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感恩教育的缺失与重构
2016-02-13周芳琳
周芳琳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论感恩教育的缺失与重构
周芳琳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许多人情感冷漠、道德缺失,缺乏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懂感恩他人和回报社会。因此,本文从感恩意识缺失、感恩文化发展滞后的现状出发,通过营造感恩文化环境、开展学校感恩教育、建立感恩教育机制等方式,以期提高社会成员的感恩意识,更好地推进社会的诚信、友善、和谐。
感恩教育;传统文化;社会环境;道德
感恩教育是以培养人们的感恩意识、感恩情怀为主要内容的情感教育。开展感恩教育,有助于弥补传统思政教育的缺陷,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提升公众的道德修养,促进社会的友善和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价值体系逐渐瓦解,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均被淹没于利益关系之中。在个人主义、金钱至上、消费主义等不良文化影响下,许多青年人变得冷漠自私、思想偏执、行为极端,缺乏感恩心理和感恩意识,甚至对父母也缺乏应有的理解与尊重。因此,应积极开展感恩教育,营造良好的感恩文化氛围,以更好地培养人们的感恩意识。
一、简述感恩及感恩教育
(一)感恩
感恩是人们对自然、社会与他人的恩惠或方便进行真诚的感谢与回报,它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情感与行为规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感恩有着“仁”“义”“孝”等含义,也是怀恻隐之心、报知遇之情、报养育之恩的另一种表达。“感恩”一词最早见于陈寿《三国志》中,“令其感恩戴德,怀欲报之心”。《说文解字》中也有“感,动人心也;恩,惠也”。从中国传统文化看,感恩有着亲人之爱、仁者爱人、泛爱众生、民胞物与等含义,是血缘亲情、宗法观念等向外延伸的结果,也是孝道、悌道延向泛爱众生、天下大同的衍生。这种感恩文化与等级秩序有着紧密联系,并导致了施恩者和受恩者的人格尊严、社会心理的不平等。西方文化中的感恩多与基督教有着密切联系,是指信徒要感谢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感谢上帝创造了整个世界。显然,西方感恩文化有着浓郁的宗教色彩、抽象意味,具备感恩之心的人不太关注受惠者的回报。
(二)感恩教育
所谓感恩教育是以识恩、感恩、报恩、施恩等为教育内容,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感恩意识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活动。感恩教育包括认知、情感、实践三个层次,即要让受教育者认识到自己获得了恩惠、方便、帮助等,在认知基础上产生温馨、愉快、幸福的情感体验与自觉的报恩意识、报恩冲动,并将感恩意识转化为好善乐施、助人为乐的行为习惯。感恩文化以“饮水思源”“有恩报恩”“知恩图报”等为基本思想,以识恩、记恩、感恩、施恩为主要内容,有着朴实自然、通俗易懂的特征,这些很容易唤起受教育者内心深处的道德情感。此外,感恩教育能将感性与理性、理论与实践等有机结合起来,克服传统道德教育的机械性和呆板性,提升理论的穿透力与情感的感染力。
二、感恩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感恩缺失的具体表现
在当代社会中,许多人缺乏感恩意识,不懂感恩和回报。从家庭层面看,许多青年学生不体谅父母的辛酸,无节制地向父母索取钱财,丝毫不考虑家庭的经济能力。许多子女自私自利、唯我独尊,对老人们感情麻木、不尽孝道,甚至虐待父母,比如在农村吃得最差、穿得最破的往往是老人,有些年迈的老人还要下地干活、养家糊口,老人无钱看病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从学校层面看,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它为学生成长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许多学生不懂得感恩学校和老师,甚至觉得学校和教师的付出是理所应当的。有些学生常对老师评头论足,见了老师也爱理不理,毫无尊敬教师的思想观念;有些学生在大学期间获得助学贷款,毕业后却将还款的事情抛在脑后,甚至拒绝还款,这些说明学生缺乏感恩意识。从社会层面看,许多人情感冷漠、道德缺失,缺乏社会责任感,在获得别人的无私救助之后,并没有感恩、报恩的思想意识和实际行为。比如,“爱心大使”丛飞病危之际,受其支助的大学生并未去看望他,正在接受支助的大学生甚至还抱怨他:“我们大学还没有毕业,你不出钱了,这不是坑人吗?”这不禁令施恩者感到内心悲凉。
(二)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在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感恩成了非常稀缺的社会资源,这不仅令人困惑不解。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从社会环境方面看,当前我国政府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面临着信仰缺失、道德滑坡、诚信危机等社会问题。比如,在西方腐朽价值观的冲击下,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文化横行,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信仰虚无等问题日趋严重,许多人片面追求个人利益、物质享受、奢侈生活,忽视了人际情感与感恩意识。再如,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人际关系功利化现象日渐明显,许多人从“现施现报”“勿施勿欠”的目的出发帮助或救济他人,使人际关系蒙上了功利化色彩。学者和静钧说过,“在达尔文主义环境下,人际关系天生就是非友即敌的关系……受助后不懂得回报”。
