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妊娠期糖尿病的临床护理

2016-02-13王良萍尚丽洁

糖尿病新世界 2016年18期
关键词:血糖值血糖护理人员

王良萍,尚丽洁

1吉林省白山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吉林白山 134300;2白山市中心医院,吉林白山 134300

妊娠期糖尿病的临床护理

王良萍1,尚丽洁2

1吉林省白山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吉林白山134300;2白山市中心医院,吉林白山134300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以该院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收治的5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顺序将其分为两组,采用临床护理的观察组(25例)和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25例),观察并分析两种护理方法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及妊娠结局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实施临床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妊娠期糖尿病;临床护理;常规护理;效果对比

妊娠期糖尿病指的是患者在妊娠期内首次出现血糖异常情况,达到了糖尿病的临床诊断标准[1]。在我国,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约为3.5%,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2]。患者通常会出现高血压、羊水过多、胎儿呼吸窘迫等情况,严重威胁了母婴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需要更加有效地护理方法。该文以该院近期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组别给予了她们不同的护理方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院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收治了5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经检查,这些患者无先天性疾病和其他严重疾病,符合妊娠期糖尿病的临床诊断标准。观察组患者25例,年龄24~35岁,平均年龄(27.9±4.6)岁,其中初产妇16例,经产妇9例;对照组患者25例,年龄25.6~36岁,平均年龄(28.5±3.7)岁,其中初产妇15例,经产妇1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产次及病情状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进行分析和对比。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包括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常规护理等内容,给予观察组患者常规护理基础上的临床护理,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血糖控制、预防感染、健康指导等内容。

1.2.1心理护理大部分患者对妊娠期糖尿病缺少系统的了解,容易出现紧张、恐惧的心理,护理人员应在基础检查之前,向患者明确检查的内容和结果,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对于一些情况较特殊的患者,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状态、受教育水平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心理辅导方法。心理护理能够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增加患者对护理过程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减轻心理上的负担,达到较好的妊娠结局。另外,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家属加强联系,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方便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

1.2.2饮食护理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糖分的摄入,尽量食用一些清淡的食物,多吃蔬菜、补充多种微量元素,减少辛辣、油腻、高糖的食物含量。临床数据显示,约有85%的患者能够通过控制饮食来达到稳定血糖的目的,因此,应该遵循治疗原则,维持科学的饮食结构,使患者及胎儿能够健康的成长。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体重、体质情况,均匀搭配食物,使患者营养均衡,有利于身体的恢复。同时,患者应该为自己的生命负责,谨遵医嘱,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1.2.3运动指导运动能够增加患者体内胰岛素的敏感程度,维持血糖的正常水平,消耗多余的脂肪,将血糖值和体重维持在一个正常的范围之内。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孕期,确定运动的强度和频次,选择更加丰富的锻炼方法,如散步、瑜伽、保健操等,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还可以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一些体质特殊的患者,如先兆性流产者和习惯性流产者,应避免过多的运动,多注意休息,增加身体的抵抗力,防止流产。

1.2.4血糖控制护理人员应每隔3 h为患者测量一次血糖值和体温,查看病情变化情况,及时记录,防止出现异常情况。孕妇的血糖情况直接影响了新生儿的健康情况,护理人员应引起充分的重视,通过提供辅助药物帮助患者缓解病情,保证母婴健康。另外,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若出现体温下降、心率加快,应立即报告医生,采取紧急治疗,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

1.2.5产前检查妊娠早期,患者接受产科检查的频率应为1次/14 d,妊娠中期和晚期,产科检查频率1次/7 d。患者在常规检查的基础上,应注意尿糖、心率、血压、尿酮体检查,若结果不明确,可利用B超扫描。患者家属在此过程中,应全力配合各项检查活动,对患者进行密切监护。护理人员应该通过健康教育的方式,使患者掌握自行胎动计数、听胎心音、记录胎心率的方法,自行判断是否存在胎儿缺氧的状况。妊娠后期,尤其是35周后,护理人员应注意密切观察患者,增加检查的频率,降低胎内窘迫和胎儿巨大等情况的发生率。

