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应用能力的高职环境类人才培养状况分析
2016-02-13牛红军
孙 波,牛红军,孙 昊,曲 磊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基于实践应用能力的高职环境类人才培养状况分析
孙波,牛红军,孙昊,曲磊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300350)
摘要: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环境类专业人才教育培养的核心任务,明确实践应用能力培养要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整体化与个性化的辩证关系,分别从培养机制、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师资建设、培养评价等几方面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环境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策略分析
环境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论从国家层面,环境监管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的实施;还是从普通个体,关注环境、重视环保、全员参与环保的总动员,都被提到了国家战略性位置。而作为未来生产实践一线的操作者——高职毕业生,其个人环保意识的有无、动手操作能力的高低均关系到“低碳生产、清洁生产”生态文明建设环保总目标能否得以实现。因此说,高职环境类人才的培养应该以强调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而如何实现这一任务,培养造就大批环保一线操作人才,是当前高职环境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是高职环境类人才培养核心要求
我国环境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高职院校环境人才教育理论与应用实践之间脱节的矛盾相对突出。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在环境专业范畴的知识获取主要还是以理论讲授为主,概念剖析、理论抽象讨论的色彩较浓,环境生态实务知识和实务操作技能方面明显欠缺。
全国高职院校的环境类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很低,甚至毕业后大多放弃本专业才能就业,主要原因固然有国家层面、企业本身对人才定位、需求的种种影响因子,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高职环境类毕业生应用实践能力较低,专业系统实操水平普遍较差。作为未来的环保一线的工作者,上述矛盾甚至将直接影响了我国实施的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进程,继而降低了社会、企业需求对环境类毕业生的质量评价。因此,实践应用操作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环境类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
二、高职环境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内涵
高职院校环境类人才实践应用能力培养面临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有效处理这些问题首先需要正视两对关系的理解,这是高职院校环境类人才实践应用能力培养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条件。
(一)明确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国内高职院校系统性环境教育大多存在于环境类专业,而非环境类专业以及未开设环境专业的高职院校的环境教育往往处于空白状态、或基础性的常识介绍,远达不到环境教育的规程要求。因此,上述专业的毕业生在其未来的生产一线工作过程中很难更好的理解“节能减排、低碳生产”真正内涵及其重要性,即使高职环境类专业也存在重环境理论教育,轻实践应用的培养瓶颈,上述人才培养状况与当前我国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需求不相适应。
环境教育的专业内涵很强,若仅仅偏重环境职业训练,缺乏环境理论知识的指导,只能培养出缺乏整体思维、理论支撑的——“环境操作工”;反之亦然。因此,在高职院校环境类专业人才实践应用能力培养过程中,环境基础理论教育与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应相辅相成,实施真正的理实一体化教育,二者不可偏废。
(二)辨析整体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环境类人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兼具共性和个性两个特征,即在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中遵循共同的教育培养规律,体现环境教育的整体化;另外从个性化角度,根据社会、企业的需求,在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机制等方面要实施差异化培养。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从根本上决定了高职环境类人才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应在保持统一性、整体化的基础上,强调个性化培养。
另外,面对影响中国多年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需要洞悉问题所在的冷静思考。一边是大学生“怀才不遇”以及入职后“学非所用”的尴尬;另一边则是一些企业的用工荒现象以及一些高校不顾自身定位和市场需求盲目设置专业、开设课程的教育现实。那么如何对接社会,消除“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的社会就业矛盾的尴尬窘状,则拷问着我国高教改革的方向、步伐。因此,实施培养具有整体化功能的普适性教育的同时,更不能偏废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
三、高职环境专业人才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分析
(一)培养机制实效化
实践应用能力应建立在良好的培养机制基础之上。不论是从就业的角度,还是立足于专业设置的合理性,高职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定位要准确、目标要长远实效,这里面既有国家层面的定位,也有具体高校相关专业的自我的定位,只有培养机制的不断创新,才能使得环境类专业的学生拥有较强的就业市场竞争力,破除就业现状堪忧的窘状。
针对培养机制的问题,很多研究人员也在积极进行探索性研究。其中,肖敏等提出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实效化目标定位理论,阐述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通过教改实效化,促进了学生的科研素养、应用能力、创新能力逐渐得到增强。何根海阐述了“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回报地方”的新型校企合作理念,构建传统课堂教学与企业实地锻炼相结合的培养机制,建立适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实践。
(二)创新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课程创新一直是很多高校研究、探索的主要领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实施课程建设的本质要求,如何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突出实践应用能力,如何与生产实践需求相一致是进行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社会需求是环境类专业设定课程的立足点,而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环境专业的课程建设和实践环节,是完善该立足点的课程建设的关键。
(三)实践教学有序化
随着社会发展,对工科类专业,尤其是高职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在实践应用能力上的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的教学体系已经跟不上时代步伐。传统教育方式重理论、轻实操,已经无法承担今天社会发展所布置的课题。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方向、企业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应特别重视实践教学有序化,即注重理论知识、应用实操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的综合训练,是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必由之路。
其中,方宇媛等通过实际案例剖析,对实践教学进行了研究,显示案例教学利于强化教学实践性、突出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能力培养。孙连鹏等从理论讲授、实验操作演示、实习指导、毕业设计和网络共享教学平台设计等多方面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有序化探索。贺玉晓指出当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实验单一、实践模拟性较差、与生产一线脱节等矛盾问题,提出“企业进驻”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操作能力、工程意识和工程设计能力,深化了实践教学的有序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创新优化