从制度建设层面看,公平、合理的社会秩序是感恩文化建设的基本前提,没有良好的制度环境,也就无法形成良好的感恩文化。当前的感恩教育仅停留于感恩知识学习层面,缺乏长效机制和奖惩措施,施恩者并未得到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知恩不图报者并未受到应有惩罚,这无疑削弱了感恩教育效果。此外,在文化价值多元化的当代社会中,尚未形成成熟的、普适性的价值规范体系,并未很好地制约人们无限膨胀的欲望和本能,个人主义、利己行为等不断挤压着感恩教育的生存空间。
从学校教育方面看,在应试教育制度下,学校将升学率、就业率等作为“指挥棒”,将思政教育、品德教育看成简单的知识教育,导致道德教育流于形式。此外,许多学校并有未针对性的感恩教育,也未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教育活动之中。
三、开展感恩教育的方法路径
感恩文化是社会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应积极开展感恩教育,通过感恩教育提高公众的道德修养,为社会和谐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一)树立正确的感恩教育观念
感恩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包含了许多思想精华和文化精髓,但是,传统的感恩文化常与等级制度、臣民文化、专制统治等密切联系,体现着“感恩戴德”的臣民心理,这些与社会民主、公民文化等格格不入。因此,在感恩教育中应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扬弃的态度对待传统感恩文化,让人们对“什么是恩情”“如何报恩”等问题有正确认知;应大力提倡无私奉献的施恩行为和知恩知报的感恩思想,培育正义、文明、健康、向上的感恩文化。此外,应批判功利主义的感恩文化,批判要挟他人为一己私利服务的“伪恩”以及不辨是非地盲目报恩,而应大力弘扬回报祖国、回报社会的“大恩大德”,让受教育者对自然、生命、社会等常怀感恩之情。在感恩教育中,还应以相互尊重、自由平等、独立人格等为基本前提,充分尊重受恩者的人格尊严、情感体验等,以真挚的情感唤醒受恩者的报恩之心与感恩意识,而不能要求受恩者盲目服从或顶礼膜拜。
(二)为感恩教育营造良好环境
“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可见,“礼”“义”“感恩”等道德情感是后天习得的,与社会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当前,不孝敬父母、不尊重师长、知恩不报等成为常见的社会现象,“英雄流血、流汗、又流泪”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有些被救助者还恩将仇报,同情或帮助别人可能得到相反的结果。针对这些社会现实,应将感恩意识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之中,并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电影等新闻媒体开展感恩教育,营造一种“饮水思源”的社会文化氛围。
(三)加强学校和家庭感恩教育
人文教育、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属性,赫尔巴特说过,“教育的唯一乃至全部工作可以总结于一个概念之中——德行”。感恩教育是道德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基本内容,理应将感恩教育纳入德育之中,以培养识恩、知恩、感恩、报恩的优秀人才。比如,可以将感恩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之中,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也可以将感恩教育融入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文艺晚会等活动之中,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此外,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标语、黑板报、校报、校园网站、校园广播等营造良好的感恩文化氛围,以浓重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识恩、感恩、报恩意识。
此外,应加强家庭感恩教育。家庭是青少年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人生教育的第一课堂”。因而,应将家庭作为感恩教育的重要阵地,积极开展家庭感恩教育,让孩子从小就能够懂得识恩、知恩、报恩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四)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
开展感恩教育不仅需要营造良好的感恩文化氛围,还需要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将感恩教育融入制度建设之中。比如,可以建立教育部门和宣传部门为主导、其他部门共同参与的感恩教育领导机制,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感恩教育参与机制,为感恩教育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同时,可以创新感恩教育的方法、手段、内容和评价机制,将感恩教育与社会信用体系坚实结合起来,推进感恩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1]常文静.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及对策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4).
[2]许婕,杨波.论感恩教育的时代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
[3]罗礼会,郑伟,姚涛.新时期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与对策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
G641
A
1673-0046(2016)11-006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