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评点派研究综述
2016-02-13窦爱玲
窦爱玲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天津 300451)
《红楼梦》评点派研究综述
窦爱玲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天津300451)
摘要:从脂砚斋开始的《红楼梦》评点,具有广泛的内容,其中涉及到了作者、作品版本、思想及艺术的各个方面。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并且成为红学的发展的基础。历史发展过程中作家的评点不仅有利于读者对《红楼梦》的阅读与理解,同时也丰富了中国古代的小说批评理论,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思想和文化思潮,也促进我们对清代红学的形成和发展历史的了解。
关键词:红楼梦研究;综述;评点派;历史;特点
《红楼梦》在中国的思想史、美学史、文学史上都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关于“红学”的研究至今已经走过了两百多年的历程,在红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的两百多年历程中陆续出现了很多的流派。如索隐派、考证派、探佚派、评点派等,这些流派对于《红楼梦》的主题思想都给予了不同的阐释。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社会思想和文化思潮,为我们学习、理解、研究《红楼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同时也促进了我们对红学形成和发展历史的深刻了解。
评点是我国一种非常传统的小说评论方法,即在阅读小说时,偶有所感,便写在书中相应的地方。或写在书头,叫做眉批,或写于行间,叫做夹批,或写于回前回后等等;它是我国民族对文学批评最为普通的一种形势,评点的起源比较早,起源于产生诗文的时候,在小说和戏曲的领域里达到巅峰,而对于小说的评论在明代中期的时候比较盛行,清代的时候达到巅峰。评点的产生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为《红楼梦》作评点的人,被统被称为“评点派”。对《红楼梦》作的评点超越了我国古代对诗文、小说以及其他戏曲书画的评点,它是吸取了以往作评点的优秀地方,改正了以往错误的地方,《红楼梦》评点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很大的创新。它们从理论上延续了我国古代对文学的评点方式,又创新了其他的评点方法,在清代时期对《红楼梦》做了新的评点,这是对小说评点作了新的诠释,为我们展示一个全新的小说评点方法,至此,这些评点将以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出现在我国文学史上。《红楼梦》评点的优势在于既继续使用了传统中国文学史上评点的方法,又创新了其他新的评点方法,并且评点者根据书中具体的文化背景和作家的生活背景,对《红楼梦》作了具体评点,使读者可以很容易的理解小说中情景的发展,所以《红楼梦》评点对于中国文学史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
一、《红楼梦》评点的兴起
明清小说评点的发端于明代的万历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小说评点的奠基期,也是小说评点的定型期。小说评点的两个重要人物是李贽和余象斗,并且尤以李贽评点《水浒传》成就突出。
清朝初期,对小说作评点,评点者引用明代时期对小说作评点的方法,一步步使小说评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直至小说评点达到巅峰,到康熙后期的时候,小说评点已经家喻户晓,其在数量方面也是大幅度增加,直至到清朝中期,小说评点依旧处于昌盛时期,随后又出现了很多优秀评点作品。
中国小说评点在清后期得到了转型,传统意义上的小说评点依然很受人们的欢迎,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对小说作评点。
《红楼梦》评点集中出现在道光时期,此时《红楼梦》的评点在纷繁复杂的小说评点中独树一帜,成为清代后期整个小说评点的中心,此后的《红楼梦》评点在某种意义上仍旧以作者的生活背景为基础,同时以小说中故事情节为关键,对《红楼梦》展开有关文学方面的评点。对《红楼梦》作评点的大多数评点家,都是使用以上所说的方式对小说进行评点。道光年间,只是按照版本种类来算的话,就快要接近一百种了,按照评点家来算的话,接近二十多家。众多学者人投入到对《红楼梦》的评点中去,大量的评点版本相继问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角色。
二、《红楼梦》评点的历史发展及其特点
(一)乾隆时期的评点
最早为《红楼梦》作评点的,是脂砚斋。评本《石头记》系统的传世写本依据底本年代等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类:早期的评本。最开始为《红楼梦》作的评点是最接近小说原著的,评点的题目大致也是相同的,这些评点是最为联系作者的生活背景和小说的故事情节,是相当具有可信度的,到目前为止,这些评点的研究价值也是比较高的,它们主要包括了对没改之前的《红楼梦》作的评论,为我们展示最为贴近小说故事发展背景的评点。
第二类:第二类《红楼梦》评点几乎是被加工过的,评点家在作评点的时候没有署上自己的姓名,而第二类评点的题目,基本也都是相同的,相比较而言没有第一类贴近作者的生活背景。
