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转型制度化研究
2016-02-13王海莹杨旭
王海莹,杨旭
【高等教育研究】
地方高校转型制度化研究
王海莹,杨旭
[摘要]20世纪90年代末,伴随着高校扩招与地方高校“升格”发展,地方高校质量与就业问题日渐凸显。地方高校转型开始走入政策框架,目前地方高校面临迫切需要解决地方高校的策略转型、定位与理念不适应发展、机制不够灵活、组织架构不协调等问题。地方高校转型制度化的实现,归根结底需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应用逻辑”合法性、探索基本组织构架、定位发展目标、设置跨学科组织结构等途径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制度化。
[关键词]地方高校转型;制度化;应用逻辑
高校总是带着时代的烙印,知识经济时代全球体制都处于转型之中,时代转型推动着大学转型。自1999年高校扩大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以来,地方高校历经“升格”“合并”以及独立学院等的兴盛,地方高校质量和就业等问题逐渐凸显。国家层面的治理现代化改革以及市场结构的升级促使高校转型更为迫切。2014年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然而,地方政府及高校对政策态度各异,执行政策路径复杂,在国际舞台上,应用技术型高校作为一种具有良好市场与声誉的制度,如何在我国落地生根蓬勃发展并使其制度化已经成为地方高校转型面临的迫切问题。
一、地方高校转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地方高校为应对政策采取策略转型
在地方高校转型过程中,利益相关者对转型持有不同态度,有观望、期待,更有恐慌和反对的。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地方高校内部对本身转型也顾虑重重、态度不一,存在着较大的分歧看法。甚至有些定位为综合型高校的地方高校存在着对转型的抵触心理。[1]对于早已适应于学术体系生存的行政领导和教师源于自身权益的衡量及观念上的冲突也无可厚非。笔者在调研实践中发现,有部分高校在采取“策略转型”,所谓“策略转型”就是在转型政策允许范围内,为了使国家转型大政方针与自身利益相平衡,以稍微调整方向的策略来实现转型政策落实。这种微调体现在一些地方高校仅仅在部分专业上朝应用方向转型,与市场接轨以提高就业率。有的地方高校在过去一直朝着综合型高校的大而全发展,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从学院升格为大学,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他们很难去接受回到起点的“转型”。个别试点转型地方高校态度并不像教育行政部门那么热情,在调研中学校领导甚至表示其实他们并不愿意当试点,又不愿意和行政部门抵触,只好采取策略性转型。依据实际情况笔者推断,地方高校碍于上级行政权力的约束及资源方面的诱惑,它们往往采取策略转型的方式来应对,致使转型政策在现实中往往会出现“象征性执行”等较为模糊的转型政策执行状况。
(二)缺乏与转型相适应的定位与理念
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34.5%,个别省份的录取率达到了90%以上,一些学校甚至录取不到学生,这说明进入大学已经成为高中毕业生的常态,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即将到来。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来临,必然出现办学类型的多样化,高等院校是否能够找准发展方向,进行明确定位,对其自身发展非常关键。地方高校近十年来一直迷失在对“综合”“层次”的追逐中,出现对目标定位上“高低不就”的现象,地方高校多数存在着追求高大上心态,不顾自己学校特色与实际,重视学术轻视技术,办学理念根深蒂固排斥技术与实践,把争创“一流大学”作为自身奋斗方向。特别是一些新建本科院校,不顾自身历史短、基础弱,采取跨越式的大发展,从而使定位模糊、方向不明、办学同质化,进而失去了原有的办学特色。
(三)缺乏与转型相适应的组织架构
大学作为一种组织,在受到外力或内力的推动下必然会发生组织形态、运行机制上的变更与改造,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地方高校迫切需要与转型相适应的组织架构的制度化,这种制度化其实质是进行制度逻辑的建构,在建构过程中,需要政府、产业及大学达成共识,从而形成一套制度框架。然而,很多地方高校还是依托以前的组织架构进行社会服务,未建构适应应用型高校发展的组织实体来发挥其社会功能。随着互联网+的成熟与完善,地方高校变革传统的组织结构,制定科学规范的章程已是势在必行。
(四)缺乏与转型相适应的机制
转型的实现需要大学具有与其定位相符合并能体现其特点和优势的服务机制。但我国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功能既缺乏外部政府和企业支持机制,又缺乏内部各项职能的协调机制。许多大学开展的社会服务合作模式,往往不是以政府和企业的实际需求为驱动力,无法实现社会服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地方高校在转型实践中应建立与办学方向、与社会经济结构相一致的社会服务机制,使高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方向,最大限度地根植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土壤中,促使地方高校转型后更具生命力。
二、加强地方高校转型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地方高校转型顶层设计
地方高校转型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高校、社会、政府等各个层次,转型变革不仅需要教育体制内部之间的有机衔接,而且还要加强高校与社会、产业、政府之间的耦合以及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和谐。这就需要地方政府把握全局,以开阔的视野进行综合安排、顶层设计。完善的政策体系设计不仅需要资金的投入、项目的支持,更要在立法上予以保障。德国应用型高校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堪称典范,其发展得益于国家层面合法性支持,德国《高等教育结构法》规定应用型高校与其他高校“不同类型、但是等值”。从实践中可以看出,地方高校转型的推动力来源于利益机制及评估标准的变化,本质上是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这就需要政府在治理理念、治理工具以及治理范畴等方面进行变革,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政策工具,构建完善的应用型政策体系。
