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北根据地合作社与社会公益

2016-02-13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合作社

陈 晨(苏州大学 社会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苏北根据地合作社与社会公益

陈 晨
(苏州大学 社会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摘 要:苏北根据地作为解放前中国的重要战略基地,在烽火连绵的岁月到处可见社会公益事业在农村的发展。合作社,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组织,从百姓的切身利益出发,在医疗、救灾以及济贫、文化等点滴中实践社会公益事业。

关键词:苏北根据地;合作社;社会公益;救灾救荒

苏北根据地,在地域上指苏北的北半部,它包括淮海、盐阜两个地区。合作社是该时期重要的经济组织,同时又十分注重公益建设,不少合作社都办了一些公益事业。苏北地区合作社社章明确规定,将一定的盈余作为公益事业之用,“盈余的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提作为公益金,作为社员福利、卫生、教育等用”[1,p34]。从而保证合作社的公益事业持续进行。可以说,“合作社是结合人民大众与各阶层人士的劳力和资本,联合经营各种生产,包括农业、工业、运输以及文化、卫生、社会公益事业的合作组织”[1,p92]。

一、扶持医疗事业

扶持医疗事业是合作社参与公益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阜东县五汛区阜众合作社不仅是苏北,也是华东地区较好的模范合作社。合作社经理郭佑堂在工作会议上作了典型介绍,该社是“由单纯搞运销,发展到运销、农具、消费、油米加工、医药卫生等综合服务”[1,p28]的发展历程,成为其他合作社的榜样。“我们不愁没有饭吃,更不愁没有衣穿,即使病了,也不用愁医药的困难。因为,自己的工厂已给我们准备得什么都齐全。象慈爱的母亲一样,再不要自己操心!”[2,p286]透露了合作社作为人民合作社的服务性真谛,将之比之于慈爱的母亲,无微不至,是对其至上的评价,也彰显了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阜众合作社也十分关注乡民的时疫卫生。1948年春天,“时疫流行,群众请不到医生,零星买些药品也不能解决问题,在群众要求下,与地方干部朱丰和同志等研究组织医药合作社,推选闵足先(医生)为医药合作社经理”[1,p275]。并在医药合作社成立前后开展了诸多福利实践。诸如,“当四七年情况紧张时,合作社抽出十万元公益金,买了纱布和急救药品,准备民兵打游击用。如传港乡一个妇女被敌人打中了子弹,替她义务医好了”[1,p278]。这不仅是慈善的体现,更是正义的有力诠释。又如,“在四七、四八、四九三年的夏季时疫流行中,先和配制痧药水两磅、急救水三磅、痧药丸一两三钱、仁丹一百包、十滴水二百七十六瓶及牛痘苗三十打(其中二十打是县政府救济的),免费施种牛痘一千三百五十八名”[1,p278]。同时,“对贫苦百姓免费、重症免费施药治疗有十三人。医药合作社成立以后,十个月治疗二千五百八十人,治好二千四百七十人”[1,p278]。对社内成员更是给予优待,“社员有病,不收号金,药价从廉”[1,p278]。如此,一面切实为百姓带来了便利与福利,也使得合作社的公益形象深入人心。可见,合作社并非单纯的经济组织,“慈善家”的形象反而更为凸显。

值得肯定的是,阜众合作社能以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为百姓的时疫卫生、福利等方面提供了保障,其他合作社也同样重视。盱眙地区的管镇合作社,自1944年逐渐发展起来,除了基本的贯彻对敌斗争等工作外,医疗福利方面的公益工作也卓有成效。“一九四五年春夏季,救济得脑膜炎的二十多人,如小赵庄傅元光得病,吐泻很重,合作社送十二粒消发米定治好,张学芹朱效林等都是经合作社治好的。”[1,p256]“洪泽县临淮区合作社拿十万元资金,交师卫生部代购药品,防治时疫,开办门诊,社员优待,照价八折,抗属半价,贫苦社员免费看病。”[1,p14]说明合作社经济的发展对于公益事业的基础性作用。有的合作社还成立防疫委员会,“成立防疫委员会,选出委员十五人,各街成立防疫组,委员领导查卫生,自从五月八号起,卫生运动轰全镇,机关学校带头搞,人人都打防疫针”[2,p538]。可见,合作社的公益开展得如火如荼,深受百姓的欢迎。