1.2.6预防感染血糖值高能够阻碍白细胞的抵抗能力,增加细菌感染的几率,因此,应该注意预防感染,加强卫生宣传。护理人员应对病房进行全面消毒,勤洗患者的床单、被罩,减少螨虫和病毒的滋生,维持干净、卫生的病房环境。同时,将室内温度、湿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注意通风,减少细菌滋生。另外,加强对患者的卫生教育,嘱咐患者加强身体各部位清洗的力度,注意口腔卫生,及时更换病服。患者应该提高自己的卫生意识,切不可大意马虎。

1.2.7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应该贯穿在临床护理的每一个环节,护理人员应在患者生产之前,对其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生产的环节和可能出现的结果,对生产过程有一个充分的心理准备,增加生产积极性。新生儿诞生后,护理人员应及时向患者传授一些健康知识,保证新生儿的生活质量,减少细菌感染的几率,使患者具备预防糖尿病的能力,从而改善饮食结构,谨遵医嘱,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1.2.8出院指导患者身体基本痊愈后,可进行出院观察,护理人员应适时为患者普及健康知识,帮助患者办好出院手续,完善相应的资料,同时嘱咐他们定期检查,减少突发情况的发生率,保证母婴健康。

1.3统计方法

该文使用SPSS19统计学软件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不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得到的计数资料使用χ2进行相关检验,当P<0.05时,所得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血糖控制情况及心理状态

护理30 d后,观察组患者平均空腹血糖值为(4.3± 0.7)mmol/L,餐后1.5 h血糖值为(8.1±1.2)mmol/L,SAS评分为(25.8±5.6)分,SDS评分为(24.8±5.9)分;对照组患者平均空腹血糖值为(9.7±1.3)mmol/L,餐后1.5 h血糖值为(12.9±2.5)mmol/L,SAS评分为(43.6±7.4)分,SDS评分为(45.3±8.5)分。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较好,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并发症

观察组患者中羊水过多者1例,早产者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2/25);对照组患者中羊水过多者3例,早产者2例,妊娠高压者2例,糖尿病性巨大胎儿1例,胎位异常者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6%(9/2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中对护理过程及结果十分满意的患者有18例,基本满意者6例,不满意者1例,护理满意度为96%(24/25);对照组中对护理过程及结果十分满意的患者有11例,基本满意者7例,不满意者7例,护理满意度为72%(18/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妊娠期糖尿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大部分患者产后病症会自动消失,但有一小部分患者因患有高血压疾病,容易发生胎内窘迫和早产的情况,威胁母婴的生命健康。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越来越注重孕期营养问题,常常在增加高蛋白、高糖摄入的同时,忽略了运动,导致孕妇在短时间内注入过多的糖分,增加了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几率[3]。因此,需要结合一定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维持正确的饮食结构,通过适当的锻炼和控制,稳定病情状况,确保母婴的健康和安全,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临床实践表明,适当的运动和控制饮食能够起到稳定血糖的作用,减少糖尿病的发生率,保护母婴健康。因此,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明确妊娠期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更新固有观念,增加其健康意识和卫生意识。

该研究中,采用临床护理的观察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较好,并发症发生率低,仅为8%,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高,达到了96%,和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相比优势明显。综上所述,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实施临床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1]张瑶.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糖尿病新世界,2015,20(9):136-138.

[2]谭亚杰,陆小娟,陈淑瑜.妊娠期糖尿病病人的临床护理及健康教育探讨[J].全科护理,2010,36(12):3291-3292.

[3]薛旭鸽.妊娠期糖尿病的临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3,23(6):239-240.

R47

A

1672-4062(2016)09(b)-0156-02

10.16658/j.cnki.1672-4062.2016.18.156

2016-06-23)

猜你喜欢

血糖值血糖护理人员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运动及饮食治疗对糖尿病患者血糖值的影响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妊娠期血糖问题:轻视我后果严重!
猪的血糖与健康
在医院编外护理人员中推行人事代理择优同工同酬的研究
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探析与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