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02-13吕景泉
吕景泉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天津 300074)
论职业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吕景泉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天津300074)
摘要:结合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需求,面向着力加强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向着力提高职业教育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从职业教育的现代体系结构、专业布局结构、课程体系结构、师资培养培训、国际化进程、信息化教学,以及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建设等方面,探讨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素供给与制度供给的方法与对策。
关键词: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素供给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供给侧改革”的概念由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其含义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这一理念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发展模式的重大调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主要是源于解决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面临的一系列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问题一:结构性的有效供给不足,2014年我国产量居世界第一的工业产品已超过250种,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呈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比如平板玻璃严重过剩,但电子用的平板玻璃等还不能生产。问题二:有效供给跟进不到位,2015年新兴消费需求不断扩大,中国游客出境游消费达1.1万亿元,其中大部分用在购物,消费品供给规模有余而品质不足,比如人们要出国去买奶粉、买马桶盖甚至药品、牙膏,衣食住行消费实现了基本满足后,老百姓的消费升级加快,向个性化、高端化、服务化发展,新需求多。
基于此,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未来改革的用力方向将不全在需求侧,而在供给侧的结构。改革的着力点是从供给侧入手,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政策的着眼点,在于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的病根。通过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地使资源从过剩领域转移到符合市场需求的领域,从过剩产业转移到有市场需求的产业,资源重新得到优化再配置。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必要性
教育的结构是指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教育组合和各自比例构成,包括教育纵向系统的层级与层级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衔接,以及教育横向系统的类型与类型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具有多层次性和多方面性。对各级各类教育内部而言,又有各自的教育类型结构、教育层次结构和专业设置结构。
合理的教育结构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有重要作用,调整教育结构是提高教育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从供给侧结构角度分析,我国教育供给侧结构的发展水平存在很多问题,基础教育发展不够均衡,多样性多元化不够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应用性和针对性不够强;成人教育办学功能在弱化和转型焦虑交织中;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吸引力在提升和形成过程中;各种教育类型和层次的组合和比例不尽科学合理等等。
职业教育作为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经济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承担着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大批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这一本质属性也决定了合理的职业教育供给体系结构对于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结构合理化及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问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国进入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之后,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相当突出,问题方方面面,与教育联系紧密的突出问题是结构性失业问题日益严重。目前我国结构性失业的压力比总量性失业压力更大,结构性失业的问题不仅增加了总量性失业问题治理的难度,而且与总量性失业问题共同加剧了我国失业问题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沿海发达地区出现“民工荒”的同时,中西部地区却是劳动力供大于求;全国范围的“技工荒”表现明显,技术工人、专业技术人员、高级技术人员的供给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求而形成巨大缺口;职业能力和职业意识欠缺成为大学生“毕业难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困难,形成“离岗不离厂”特殊现象;中高层次经营管理、高端技术技能应用型、精通国际规则外向型的“人才荒”愈演愈烈。当前我国的结构性失业,无论是民工荒、技工荒,大学生难就业、中高级人才荒,还是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这些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许多不利因素。我国本来是世界上人口大国,存在着明显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但却出现结构性失业,这无疑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改革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进行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和领域
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任务是从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需求出发,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推进职业教育结构调整,实现要素配置的合理化,扩大职业教育的有效供给,满足经济转型发展在规模、结构和质量等方面提出的需求,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伴随我国有关发展职业教育相关政策及发展规划的出台,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针对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现代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创造更大人才红利,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要意义。抓住发展机遇,站在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全局的高度,以战略眼光、现代理念和国际视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选择。
因此,要按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要求,适应新常态、服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系统设计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框架、结构布局和运行机制,应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教育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桥,形成合理教育结构,推动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建立、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体现在六个方面:第一,它是一个教育类型,而不是教育层次;第二,它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不是简单以升学为目的;第三,它肩负着构建科学合理教育结构的功能,这种教育直接有利于提升人力资本的素质;第四,它是不断契合产业发展和产业升值的教育;第五,它也是因材施教的教育,这种教育让每个人都能够通过教育来改变自身的命运;第六,它体现了终身教育理念,搭建了职业可持续发展的“立交桥”。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构建科学合理教育结构、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要让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让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推进的技术技能积累创新机制基本形成,让职业教育体系的层次、结构更加科学,让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适应经济社会需求,让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制度、运行机制、重大政策更加完善,这些职业教育体系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就是中国职业教育的百年梦想。
(二)改善职业院校专业布局结构
职业院校要科学合理设置专业。职业院校要结合自身优势,科学定位,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设置专业,重点设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鼓励类产业相关专业,减少或取消设置限制类、淘汰类产业相关专业。一定要注重传统产业相关专业改革建设和转型淘汰,服务传统产业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服务化发展。要围绕“互联网+”行动、《中国制造2025》要求,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实际,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同时,也要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和过度建设。
优化服务产业发展的专业布局结构。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管理区域专业设置,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专业设置预警机制,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宏观调控,努力形成与区域产业分布形态相适应的专业布局结构。对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同时,要建立区域间协同发展机制,形成东、中、西部专业发展良性互动格局。
推动国家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建设。围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积极推进现代农业技术、高端智智能化装备制造、绿色清洁能源、现代轨道交通与物流、电商与旅游、健康养老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等相关专业建设,服务制造性生产业集中向智能化和集约化提质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适应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
(三)建设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1.加强文化基础教育
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
2.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设经典诵读、中华礼仪、传统技艺等文化必修课,拓宽选修课、通识课覆盖面。
3.加强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培养教育
探索有效途径,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重视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创新务实等精神的培养。利用实习实训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安全意识、纪律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立足岗位、增强本领、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增强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
