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教学改革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
2016-02-13孟亚雄白江平王化俊
孟亚雄,白江平,王化俊
(甘肃农业大学 农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基于实践教学改革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
孟亚雄,白江平,王化俊
(甘肃农业大学 农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促进社会经济及各行业发展的需要,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甘肃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对象,比较分析了当前该专业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以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采取完善实践教学方案、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进实践基地建设及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等措施。
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种子专业;人才培养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和重要途径,贯穿于高校教学的整个过程。[1]实践教学既可以巩固和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又能提高和锻炼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方式,也是对理论教学很好的补充。[2]如何科学开展实践教学、充分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内外高校共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国外将实践教学、毕业设计和课堂教学视为高校教学三个重要组成部分,[3]例如,美国犹他州大学实践技能的学习时间约占总学时的36.9%,日本早稻田大学占35%.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对于提高高校实践教学的比重及具体实施方案,也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和要求,如教高[2005]和教育部教思政[2012]的1号文件分别提出:“高等学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要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性合一的改革方向。”[4-5]与此相适应,国内部分高校已对实践教学体系和环节进行改革和完善,如大连大学构建了以“三层次、三模块和三平台”为特征的多元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福建师范大学构建了“三大工程、三阶训练和三种能力”的实践教学改革模式,广州大学构建了“校内实验实训、校企实训实习和综合实训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6]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高等院校一直把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而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仍然重视不够,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相对短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也是这一教育短板的现实反映。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行业分工的精细化、专业化,一些地方高校把实践教学作为高校转型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重视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及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7]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种子行业人才需求的规模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种业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着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实践能力不强、技术能力不精等问题,很难满足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作为高等农业院校,应当依托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人才培养的模式,为现代种业的发展培养应用型与创新型人才。甘肃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设置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适合现代种业发展需求的人才至关重要。本文针对当前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中“重学轻术”、“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总结了甘肃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多年实践教学改革经验,结合本人及教研室近年来在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体会,提出了完善实践教学的措施,以期为促进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陈旧单一,仍以传统模式为主
由于受精英化教育理念的影响,无论是管理部门还是一线教师均对实践教育理念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教学方式仍然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只扮演听众的角色,通过被动接受来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没有体现出真正的实践性。同时,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与特点,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过程中缺乏目的性和选择性,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阻碍其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由实验人员或代课教师提前配制实验所需的各类生化试剂,再对实验原理及操作过程进行与理论教学一样“满堂灌”式的讲解,学生只是按照老师列出的实验步骤一步步操作,最终简单得出验证性的试验结果,这种教学模式无疑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外,由于实验教学设备不足且相对落后,在教学内容上只能设置一些基础实验和验证性实验,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数量严重不足。受实验条件的限制,部分实验只能通过老师演示,学生观摩的形式进行,由于无法亲自动手操作,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实践教学资源短缺,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
甘肃农业大学自建校至上世纪末(1958~1994),既有校内实习教学基地,也有校外不同生态区的实习教学基地,既可以安排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也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生产实际操作。这种教学方式,可在学习完理论课后便安排其到教学基地进行生产实践,能够较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践,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增强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活力。
然而,随着学校的搬迁,校园内没有足够的土地可用于生产实习,校外的实习基地距离较远,不便于随时开展与理论学习相关的实践教学,再加上扩招及实验教学成本的增加等客观原因,造成教学资源日益紧张,被动削减实践教学内容,把课堂教学作为重点,甚至部分实践课也以讲解的形式完成。其次,受“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教学观点限制,制定培养计划时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忽略了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生产实际与教学内容结合的重要性,造成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脱节,从而难以适应种子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另外,受现有考评制度影响,重研轻教,科研本位的思想仍然难以改变。建立的专业实验室,仍然以教师科研使用为主。由于资源和实验成本问题,本科生实验操作机会少,无法达到专业技能的训练要求。
近年来随着学校的发展,教师和学生人数不断增多,校内的一些实践教学实验基地也逐渐被行政办公楼、教学楼、宿舍楼和运动场地等建筑物所替代。同时,由于政策等方面的原因,学校原有的一些校外基地也被移交到地方政府或转变为实体化企业。转交至地方的由当地农户自行种植,具体种什么及怎么种都由农户决定,很难再与学生的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企业则以营利为目的,在政策允许下追求的是效益化最大,也不愿意设置一些与实践教学相关的业务。即便有些企业愿意接收学生实习,但由于企业经营项目与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不匹配、关联度不高及实习成本等方面的原因,也只能让学生对项目内容大致浏览,很难做到全面的了解掌握,起到真正实践的作用。正是由于学生没有亲自实践的机会,影响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最终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缺少创新,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尽管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学校、学院和教研室在内容设置、方法改进、体系构建以及效果考核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效果都不是十分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实践教学中缺乏创新意识,未能实现与社会发展及行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仍然习惯于一般的程式化教学模式,使得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从而无法激发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自觉性,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其主要表现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不够紧密;实践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各个环节独立、内容重复;实践教学方法落后,沿用传统模式;实践教学设施基础薄弱,考核体系不健全,实践教学内容与发展需求不匹配等。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充分,缺乏实践教学创新,造成学生对接受实践教育认知的不足,缺乏创新的原动力,使学校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现代社会的需求差距很大。
