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情感支持的内涵、评估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2016-02-13李晓阳游旭群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学业师生关系量表

姬 鸣,李晓阳,游旭群

(1.陕西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2.陕西省行为与认知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062)

教师情感支持的内涵、评估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姬鸣1,2,李晓阳1,2,游旭群1,2

(1.陕西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2.陕西省行为与认知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062)

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人格特征和职业技能,教师情感支持对学生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回顾有关教师情感支持的内涵,介绍目前研究对教师情感支持的评估方法和测评工具,并从学生行为与人格两方面阐述了教师情感支持对学生产生的重要影响。分析目前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目前其他测评技术的发展情况,针对教师情感支持的理论研究与教育教学变量的关系探讨,指出将来研究的趋势和方向。

教师;情感支持;课堂评估编码系统;师生关系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期望得到教师的理解、尊重和鼓励,当学生愿意和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且愿意在课堂中学习时,他们需要感觉到自己是被理解和认可的。[1]特别对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尤其渴望得到教师和家长的情感支持和理解。因此,教师情感支持(teacher emotional support)逐渐进入了教育教学研究的视野。以往研究表明,教师情感支持对学生的学业成就有显著影响,教师的鼓励、赞扬可以增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学习动机,并且教师情感支持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师生关系。[2]此外,教师情感支持对学生的学校适应能力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亲密的师生关系能够改善学生的学校适应问题。因此,如何理解与分析教师情感支持的心理特征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机制,不仅是现代教师教育研究的前沿课题,也是目前学校教师管理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一、教师情感支持的内涵

“情感支持”概念最早是由Vosburg[3]提出,用于表达医生与家人对病人的情感支持。他将情感支持定义为“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病人得到来自医务工作人员及亲人和朋友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如表达关心、爱与支持。”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些西方学者开始将情感支持引入儿童教育领域,主要研究家庭情感支持在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社会认知中的作用,[4]后来逐渐关注教师情感支持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矫正以及社交能力的培养。[5]

关于教师情感支持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定义。Wehlage和Rutter[6]认为,教师情感支持是教师对学生表达积极的关注、理解并帮助学生解决学业情绪和成长困惑等问题的技能;Sawka和Kristin[7]在加强教师情感支持对行为问题学生影响的研究中,将教师情感支持定义为:教师能够通过积极的关注,并联合家长帮助学生学会有效的管理其情绪和行为的技能。Rachel等人[8]在家长和教师对青少年情感支持的研究中,把教师情感支持定义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对学生的关怀、理解、尊重等,并且编制了相对应的教师情感支持问卷。国内学者胥兴春等人[5]认为,情感支持是指个体对被支持对象表示爱、关怀、同情、了解和信任的方式,并作为社会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以上关于情感支持的定义发现,从“情感支持”到“教师情感支持”的发展,只是关注对象的不同,前者为医学心理学个体的情感需要,而后者的关注对象为教育心理学个体的情感需要。而关于教师情感支持的维度,则有很多分类。事实上,教师情感支持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表达关注、理解、尊重与支持,包含三个维度,即课堂氛围、教师敏感性和关注学生。课堂氛围是指课堂中师生和生生互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交融、互相尊重的程度;教师敏感性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业和情感方面的敏感程度;关注学生是指师生互动和课堂活动强调学生兴趣、动机和观点的程度。

二、教师情感支持的评估

(一)师生关系

Pianta[9]根据依恋理论以及师生关系的相关文献编制了《师生关系量表》,该量表包含16个项目,适用于学龄前儿童和小学儿童,由教师进行评定。后来,该量表修订为23个项目,分为亲密性、冲突性、支持性、满意度4个维度,由学生进行评定。陈会昌等人[10]对Pianta师生关系量表在中国文化下进行了修订,包含亲密性、冲突性和依赖性三个维度,共27个项目。通过教师评定法,采用五点量表计分。在此基础上,王耘等人[11]也编制了师生关系量表。该量表适用于三到六年级的小学生,共包含28个项目,分为亲密性、冲突性和反应性3个维度。采用教师报告法,由班主任根据与学生的实际关系情况对照量表所描述的情况,在五点量表上逐一作答,根据符合程度,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逐次记1~5分。各维度分数越高,则表示亲密性高、冲突性低并对老师的反应较积极。

