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拉米格纳的情人》追逐主题以及叙事技巧的独特性

2016-02-13岳君惠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格拉米格故事情节

岳君惠

(海民族大学,青海西宁810007)

《格拉米格纳的情人》追逐主题以及叙事技巧的独特性

岳君惠

(海民族大学,青海西宁810007)

《格拉米格纳的情人》是意大利作家乔万尼·维尔加的作品,在这篇小说中,作者采用“书笺”的独特形式,来叙述一个看似以描写爱情为主体的具有悲剧意味的故事。在小说故事情节中,作者以省略的形式阐述了佩帕和格拉米格纳的关系。不仅有读者参与其中,而且作者认为,读者成为不可或缺的“填补空白”的角色也得参与其中才能完成小说的完整叙述,这成为这篇小说的独特之处。作者是如何塑造“佩帕”的追逐者的形象以及小说中各要素是如何完成叙述的,小说又通过“追逐者”形象是如何表达作者写作意图,通过整体分析这篇小说中的叙述各要素所象征的含义,来揭示出小说的写作意图和多元化的象征意蕴。

追逐者;佩帕;格拉米格纳;追逐;生命力

《格拉米格纳的情人》是意大利作家乔万尼·维尔加的作品,这是一篇结构巧妙、内容精致的短篇现实主义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一个年轻、美丽的女主人公佩帕和全村的骄傲,既有钱,又像太阳那样漂亮的菲努定了婚,忽然声称她不爱他,爱的是人们日夜追捕的格拉米格纳,一个素不相识的强盗。后来,消息传说他被包围了,受了伤、断了水,她就逃奔到他那儿去,非但得不到他的感激,反而受到粗暴的对待。当格拉米格纳被抓住,拘禁起来,终于被关进监狱时,她自己也受了伤,怀着孩子,离开自己的故乡,在关押格拉米格纳的监狱附近住了下来,等待格拉米格纳出现的故事。

在该篇小说中,作者采用独特的写作形式塑造了一个“追逐者”的女性角色的形象。看似以爱情为主题的背后,却恰恰因为作者的“空白”叙事技巧,而使小说主题更加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女主人公佩帕到底在等待的是什么?按照故事情节是在等待格拉米格纳,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完满的结局,那么,作者的小说就会落入了传统小说的老套当中,抑或是在等待自由,实现自我对传统的伦理道德制度的顽强反抗?本文通过分析《格拉米格纳的情人》中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来阐述小说中“追逐者”的原型背后蕴含的多重等待主题。

一、“书笺”形式的意图及故事情节的矛盾性

何谓“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又称为“写实主义”,他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现实主义是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术语之一。这个术语一般在两种意义上被人们使用:一种是广义的现实主义。泛指文学艺术对自然的忠诚,最初源于西方最古老的文学理论,即古希腊人那种“艺术乃自然地直接复现或对自然的模仿”的朴素的观念,作品的逼真性或与对象的酷似程度成为判断作品成功与否的准则。另一种,是狭义的现实主义。是一个历史性概念,特指发生在19世纪的现实主义运动。历史地看,现实主义发端于与浪漫主义的论争,最终在与现代主义的论战中逐渐丧失了主流话语的位置。

韦勒克从现实主义反对浪漫主义背景来阐述,他认为:现实主义排斥虚无缥缈的幻想,排斥神话故事,排斥寓意和象征。然而,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却通过独特的形式在试图构建故事的完整性,强调故事的情节性。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作者所采取的小说结构却是“书笺”的形式,是在对传统小说形式的反驳。作者在小说的开头,却交代了这样一篇小说是寄给法丽娜的,并且在开头,作者说“我现在寄给你的并不是一篇完整的小说,而是一篇小说的梗概。”可见,小说的故事情节并没有真实的证据可以考证。另一方面也从侧面突出了小说是读信人可以任意想象和填充的。那么,这个现实主义小说所强调的符合现实社会的真实性,如实地反映我们生活的现实生活是相互矛盾的。其次,在这篇小说当中,作者说“我深信,与其要你从书本的字里行间,或者作者的角度去探索它,还不如让你面对赤裸裸的事实。”所以,在这篇小说当中,作者总是跳出来谈论自己的观点、看法,第三叙述者的角度构成了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那么,这和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采取第一人称的叙述故事的写作手法是截然对立的,他使得读者对于小说的故事情节充满了质疑性,真实性得到了挑战。可以说,打破传统的现实主义的小说创作的陈旧创作手法,反而使得读者的自主判断能力得到了肯定和注意。所以,作者虽然采取的“书笺”的形式,不仅使得作者得到了参与,而且使得读者也参与其中,因此打破了所谓的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是和传统的小说叙述手法相互矛盾的。最后,小说交代了自己揭示该篇小说人类情感神秘莫测的心理探索,利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说法注重对于人类隐秘的内心世界的探索。在小说中,作者开头说:“简单的、充满任性的事实,总会引起我们的深思,它的价值就在于永远是真实的,真诚的眼泪、兴奋地激动,真情实感。种种激情交织在一起,以它们隐蔽、曲折,有时又似乎是互相抵触的方式融合、成熟、发展。这个神秘的过程,在未来很长的时期内还会构成一种心理现象的诱惑力,而这种现象正是现代科学分析试图极为精确地注意着的,我们称为小说的主题。”

