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业规划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6-02-13芦晓立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学业规划院校

芦晓立

(商洛学院语言文化传播学院,陕西商洛726000)

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业规划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芦晓立

(商洛学院语言文化传播学院,陕西商洛72600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校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有了新的变化,但是针对高校学生的学业指导和学业规划仍然停留在旧模式中。根据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许多地方高校都已展开了相应的学业规划指导,但是,目前这些学业规划培养模式的实践尚未给学生充分且明确的指导。因此,笔者结合上海地区高校学业规划培养模式实践的现状,论述了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业规划模式实践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内、外现存的学业规划理论研究,指出了重构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业规划培养模式的对策。地方性本科院校学生学业规划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其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复合型人才。

学业规划;地方性本科院校;培养模式;探索

学业本意为学习的功课与作业,被认为是一种为就业和发展做准备的基础技能。而学业规划,即为学业生涯规划。学者张恒亮先生认为,学业规划是指学生针对求职意愿而制定的相应学习计划和目标的过程。学业规划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还必须掌握其他必备技能,以备将来在职场拼搏。构建科学化的学业规划培养模式,能够帮助大学生发挥自身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实现个人目标,亦能帮助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和大学生的成才离不开学生学业规划培养模式的构建。在国内,大学生学业规划是长期教育发展中应运而生的新理念,目前虽然有了部分院校的实践,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构建有效的学生学业规划培养模式,是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一、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业规划模式实践所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我认知度低,规划主体意识淡薄

自我认知是指学生对于自身各方面情况的评估,例如性格爱好、兴趣、情商和智商、特长和技能、自身欲望与需求,都是自我认知的组成部分。由上文可知,学业规划的是学生的自主规划,因此,规划的前提需求就是能够有较为明确的自我认知度。根据一份针对上海市本科院校的调查问卷可知,1446名受访本科学生中,79.9%的大学生“不清楚自身的优势、劣势”;有70.6%的受访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有些了解,但是不太系统”,14.1%的学生“对专业完全不了解”。由此可知,在上海本科院校中,大学生普遍缺乏自我认知度,自我定位也不清晰,多数学生对于专业情况的不了解也显现出了大学生“规划主题意识淡薄”的问题。大学生在学业规划培养模式中的主体性体现在对其认识、制定执行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上。对于大学专业的了解不够深入,就很难主动展开学业规划,对于学业规划培养模式的实践显得非常被动,难以产生实效。

(二)学业规划培养模式缺乏科学的目标,可实践性不强

针对上海本科院校的调查结果显示,80.1%的受访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想过或者规划过学业规划”;仅仅只有12.8%的受访学生会设定学业规划目标并展开学业规划;7.1%的受访者表示会“制定学业规划并执行下去”。这些数据虽然只是包含上海地区的本科院校的学生学业规划现状,但是能够体现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业规划培养模式的现存普遍性的弊端,即学业规划培养模式缺乏科学的目标,可实践性不强。首先,大学生要在提高自我认知度的基础上明确学业规划的目标,主动自觉地展开学业规划;其次,学业规划培养模式并非一成不变的,学生发现学业规划目标难以实现时或者其目标发生变化时,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完善学业规划,认清自身优势,发挥自我潜能,自主成才。

(三)学业规划培养模式存在趋同性,忽视个体特征

虽然学业规划的概念是一个新兴概念,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已经展开了实践,但是这些实践普遍存在趋同性的问题,忽视了学生的个体特征。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本科学生技术迅速扩张,学生结构也逐渐复杂化,时代的发展使得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愈加凸显。各高校在展开学业规划培养模式的实践时,往往会选择统一对辅导员和班主任进行培训和考核,明确学生规划总体实施方案,再由辅导员和班主任对班上的学生实施学习规划培养模式。值得注意的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具体实施这一模式时,多数只会帮助学生明确学业规划的重要性和总体目标,并无针对个体特征的辅导。而如何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展开具体的学业规划步骤等,都需要更加个性化的学业规划培养模式才能够实现。学业规划培养模式存在趋同性,忽视个体特征弱化了这一模式的实践效果,使得学业规划目标的实现可能性降低,甚至大大降低了学业规划培养模式的指导意义。

(四)院校重视程度与实践成果不匹配

学业规划培养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已经得到了各大高校的认同和重视,更有很多本科院校已经将学业规划培养模式作为本校人才培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明确的学业规划目标为导向,实施学业规划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学业规划能力,加快学生成长速度,增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了各大本科院校公认的目标。但是,学业规划的概念只是一个随着长期教育发展而兴起的新兴概念,其出现时间尚短,相应的制度建设较为落后,高校配置的相应的导师数量和质量也难以构建完善健全的学业规划培养模式。地方本科院校的生源质量上有所限制,因此,对于学业规划培养模式的配套制度建设和导师质量的要求也就更高。目前,多数地方本科院校虽然对学业规划培养模式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是多元化、高层次的学业规划培养模式尚未形成,实践效果不佳。

