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能力标准下高校辅导员职业与发展可行性研究
2016-02-13王玮
王玮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214153)
师资培养与管理
职业能力标准下高校辅导员职业与发展可行性研究
王玮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214153)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对于学校相关工作的开展十分重要,2014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高等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内容及发展方面进行了明确的介绍,为高等院校建设职业化、专家化、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指明了方向,但在实际的工作之中,许多政策标准的落实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主要就职业能力标准下高校辅导员职业与发展可行性问题进行简单的归纳研究。
职业能力标准;高校辅导员;发展可行性
2014年国家教育部颁布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暂行标准,为学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但是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培养培训方案制定、考核评价指标设置、工作职能界定等等工作都与该标准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为了尽快落实该标准,本文主要就职业能力标准下高校辅导员职业与发展可行性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就如何缩小实践操作与《高等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之间的差距提出几点相关的建议。
一、实践操作与能力标准之间的差距
(一)职业准入方面
《高等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提出,高等院校的辅导员应具备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拥有一定的教育学、管理学、教育心理学、法学、马克思哲学等等专业知识。但就目前来说,大多数院校在招聘辅导员时无法严格按照这一标准执行,大部分辅导员都仅仅只具备上述的某一种专业知识,多数院校的辅导员都要求要有硕士以上或者海外留学的本科学历,应聘考核时主要涉及专业基础知识及应聘人员的身心健康情况,对于他们的实践技能并没有进行考核。
(二)职业培训方面
就目前来说,大多数高等院校的职业培训工作都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岗前轻在职等等现象,主导部门在设置培训内容时没有对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考察,参与培训的人员对于培训工作不够重视,尽管部分高校积极建立了辅导员发展中心等等组织机构,但由于机制不健全、资金投入不够等等原因,总体而言收效不大,并不能满足能力标准中的相关级别要求。
(三)职业履行方面
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家化、专业化建设中的职业化包括职业化技能、素养及行为规范等等内容,职业标准对于这些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诠释。但就目前来说,大多数高等院校的辅导员都存在着职业不清晰、专业能力较弱、从业寿命短等等问题,并不具备职业能力标准中提到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职责清晰、长期发展、社会地位良好等等要素。
(四)职业发展方面
就目前来说,大多数高校的辅导员在职业规划中都以行政岗位和教师岗位为主要的发展目标,与高校的其他系列人员相比,辅导员的薪资水平较低,尽管能力标准中设置了独立的辅导员晋升体系,但在学校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很难落实,容易造成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升高、人员编制混乱等各种问题。
(五)分级考核方面
现阶段大多数高等院校都没有对辅导员进行分级,自然也就没有分级考核,年终考核也大多是走过场,考核随意性较大。为了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学校应以职业能力标准为指导,制定详细的分级考核方案,加强辅导员考评,具体的考核工作中要将年终考核与平时考核结合、定性定量考核结合、学生参与考核与部门参与考核结合,将考核结果与薪资待遇联系起来,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切实发挥分级考核的作用,督促辅导员的日常工作。
二、职业能力标准之下如何提升辅导员专业水平,促进辅导员的发展
以往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管理方法与高等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差距较大,为了更好地促进该标准的实施,切实提升辅导员的专业水平,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下文从辅导员队伍综合素质的培养、人员编制、岗位设置、辅导员岗位规范管理等等方面简单提出几点建议。
(一)规范管理辅导员岗位,统筹辅导员队伍建设
学校在管理辅导员岗位时要做到一视同仁,确保辅导员队伍设计、岗位培训、晋升规定、岗位考核、薪资待遇等等与高校其他系列岗位的管理方法一致,制定薪资、晋升办法时需要统筹好管理队伍、辅导员队伍以及教师队伍之间的关系,比较各岗位的起点、履职效果、工作内容等等相关因素,尽量缩小辅导员岗位与其他系列岗位之间的差距,通过制定新人新办法、老人办法向新人办法过渡等等方法改善当前阶段高校辅导员从业寿命短的问题。
(二)辅导员队伍综合素质的培养
