分的条目,总分在25~125分之间,得分值越高表明儿童患者家长具有更严重的疾病不确定感[5]。
1.6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儿童患者护理前空腹血糖指标平均(9.19± 2.16)mmol/L,餐后2 h血糖指标平均(13.08±3.05)mmol/L;护理后空腹血糖指标平均(6.22±1.31)mmol/L,餐后2 h血糖指标平均(9.81±1.29)mmol/L。观察组儿童患者护理前空腹血糖指标平均(9.11±2.11)mmol/L,餐后2 h血糖指标平均(13.15±3.47)mmol/L;护理后空腹血糖指标平均(4.75±1.15)mmol/L,餐后2 h血糖指标平均(8.05± 1.17)mmol/L。相对于护理前,两组儿童患者在护理后血糖指标的改善比较明显(P<0.05),但在改善幅度方面,观察组儿童患者更为明显(P<0.05);在治疗依从性方面,观察组儿童患者高于对照组儿童患者(P<0.05);在家长焦虑情绪及疾病不确定感方面,观察组儿童患者的评分相对低于对照组儿童患者(P<0.05)。
3 讨论
随着近年来不断提高的经济水平,生活质量也日益提高,饮食习惯及结构产生较大变化,1型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高。主要发病群体为青少年,在临床中目前还没有弄清1型糖尿病的致病机制,可能和患者存在的遗传因素及免疫缺陷具有一定关系。因机体不能分泌胰岛素是1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所以,临床中主要采用胰岛素长期注射方法弥补胰岛素不足的情况,但因1型糖尿病患者主要是青少年,其年龄特点造成患者不具有良好的治疗依从性,不能积极配合治疗,所以,儿童糖尿病患者在临床中应采取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才能使其治疗的依从性不断提高。
该研究比较30例儿童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效果,针对两组患者分别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及常规与心理护理相结合方法进行护理,结果表明,相对于护理前,两组儿童患者在护理后血糖指标的改善比较明显(P<0.05),但在改善幅度方面,观察组儿童患者更为明显(P<0.05);在治疗依从性方面,观察组儿童患者高于对照组儿童患者(P<0.05);在家长焦虑情绪及疾病不确定感方面,观察组儿童患者的评分相对低于对照组儿童患者(P<0.05)。进一步证实儿童糖尿病患者应用心理护理的重要作用,常规护理的主要措施为[6]:在基础护理方面,系统评估儿童患者的身体状况,并对其进行常规检查,对其各项生命体征严密观察;在健康教育方面,向儿童患者及其家人介绍糖尿病有关知识及注意要点,宣教常规健康知识;在给药护理方面,儿童患者服用的治疗药物应严格遵循医嘱,使其家人了解药物使用方法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提高其家人对用药重要性的认识,督促其服药应按时进行;在饮食指导方面,对儿童患者家人详细告知诸如计算食物热量方法、适合食物、摄入营养需求及食物与药物的合理性搭配等有关营养学知识,对儿童患者每日摄入的糖分严格控制,多食果蔬,禁食刺激性食物;在运动护理方面,结合儿童患者实际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计划,运动频率及强度应根据患者体质而各有差别,要求锻炼时其家人应陪伴;在并发症护理方面,定时对房间开窗通风,应用食醋对房间进行熏蒸,尽可能避免去公共场所,穿着柔软适合的鞋袜,不可光脚走路。
4 结语
总之,在临床护理儿童糖尿病患者的过程中,采用心理护理措施的效果比较明显,可使患儿的血糖指标得到有效控制,治疗依从性显著提高,患儿家长有效缓解不良情绪。
[1]孙静,孔莉,李广文,等.8~14岁儿童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实用医药杂志,2014,9(16):92-95.
[2]阎冰梅.浅谈新时期儿童糖尿病的心理特征及其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5,7(12):129-132.
[3]郭浩然,苏丹,苏庆菊,等.对糖尿病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4,6(13):89-93.
[4]孙雅静.儿童1型糖尿病的护理评估和临床护理[J].糖尿病新世界,2015,3(11):162-165.
[5]毛芳,孙斐,周正香,等.心理护理在儿童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4,11(4):68-73.
[6]蒋哲.心理护理在儿童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伤残医学,2013,5(17):213-216.
R587.1
A
1672-4062(2016)09(b)-0178-02
10.16658/j.cnki.1672-4062.2016.18.178
2016-06-21)
柴明珍(1970-),女,黑龙江庆安人,大专,主管护师,研究方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