(二)学生感知到的教师情感支持

Rachel[8]等人把教师情感支持定义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表达关心、理解、倾听、尊重和鼓励的行为,从而编制了《教师情感支持问卷》。该问卷分为关心、理解和支持3个维度,学生需要回答如下问题:“老师关心我正在做什么”、“我在意老师大多时候怎么看我”、“大多数老师都喜欢我”等。问卷由学生进行评定,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计分,根据符合程度,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依次记1~5分。胥兴春等人[5]依照中国文化背景进行修订,最终保留24个项目,分为关心关注学生(7道题)、理解学生(5道题)、鼓励学生(5道题)、尊重学生(4道题)和信任学生(3道题)5个维度。通过学生评定法,采用五点量表计分,根据符合程度,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依次记1~5分。

(三)教师行为

1.课堂评估编码系统(CLASS)

一些研究者从教师行为角度进行测量。目前,应用较多的是Pianta等人[12]构建的课堂评估编码系统(Classroom Assessment Scoring System,CLASS)。该系统基于学前课堂教学情境下,师生互动行为的基础之上,从教师行为角度出发,观察课堂情境下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分为情感支持系统、课堂组织系统(包括行为管理、产出性和教学活动安排三个小维度)和教育支持系统(包括认知发展、反馈质量和语言示范三个小维度)三部分。情感支持系统包括积极氛围、消极氛围、教师敏感性和关注儿童的看法四个维度,其中积极氛围反映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所表现出来的对儿童的尊重、喜爱与情感交流;消极氛围则反映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对儿童所表现出来的消极情感,如惩罚、否定、不尊重等;教师敏感性则反映教师能够意识到儿童在学习、情感等方面的需求并及时给予正确的回应;关注儿童的看法则代表教师与儿童互动时是否重视儿童的兴趣和爱好。

情感支持系统的计分方法如下:积极氛围通过师生关系、与儿童的积极情感、与儿童积极交流和对儿童的尊重四个指标来计分;消极氛围通过消极情感、惩罚性控制、不尊重和否定学生四个指标来计分;教师敏感性通过教师对儿童需求的意识、回应、问题解决和儿童自如表现四个指标来计分;关注儿童的看法通过教师灵活性、自主支持、活动限制和学生观点表达四个指标来计分。关于评估方法,由于课堂评估编码系统选择教师与儿童在教学情境下的互动行为,可采用现场观察或录像观察两种方法进行。两种观察方法都进行时间抽样,选取一段时间作为“观察单元”,在每个观察单元中分别进行观察和记录。其中现场观察需进行4个观察单元,每个单元30分钟(20分钟观察,10分钟记录),录像观察需进行6个观察单元,每个单元20分钟,在录像完成后进行记录。关于评分标准,每个观察单元需在课堂编码评估系统的“观察单”上进行评分,计分标准采用李克特七点量表。如教师敏感性维度,通过教师能否意识到儿童学习及情感需求、是否给予回应(如点头、微笑等给予肯定)来判断。如果教师未能意识到儿童的学习及情感需求则记为低分(1~2分),教师意识到儿童情感需求但未给予或未能及时给予回应记为中等(3~5分),如果教师能够意识到儿童的需求并能及时给予回应则记为高分(6~7分)。每个指标有各自的评分标准,然后将四个指标得分的均值作为教师敏感性的分数,将四个维度的分数相加为情感支持的分数。