切实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要从心理学、教育学、法学、哲学、管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伦理学等等几个方面对辅导员进行培训,重视辅导员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真正达到培训的目的,培训过程中应加强考评。辅导员能力培训体系构建时,必须要制定一个科学完善的指导大纲。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由省、市级教育部门组织实施,地方各大高校成立一个高校辅导员协会负责所有的培训事项。进入工作岗位超过两年的初级员工可以进入中级培训班进行学习,工作时间超过5年的中级员工也可以进入高级培训班进行学习,如果中级辅导员工作时间超过8年却始终没有晋升为高级,学校可以为他们创造进一步学历深造的条件,从而促进整个辅导员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目前来说大多数辅导员都没有做到职业化,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往往会转到其他方向。因此,为了增强辅导员队伍的吸引力,将更多的人才留在这一岗位之上,必须要重视这一岗位的薪资、未来发展等等问题,要让参与这一份工作的人员对其拥有一份职业认同感,激发他们的事业心,真正将其作为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才能够真正实现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提高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质量。
(三)新老政策交替时顺利过渡
职业能力标准提出之后,许多学校都在积极地落实这些政策,但新老政策存在着较大的区别,政策变动必然会为学校的辅导员队伍管理工作带来一些改变,必须重视新老政策交替时的管理问题,尤其要认真探讨当前阶段已经在各大高校任职的辅导员在职业标准上如何发展。如上文所说,现阶段许多学校都将辅导员视为管理队伍的后备军,学校在招聘辅导员人数时往往是根据行政岗位的需求情况确定的,新标准中对于辅导员未来的发展规划有了变化,在职的辅导员是否愿意长久地留在这一岗位上成为新的问题。此外,现有的队伍并没有划分级别,根据能力标准相关规定,为了加强管理,学校详细地分级考核方案,那么如何对现有队伍进行初级、中级甚至高级三个级别的划分也是新政策实施之后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四)人员编制与学生工作组织模式问题
辅导员人数编制上,目前来说许多学校还沿用的是十多年前的配置方法,但当时的背景之下,计算机及互联网并没有普及,不少高校都是按照1:200的配比进行辅导员人数的配置,如果辅导员管理的学生人数超过200,学校会酌情增加辅导员的薪资,一般从学生入学开始带直到这一届学生毕业为止,工作超过一段时间之后还会兼任团委书记的工作,如果不转岗,后期会成为学办主任,这种情况下,整个辅导员队伍之中初级人员众多,中级较少,高级少之又少,很少有人能够做到高级,这必然会影响辅导员工作的整体质量。职业能力标准中对辅导员的未来发展问题进行了重新规划,不再将其作为行政岗位及教师岗位的过渡,这种情况之下如何确保辅导员的职业寿命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管理工作的重点。学校在应聘辅导员时要谨慎考虑,应聘人员也需要综合分析自己是否会将其作为未来的职业追求。工作安排上,学校应根据自身的组织形式,如院校制的块状组织、大部制的条状组织等等,细化辅导员岗位,考虑辅导员的本职工作的开展以及后期发展的问题。
(五)不同级别的工作侧重点分配问题
高等院校的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内容有思想政治教育、学业指导、学团及班级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日常事务管理、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等等。辅导员进行初级、中级、高级划分之后,三个不同级别岗位的工作侧重点应该有一定的区别,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比如,刚入职的辅导员在初级工作中应将熟悉各项工作内容作为重点,由于缺乏丰富的工作经验,具体的工作中势必做到事必躬亲、勤勉刻苦,到岗超过8年之后,他们对于高校辅导员这一岗位的所有工作都已经比较熟悉,工作内容则涉及到方方面面。这种级别划分下,高级岗位的辅导员往往年龄相对较大,身体素质会下降,精力也比不上年轻员工,因此高级别辅导员应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指导初中级辅导员工作之上,更侧重于战略指导方面。
(六)岗位数量及工资待遇设置
在岗位数量分配上,为了切实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每所高校至少应配置8个高级辅导员岗位,他们分别属于8个领域,按照两级别年龄差配比,中级岗位数应该在24个以上,初级岗位数按照同样的方法计算。为了能够更好地激励在职人员工作,辅导员岗位的薪资待遇不应低于同级教师的平均水平,工龄在三年以下的为初级辅导员,薪资相对较低,工龄在4~8年的为中级辅导员,薪资稍高,工龄超过8年的则为高级辅导员,薪资最高,他们分别与不同级别的教师的薪资对应。
当前我国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着员工职业寿命短、整体工作水平偏低、岗位职责不清晰等等问题,2014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高等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暂行标准,但由于标准中对于辅导员职业培训、分级考核、职业准入、职业发展等等方面的相关规定与现实情况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总体来说该标准还有许多内容难以严格落实。本文对实践操作与能力标准之间的差距进行了简单的归纳,重点分析了职业能力标准之下如何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促进辅导员的发展,仅为相关教育管理人员的工作提供参考。
[1]杨飞燕.职业能力标准下高校辅导员职业与发展可行性研究[J].人文论坛,2014(12).
[2]刘春蕾.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视角探索职业能力提升途径[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0).
[3]唐兵,朱久宜.浅论职业能力标准视角下高校辅导员职业价值观[J].改革与开放,2015(5).
G645
A
1673-0046(2016)11-0051-03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4FYHYB19)“职业能力标准下高职院校辅导员能力提升途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学院辅导员工作研究课题“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途径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