与此同时,专门的卫生合作社也建了起来,“管镇脑膜炎流行,防疫队到后当即召集区干、医生、教工及绅士座谈关于防疫问题,并组织区防疫委员会,由该区区长贺则成同志任主任委员,下设经济、组织、宣传、治疗四股,并集款二十余万元购置药品,创办卫生合作社”[1,p232]。“目前该区军民纷纷入股,举办卫生合作社。该防疫队到管镇时,正值脑膜炎猖獗,该队学员配合当地医生经一星期不分昼夜的悉心治疗,计治愈脑膜炎的九十二人,种牛痘八十四人,及其他杂症百余人,该地居民都深为感激。”[1,p232]卫生合作社的创办在关键时刻如及时雨般救死扶伤,对当地乡民的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以工代赈

救灾救荒,是合作社实践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内容。1942年,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将发展合作事业列入施政纲领,“增加工业、农业之生产,实行春耕秋收动员,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举办合作事业及低利借贷,发展手工业”[3,p241]。在基本工农业的基础上,开河开荒,赈济乡民。在灾荒面前,合作社及时发出指示,发动公益活动以抵抗灾荒。开河是合作社以工代赈的重要活动。“运河堤上,春暖洋洋,排成几里长的人群,千百把土锹似钢枪,象与灾荒在打仗。铁锹飞掘着土块,车、箩不断运土,土积提高。心齐力强。跟着翻舞的红旗,伴随开路的锣响;为自己的田屋家园,铸起铁壁铜墙,锁住洪水浊浪。政府‘以工代赈’,庄稼人渡过了灾荒,又不愁秋收水茫茫。‘才打走鬼子又修堆’,共产党功德无量。”[2,p186]生动地体现了合作社以工代赈的益处与大爱精神。

1949年10月初,江苏水灾泛滥,“苏北连续遭受风雨潮灾,全苏北有1 700万亩以上田禾被淹,损失粮食50万吨以上。区党委号召全苏北人民一切以生产为中心,发动群众,兴修水利,战胜灾荒”[4,p875]。正如《开河大队》中所唱“开河得钱过灾荒,甜水灌进我好田庄,庄稼长得旺又旺,永世不忘共产党”[2,p212]。

兴修水利是以工代赈的重要举措,不仅可以抗荒,还可以辅助乡民的生产与保收,“民主政府处处为穷人,领导群众生产出主意。今年初上,开了四十里的运棉河。你莫看轻了这条河,真是我们的救命河;大雨小雨不受淹,庄稼从此保得住”[2,p399]。1949年底,面临灾荒,苏北行署发出《关于开展生产救灾工作的决议》,指出:“要以生产自救为主,结合采取以工代赈、社会互济、政府急救等措施;在生产中以农业生产为主,同时不放松各种副业生产。”[4,p876]展现了合作社以工代赈、脱贫抗灾的赈济特点。

三、其他公益

除此之外,合作社还在济贫、保险、文化等社会公益方面作出了自身的应有之义。合作社对职员奖励和公积金公益金提取都作了明确规定。“公积金愈多,合作社的基础便愈巩固。公益金的作用在于举办社员公共事业如教育、卫生、救济及各种社会公益事业。在合作社发展后,应当教育社员逐渐减少资金分红,多抽公益金,举办社员公共事业及社员公益事业。”[1,p120]

首先,为了解决贫民的吃粮问题,1943年成立的石集乡合作社,在解决贫民负担方面做得很好。“挑小鱼的,卖草的等;一律不准收行佣,另外陆陈行要出进一张斗,春天穷人买粮不要行佣钱。”[1,p160]客观减轻了贫民的实际困难。合作社贯彻解决贫民的吃粮问题,给予社员一定的折扣,社员受益良多,盐城七区有的社员反应,“天天有九折价的米吃,就等于分红”“就是跟大大集镇一样价,我也省得跑腿,受商人的鬼气”[1,p17]。于是,百姓纷纷入社,解决了吃米困难,不仅如此,有的可以换购形式获取所需之物,“社员到合作社买米和油盐等,可以享受九折权利,并能拿柴换米吃”[1,p169]。淮阴区的合作社发动困难乡民抗春荒,最终成功解决了乡里困难户的生活问题。“合作社小组以原潼阳的舒窑乡窑货合作社小组最有成绩。在今年春荒时,全乡困难户都去挑窑货卖,又投入股金,每窑可出利折玉米二百五十斤,连同到外面去卖的盈利,解决了全乡困难户的生活。”[1,p144]

