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研究
2016-02-13蒋君毅姚金凤
蒋君毅,姚金凤
(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苏州215104)
就业与创业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研究
蒋君毅,姚金凤
(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苏州215104)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求职时相对一般毕业生往往面临着更多的就业困难,因而提升就业能力成为影响其顺利就业的关键因素。本文首先分析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求职现状,接着对大学生就业能力USEM模型内涵进行阐述,进而针对经济困难学生探讨出对应的就业能力框架,并结合该框架对就业能力上的困境进行分析,最后从学业素养、可迁移能力、心智模式、职业素养四维度探讨提出增强的贫困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就业能力提升;就业帮扶;对策研究
一、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规模高达七百多万。当今不少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因为无法适应用工单位的需要,彼此之间在供需上存在两难。一边是各大企业、用人单位招聘不到合适人才出现的“招工难”,一边是缺乏胜任能力面临的“找工难”。据统计,高校中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约占七成,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占比超过两成。可见,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就业困难问题尤为突出。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往往由于受到经济压力、心理脆弱、资源匮乏等因素的影响,在就业择业的道路上显得更为艰难。而多元化发展型资助理念提出不仅在经济上给予资助,更是在精神上、能力上给予济困,即变单纯的“困难补助”为“成长资助”。因此,关注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尤为重要。宏观层面,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引导与政策支持;中观层面,社会需要积极支持配合,加大开发用人力度;而微观层面,则需要高校有针对性地提升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做到“授人以渔”,助推学生成长成才,最终实现多元化发展型资助。
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面临困境分析
大学生就业能力不仅包含能够找到工作的能力,还包括能够持续胜任完成所从事工作以及实现自身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当前在就业能力研究比较权威的认定当属英国学者M.Yorke和P.T.Knight(2004)提出的USEM模型。该模型从心理学视角将就业能力分解为四个方面的要素。每个要素代表不同内涵,分别是学科理解力(subject understanding)、技能(skills)、自我效能(efficacy)和元认知(meta-cognition)。
本文在USEM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实际情况,分别从对应的四个维度:学业素养维度、可迁移技能维度、心智模式维度和职业素养维度,构建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的框架。下面结合上述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框架,分析现状,发现贫困生面临如下困扰:
(一)专业素养不足。学业素养维度反映学生在专业知识或学科方面的理解能力,它包括对专业理论与岗位技能的掌握情况。迫于经济困难带来的生活和精神方面的压力,而一部分贫困生选择在外赚取补贴,结果学习成绩受影响下降又影响到奖学金的获取,往往容易一再造成学业上的困难。
(二)就业技能薄弱。可迁移技能维度反映完成工作所需要具备的求职技能和通用技能,以及对技能的实践。其中求职技能包括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办公自动化操作等,通用技能包括沟通表达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由于大部分来自于偏远农村地区,受成长环境、家庭背景与教育资源匮乏的限制,学生在实践动手、沟通表达、创新思维、外语计算机水平、文艺特长等等综合能力上相对其他同学比较欠缺。
(三)对自身与职场缺乏认知,心理素质脆弱。心智模式维度从自我认知、自我调节层面,反映个体在执行某一操作行为之前对自身能够在何种水平、程度上完成该项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和自我判断,主要表现是对待事物的自信程度和充分使用学科理解力、技能而实现目标的能力,即激发出自身潜能的信念,包括自信心态、自我认知能力、工作态度等方面。据一份高校贫困大学生现状调查资料显示,有近六成的贫困生对贫困羞于启齿,两成的贫困生因此产生自卑;有四成的贫困生不愿通过网络等自媒体公开求助,与人交往中缺乏主动性,生活相对封闭;近两成的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抱怨态度,影响了正常的心理健康。可见,由于部分贫困生内心自卑,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往往表现不敢面对、坐以待“毕”,心理负担承重,不主动寻求解决办法,进而影响到正常择业。
(四)学习能力、创新创业意识不足,生涯规划意识欠缺。职业素养维度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与结束后对问题的反思以及反思后得出经验结论,是对自我“认知的认知”,是启发个体“学习如何学习”的一项自我管理能力。它表现为对经过与结果的总结反思,以及对事物的认知与看法,是个人学习总结能力、创新能力、职业价值观的体现。贫困生由于受到经济等现实条件限制,在学习资料与培训方面的投入较少,主动追求学历深造、学术研究方面表现为动力不足;在就业时,往往倾向于能够安身立命即可,畏首畏尾、相对保守,在锐意创新上闯劲不足。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仍偏重理论知识培养,对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上还相对缺乏,要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平稳过渡,学生亟需得到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辅导与咨询活动,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唤醒生涯规划意识,确定职业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准备。然而,当前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还大多停留在咨询、协议办理等常规事务性工作上,对于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也多是以经济补贴为主,对其能否拥有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不够。
三、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研究
(一)学校要加强校企合作力度,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课程建设,满足社会和岗位需要
1.坚持社会需要原则,做好课程建设。要重视实践教学,即在模拟或真实的职业实践场景中,按照工作流程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从而有效提升岗位技能和专业素养的形成,实现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零距离”。
