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科数字资源整合问题及其策略*
2016-07-26王险峰姚红莉
王险峰 姚红莉 秦 艳
(安徽省委党校图书馆,安徽 合肥 230022)
图书馆学科数字资源整合问题及其策略*
王险峰姚红莉秦艳
(安徽省委党校图书馆,安徽 合肥 230022)
[摘要]学科数字资源是图书馆数字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和提升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质量的重要保障。对学科数字资源进行整合,可以有效提升图书馆学科服务水平,促进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进程。对图书馆在数字资源整合尤其是学科数字资源整合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合理且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为图书馆学科数字资源整合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科数字资源学科服务数字资源整合
信息泛在环境下,数字资源有效缩减了信息获取和利用的时空间隔成本,对信息的流动和知识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数字资源海量增长的同时,无序的数字资源亦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这一态势突出了数字资源增长与知识转化之间不协调的矛盾。人们只对经过有序整合、利用价值高的数字资源有相应需求,因此,数字资源整合成为势在必行的资源建设举措。数字资源整合对数字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它依据一定需要,对相对独立的数字资源系统中的数据对象、功能结构及其互动关系进行融合、类聚和重组,重新结合为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形成一个效能更优、效率更高的新的数字资源体系。
1 学科数字资源整合
学科数字资源具备学术研究价值,反映和揭示各专业学科类别的特点,展现学科研究热点,描述学科研究发展趋势,它能够有效指导用户在教学科研过程中的学术行为,有利于形成新的学术成果,属于知识转化价值极高的数字资源。学科数字资源类型组成侧重文献类型数字资源,主要涵盖论文(期刊、学位、会议)及电子书,也包括图形(图像)和音频、视频等资源类型,它们借助结构化数据进行描述,并以描述记录作为用户检索数字资源的重要依据。学科数字资源类型繁多,表现形式多样,在满足学科内容多样性特点的同时,也影响了学科内容的集中统一描述要求,需要进行整合以适应用户获取和利用的需求,学科数字资源生命周期长,体系架构完整,可安全稳定地被保存利用,便于知识体系的组织和揭示,是用于资源整合的重要来源内容,学科数字资源经过整合可衍生出一系列应用前景广阔、创新价值较高的新成果,持续丰富和完善学科数字资源的内容和体系,对加快知识转化应用的速度,满足人们对知识的传承发展需要具有深远意义[1]。学科数字资源整合目标是为了满足图书馆学科服务要求,提高图书馆学科服务质量水平,增加学科数字资源附加值,为学习研究型用户提供智力支持和文献保障,高质量、深层次的学科数字资源整合是图书馆进一步深化学科服务工作、保障学习研究和成果创新转化、提升资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2 学科数字资源整合问题
当前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正处于持续推进的状态,学科数字资源建设水平相应取得较大进展,但在学科数字资源整合的建设和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影响学科数字资源获取和利用效果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地区和馆际差异较大,资源整合发展状况不平衡