二、改革实践教学,培养种子产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一)明确实践教学方向
随着社会经济和种子行业的发展,对兼具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及较强实践能力专门人才的需求量骤然激增,特别是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更为突出,仅靠现有的农业高等职业教育难以满足社会需要。同时,毕业生接受的教育与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也不相符合。因此,开展以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是主动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现实选择,是大学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的迫切需要,是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新趋势。
种子科学与工程作为实践应用型专业,在开展实践教学,加强对学生实践应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的改革势在必行。全面准确掌握种子行业人才需求,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其未来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实践教学改革,一方面要积极与社会需求、学生的人生理想和就业意向紧密衔接,以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针对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除开设与种子检验、生产和加工贮藏等专业课相关的具体实验和实践活动外,还需配置种子综合性实验课以及与种子产业和营销等课程相关的实践内容,同时根据教学和学生的实际需要邀请科研机构和种子企业的负责人及相关人员来学校举办专题讲座,顺应社会的需求和提高培养的质量,科学制定专业化的培养方式和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甘肃河西地区作为国家种子生产基地、种子生产企业聚集地的有利条件,以本专业理论课程为基础,设立与种子生产相关的一系列实践项目,不定期由相关教师带队到种子企业进行生产实习,为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实践机会,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培养市场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探索科学成熟的实践教育模式。
(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及素质结构的有效途径,只有不断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和评价方法等教学环节,才能实现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建立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生活的主旋律,应用型创新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1]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应与科学技术及实验内容同步发展,因此实践教学针对教学计划,应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将实践教学内容与生产应用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较多,专业课课时却较少,学院及教研室根据具体情况,为了让学生能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专门针对本专业代表性课程开设综合性实验。比如开设了种子综合性设置实验课,通过时间上的推进和教学内容上的循序渐进,加强学生对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深刻认识;通过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加强学生的动脑与动手能力,使学生全面掌握该领域研究所需的前瞻性和社会性。在实践教学方式上采用开放式教学,由学生个人或团队自主设计实验,确定实验目的、制定实验步骤、选择实验方法及材料,并通过专家评审指导,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比如传统的种子生物学、种子检验学和种子加工贮藏等课程的实验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按照实验要求和操作步骤进行即可。而我们现在开设的种子综合性实验课除了要求统一完成与该专业相关的一些基础实验外,另外还开设了实验主体,根据学院现有条件要求学生自己联系科研单位及企业进行调研,全面了解该主题的研究概况与发展现状,以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利用科研单位、企业及学院现有的研发平台,让学生直接参与综合性实验的设计,独立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知识,解决种子生产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此外,借助同类专业或相近专业教师承担的大型科研项目,进一步加强学院之间、院系之间、学院与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接受更多的实践教学创造条件,亲身参与科研项目,拓宽专业领域知识,最大程度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是优化大学生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的有效途径,但必须通过不断优化教学体系、丰富实验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环节,才能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6]对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来说,关键是实践内容与行业发展及社会需要的高度同步性,所以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应使教学计划与生产应用相结合,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内容。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除了与农学专业一样设置作物育种学、栽培与耕作学等课程外,还设置了种子生物学、种子检验学、种子贮藏与加工、种子生产学等专业主修课。但由于课程较多,所以要根据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种子学大实验课程。既包含种子检验、种子储藏与加工、种子的生物学特性等基础性实验,也包括种子生产综合应用型实验。通过对内容科学设置,促进学生对种子科学的深刻认识,由宏观的理性认识发展到微观的感性认识。与实践内容相对应,教学方式上采用开放式教学,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确定实验目的、选择实验方法、制定实验步骤、选择实验材料,由专家评审指导,不断鼓励学生进行科研探索。比如,种子生产中的防杂保纯、种子纯度检测等实验操作已有成熟的工作流程,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地按照实验要求和操作步骤进行即可。并根据现有条件,由学院与当地企业联系,挂牌成立实习基地,保证每个学生能够到当地企业参与种子生产、加工、检验的各个环节。在实践教学的考核方法和评价方法上,采用阶段性、过程性评价和专项评价,将综合性大实验划分成若干小实验,对每个小实验进行考核评价,通过小实验解决大问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研究兴趣、培养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
实践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实践教学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及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构建一支人员结构合理,能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高水平教学队伍,对参与专业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教学管理工作、整合学科优势资源和提高教学质量极为重要。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农学专业类似,目前拥有专业背景的专职教师较少,师生比例极不合理。针对这一问题,学院和教研室提高兼职教师的比例,聘请相关领域具备专业技术特长及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承担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比如聘请金穗种业公司的技术员评价课程的实践教学工作,聘请甘肃农科院教科所的研究人员做作物生产实践的专题讲座,综合性基础实验聘请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做专题讲座,学院和教研室举行种子检验、生产、加工贮藏和营销的专题讲座等。富农种业公司和金穗种业公司技术员参与实践教学指导工作及培养方案的设计,将企业的理念、标准、技术和管理引入课堂当中。鼓励教师改变科研本位的思想,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工作,与此同时,组织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学习和培训,使教师走出教室、走向社会,与企业、研究单位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促进实践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将企业的科研项目和人才需求渗透到实践教学当中,形成以科研项目开发为导向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既深化了理论研究,还能对本科生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纽带作用,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五)改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科学理论来源于科学实验,而要开展好科学实验,实践教学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的根本保障。