第三类:第三类是经过适当的增加或者减少了的,而差不多评点的题目也是相同的,它们中的一部分评点,主要是借鉴以前的评点,甚至改变或删弃其中的一些。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是早期的《红楼梦》评本。而其在清朝时期就已经开始盛行了,并且是以用手抄写的方式,脂砚斋等人对《红楼梦》作的评点只是到第八十回,就没有再进行下去。这个评点运用了很多表达方式,同时对这本书的评语都分为了很多条,总计有几千多条,不计算其中重复的部分,总计数量也是相当大的。这个版本主要联系了作者的生活背景以及作者的身世,这为后人了解曹雪芹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些评定家对《红楼梦》的评点多处表现出幽默的色彩,为我们阅读这些评点增加了吸引力。
(二)嘉庆时期的评点
1.嘉庆六年(1801),张汝执、菊圃评。这个评本比东观阁本早出10年。此本为乾隆五十六年(1791)萃文书屋刊本,存第一至八十回。
2.嘉庆十六年(i811)出版的《新增批评绣像红楼梦》一百二十回,东观阁重刊本。这个评点首次是由伟元写的内容,高鹦写的序,这个评点也有目录,并且评点者把书中的重点用圈表示出来,以此来提醒读者书中的重点部分。后来,这本书又被改了很多不同的版本,但这些版本的评论形式大致都是相同的。
(三)道光时期的评点
1.孙崧甫先生对《红楼梦》作的评论,是非常用心的,差不多有五万多字,至今为止这个评点史上仅此一本,没有被复印过副本,据说现在藏在一个藏书家手里,在1981,有人有幸看到过此书,并且抄下了部分评点内容。这个评点大概是有一百多回,被分为了数十册,每册差不多分为了六回。而每回的字数差不多几百。每册也有很多的评点小条,是为了让读者容易理解评点的内容。
2.王希廉评本《新评绣像红楼梦全传》一百二十回(1832 ),双清仙馆版本,道光十二年(1832)年刊行。《石头记评赞》刊行曾在咸丰年的时候被一场火烧光,在同治十三年的时候才被重新写出来,至此这个评点才被人们所知道。
3.陈其泰《桐花凤阁评红楼梦》一百二十回(1842年),也是用手抄写而成的,他大概在十多岁就已经读了《红楼梦》,然后在二十多岁对《红楼梦》作评点,在作评点上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最后在道光二十二年才写完。关于这个评点,在1977年的时候才被发现,现在在杭州图书馆,1981年的时候被刘操南改编成了另外一本书,陈其泰作的评点大概有二十多万字。
4.1847年哈斯宝《新译红楼梦回批》四十回,后来,被哈斯宝节翻译且作了评论,但他把原来的评点作了缩写,把以前的一百多回翻译成了几十回,他是在道光年开始翻译的,经过了差不多十年,在咸丰年的时候才完成了翻译,后来还经过了一次修改,才将这个评点完成。在1974年的时候,又被翻译成了汉语,最后被出版社发行。
5.1850年张新之《妙复轩评本石头记》一百二十回,抄本。在1828年的时候开始为此书作评点的,用了很多年才完成这个评点,写了大概几十万字。
6.云罗山人对《红楼梦》作的评点,整理为了一个手抄本,题目为《绣像批点红楼梦》,总共有一百多回,差不多有二十册,这个手抄本是至今为止最为广泛流传的评点,给中国文化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史上文学的评点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7.张子梁《评订红楼梦》,开始的时候在山东图书馆里保存着,长宽都是十几厘米。张子梁的评点与其他的评点家不同的,既不是联系了作者的生活背景,也没有联系小说故事发展背景,而是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了理解小说叙事方法和小说所要表达的意义上,所作的评点是值得读者来深读的,其写作手法也是值得借鉴的。
(四)咸丰时期的评点
1.黄小田评点《红楼梦》一百二十回。黄小田批语包括眉批、侧批和回末总批。他对《红楼梦》的评点是相当独特,言简意赅、极为精当。主要是针对小说人物和情节作赏析和评论,但是也具有一定的缺陷,如他的很多优秀的思想与见解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展开,总让人有言不尽意之感。
2.姚燮的评点。姚燮的著作是《读红楼梦纲领》以及对《红楼梦》评点,这些评点大概是在咸丰元年(1851)和咸丰五年(1855)之间写的,对于《红楼梦》的评点,是由他亲自手写而成,他一直有个爱好,在看书的时候,如果对书中内容产生感想,就会直接在书上写下来,就是因为他这个习惯,而使他的评点成为了著作。
3.朱湛过录嘉庆甲子本评点。《记嘉庆甲子本评语》所记,嘉庆甲子本评点是由他自己保存着,底本是嘉庆年间刻本《红楼梦》,一百二十回。这个评本的作者把《红楼梦》一百二十回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的.在评点形式上有眉批、夹批和回末总批。
(五)同治年间的评点
1.话石主人评点。话石主人姓张,是安徽桐城人,他这一生都没参加竞考,他的主要作品有两个,分别是《痴说四种》和《红楼梦本义约编》,《痴说四种》有光绪三年(1877)申报馆仿聚珍板排印本,共2册。所谓四种,是“红楼梦精义’、“红楼梦杂咏”、“红楼梦(角光》史”、“红楼梦排律”四种,但以书里的内容来分,其实准确的来说是有五种,其中“红楼梦杂咏”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部分,这些都是根据书中评点的整个内容来分的,可信度是比较高的。而关于《红楼梦》作的评点,大概有两三卷,总计三百多册。
2.刘履芬评点。刘履芬评点的《红楼梦》,这个评点借鉴的是嘉庆十六年(1811)重印的东观阁本《新增批评绣像红楼梦》,后面写有对这本书的认识和理解,评点者在书中的段与段之间以及句子的侧面都写有评语,差不多有一千条,其中借鉴了大概二百多条其他人的评论,他的评点是用红和黑色笔所抄写而成。
(六)光绪时期的评点
1.《读红楼梦随笔》
这本书以前放在四川省图书馆里保存着,而刚开始它其中有一部分没有收藏在《红楼梦卷》中,后来周汝昌发现了这本书后,才被《红楼梦卷》收录在其中。这本书刚开始时是手写而成的,总共有八册,每回都作了评点,随后被其他越来越多的人所引用。而第一次借鉴这本书内容的人也是周汝昌,后来这本书就被人所熟知。
2.蝶芗仙史评点本
这个评点本全名为《增评加批金玉缘图说》,第一次被印为上海桐荫轩刊本,后来在光绪年的时候又被印为石印本。被王希廉和蝶芗仙作了评点。评点的内容有一百多卷,现在在北京图书管里保管着,评点的形式也是在重点处被圈了起来,让读者了解书的主要内容,来加强对这本书的理解。