我国地区之间的发展态势极不均衡,一线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较好,其他地区相对滞后,各地区图书馆在资源配置、技术条件和建设资金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发达地区图书馆建设资金雄厚,购买和自建的学科数字资源体量丰富,人员素质优秀,技术应用普及,待遇条件优渥,在学科数字资源整合方面具备充分的人力、财力和技术的保障,加之用户群体庞大,学科需求较高,有效促进了图书馆在学科数字资源整合的投入力度。而中西部欠发达省市和老少边穷地区图书馆普遍存在资金严重短缺、人才极度匮乏、技术水平落后、工作条件艰苦的状况,图书馆的学科数字资源体量少,甚至连传统纸质馆藏的更新都无法保障,用户群体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对学科数字资源的使用需求不高,图书馆在学科数字资源整合方面缺少人、财、物等要素支持,整合工作难以为继。同时,各图书馆因功能定位不同,也会在学科数字资源整合工作方面产生发展不平衡的局面,省级副省级及国家级大型公共馆(如国家图书馆、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深圳图书馆等)和“985”“211”等重点高校及大型科研机构的图书馆(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等)与基层中小型图书馆和一般本科及高职院校图书馆相比具有绝对优势。基层中小型图书馆和一般本科及高职院校图书馆在运行机制和人才资金等方面的劣势导致人员流失现象严重,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各类型图书馆共同发展、互为补充、合理配置的目标要求,易出现高层图书馆用户信息负载量过大、基层图书馆无人问津的现象,有违全面提高国民文化素质、资源成果普惠全民的良好初衷。
2.2资源整合程度较低,整合价值不高
除少数图书馆外,大多数图书馆在学科数字资源的整合程度上还处于较低水平,在整合层面主要采取基于OPAC整合和学科导航的形式,通过题(篇)名、主题、关键(字)词等内容检索获取学科数字资源,没有对学科数字资源的结构和内容层面涉及。在资源出现分布异构,或是资源内容所属学科有交叉的情况下,浅层次的整合方式无法对学科数字资源给予更为准确深刻的揭示。目前许多图书馆仅将分布在网站各处学科数字资源提供链接入口和检索通道,或者进行简单的学科导航分类,增加获取学科数字资源的成本和时间,部分图书馆实现了一站式检索,但是在检索命中结果中包含许多非学科类资源内容。图书馆针对购买和自建的学科数字资源进行整合后的内容基本以静态的规范性文本格式为主,而较少以动态、非规范性的网络和多媒体格式进行展示,资源展示形式单一,影响了用户使用的感受度和关注度,也无法适应用户对多种学科数字资源类型日益提升的需求[2]。学科数字资源整合是为了实现其对用户需求的学科价值,如教育培训、学术研究、成果转化等,必须加强对学科数字资源的二次开发,积极开展专业化、个性化的学科服务,如科技查新、定题服务、研究趋势跟踪、资源定向定时推送等,实现学科数字资源的增值效用。图书馆目前比较关注用户在学科数字资源检索获取环节的行为,也加大了对相关基本功能的建设力度,但在学科数字资源对用户价值体现度方面的学科服务功能关注不足,用户学科需求低、人员深度整合能力弱、整合工具缺乏,图书馆人员主动进行学科数字资源深层次整合的热情低迷,学科数字资源难以转化为满足用户深层次学科需求的高附加值产品。
2.3整合工具平台推广进程艰难,整合应用实践效果不佳
目前,商业型的数字资源整合工具和平台价格不菲,动辄数万到数十万元。许多图书馆扣除诸如馆藏报刊和数字资源采购、添置相关配套设备、自建数字资源、馆舍维护等运营成本后,已无法承受数字资源整合工具和平台高昂的价格。我国在数字资源整合方面积累的经验较少,市场反馈问题还未集中爆发,研制数字资源整合工具平台的公司在应对意识和问题导向上略显不足。加之在产品研发和投放市场初期阶段,商业型的数字资源整合公司出于对市场盈利和快速积聚品牌效应等目标的现实考量,往往集中面向实力雄厚、资金充裕、技术条件优越的大型公共图书馆和重点高校图书馆,试图吸引高端用户,以实现其持续发展、不断壮大实力的组织目标。尽管在落实文化强国战略进程中,我国对图书馆尤其是中小型图书馆和基层图书馆上会出现财政偏移和政策支持,但短时期内,商业型数字资源整合公司仍将应用对象锁定在大型公共图书馆和重点高校图书馆,在此态势下,绝大多数图书馆在数字资源整合的道路上仍将步履艰难[3]。在数字资源整合的推广进程中,针对图书馆人员的业务学习培训也是数字资源整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首批受惠于数字资源整合趋势的图书馆群体,其人员专业水平高,技术实践能力强,应用条件优越,在数字资源整合技术的学习培训进展比较顺利,对于暂未享受数字资源整合成果的图书馆人员来说,他们在专业水平、整合资金和实践平台方面都存在劣势短板,在数字资源整合进程中对促进图书馆建设和服务水平的效果并不理想。
