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的使命:帮助大学生寻找意义感
2016-02-13郑曼瑶
郑曼瑶
(韩山师范学院,广东潮州521041)
高校辅导员的使命:帮助大学生寻找意义感
郑曼瑶
(韩山师范学院,广东潮州521041)
面对当代大学生生活目标缺失的现状,本文从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对内在需求缺乏思考、“读书无用论”观念影响下的价值偏差、信仰缺失等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高校辅导员应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高校学风建设、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指导等途径帮助大学生明确目标,从而找到生活的意义感。
意义感;信仰;生活目标;辅导员使命
1981年,中国男排在世界杯预选赛决赛中取得胜利,几千北大学子兴奋地举行游行,高喊着“团结起来,振兴中华”。那个年代,中国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是积极向上的,那种“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信念,与今天的大学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下的大学生群体中,不同程度存在着信仰缺失的问题,他们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常常感到迷茫,过着“无意义、无目标”的空虚生活。面对当下大学生生活目标和理想信念的缺失现状,高校辅导员应当肩负起帮助大学生寻找意义感的使命。
一、工作案例:不知道“为何而忙”的学生——小达
笔者在辅导员工作岗位上接触过许多迷茫的学生,他们觉得自己很忙,却又不知道自己为何而忙,找不到学习生活的目标和意义。学生小达就是这些学生当中的一员。新生小达进入大学后,通过竞选成为班上的团支书,同时加入了几个学生社团,身兼多职的他积极地忙于各项学生社团工作。有一天,他找到辅导员谈心,诉说着他觉得自己每天忙着社团工作,却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对于专业的学习也提不起兴趣,不知道学习自身的专业课程有什么用。了解情况后,辅导员认为小达正处于大学新生的迷茫期和适应期,于是引导小达正确处理好学生社团工作和学业的时间分配,并重点引导他正确认识其专业的发展前景,专业学习对个人能力的积累、思维的提升作用以及在今后个人发展中的影响。经过谈心谈话后,小达也承诺会努力做好调整和目标规划。然而,在大一下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学生小达又陷入迷茫了。辅导员从科任老师那里得知,小达在考试时并没有好好答题,而是在草稿纸上写了一篇文章,文章中流露出的都是对于现状的悲观与迷茫,他对生活的目标和意义是什么充满了困惑。
二、当代大学生生活意义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尽管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依然贫穷,但当时的大学生却豪情万丈,为了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他们对于未来充满希望,相信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祖国变得更好。今天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当下的大学生却迷茫了,80年代大学生的“理想”在不少当代大学生心中变成了“空想”,他们甚至还在苦苦寻找迷失的生活目标。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当代大学生生活意义感的缺失?
(一)应试教育体制下,缺乏对自身内在需求的思考
中小学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学习的动力多来自外在压力,缺少内在需求和自己的思考。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大学生们经历了小升初的升学考、中考、高考的压力,这种压力大多来自于父母等外界的期望。多数学生在这个阶段目标就是能考取好大学。当他们经历了紧张而纪律严格的中学生活之后,进入大学校园突然没有了老师和家长的看管,没有了升学压力,面对时间较为自由的大学生活,没有了目标规划的大学生便陷入了思想空虚的困境中,将时间花在网络游戏和电视剧当中。有的大学生就这样浑浑噩噩地度过了大学四年,在毕业之际,才发现自己在社会工作岗位上毫无竞争力。
(二)受“读书无用论”影响,引发价值取向偏差
大学生思想尚未完全成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处于初步形成阶段,容易受到社会负面信息的影响。许多大学生,特别是那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富裕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直接目的在于,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在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从而改变其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然而,在看到社会上“拼爹”等不公平现象时,他们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悲观情绪来表达对“富二代”“官二代”的不满。在“读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影响下,这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他们不再相信读书可以改变个人和国家的命运。
(三)缺乏坚定的信仰,导致精神空虚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并寄语全国广大青少年:“要志存高远,增长知识,锤炼意志,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中国梦,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理想信念,是一种社会信仰,当代中国大学生则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是当代大学生的坚定信仰和责任,然而今天的大学生群体中却不同程度地存在信仰缺失的问题。很多大学生认为:当今社会靠“拼爹”,理想如果没有“关系”来支撑,也会变成空想;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不再充满抱负地谈论政治、关心国家大事,而是泡在宿舍里看韩剧、打网络游戏;甚至有不少大学生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动机是为了找工作更有利,而不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种种的现象都表明当代大学生群体信仰缺失的问题。由于没有了信仰,他们的精神面貌必然是消极的、空虚的,必然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所在。
三、高校辅导员应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大学生寻找意义感
两位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共同完成了一项研究,对象是一些自称幸福的人。结果发现幸福的共性是:明确地知道自己的生活目标,同时感觉到自己正在迈向目标。可见,拥有生活的目标所带来的意义感是一个人幸福的关键,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应完成帮助大学生寻找意义感的使命,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帮助大学生寻找生活的目标和意义感。
(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信仰
辅导员要帮助大学生寻找生活的目标和意义感。首先应当在大学生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信仰和理想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我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夯实基础对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坚定的信仰至关重要。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思想基础较为薄弱,容易受到外界各种文化的影响,辅导员应抓住大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利用主题教育、谈心谈话、党团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弘扬社会主旋律,使大学生群体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思想基础,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坚定理想信念,从而帮助大学生解决信仰缺失的问题。只有坚定了理想信念,大学生的生活才不至于迷茫,才会有意义感。
(二)加强学风建设,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部分大学生受“读书无用论”观念的影响,片面地认为大学所学的知识对将来的工作毫无用处,因此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上课迟到、课上睡觉或者玩手机、课后沉迷于网络游戏等现象屡见不鲜。由于其在学习上不思进取,结果导致了挂科甚至无法如期毕业等后果,荒废了自己的学业和大好青春。为了纠正“读书无用论”对学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高校辅导员应该大力开展学风建设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一方面,把学风建设纳入学生思想教育体系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长观、发展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学生考勤制度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通过开展学术竞赛、讲座等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通过开展“争先创优”等活动,为学生树立学习的典范等;通过加强学风建设,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进而感受到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和意义感。
(三)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明确个人发展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落到实处是由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构成的。当代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更应树立个人发展的长远目标,把个人发展目标和国家的发展需要相结合,在实现个人发展目标的同时也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为国家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之前的教育一直是应试教育,大部分人都很少去思考个人发展的长远目标和内在需求,对自身不是很了解,未来发展方向迷茫,因此,高校辅导员应承担起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灯塔”角色,帮助大学生从迷茫的“大海”中找到一个可以驶向成功彼岸的清晰的方向。高校辅导员应以《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课程为依托,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结合学生自身的内在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明确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从而使大学生在目标导向的作用下,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推动力,并清楚自己当下所做、应做的事情的意义。
[1]王兴业,宋怡达,李德宁.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缺失及解决对策[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3(3):77-80.
[2]皮锋,秦荣廷.对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从“读书无用论”谈起[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45-46.
[3]宁曼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政治功能及其运用初探[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64-66.
G645
A
1673-0046(2016)11-00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