其次,合作社针对群众切实困难与需要往往提供一定的保险。对于乡民来说,耕牛可谓是耕种不可或缺的农具,也是一个农户家庭甚至一个村庄的主要劳动力与依靠,但是饲养耕牛的负担较为沉重。譬如,“现在参加互助组的牛主,都怕把牛弄坏了,我们合作社就可针对这一点经营耕牛保险。一方面帮助了互助组的发展,一方面可以减少大牛换小牛、卖牛等现象”[1,p32]。保障了乡民对于基本农具的需求。建阳五区组织运销合作社,明确为人民服务的目的,并且将公益事业作为合作社的营业范围之一。推进社会公益、文化、卫生事业,并成立专门的公益金,“以百分之五做公益金,经理事会决定,作优抗及举办社会公益事业之用”[1,p181],是合作社投身于公益实践的正义之举。

再次,为了百姓的日用品供给,合作社也充当了当家人的角色。“涟东黄营合作社,在四六年冬涟水城陷落时,商人投机,货价奇涨,合作社采取挑货郎担方式,把群众日用必需品送上门,得到群众无比的爱戴。”[1,p140]百姓不必承担商人投机、操控货价的风险。群众基本日常用品由于受到战争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供应紧张,合作社又当仁不让地采取措施缓解了日用品匮乏的局面。“解放战争开始,坚持斗争初期,情形紊乱,群众无处买洋火、火纸、豆油等日用品,合作社即根据当前群众的困难和要求,采取一担挑(货郎担)方式,到各村庄出售,货比市价低一倍,满足了群众要求,进一步树立合作社的威信。”[1,p268]

同时,合作社的营业制度往往也根据百姓的需要而变得人性化,充满人文关怀。合作社对于社员遇有特殊事件时,给予一定的关怀与福利,“社员遇有红白喜事,有向合作社借贷福利”[1,p45]的规定,让合作社充满了人情味儿,能够以当地百姓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为乡民做实事。

此外,植树也在合作社的业务范围内。苏北行政公署在1949年的工作概况中指出:“植树四百三十三万棵,估计已植活的树在三百万棵以上。以淮阴区成绩最好,植一百六十万棵;其次盐城区植一百万棵。”[1,p63]体现了合作社寻求改善环境的公益热心。

综上所述,苏北根据地合作社的社会公益事业开展得如火如荼,遍及乡民生活的各个角落,俨然成为乡民生活可信赖也值得依赖的一部分。它尽管以经济组织的身份存在,却往往以“慈善家”“好公仆”的形象示人,在医疗、救灾、济贫、人际、生态、文化等各个方面给人们提供公益性扶助与人文关怀,为保障与改善根据地百姓的日常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江苏省革命根据地合作社史料选编[M].南京:江苏会计专科学校印刷厂,1988.

[2] 江苏省文联资料室.江苏革命根据地文艺资料汇编·苏北部分·诗词·歌谣[M].南京:江苏省文联资料室编印,1983.

[3] 中共河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纂委员会.豫皖苏抗日根据地(一)[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4] 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江苏农业合作经济史(下)[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校对:郭 静)

The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of Subei Base and Social Services

CHEN Chen
(Institute of Social Science,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215123, China)

Abstract:Subei base wa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base before liberation. And social services developed very well during that time. The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as an important economic organization, undertook the social services in medical, disaster relief, aid of the poor and culture.

Key Words:Subei base;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social services; disaster relief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6)03-0076-03

DOI:10.3969/j.issn.1009-9115.2016.03.020

收稿日期:2015-09-05

作者简介:陈晨(1989-),女,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社会史。

猜你喜欢

合作社
“合作社”成为农民致富“火车头”龙江开启特色扶贫模式
浅析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
我国猪肉价格波动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关于新型农业营销力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贱利抑或高利:抗战时期川省农村合作贷款利率研究
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实践与启示
完善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促进家庭农场发展
烟农专业合作社用工管理探析
甘肃省某县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建设问题与分析
普惠视角下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运行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