(二)构建地方高校“应用逻辑”的合法性
在地方转型高校调研中发现,采取行政命令的措施促使地方高校转型并不能激励其转型的积极性,反而可能会引发地方高校为争取转型项目费用而采取“象征性转型”假繁荣转型局面。在转型过程中,会存在着学术型高校与应用型高校之间不同的话语体系与结构体系的矛盾。不同制度逻辑、理念、话语之间的博弈,增加了转型的不确定性。占主导地位的学科逻辑长期以来一直占据着高等教育系统的主导地位,抑制着地方高校新兴的应用型逻辑的发展。在我国高等教育场域中,学术型大学占据主要地位,使其有能力以自己意志影响其他高校。[2]我国地方高校转型的困境源于应用性合法逻辑的缺失,根本举措在于构建“应用逻辑”的合法性。推动“学术”与“应用”之间的“合作”和“融合”,从类型单一的体系走向多元包容的体系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改革的诉求,也是地方高校转型制度设计的核心内容。因此,地方高校仅仅是进行小范围的策略转型难以促使其制度逻辑的改革,这需要政府、大学及产业之间进行深层次的变革,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地方高校转型的核心议题。从根本上来讲,地方高校转型政策推进效果是否有效,检验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地方高校的内部改革能力。我国治理体系现代化改革的推进不仅为地方高校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且为地方高校顺利转型创造了契机。显然,部分地方高校在转型实践中试图冲破传统学科逻辑的局限,逐步向应用型定位并重视与区域经济、产业及社会之间的耦合关系。地方高校内部的复杂性以及整个全球环境的急剧变迁要求地方高校具有前瞻性的“应用逻辑”合法性,知识、学术与社会、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呼唤着地方高校转型的制度化。[3]
(三)探索应用型高校基本组织架构
高等教育系统在未来的发展中将逐步实施分类管理,我国高校区分为学术型与应用型两种类型。然而,学术型高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其组织架构相对较为完善。地方高校向应用转型尚处于探索阶段,其使命、定位、标准、运行机制、内部秩序等还不成熟。笔者认为,在地方高校原有的基础上探索新的适合转型发展的应用型组织架构,为地方高校转型、应用体系构建确立牢固的基础。这种基本组织的架构为地方高校向应用性转型提供新的模板。它以典型性、能动性面目出现,为我们提供参与经济、社会行动的认知、范畴和理解框架。[4]
(四)科学定位转型发展目标
作为中国的“州立大学”,地方高校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在区域社会发展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依据地方社会、经济、产业等发展需求,地方高校转型的制度化应“从传统稳定的机械式结构向动态有机的适应式结构转变,注重根据环境变化及时进行组织调整”。地方高校应依据区域社会环境变化,科学地确立新的社会服务内容及社会服务组织的发展目标,通过建立新的专业化机构,如地方合作与服务处等,在创新创业氛围引导下,充分利用各种学术资源来提升自身的声誉,为组织创造更多财富,用多渠道的资助回馈于大学内部的各个学科与组织,为转型顺利发展注入活力。
(五)设置跨学科组织机构
现代社会经济及文化领域中的许多问题往往不是一个人、一个实验室或一个学科的力量能完成,通常会需要多学科间的合作,这就要求地方高校从组织架构上进行创新。从威斯康星大学社会服务实践来看,由跨学科、交叉学科组成的研究中心或机构不断兴起是其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良好保障。地方高校应对传统的单学科组织,如学系、学院进行创新性改革,除继续发挥其基础性作用以外,还应注重加强彼此间的合作以及与外界的联系。同时,地方高校要尽可能地实现管理层级上的扁平化,强化院系层面的中枢纽带作用,充分调动院系服务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威斯康星大学全球化战略的成功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跨学科组织机构的设置,其中虚拟化的组织机构更是一种创新。如今的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结、高度依赖与多元化的世界,地方高校转型只有及时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全球化战略规划,在组织变革上做好积极应对,才能迎接全球化与信息技术带来的挑战。
总之,地方高校转型涉及方方面面的高等教育结构调整,需要上下合力,唯有“上有顶层设计、下有积极性”方能促使转型顺利推进。从高等教育本身发展规律而言,地方高校转型不仅涉及其自身内部改革,而且还是一项高等教育结构变革的政策议题,重构高等教育结构秩序制度,涉及方方面面的变革。从某种角度来说,它是对高校单一学科逻辑的重构。目前,地方高校转型应通过加强地方高校转型顶层设计、构建地方高校“应用逻辑”的合法性、探索应用型高校组织构架、科学定位转型目标、设置跨学科组织机构等途径推进转型制度化。
参考文献:
[1]姚荣.行政管控与自主变革:我国本科高校转型的制度逻辑[J].南风窗,2014(16).
[2]周光礼,黄容霞.教学改革如何走向制度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特区在中国的兴起[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
[3]王建华.高等教育的应用性[J].教育研究,2013(4).
[4][美]W·理查德·斯科特,姚伟,等.制度与组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06-107.
责任编辑:金锡萍
[作者简介]王海莹,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高等学校组织与管理研究;杨旭,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学研究(天津300191)。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277-(2016)02-0019-02
基金项目: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十二五”规划教育学一般项目“高等院校实践中的章程变革研究”(项目编号:BJA14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