2.教师关怀行为调查量表

雷浩[13]提出了一种教师关怀行为的分析框架,并将教师关怀行为定义为:一种要求教师投入充足的时间来支持学生学业和身心发展的特殊职业行为,同时要求教师在情感上理解、接纳和包容学生。教师关怀行为分析框架从教师行为角度出发,理论上包含尽责性(consciousness)、支持性(supportive)和包容性(inclusive)三个因素。教师对学生关怀行为的尽责性指教师对待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并且能够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教师对学生关怀行为的支持性,指教师能够投入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了解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并且能够及时给予学生无私的帮助。教师对学生关怀行为的包容性,指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能够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对学生的了解达到在认知和情感上宽容学生的一切。在此基础上,雷浩[13]编制了《教师关怀行为调查量表》,该量表包括26个项目,分为尽责性、支持性和包容性3个维度。该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点记分,要求被调查教师判断每个项目所描述的事实与其自身实际情况的相符程度,“非常不符合”记1分,“比较不符合”记2分,“一半符合一半不符合”记3分,“比较符合”记4分,“非常符合”记5分。被试在量表上的得分越高,说明教师关怀行为水平越高。

3.弗兰德互动分析系统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者Flanders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一种课堂行为分析技术——弗兰德互动分析系统。[14]弗兰德认为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行为,语言行为占80%,因此主要对课堂中师生的语言互动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弗兰德互动分析系统包括两部分:观察指标体系和编码记录体系。观察指标体系包括教师的语言行为(间接影响学生:接受学生的感情、鼓励、表扬和接受学生的提问;直接影响学生:讲授、指令、批评学生等),学生的语言行为(学生对教师讲话做出反应、向教师提出建议等),其他语言行为(课堂中的沉默或混乱现象)。编码记录体系,即每隔3秒钟对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行为进行取样,并对每个师生互动行为进行编码,赋予其一定的号码,进行观察记录。例如:观察到接受学生的感情,赋予编码1;鼓励学生,赋予编码2等。

三、教师情感支持对学生的影响

(一)学生行为

1.行为本身

学校适应一直是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共同关注的问题,通常从学校态度、学业成绩、社会行为和人际适应等方面进行评估。相关研究发现,教师的情感支持对学生的学校适应问题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Demaray和Malecki[15]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支持包括情感支持能够预测学生的学校适应不良问题。国内学者刘万伦等人[16]研究发现,中小学生学校适应性与师生关系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学校适应性的重要因素,其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亲密性、主动性、合作性。在此基础上,O'Connor等人[17]在师生关系和小学生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中发现:高质量的师生关系能够预测低水平的外化行为问题,并且高质量的师生关系作为保护性因素,能够防止儿童早期的内化行为问题继续发展,因此可以通过改善师生关系来预防中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

2.行为结果

关于教师情感支持与学业成就的研究国外相对较多。Demaray和Malecki[15]的研究表明:教师情感支持对学生社会技能和学术能力有预测作用,课堂氛围以及学生感知到他们是被关心、公平对待等,这些情感支持和学生的学校成果显著相关。有研究发现,师生关系和学生的学业成就呈正相关,当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亲密时,学生将取得较好的学业成就。[18]Pianta等人[19]对179名儿童从幼儿园到八年级进行了近10年的跟踪研究发现,早期师生关系对儿童入学后的学业绩效产生影响;在早期教育环境中,鼓励儿童与人进行交流能促进儿童在社会和学业领域建立更加积极的发展轨道。另外,有关风险儿童与情感支持的关系研究发现,情感支持对风险儿童的学业成就及师生关系均有显著影响。将风险儿童放在教学和情感支持较高的班级中,风险儿童取得较大学业进步,在师生关系上与低风险儿童没有差异;反之,将风险儿童放在教学和情感支持较低的班级中,风险儿童没有取得学业进步,并且师生关系产生问题,即风险儿童和教师之间易产生更多的冲突。[12]岳泉汐等人[20]研究发现,当学生感知到来自教师的情感支持后,其学业成绩得到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业表现与师生关系有显著的联系,学业表现好的学生有更积极的师生关系。