2.4资源整合缺少制度规范,整合效果评价不科学
图书馆各项工作开展需要以制度作为保证,学科数字资源整合工作同样如此,但许多图书馆仅将学科数字资源整合作为数字资源建设的一项分支性工作,相应制度仅属于数字资源建设范畴,并且在制度的文字表述方面,缺少明确的规范指导和详细说明,如建立整合工作组、人员配置说明,整合流程步骤,任务分解依据,责任落实情况,讨论交流方式,信息反馈频率等具体内容,许多图书馆对学科数字资源整合配套制度欠缺考虑,措施制定不到位。在学科数字资源整合时,往往缺乏认真细致的调研过程,对人财物等配套条件的配置没有详加考虑,整合工作草率进行。多数情况下,图书馆将整合工作作为一项临时性突击性的任务,没有长远规划的心理预期,而整合人员受此心态影响,也将学科数字资源整合工作以非常规工作进行对待,认真态度和研究精神无法充分发挥,加之无章可循、细节模糊,整合效果差强人意,整合过程中难免走许多不必要的弯路,浪费了相关成本投和精力投入,影响了图书馆学科数字资源的整合进程和水平[4]。同时图书馆在学科数字资源整合也缺乏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各图书馆在整合参数设置和规范格式方面缺少针对本馆实际的前期调研,其设置参数的多寡、规范格式的标准程度直接影响了学科数字资源的展示效果,许多图书馆在和用户的联系方面不够紧密,无法及时了解和获取用户对学科数字资源的使用需求,整合的学科数字资源在用户满意契合度上缺少量化指标,无法较好衔接学科数字资源间的供求关系。
3 学科数字资源整合方案
笔者从地区和馆际发展平衡、制度和标准建设、用户需求和人才培养、社会及行业间的联系4个层面入手,提出应对方案。
3.1地区和馆际发展平衡层面
我国地区间和馆际间发展不平衡态势仍然客观存在,无论驻足不前还是盲目冒进,皆非消弭差异、实现平衡发展的良策。笔者认为,缓解和应对地区和馆际在学科数字资源整合发展不平衡态势,需注重以下两点:第一,设置图书馆“中心城市”和“中心馆”,统一调控所在地区图书馆之间和不同功能定位的图书馆之间的资源配置。依据我国行政区划,以相邻的几个省份或自治区为单位,按照当地图书馆的用户数量、发展条件、技术水平、人才储备等指标,选择综合水平优秀的一个或几个城市作为图书馆“中心城市”[5],如西北和西南的西安、重庆,东北的沈阳、大连,华北的北京、天津,华中的武汉、郑州,华东的上海、南京,华南的广州、深圳等,同时亦可根据所在地区不同功能定位的图书馆类型划分相应的“中心馆”,如“中心公共馆”的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心高校馆”的北大图书馆、浙大图书馆等,这样可以将分散的各图书馆和各地区资源有效整合,充分发挥地区和馆际优势,互为补充。“中心城市”和“中心馆”可以对在学科数字资源整合方面提供技术支持、人员培训、责任划分和标准制定等服务,其他地区和图书馆可以发挥对“中心城市”和“中心馆”的有益补充作用;第二,因地因馆制定不同整合目标,规划相应整合进度。资金充裕和实力雄厚的地区和图书馆,可重点购买和开发更为完善、针对性更强的学科数字资源整合工具,努力在资源体量、整合质量、整合标准的制定、整合人才队伍的建设等方面成为引领和提升地区和行业图书馆学科数字资源整合事业的翘楚,其他地区和图书馆可积极参与所在区域或行业内的学科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依托“中心城市”和“中心馆”在学科数字资源整合与学科服务方面多做有益实践。
3.2制度和标准建设层面
学科数字资源整合需要一套完备翔实、能充分反映本地本馆现实发展情况、紧密契合实现学科数字资源整合目标的制度体系和标准规范。学科数字资源整合的制度体系并非狭义地针对整合过程,还包括整合前的考察调研、整合中的规划安排以及整合后的资源效果跟踪反馈和回溯检查改进等具体实施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学科数字资源整合制度体系