在小说中,作者始终处于第三人称叙述的视角去叙述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并且作者在小说中一再试图强调小说故事是真实发生的,自己只不过运用朴实而生动的语言去叙述它。然而,作者在文章的第三段用大段的文字在阐述小说形式完美的一致、内容的真实可信,不露一丝人工雕刻的痕迹,试想,清醒的读者如果能够看透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话,那么这部小说并没有使得读者获得很大的价值。然而,作者在文章中用“书笺”的形式,是在强调文章的真实性,作者打破现实主义的故事框架,用另一种表现形式“书笺”结构去引出小说的故事情节。作者开头以第三人称的角度去交代自己的个人实名、个人的任务以后,便是把剩余的部分交给读者。但当他撇清关系以后,却又不放心读者因为小说的虚构性而失去人的清醒理智,跳入虚假的陷阱之中,去背离作者的主题意图。作者既担心结果,又欣喜这样的一种写作手段使自己作品出现第二次创造。可以说,《格拉米格纳的情人》作品中,作者在交代小说叙述故事情节的开头时,是处于非常矛盾的过程之中的。作者在打破原有的第一人称的叙述的方法,来使得读者能够参与小说故事情节的创造中,使得作品始终处于活跃的、具有温度的状态。

二、故事情节结构的人物角色的作用和寓意

在西方的叙事作品中,对于作品中的构成要素往往采用二元对立的结构。在小说情节中,“佩帕”作为“追逐者”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是被叙述者的角色,而格拉米格纳作为被叙述者,是隐含而不出现的。在小说中,女主人公佩帕等待的格拉米格纳是充满不确定性的,然而,隐含的这样一个被叙述者,却是贯穿小说情节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

在小说中,格拉米格纳是一名强盗,士兵和警官在日夜不息地追捕他,而佩帕之所以放弃“菲努”去追逐格拉米格纳的原因,文中并没有交代,反而强调的是女主人公佩帕爱上格拉米格纳的几点疑惑。首先,小说中,佩帕的母亲认为是格拉米格纳像个魔鬼一般跑来这儿来迷惑她的女儿,而佩帕却是否定的态度。在文中,佩帕眼神像钢铁一般坚定地说:“不,他没有来过这儿。”“你在哪儿见到他?”“我没有见过他,只是听人说起过他。”从这几句话反映出,佩帕追逐和渴望得到的是常人如佩帕的母亲,省里的骑兵、步兵、民兵等追捕的强盗,为了一个未曾谋面的、素不相识的强盗而放弃一个拥有土地、骡子的年轻英俊的青年。这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不可理解的故事情节。其次,在文中,格拉米格纳在和民兵交火的过程中受了伤,并且处于饥饿的无助状态下,佩帕却始终在极力地保护格拉米格纳,冒着生命危险去帮他到溪水边打水,然而当佩帕冒着枪林弹雨空手回来时,她的情人由于忍受不住饥渴的煎熬就会揍她,这使得小说情节安排反而是出乎我们常人的意料之外的。值得深思的是,面对佩帕的救命之恩,格拉米格纳并没有一丝的感激之情,反而进行殴打。

这个情节完全打破传统小说情节发展的脉络,使得读者更加疑惑佩帕的行为,即为了一个素昧平生的强盗,而且据我们所知,他一点都不爱她,她竟然失去了体面、舒适的、富裕的和菲努对她的真诚的爱。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爱情呢?这是值得读者参与其中进行填充空白,填补中间部分,去解决是一种什么样的“非法行为”吸引着佩帕去寻找被追捕的格拉米格纳。带着种种疑问,我们来具体分析小说情节中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所蕴含的意义。