(二)学生人格

1.心理特征

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关心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业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学生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发展。Pianta等人[21]在课堂情感支持与利他行为的相关研究中发现,教师良好的情感支持有助于促进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虽然看护者的抑郁水平影响儿童的利他行为,但课堂情感支持能也够促进儿童的利他行为,并在两者之间起到中介作用。部分学者研究气质、课堂情感支持和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提出气质通过注意力和活动水平来测量,学业成就通过阅读和数学成绩来测量。结果发现,气质和课堂情感支持均影响学业成就,并且课堂情感支持在气质和学业成就之间起中介作用。[22]

有研究发现,在班级中,与教师交流较少的学生更易表现出服从、顺从的行为倾向,而教师给予儿童的关注在母亲的抑郁水平和儿童的行为问题之间起到调节作用。[8]Hughes等人[18]认为,亲密型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儿童主动探索环境,与他人进行良好社会互动,形成积极情绪。范兴华和林丹华[23]研究发现,农村初中师生关系和学生人格特征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师生关系为和谐型的学生中,外向稳定型、内向稳定型的人数比例占总人数的70.0%;而师生关系为困扰型的学生中,外向不稳定型与内向不稳定型的人数比例高达85.8%.

2.个性倾向性

当学生愿意和教师建立友好关系并且愿意在课堂中学习的前提条件是,他们需要感觉到自己是被理解和认可的。[1]张佃珍等人研究发现初中生的师生关系与学习动机之间存在正相关。Lehman等人[24]研究发现教师的情感支持对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均有积极地预测作用。贾娟[6]探讨教师情感支持、学生自尊和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时发现,教师情感支持能够影响学生的自尊,进而对学业自我效能感产生一定影响。张丽华等人[25]发现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与自尊存在显著正相关,并认为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获得教师更多的赞扬和鼓励,促使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因而自尊得到提升。以上研究发现,教师情感支持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自尊、学习兴趣、学业自我效能感均有一定影响作用。另外,李彩娜和邹泓等人[26]研究发现,师生关系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亲密型师生关系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最高,一般型次之,冲突型则最差。

四、展望与不足

进入21世纪后,教师情感支持研究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研究者在教师自我感受、学生感知和学校氛围等研究领域提出了相应的理论和测量模型,许多同类研究也为此提供了数据支持。从探索教师情感支持效应的研究取向来看,目前研究已从早期的学业成就因素转向个体发展。无论对学生行为,还是对学生人格培养的研究成果,都对学生个人发展以及现代学校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情感支持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尽管如此,目前在教师教育中,教师的情感支持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亟须在未来研究中予以解决。

(一)提高评估方法

有关教师情感支持的评估研究大多建立在心理测量的基础之上。师生关系量表和学生感知到的教师情感支持问卷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师情感支持进行测量。师生关系量表来自西方文化,从国外修订而来,多采用教师评定法,在研究过程中避免不了社会赞许效应。[10]另一方面,师生关系量表年龄界限模糊不清,但儿童在学前和小学时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与成人的交往方式也存在差异,因此,其师生关系的内在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而学生感知到的教师情感支持问卷则采用学生评定法,能够很好地测量学生在情感方面需要获得的支持,[21]但由于该问卷由学生进行评定,适用于初中以上的学生,学龄前和小学儿童可能会因不能理解题目而无法作答。尽管教师行为角度课堂编码评估系统,在美国学前教育中得到了大量的验证,然而该系统是否真正适用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教师行为评估,还有待研究进一步验证。

(二)拓宽研究内容

亲子关系对儿童个性影响的大量研究,表明亲子关系对儿童的性格有显著影响。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将亲子关系分为两个维度,他在研究中发现被父母接受的孩子会表现出社会所需要的行为,如情绪稳定、富有同情心等,被父母拒绝的孩子则表现出冷漠、情绪不稳定和逆反心理等。[22]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研究父母养育态度对儿童人格关系的影响,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结果。我国研究者也做了大量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但是关于师生关系与学生人格之间关系的研究国内外均很少。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探究师生关系与学生人格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另外,从研究范围来看,以往研究大多集中于教师情感支持对正常儿童的影响,但是问题行为儿童也应受到广泛关注,他们实质上更需要教师的情感支持,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关心。大多研究都是以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关注中小学教师对儿童的情感关爱,然而大学生这一群体却很少有人研究。但是国外有学者研究发现大学课堂氛围对学术拖延有直接的影响,并且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降低学术拖延行为。[28]