迄今共有三种版本:首印为上海桐荫轩刊本,书名《增评加批金玉缘图说》;《绘周石头记》;《全图增评金玉缘》
(七)宣统到民国时期
王伯沆,祖籍江苏漂水。以前是在上海一个地方负责编书,后来去了南京做了老师。过去也在很多地方教过书,在解放胜利前因为患有重病而在南京逝世。他的评点,内容涉及的范围非常的广,包含有对文学内容的见解,有对故事人物性格特点的见解,也有对作者生活背景的见解等等,对文学作了非常详细的评点。同时,通过他对文学的评点,可以看出其中还包含着他个人的感情色彩,比如在故事人物的表扬或者是批评,为我们展现了不一样的文学评点。
(八)清代后期传统方式的《红楼梦》评点
自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社会开始占领中国土地,中国人民在保卫中国土地的同时,也开始越来越关注中国古代文化和西方先进的文化。中国人民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也要开始创新,走入新的文化世界。虽然,中国人民有这方面的想法,但在实际行动中,却没有发生很大的改变,这个时候,对中国文学的评点开始远离昌盛时期,逐渐走向了衰败,同时也再没有出现过震动中国的名著,虽然如此,但是仍然有很多的人喜爱看名著,也有很多人喜爱名著评点。而且具有广大的市场,和忠实的庞大读者层。因此这些评点批评,在红学史上一直延续。
在这么多评点里,已经有很多的人对其作了评点,同时也有很多的版本存在。到清代后期的《红楼梦》评点,体现出了《红楼梦》评点独有的多元格局。
三、《红楼梦》评点的作用
对于小说评点来说,它的评论方法是很随意的,评论家可以根据小说的各个角度展开评论,所以,小说评点的样式很多,内容也很多样化,对于同一个小说,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评点,加强我们对于文章的理解。《红楼梦》评点就是在继承明清之际小说评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脂砚斋开始的,可以根据作者的生活背景,也可以根据文章故事发展情景等各个方面对小说展开评论。特别是对小说文本的阐释为现代红学中的文学批评派提供了研究的基础,使《红楼梦》被很多人所熟知,也让很多人喜欢上了小说。丰富中国古代的小说批评理论的同学,反映了时代的社会思想和文化思潮,为我们今天的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珍贵史料,促进了我们对清代红学的形成和发展历史的了解。
参考文献:
[1]刘继保.红楼梦评点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4.
[2]影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甲戌本)[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3]谭帆.中国小说评点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刘梦溪.红楼梦与百年中国[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5]周汝昌.红楼梦新证[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8.
[6]杜景华.红学风雨[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
Literature Review of Critics of “A Dream in Red Mansions”
DOU Ai-ling
(TianjinCoastalPolytechnic,Tianjin, 300451)
Abstract:from comments of “A Dream in Red Mansions” of Zhixianzhai edition, there are various contents concerning the various aspects of author, work edition, ideology and art. These possess very high value of historical data and develop as the basis of redology. The comments of authors during the history development not only benefits for the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A Dream in Red Mansions”, at the same time, it enriches the critics theory of Chinese ancient novels. It not only reflects the social ideology and culture trend but also promotes our understanding to redology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history in Qing dynasty
Key words:research on “A Dream in Red Mansions”; overview; critics; history; characteristic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82X(2016)01-0100-05
作者简介:窦爱玲(1982-),女,天津人,天津滨海职业学院物流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收稿日期:2015-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