(一)士兵和格拉米格纳的关系

这是最为激烈的矛盾冲突,并且是贯穿始终的矛盾,直到格拉米格纳被关进监狱。在这组关系中,作者分为几个层次来叙述士兵与格拉米格纳之间的关系。首先,士兵和格拉米格纳(强盗)是追逐的关系。在小说中,士兵和格拉米格纳始终处于不断地追逐与逃跑的过程之中。例如:小说中是这样描绘的:“骑兵、步兵和民兵骑警队跟踪了他两个月,始终没有能逮住他,他孤身一人,却抵得上十条汉子”;再比如“他们通过电报传递消息,骑马、步行,日以继夜地追捕着他,他却一次次从他们手中溜掉”;又比如“在村间、在俱乐部和大会堂里,格拉米格纳和这次疯狂地逮捕及他拼死地逃窜,成了人们唯一的话题。”可以充分证明士兵和格拉米格纳是相互追逐的关系。

从叙述人物角色背后所蕴含的象征意义来分析的话,士兵代表的是正义的一面,是国家机器意识形态的执行者,它是在维护国家制度的稳定性,而格拉米格纳在小说情节的建构过程中,被设置为“强盗”的角色,很明显是处于士兵所代表的正义的对立面。格拉米格纳象征着背离伦理、反叛制度的固定模式、准则的束缚。象征着对于生命力即人的本性的一种张扬。在小说中,作者运用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那是一个名叫格拉米格纳的家伙,这个名字和他所代表的那种莠草一样,受到人们的诅咒”,将他比作具有旺盛生命力的野草,充满着自由性和人的原始本性得到无节制的张扬。当格拉米格纳被捕时,也意味着正义的胜利,代表着人性的欲望是不允许随意表现出来的,而这似乎只是为推动故事情节所起的铺垫的作用,这是小说中一条非常明晰的线索。

(二)佩帕和格拉米格纳的关系

在小说的发展过程中,另一条线索则是围绕男女主人公而展开的。在小说情节构造过程中,佩帕和格拉米格纳之间的关系看似是情侣的关系,并且小说的题目似乎也是在强调“爱情”这样一个主旋律,但仔细阅读文本我们置疑,作品中佩帕与格拉米格纳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爱情?似乎并不如我们所意想的那样,如在小说中有几处是这样描述的:“她始终坚持说,自己确实连看都没有看过他,只是在晚上梦见过他”;再如“当格拉米格纳与士兵交火时,佩帕冒着生命危险要和他待在一起时”,格拉米格纳是这样回答的:“你不能和我待在一起,我不要什么人和我待在一起。如果你想来弄点钱,你可就找错人了”,另外的一个例子便是佩帕说:“可我现在没法回家去,路上尽是兵”,而格拉米格纳却说:“走开,这不干我的事,人人必须当心保护自己”。通过小说当中的例子可以看出,这里的男女主人公的关系并不像是情侣之间的爱慕关系,这是作者非常态的表现手法。

佩帕对于格拉米格纳的忠贞,也并不像是情侣之间的忠贞的意味。反过来,可以这样思考,佩帕追逐的是具有个性的爱情,她渴望获得格拉米格纳般的疯狂的爱情,而格拉米格纳则是向往着自由,他在不停地逃离制度的束缚与规范的惩罚。他更多地象征着人类共同的野性生命,象征着人性自由的解放,然而,正是格拉米格纳身上所具有的野性生命力的光芒,不断地吸引着佩帕的坚持和追逐。文中的描述在多次给予读者暗示。例如在格拉米格纳逃脱士兵的追捕时,只有他——格拉米格纳,永不感到疲乏,从不合眼打盹,他不停地逃窜,像一条狼似的从干涸的河床里脱身出去。在这组关系中,注定佩帕作为“追逐者”的形象,他永远追逐不到格拉米格纳。因为爱情在社会活动中,对人性的欲望的释放中而约定俗成地遵守一些彼此所达成的承诺或契约,而格拉米格纳作为自由的象征,他是反对这些条条框框对他的束缚的,始终处于漂泊的状态。所以,自由生命在这里得到自由的释放。而在佩帕和格拉米格纳相互对立的关系中,使得处于隐含的被叙述者格拉米格纳的形象更加形象、生动。