二、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业规划培养模式的重构

(一)引导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由上文可知,学生对于自身的正确认识是进行有效的学业规划的前提,因此,本科学生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认知度,树立主体意识。具体的手段可为:引进先进的人才测评技术,根据心理测验和情境模拟等手段对学生的人格、智力、能力和职业倾向等进行测评,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在引进时,需要注重其本土化,帮助学生正确对待测评技术和测评结果,测评技术只是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度的辅助工具。其次,还可以开设相应的学业规划课程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激发创造性。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加阅历,也能够帮助学生活跃思维,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自身潜能。

(二)明确学业规划培养模式整体目标,建立分段目标执行体系

要想提高学业规划培养模式的实践效果,明确其整体目标很重要,具体分为中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建议建立分段目标执行体系。对于学生的学业规划培养模式,地方本科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可行性高的方案。笔者建议,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模式:第一种即为分年级、分专业实施学业规划培养模式,对大一至大四的学生和不同专业的学生展开具有差异化的学业规划培养模式;第二种,将学业规划培养周期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三阶段,其中,短期为一学期,中期为一年,长期为本科教育阶段,周期分段的同时配合专业划分的方案进行实施。不同的专业具有不同的知识背景、思想观念,因此,本科院校在展开学业规划培养模式时,应该建立区分时间段和专业的分段目标执行体系。

(三)尊重差异化,以分类指导原则支持个性化教育

现存的地方本科院校学业规划培养模式的问题之一,即在于偏向集中教育,缺乏对于个性化教育的重视。我国的长期教育重视“以人为本”,可见,在任何教育行为中,都应该重视差异化,以分类指导原则支持个性化教育。学业规划的主体为学生,导师要鼓励学生明确自身特点和自身的个性之处,在完成学业教育的基础上,对学生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出国、考研、工作和创业的分类。实现分类指导原则之后,再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目的进行个性化引导,帮助学生扩展专业技能,增强对于自身学业的主动规划意识,提高自身能力。

(四)院校完善相关制度,促进学业规划培养模式制度化和规范化

学业规划培养模式是长期教育中的组成部分,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也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院校应该不断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帮助各个主体明确学业规划培养模式中的具体职责。对于学业规划培养模式中的导师,应该对其工作范畴、指导方法和行为细则提出规范,并建立评价体系,以帮助提高学业规划培养模式构建的实效。在院校的日常教育和管理中,应该切实做到制度化和规范化,构建科学的学业规划培养模式。伴随着学业规划相关制度的完善,应该建立相应的专业化导师团队,引进导师制,给本科学生提供更加专业化、个性化的学业规划指导,帮助学生展开科学化的学业规划,提高学业规划指导的效果,构建具有实践价值的学业规划培养模式。

地方本科院校学生接受更加科学化的学业规划培养模式的指导,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提高自身学习积极性和综合能力,实现自身价值。本文以上海本地本科院校的情况为例,指出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业规划模式实践所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自我认知度低、规划主体意识淡薄、学业规划培养模式缺乏科学的目标且可实践性不强、学业规划培养模式存在趋同性且忽视个体特征、院校重视程度与实践成果不匹配。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情况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高校引导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创造性;明确学业规划培养模式整体目标,建立分段目标执行体系;尊重差异化,以分类指导原则支持个性化教育;院校完善相关制度,促进学业规划培养模式制度化和规范化。高校应积极展开科学化的学业规划培养模式的构建,在实践与探索中完善这一培养模式,更好地促进我国长期教育事业的发展,帮助学生提高自身能力、成才发展。

[1]温多红.高校实施学业规划导师制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18).

[2]董元,白春乐.大学生学业规划现状及对策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2).

[3]师燕妮,邵贵文,孟庆涛.目标路径理论下的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探析[J].科技信息,2008(36).

[4]廖智君,刘永中,余小英.大学生开展学业生涯规划的探索[J].现代教育,2009(4):208-209.

[5]赵宗峰.借鉴国外经验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J].北京教育,2004(12).

[6]韦芳.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教育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1(9).

[7]金国雄,于娜娜.大学生学业规划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07(18):60.

[8]唐瓷,高晓玲.有效开展大学生学业规划指导的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

[9]周西安,王立军.高校大学生学业规划研究[J].教育探索,2012(4):12-14.

[10]郁涛.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学业规划研究[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11]王训兵.基于目标管理的大学生学业规划体系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3(2).

G647

A

1673-0046(2016)11-0099-02

项目名称:《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学业规划现状与培养模式研究》校级项目

猜你喜欢

学业规划院校
艰苦的学业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迎接“十三五”规划
35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