学科数字资源整合的标准既要借鉴大型公共图书馆和高校院所图书馆的整合经验,又要根据自身情况酌情调整,同时,学科数字资源整合标准的设置还取决于用户需求和动机的异同。一般来说,用以实现认知和知识普及等较低层次功能,如用户信息检索的使用培训,学科数字资源的简单查询等,此类学科数字资源的整合标准较低,在整合标准参数设置数量较少,资源挖掘力度较小,资源增值效应不显著;而发挥知识创新和成果转化等较高层次功能,如定题跟踪、咨政报告、专利成果等,此类学科数字资源整合标准高,设置的整合标准参数多,揭示资源特征更为全面,对资源的挖掘力度较大,整合资源的层次较深,往往能在原有学科数字资源的基础上产生许多有创新价值的知识资源[6]。因此,需要从业者对用户需求和使用动机认真记录排查,及时获取翔实的用户信息,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学科数字资源整合标准。在学科数字资源标准的统一性问题上,持赞成观点人士希望行业内的权威机构和人士需要抓紧制定用之全国而有效的图书馆学科数字资源整合标准体系,并尽快投入实践。笔者认为,图书馆之间条件差异巨大,发展状况极不平衡,承担的任务使命和定位功能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动机迥异,加之因学科发展而产生的学科性、特色展示性、教育休闲性等特征的区分度日益模糊的现象,使得盲目僵化追求“一刀切”的学科数字资源整合标准的统一并不符合现实要求,也违背了客观规律。笔者认为,在实现图书馆学科数字资源整合标准统一终极目标的进程中,应根据图书馆功能定位、用户需求和现实条件等要素,在全面揭示,深度挖掘,实现资源增值的思想意识导向下,形成可灵活扩展、便于增删的学科数字资源整合标准,既能满足图书馆现有要求,带动图书馆学科数字资源整合工作的有序进行,又能提供未来升级改造的扩展空间,实现顺利无缝对接的核心目标。
3.3用户需求和人才培养层面
学科数字资源整合的目标是为了提供优质的学科服务。因此,需要人、财、物三要素的有力支持。其中,人是实现整合核心目标的重要主观要素,加强这一要素的建设力度,可充分弥补其他要素欠缺所带来的不足,实现学科数字资源整合的可持续发展。人的要素覆盖范围大致有3类:图书馆从业人员、学科数字资源用户、业务指导专家。他们之间相互之间可能存在人员群体功能的交叉重合现象,对于学术素养高、研究功底深厚的用户来说,他们同时也可以承担对图书馆从业人员的业务指导工作,图书馆从业人员既是学科数字资源整合工作的主体,同时也是获取整合资源内容,实现资源成果转化需求的用户。学科数字资源整合是为了满足用户享用学科服务的需求,因此,对用户需求的关注和获取尤为重要。图书馆需要调查了解用户群体在学科数字资源上的需求特征,并根据用户数量,需求学科分类情况,需求实现预期等数据来明确图书馆学科数字资源整合的重点和方向,一般情况下,条件好、实力强的图书馆拥有体量庞大、需求多样的用户群体,易于获取用户需求数据内容,方便开展相应学科数字资源整合工作,而条件窘迫的图书馆在用户群体和需求体量方面相形见绌,开展学科数字资源整合工作时投入的精力成本和产生的效应价值无法匹配稀缺用户群体和使用需求。笔者认为,改善这一困局需要地区和行业间图书馆在本文3.1中构建“中心馆”设想的基础上,在同一地区或者同一行业图书馆系统内部明确分工,条件较差的图书馆可在“中心馆”的支持下,按照统一整合要求,着力培养相关人才,承担优秀图书馆的部分学科资源整合任务,在优秀图书馆指导监督下,分流部分用户的学科需求,这既改善了区域和行业间图书馆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又促进了广大图书馆学科资源整合事业的发展,减轻“中心馆”的运营和用户负载,为“中心馆”充分实现行业引领和学术研究及技术应用腾出发展空间。
图书馆从业人员是学科数字资源整合工作的主体,其专业技术水平和资源整合能力决定了图书馆学科数字资源整合工作的优劣程度,因此,需要加强对人员的业务培训,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科数字资源整合队伍。图书馆从业人员的学科专业组成比较复杂,除图书情报专业以外,还包含其他各类专业,但其学科组成仍无法满足用户更为全面细化的学科分类要求。同时,图书馆各专业学科人员在从事图书馆工作后,因各种原因,在学科专业的研究和进展程度上与相关专业学科研究人员存在较大差距,不具备学科数字资源整合工作所需的渊博学识和深厚学养,无法提出科学权威的指导意见建议。而聘请相关学科专家对资源整合工作进行指导,可有效提升学科数字资源的整合水平,正确界定学科数字资源的范围和学科发展方向与趋势,实现学科数字资源的增值效应。图书馆从业人员在学科数字资源整合方面的培训需要保证定期开展,通过反馈问题及时调整,借助思考交流等方式,在资源整合实践中,积累有价值的整合经验,为将来更深入开展学科数字资源整合工作提供智力支持[7]。人才培养实施过程锻炼和提升了图书馆从业人员的相关学科水平和整合工作的实践能力,这为图书馆未来的学科数字资源整合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3.4社会及组织间联系层面