2.开展订单班联合培养,完善培养体系。学校以开放性的办学方式,按照企业需求开设专业与课程,选择点对点培养、嵌入式教学、现代学徒制等模式,使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就业,为学习与就业提供双重保障。
3.拓宽实习实训机会,提升专业实操技能。加强与企业合作力度,通过实践强化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一方面,学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理论研究与支持,共同创建实习基地;另一方面,企业抽调人员到学校授课,开展岗位知识和就业技能培训,做好人才储备。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学生通过提早接触企业,了解就业环境,进一步加深对专业知识理解和岗位技能的掌握,弥补校内学习不足;企业可及时了解毕业生的能力现状与不足,以便有针对地培训与选聘。
(二)挖掘社会资源,开展项目化培训,给予专业辅导,提升通识技能
学校抽调优势培训师资或聘请第三方校外资源组建导师团,针对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开展专项培训,以期提高求职技能和综合能力等。
1.提升简历制作与面试技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通过指导学生搜索职业信息、简历制作、面试技巧、职场礼仪等,使学生了解简历的结构与要素、细节处理、面试的第一印象、礼仪须知、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掌握实用的求职面试技能。
2.提升沟通协调等多项通识能力。首先培养学生掌握办公自动化实操能力。如文档处理的技巧,Word、Excel、PPT与演讲等以此提升职业技能。其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引导学生突破当众讲话的恐惧,了解沟通先学会倾听再学会反馈以及说话的魅力,使其认识到职场中团队协作及人际互动的重要性,掌握必要的团队协作、公众演讲技巧和人际沟通的技巧。最后培养掌握时间管理的四象限和smart原则,即具体的(s)、可以衡量的(m)、可达到的(a)、现实的(r)、有时间限制的(t)。
(三)激发学生活力,施以心理援助,提升心智模式
1.针对心理有困惑同学进行心理帮扶。一方面,要运用各种方法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学校成立心理咨询中心,针对有心理问题同学,通过现场心理咨询、网络会诊、电话沟通等方式,帮助学生敞开心扉,释放不良情绪,提高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还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个别交谈等方式,精准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且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前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学生克服障碍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此外,要加强思想沟通,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做好心理疏导,排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另外一方面,要运用生涯教练技术加强与学生谈心谈话,能够倾听学生内心真实想法与感受,与其共鸣,通过愿景驱动与资源调动,使其自己找到问题答案,激发学生自身潜能,启发其深入思考,并引导付出强有力的行动,从而矫正不良心态,提高自信心与执行力。
2.做好情绪管理。可以结合新生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揭示情绪管理的内涵,从情绪特点及常见的情绪困扰出发,通过对情绪管理的认知、压力源的剖析、减压法的引导等知识消除他们的不合理信念,锻炼理性思考并发展情绪智力的具体措施,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情商能力。
3.进行心态修炼。不断地引导学生们树立阳光、正确的求职心态,从容应对就业压力,培养在职场中对人际关系的认知,懂得如何保护自己、提升自己,让自己受欢迎。正确面对从学校中到职场中的角色转化,树立法律意识,懂得如何保障自己的切身利益以及在职场中的注意事项。
(四)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水平,提高学习认知能力,提升职业素养
1.在学生入职前开展自我探索,使学生认识到一个真实的自我,深入发现“我是谁”,从而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借助一些测评工具,比如通过九型人格的性格分析,可以让学生明晰自己的个性,知己知彼,做到接纳短处、发扬长处,懂得如何与不同类型人们沟通交往与融洽相处,以便更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2.树立生涯规划意识,引领入职后健康快速成长。通过生涯三叶草模型,培养学生把兴趣发展为能力,将能力转化为价值,再用价值强化兴趣,如此循环下去,达到推动职业发展的良性运转;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管理水平,运用能力四象限、SWOT分析等方法使得学生自己发现自己优势、潜能、退路与盲区,做到强化优势、提升潜能、备好退路、躲避盲区;最后通过价值观梳理,从人生宣言到职场宣言,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价值观。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是资助育人的深层体现,是精准扶贫的有效抓手,需要建立起一套可行的提升模式。只有通过政府、学校、社会、个人共同参与,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就业能力,促进稳定高效就业。
[1]杨笑怡.就业压力知觉量表的编制与青年人就业压力的调查[D].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13.
[2]米衣军,李琳琳.高校毕业生就业力调查分析报告——以石家庄市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5).
[3]彭思敏.企业员工生涯信念与就业能力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4]孟晓红,何伟峰,王秋红.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5(4).
[5]王莉.基于USEM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模型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7).
[6]田文江.矢志不渝长风破浪——解惑独立学院之命运[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
[7]张耀军.特教中专学校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8]辛增友,郑涌,徐华春,彭娟.中国青年职业价值观初探[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G647
A
1673-0046(2016)11-0032-03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以苏州某高校启航计划为例”(编号:2016SJD710135);共青团江苏省委、江苏省学生联合会课题“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软实力提升研究——以苏州市职业大学”启航计划“为例”(编号:YB2016026);江苏开放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编号:2-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