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
2016-02-13刘晓芳
李 娜 刘晓芳
(河北大学图书馆,河北 保定 071002)
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
李娜刘晓芳
(河北大学图书馆,河北 保定 071002)
[摘要]智慧时代的到来对于国内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在新信息环境下创新用户服务,是智慧图书馆的服务目标,是当今图书馆的重要课题。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是当今图书馆创新、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理念。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
1 智慧图书馆概述
互联网的发展使人类的信息传播达到了极致,给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产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随着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及其整体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以后,互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交通、医疗、教育、环境、经济、金融、营销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智慧是智慧城市的核心特征。根据2007年10月欧盟委员会发表的《欧盟智慧城市报告》[1],智慧城市基本上可以从经济、流通、环境、人群、居住和管理六大领域来体现。第一,通过“互联网+”,将被植入智能传感器的城市各物体连接起来,实现对现代城市的全面感知;第二,利用云计算对海量感知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实现网上城市数字空间与物联网的融合,根据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化响应和智能化决策或给出相应的指令[2]。
数字图书馆将形成系统管理的整合协同,在物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形势下,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信息素养教育和情报咨询等工作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其服务和管理将体现智慧性,实现无缝性和个性化。其无缝性是指将面向图书馆的服务系统直接转变为面向读者的智慧服务平台,通过高效、便捷的人机交互系统,实现服务的透明性和无缝性,通过对信息和传输内容进行感知、分析、筛选为用户提供个性的智慧服务。目前,学界对智慧图书馆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笔者认为智慧图书馆是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整合集群与协同管理,通过互联网技术为用户提供智慧化服务,从管理的角度讲,它应该是当前数字图书馆概念下的一种高级发展形态。
2 智慧图书馆的基本服务模式
智慧图书馆的目标是实现资源集成共享和服务集成获取,以实现跨平台的服务集成、跨时空的资源共享、跨部门的深度整合、跨馆际的物流传递,使用户在使用图书馆的过程中可以一站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和服务,主要是通过集群与协同两种模式促成资源与服务整合共享。
2.1移动服务模式
传统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主要是短信和WAP服务,其内容是原有图书馆基础服务的内容搬迁,深度方面没有创新和突破。智慧图书馆是在原有服务的基础上,推出二维码、APP等服务方式和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以实现面向空间、时间和情境的智能化服务。
2.2空间服务模式
传统高校图书馆的空间服务模式主要是以提供自习室、会议室和阅览室等基本的物理空间为主要形式,而智慧图书馆除了物理空间外,提供网络虚拟空间的信息服务,如图书馆第三空间服务和网络信息共享空间服务。空间作为图书馆存在的重要形式,近年来逐渐得到国内高校图书馆决策者的重视。
2.3知识服务模式
传统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停留在信息服务的层面,知识整合度较低,专题情报检索服务能力相对薄弱,个性化知识服务和学科服务在图书馆服务建设中还未得到重视。智慧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是在传统信息服务的基础上,更强调面向用户信息需求与所处的信息环境提供的知识产品与服务,强调参与用户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包括知识发现服务、专题情报服务、学科服务以及相应的知识产品。其主要体现在知识发现与服务平台的构建,学科馆员知识服务、专业化知识服务、参考咨询、个性化知识服务以及知识交流社区的构建上。
2.4物联网服务模式
当前高校图书馆应用RFID技术自助借还服务,智能馆藏管理系统,自助定位和导航服务,智能预约书架和基于RFID技术的个性化用户服务等模式。
2.5云服务模式
目前高校图书馆云服务的开展尚处于探索阶段,在服务模式上以国家或地区性的大型云服务项目为主导,主要包括云数据库、云服务平台、云终端应用3个方面,在服务内容上主要集中在云数据库、资源检索与导航、联合虚拟参考咨询及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等方面。如北大应用的CALIS外文期刊网等。
3 智慧图书馆的创新服务模式
3.1以引导自助服务为基础的创新模式
智慧图书馆的自助服务主要是基于以用户为中心的建设理念,提供满足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的服务模式,体现用户的主体地位与个性需求,保护用户隐私,以期加强用户的自主意识,鼓励用户参与。高校图书馆的常规化服务和基础服务将主要通过图书馆的统一门口、自助服务平台或用户自身的终端设备实现和完成。湖南大学图书馆2012年正式启动“读者服务系统”,该系统由面谈式服务模式、网络虚拟式服务模式以及读者自助式服务模式构成,检索内容包括借书、咨询、查新、阅览、自习、平面图六大部分,向在校师生提供图书馆馆藏与服务信息的检索与查询[3]。