教学方法要创新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很多教育机构的学者、专家不断地探索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力图从教学方法上推陈出新,以实现学校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最大化。但是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实现学生操作能力培养的学校、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即学校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直接针对企业相应的生产线所需要的培养,而不是泛泛的基础实践的简单重复。所以,谈到教学方法的创新应该是建立在充分的社会调研、企业调研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总结性实践。
其中,赵晓莉等基于当前环境类人才需求以及企业用工对于实践经验、应用能力的要求高的现状,分析了现在及未来环境类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对环境工程类生源素质、实践能力等人才规格要求,提出了对照社会强化教改,优化教育效果的教法改革创新,对当前、未来的职业技术高校的教育教学发展方向具有指导意义。徐海娟等针对课程培养的能力目标,创新教学方法,着手设计出整体任务驱动的项目式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达到了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相统一,有利于培养出高端技能型的人才。
(五)师资团队合理化
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与之协调一致的教师队伍建设。今天的高校课程建设特点不再以教师为主体,而是以如何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为出发点,以“翻转课堂教学”、项目式教学、清单式教学等等类似的教学模式来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组织模式得以贯彻,以期实现人尽其才、各取所需。因此,教师队伍建设非但不是削弱、反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建设培养一支动手应用能力超强、应用理念超前、创新意识超凡的教师团队,才能培养出合乎社会、企业要求的一线高级应用技术人员。其中,李元高等基于应用型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角度,提出了建设一支具有与应用型高校要求相适应的、具有教学、科研兼备,注重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毕业生所学与社会接轨的关键;教学与工程技术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业合作共进的“催化剂”。体现了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六)评价体系多元化
高职院校环境类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是对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价值判断的系统测量和调查,是保证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在构建高校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时,必须紧抓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这一目的,将教育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评价与就业后跟踪调查的社会评价进行有机整合。有针对培养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从评价多样化的角度阐述了创新性评价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内涵;有从社会评价的层面阐述了人才培养评价的重要性,通过建立毕业生就业管理平台,适时的进行毕业生回访调查、走访用人企业等方式及时有效的了解毕业生进入企业后的各个方面的客观表现,以利于及时修正调整学校教育的各项教育教学指标。因此,协调人才培养结果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是评价体系创新的根本要求。
四、结语
高等职业院校环境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是培养环保企业生产一线优质人才的核心内容,对改革高职环境类专业教育,提高环境类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高职院校环境专业实践应用能力人才培养,需要正确处理好环境基础理论教育与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关系,以及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的整体性与个性化的逻辑内涵,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针对性改革,实现培养机制等六个方面的创新,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推进绿色创建活动,倡导绿色生产,为企业输送更多的、合格的一线应用型环保人才。
参考文献:
[1]何根海,谭甲文.基于校地合作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1,(04).
[2]方宇媛,吴文忠,贾莉.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环境影响评价教学改革[J].池州学院学报,2012,(06).
[3]贺玉晓,徐华山.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思考[J].实践教学,2011,(02).
[4]赵晓莉,徐得福,方华,等.环境工程专业“双平台双能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1,(25).
[5]徐海娟,张天波,王汉道,等.任务驱动模式在环境微生物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08).
[6]李元高,严滨,曾孟祥,等.环境工程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03).
[7]董刚,杨理连.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素分析及其对策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3).
Analysis on the Situ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Environment Major Based on the Ability of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SUN Bo, NIU Hong-jun, SUN Hao, QU Lei
(TianjinModernVocationalandTechnologyCollege,Tianjin, 300350)
Abstract:The training of the ability of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is a core task of the talen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environment major and to make it clear the training of the ability of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requires correctly dealing with the dialect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between integration and individuation, for which the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were conducted respectively in the aspects of the training mechanism, course construction, practice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s,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and training evaluation.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alent train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environment major; ability of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policy analysis on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82X(2016)03-0064-04
作者简介:孙波(1972-),男,齐齐哈尔人,生物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环境管理与评价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牛红军(1981-),男,齐齐哈尔人,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孙昊(1982-),男,天津人,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化学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曲磊(1981-),男,山东威海人,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15-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