三、佩帕作为“追逐者”的形象的自我延伸

我们知道小说真实作者在文章中主要是涉及到三个人物:其一是佩帕,其二是“蜡烛”菲努,其三是格拉米格纳。在小说中,表面看是佩帕在不断地追逐她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其实背后隐含的更深层的含义,便是佩帕对情感的自我放逐,她追逐的是生命的野性和放逐生命的自由。在小说中,作者深刻地刻画了佩帕的女主人公的形象。首先,她对于爱情的追逐,表明佩帕内心的自我欲望的宣泄。文中很巧妙地安排了故事情节,在文章的开头,叙述佩帕准备嫁给村里人公认的漂亮的小伙菲努,而且菲努是一个固守传统道德规范的人,他象征着舒适、富裕、稳定的生活,文中谈道:“那间打开了门正对着床的小谷仓,无论如何也放不下今年的收获”。另外,文中从侧面描绘出菲努拥有丰产的麦田、栗色的骡子以及不用弯腰就能举起圣玛格丽特大旗的高个子,这充分地说明,他和佩帕所追逐的始终在不停地奔跑、逃窜的强盗格拉米格纳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在强烈地表明佩帕所向往的爱情是一种敢于冒险的,甚至于奉献出生命的蓝色爱情,犹如蓝色的大海一般,深邃广阔,波浪滔天,汹涌澎湃,使得佩帕在格拉米格纳身上能够宣泄自我旺盛的生命力,能够反观自我内心欲望摆脱道德规范约束的冲动。

其次,佩帕的自我放逐具有浓郁的悲剧意味。在小说中,佩帕的爱情并不像是传统小说那样,受到外在的社会因素的阻挠,而是她自我的主动放逐。在小说,佩帕主动放弃条件优越的“蜡烛”菲努,而去追求未曾谋面的强盗格拉米格纳。而最终在寻找到格拉米格纳的同时,又因为他强盗的身份而被捕入狱,监狱成为正义的、权利的象征对抗背离伦理制度异类的工具,而监狱内与监狱外也成为佩帕对自我的坚守和等待以及格拉米格纳以死亡的方式,来对抗外在的现实世界,实现自我的价值的升华。其实,在文中有这样的依据表明:佩帕渴望对自我追逐理想的实现。文中谈道:“她把房子和留下给她的几件家具卖掉,然后同上次回来时一样,在夜里离开了村庄,一次也没回头看看自己的居住的那么多年的家”。他遵循上帝的旨意,她在监狱外面目光炯炯地站在那儿寻觅着他的“家”时,看守总把她赶走。充分地证明佩帕渴望安定,然而,在自我求索而不得的情况下,始终处于流浪者的状态。然而,佩帕从来没有清晰地认识到,最终她追求的不是格拉米格纳,恐慌是抓住她的内心自我意识的观照。因为一直处于流浪的、悬浮的状态,自我生命价值的归宿无从寻觅而带来的悲剧,意味使得佩帕只能通过出走来代替自我的发泄。正是佩帕对自我生命的放逐的不确定性,使得她把所有期望寄托在她与格拉米格纳孩子的身上,从而使得悲剧意味得到升华,产生出对于生命自我升华的愉悦感,追求的主题反而更契合小说作者的写作意图。只是浅浅地谈论爱情的悲剧意味,则失去了小说本身所构思的独特性。

通过分析乔万尼·维尔加的《格拉米格纳的情人》的叙事结构、人物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小说意图等方面,作者充分地刻画描绘了佩帕作为女主人公形象对于自我生命力的顽强的追逐的精神过程,并且能够敢于冒险去宣泄自我内心的恐惧欲望的勇气。她清晰地认识到,追逐格拉米格纳实际上是自我人性当中的对于道德规范的自我反抗和突破。她折射出人性当中对于自由追逐的无限的不完满性以及人性处于欲望无法满足的悲剧观意味。佩帕永远在追逐自我的过程中漂浮和流浪。

[1](美)布鲁克斯,沃伦.小说鉴赏[M].冯亦代,丰子恺,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

[2]徐岱.小说叙事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赵毅衡.新批评文集[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I106

A

1673-0046(2016)11-0193-03

猜你喜欢

格拉米格故事情节
格拉迪丝·韦斯特:协助开发全球定位系统的隐藏人物
善良带来的好运
“空战悍将”米格-21
意外的好运
米格-25战斗机
新疆电影《真爱》对当代人价值观的影响
以《全城高考》为例浅谈校园青春片的探索
米格—21战斗机
格拉司琼对于术后恶心呕吐的预防和治疗
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中戏剧性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