引导自助模式的目标是实现用户的自主化参与服务,最大限度提升图书馆服务的智能化高效化、便捷化,实现高校图书馆资源的优化配置,构建以自助服务为导向的现代化高校图书馆[4]。其服务体系主要包括自助检索系统、自助借还系统、自助文印系统、自助缴费系统、自助座位管理系统、研读空间自助预定管理系统、基于FRID的自动定位系统、网络自助服务和移动自助服务。
3.2以整合共享服务为核心的创新模式
整合共建共享模式是智慧图书馆的核心,图书馆及信息服务平台众多特色文献资源和数字资源能够互通互联,获取便捷。用户在使用图书馆的过程中可以一站式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和服务,主要通过集群与协同两种模式促成资源与服务的整合共享。
集群服务模式包括基于平台的服务集群和基于空间的服务集群。基于平台的服务集群是指通过建立一个服务集成的平台或系统,将Web服务的一站式检索、资源获取、信息导航、个性化定制与推送、移动服务、空间服务、参考咨询、网上虚拟社区互动等集成一个平台,向用户直观地揭示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而基于空间的服务集群则是指将图书馆的资源、服务、设备集成于同一个空间,以实现用户在图书馆空间内可以一站式获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和服务,便捷使用图书馆的设备设施,而不需要跨空间跨部门获取。达到图书馆集群化综合性服务的目标,图书馆的集群化发展趋势将表现为三大特征:整合、集群、协同[5]。
3.3以个性开放服务为重点的创新模式
智慧图书馆服务最主要的特征是针对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的信息服务,是根据用户环境指向特定需求的个性化服务,是无障碍转入、无障碍沟通、无障碍交互的开放性服务。个性开放模式将用户在虚拟环境与图书馆实体环境下的信息行为结合,将馆藏文献信息与用户信息结合,建立能真实全面地反映用户个性特征和需求特征的用户系统模型,自动识别和感知用户的当前位置及其所从事的工作学习、研究内容,实时主动地为其推送关联信息并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个性化服务。
泛在互联的智慧技术使高校图书馆在服务时间、服务空间以及服务方式上都得到有效延伸,透明度更髙,开放性更强。任何用户能够随时随地以任何方式无缝接入图书馆服务。高校图书馆采取个性开放的服务模式是注重用户价值的最佳体现,强调用户的参与交互和价值创造[6]。开放性的服务方式是塑造开放创新空间、鼓励用户参与、整合用户智慧和塑造公共价值的关键。
个性开放服务的主要模式包括个性化知识服务和个性化的移动图书馆服务。个性化知识服务由整合集群的个性化知识发现平台、个性化学科服务和个性化定制与推送服务3部分组成。个性化移动图书馆服务主要是基于位置和情境的移动信息服务,同时也包括移动个人图书馆服务。例如SOLOMO移动图书馆便是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基于用户地理位置,结合社交网络(SNS)特点,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种移动服务。SOLOMO应用最大的特点是其通过与用户情境信息的匹配来获取用户需求兴趣资源的聚类参数,反过来推送相应资源和服务或进行发现与推荐,而不是直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在社交越是充分的条件下,获取的用户情境信息就越多,就越能体现服务的个性化。用户自发建立交流空间,支持用户在空间中的各类相关活动,实现图书馆虚拟空间和实体空间的立体互联和高效融合。
3.4以公共智慧服务为导向的创新模式
公共智慧是人类社会各类公共主体在探索发现问题、系统解释问题和妥善解决问题的能力状态及其认知成果。黄幼菲认为,公共智慧服务的核心理念,就是“转知成慧”,即指个体将客观的、外在的、他人的、情境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过程。图书馆公共智慧服务是一种特殊的智慧服务,代表着现代图书馆职业最核心、最显著、最本质的价值取向和终极目的,是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扬弃和飞跃。在信息技术推动下,通过打造智慧图书馆提供公共智慧服务,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方向。图书馆通过提供基于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嵌入式、关联式、协同式和启发式等公共智慧服务,帮助用户提升智慧水平,最终实现人类知识的可持续实践价值[7]。
3.5以图书馆可视化服务为支撑的创新模式
知识可视化领域研究是视觉表征在改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知识创造和传递中的应用,是在科学计算可视化、数据可视化和信息可视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可视化技术发展的新阶段。文献是知识的载体,馆藏是文献的集合,如何促进馆藏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图书馆一直关心的核心问题。知识可视化的对象是人类的知识,目的是促进群体知识的传播、利用和创新,其对象、目的与图书馆完全契合。因此,图书馆是知识可视化技术最适宜的应用领域之一[8],也是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王世伟.论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建设,2011(12):1-5.
[2]王世伟.再论图书馆[J].图书馆杂志,2012(11):2-7.
[3]乌恩.智慧图书馆及其服务模式的构建[J].情报资料工作,2012(5):102-103.
[4]刘丽斌.智慧图书馆探析[J].图书馆建设,2013(3):87-89,94.
[5]严栋.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2010 (7):65-68.
[6]董晓霞,等.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设计以及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1(2):76-80.
[7]杨海亚.提供公共智慧服务:大数据时代图书馆服务模式创[J].新世纪图书馆,2014(3):10-13.
[8]李小涛,邱均平,余厚强.论智慧图书馆与知识可视化[J].情报资料工作,2014(1).
李娜女,1974年生。本科学历,副研究馆员。
刘晓芳女,1971年生。本科学历,助理馆员。
[分类号]G252
收稿日期:(2015-12-01;责编:徐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