因此,抓好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十分重要。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积极申报专项经费,通过实践基地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专项经费的大力投入,改善了生产基地条件,更新了仪器设备,缩小了与企业现有仪器的差距,提升了学院生产基地和实验室的条件,已初步形成设施相对齐全、配套较为完善的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进而丰富了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为创新性实验教学内容的开设和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为有潜力和有兴趣的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提供了渠道,提高了学生对探索性实验的积极性。如甘肃农业大学植物生产类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为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开设相关基础性实验和应用型基础实验提供设备保障,很好地保障了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的开展,促进了学生求知欲和动手能力的提升。为提高现有实验设备的利用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农学院针对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设立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将自己的SRTP项目带入开放实验室,通过申请、实行出入登记及仪器设备使用登记的制度,随时可以进入实验室进行与自己项目有关的实验,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消除学生有项目没有实验场所的顾虑,大大促进了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另外,学院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依托,实施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全面激发学生的科研意识及积极性。与此同时,针对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学院积极开展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改造,如西北旱寒区超强抗寒冬油菜原种繁育基地、甘肃农业大学平凉玉米育种站、甘肃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甘肃农业大学武威黄羊镇作物育种站等实践教学基地、定西三结合实习基地的建设和改造为学生开展专业实践课程提供了保障,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验、实践平台。此外,农学院根据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点,依托学院的人才资源优势,合理规划,完善校地、校企、校际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制度,努力探索种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目前已与敦煌种业、富农种业、金穗种业、甘肃省种子公司等种子企业在教师与员工交流、实训基地共建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合作,实现师资、技术、设备、信息等资源共享,为学生接受实践教学创造更多的机会。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资源,加大实践教学基地、设备的建设和投入力度的同时,加强与企业等生产一线的深度合作。
(六)完善本科生导师制
目前,甘肃农业大学已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基本要求是:(1)导师在研究方向上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学科前沿与生产应用,为学生制定培养方案;(2)如果学生不努力学习和工作同样会被导师淘汰。通过双方的适应和竞争淘汰让导师和学生重新结对;(3)对最终被淘汰的导师,学院会给予教育和督促,对被淘汰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批评教育,并再次引导;(4)为了保证培养质量,学院规定每个导师在本科生每个年级至多与4名学生结对,保证每名学生至少有1个结对导师。根据近年个人实践教学的经验,本科生导师制应是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能够把教与学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实践锻炼。同时,在一些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特别是对导师的实践教学考评和学生实践锻炼的评价方面,仍然缺少一些刚性约束,需要在以后的实践教学中不断完善、改进和提高。
三、结 语
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种子行业发展的需要,而实践教学改革是经济新常态下对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结果,所以,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应加强实践教学改革,进一步明确实践教学方向,完善实践教学环节,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完善本科生导师制,从而不断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和行业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
[1]王旺田,吴兵,权丽娟.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16(4):94 -97.
[2]严新平,谢峻林,李志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改革[J].教育评论,2009,(1):48-50.
[3]熊建新,彭保发,陈瑞吕,等.地方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模式及内容优化——基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视角[J].武陵学刊,2014,39(4):135-138.
[4]教高[2005]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623/201001/xxgk80315.html.,2005-01-01.
[5]教思政[2012]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http://edu.china.com.cn/quanwei/20 12-02/06/content_24563987.html.,2012-01-10.
[6]李金荣,王会川.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改革[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14(4):112-115.
[7]熊建新,彭保发,陈端吕.地方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模式及内容优化——基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视角[J].武陵学刊,2014,39(4):135-138.
〔责任编辑 王景〕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and Innovative Talents based on the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Meng Yaxiong,Bai Jiangping,Wang Huajun
(Agriculture College,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Lanzhou Gansu730070,China)
Cultivation of applied and creative talents is the need of social development,and the practice teach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application-oriented and innovative talents.This research aims atthe teaching mode of focusing on theory and ignoring in practice in the teaching of see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and as well as in the practice teaching process has shortcomings and so on question.So,the experience accumulated in the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of see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in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as summarized by combining with the department of crop genetics and breeding in the process of experience.These results are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and innovative agricultural talents.
applied talents;practice teaching;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training target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G455
A
1671-1351(2016)03-0121-05
2016-03-15
孟亚雄(1977-),男,甘肃会宁人,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
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2014B-046)及甘肃农业大学“种子生物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