互联网时代着重突出信息、人员、环境、组织、技术、资源等各要素的连通性,时代的发展力图突破“信息孤岛”的封闭状态,解决“信息过载”的恐慌情绪,借助各要素的连接,产生变化反应,各要素经过合理配置,实现社会经济有序、健康、快速的发展。图书馆学科数字资源整合工作是一项复杂艰巨、系统庞大的工程,需借助社会各方力量,发挥各自优势,进行协同合作分工,才能顺利实施。因此,图书馆必须加强与社会和组织间的联系。目前,图书馆由于条件限制,在购买和自建学科数字资源的进程中,缺少聘请专家学者、人才培训和深入整合等具体措施的投入资金,影响了学科数字资源整合的效果。同时,资源往往在组织机构范围内供有限用户访问使用,学科数字资源内容无法广泛传播,难以惠及更多用户,学科数字资源的价值未得到充分体现。加之学科数字资源处于封闭状态,针对学科数字资源的讨论交流渠道被人为隔断,也阻碍了学科数字资源不断完善的进程,各类商业性学科数字资源生产提供商出于市场盈利目标的考虑,在学科数字资源方面提倡数量多、分类全的宗旨,来迎合各图书馆“数量为王”短浅意识,努力推销其产品,这给图书馆学科数字资源整合增加了成本开支。笔者认为,图书馆需要打破固有的地区和组织间的藩篱,积极连接社会和各组织,借助“众筹”与“协同合作”等模式,加强沟通联系,拓展资金设备来源渠道,获取人员技术支持,改善单打独斗、闭门造车的不利局面[8]。目前,随着学科数字资源整合理念的不断推进,许多数字资源供应商也开始重视学科数字资源的整合工作,开发出一系列相应的应用产品,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图书馆之间可以通过“中心馆”引领,谋划建立“数字资源采购联盟”和“数字资源整合工作组”等机构的意向,以减少主要学科数字资源的外购成本,优化自建学科数字资源的质量水准,强化图书馆学科数字资源助力反哺教学科研和学习研究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穆向阳.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策略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5(2):46-52.
[2]曹宁,张炜.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的探索与实践[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2):30-35.
[3]宋敏,等.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现状调查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4(8):91-95.
[4]张荣巍.基于学科资源整合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J].黑河学刊,2015(11):121-122.
[5]刘子辉,等.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方式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74-176.
[6]彭小玉.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2(6):65-67.
[7]孙丽.基于信息网格的中小型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1):28-32.
[8] 王尧.基于OPAC系统的少数民族数字资源整合研究——以武陵山地区为例究[J].图书馆学刊,2015(7):41-43.
王险峰男,1980年生。硕士,馆员。研究方向:数字资源建设、数字资源整合。
[分类号]G250.73
*本文系安徽省2015年全省党校系统重点课题“图书馆学科化数字资源整合策略研究”(项目编号:QS201508)成果。
收稿日期:(2016-01-15;责编:徐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