4.推进专业课程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
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推行“双证书”制度,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
5.开展针对有效的实践性教学
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都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要占总课时数一半以上。推行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加强实习教学、管理和服务,保证学生实习岗位与其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支持和保障力度。
6.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
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建立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通过用人单位直接参与课程设计、评价和国际先进课程的引进,提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对技术进步的反应速度。
7.建立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
职业院校按照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推动教学内容改革,按照企业真实的技术和装备水平设计理论、技术和实训课程;推动教学流程改革,依据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教学空间和课程模块;推动教学方法改革,通过真实案例、真实项目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和职业兴趣。
8.建立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
进一步提高年度质量报告的量化程度、可比性和可读性,强化对报告发布情况和撰写质量的监督管理。开展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针对职业院校不同发展阶段特点确定诊改重点。探索行业组织开展专业层面的教学诊改试点,以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通过结果评价、结论排名、建议反馈的形式,倒逼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
(四)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建立健全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协同培养教师的新机制,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和大中型企业共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探索“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完善以老带新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
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提升,提高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课教师比例。启动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培养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
加强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重视公共基础课、实习实训、职业指导教师和兼职教师培训。加强兼职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与教学方法培训;支持兼职教师或合作企业牵头教学研究项目、组织实施教学改革。鼓励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同时成为企业培训师,驾驭学校、企业“两个讲台”。
(五)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
引进境外优质资源。加强与信誉良好的国际组织、跨国企业以及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开展交流与合作,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的新途径、新模式。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选择类型相同、专业相近的国(境)外高水平院校联合开发课程,共建专业、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建立教师交流、学生交换、学分互认等合作关系。
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助力优质产能走出去,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发掘和服务“走出去”企业的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和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要的本土人才。将国际先进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方法等引入教学内容;与拓展国际业务的大型企业联合办学,共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发挥职业院校国际化专业、双语化课程和双师型教师优势,探索在海外设立“鲁班工坊”,配合“走出去”企业面向当地员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职业教育。
加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际化环境建设,对接世界技能大赛,引入国际化优质赛项,把大赛建设成为职业院校教学成果的展示中心、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技能的体验中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载体,提升大赛的国际参与度和影响力。建设我国职业院校师生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的培养培训基地。
(六)实施职业教育信息化计划
将信息化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推进信息化平台体系建设,加快数字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施职业院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
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开发性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替代在现场实习安排困难或危险性高的专业领域;开发仿真教学软件,优化教学中难以理解的复杂结构复杂运动。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
建设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完善职业院校数字化建设标准,建立区域性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联盟。探索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资源可持续开发、应用、共享、交易服务模式和运作机制,探索“互联网+”在职业教育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全方位应用,使中国职业教育的信息技术应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三、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再思考
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职业教育教育改革的多个方面,既有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问题,也有职业教育体系外部的问题,因此,除了上述核心要素改革之外,还需要从制度供给方面提供保障支持。
(一)完善法规体系促进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国际职业教育成功国家的共同规律。长期的实践表明,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存在的诸多障碍都是源于,缺乏国家层面的法律制度,当前迫切需要从教育、经济、劳动3个领域修改现有法律和新增相关的法律,加快建立国家层面的宏观性法律框架,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制度实施提供保障。
(二)深化分类招生考试制度综合改革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化推进职业教育分类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建立符合职业教育培养规律和特点的人才选拔模式,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由政府统筹管理,学生自主选择、学校多元录取、社会有效监督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三)创新管理模式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加强职业教育统筹管理,强化联席会议机制,落实各部门职责,完善政府统筹、分口管理、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完善职业院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制度、职代会制度等学校内部治理,提升职业院校治理能力。完善现有职业教育集团的治理结构、发展机制,建立健全以契约为基础的、责权利分明的行业职教集团董事会或者理事会制度。
建立第三方评估制度。围绕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建立职业教育的人才需求和预测制度、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质量监测和评价制度等基础性服务支撑系统。
参考文献:
[1]张慧波.助力“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N]. 光明日报,2015-06-02.
[2]和震.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推动产教融合制度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2).
Discussion on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of Occupational Education
LV Jing-quan
(TianjinMunicipalCommissionofEducation,Tianjin, 300074)
Abstract:Combined with the problems and demands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occupational education, facing towards making efforts to strengthen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occupational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of occupational education, the method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factor supply and the institutional supply of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for occupational education were explored in this paper in the aspects of the structures of modern system, distribution of specialties and curriculum system, the cultivating and training of teachers,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and the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ccup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Key words:Occupational education; 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factor supply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82X(2016)03-0003-06
作者简介:吕景泉(1964-),男,天津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教授,职业技术教育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管理与研究,自动化技术应用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16-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