(三)致力于教师职业选拔

有调查表明,学生不良情绪的80%来自于身边的长者,当然也包括教师。因此,应把师源性的心理行为问题减到最低程度,避免学生受到消极影响,从而优化学生成长的环境。[28]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要偏激地训斥、讥讽学生,一句随意的否定或者批评会给学生的心灵留下很大伤害。这种心理阴影可能会跟随学生一辈子,致使他们的行为与我们的预期相差甚远。应当培养每一位教师关心关爱学生的意识,使教师的情感支持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尤其是课堂教学中。因此,为了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品质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将来研究应该致力于教师入职前的教师情感支持选拔研究,将教师情感支持评估纳入教师职业心理选拔测试,无论对学生教育还是对教师职业发展而言,无疑是一项具有前瞻性的举措。

[1]WENTZEL,KATHRYN R.Understanding Classroom Compe tence:The Role of Social-motivational and Self-processes[J]. Advances in Cchild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2004,(32):214-242.

[2]CHRISTINE KERRES MALECKI,MICHELLE KILPATRICK DEMARAY.What Type of Support Do They Need Investigating Student Adjustment as Related to Emotional,Informational,Appraisal,and Instrumental Support[J].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2003,18(3):231-252.

[3]VOSBURG,F.The Use of Emotional Ssupport in Dentistry[J]. Journal of the Canadian Dental Association,1972,38(11):417-418.

[4]MCELROY,E.STEINSCHNEIDER,A.WEINSTEIN,S.Emotional and Health Impact of Home Monitoring on Mothers:A Controlled Pros-pective Study[J].Pediatrics,1968,78(5):780-786.

[5]胥兴春,杨聃旎,贾娟.中学生感知的教师情感支持问卷编制及特点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2014,36(6):24-30.

[6]贾娟.教师情感支持及其对中学生自尊、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7]SAWKA,KRISTIN D.Strengthening Emotional Support Services:An Empirically Based Model for Training Teachers of Students with Behavior Disorders[J].Journal of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2002,10(4):223-232.

[8]RACHEL YEUNG,BONNIE LEADBEATER.Adults Make a Difference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Parent and Teacher Emotional Support on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of Peervicit-imized Adolescents[J].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2010,38(1):80-98.

[9]PIANTA,R.C.,&NIMETZ,S.L.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ldren Teachers:Associations with Classroom and Home Behavior[J].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1,12(3):379-393.

[10]张晓,陈会昌.关系因素与个体因素在儿童早期社会能力中的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4):19-24.

[11]王耘,王晓华,张红川.3-6年级小学生师生关系:结构、类型及其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3):16-21.

[12]PIANTA,R.,LA PARO,K.M.,&HAMRE,B.K.Classroom Assessment Scoring System(CLASS)[M].Baltimore:Paul H.Brookes,2008,(1):25.

[13]雷浩.CSI:一种教师关怀行为的分析框架[J].教师教育,20-14,(4):64-67.

[14]时丽莉.“弗互兰德动分析系统”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3):163-165.

[15]DEMARAY,M.K.,MALECKI,C.K.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Maladjustment for Students at Risk[J].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2002,39(3):305-316.

[16]刘万伦,沃建中.师生关系与中小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1):87-90.

[17]O'CONNOR,E.E.,DEARING,E.,&COLLINS,B.A.Teacher-c hild Relationship and Behavior Problem Trajectories in Elementary School[J].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011,48(1):120-162.

[18]HUGHES,J.,KWOK,O.Influence of Student-teacher and Parent Teacher Relationships on Lower Achieving Readers' Engagement and Achievement in the Primary Grades[J].Jour 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7,99(1):39-51.

[19]BRIDGET K.HAMRE,ROBERT C.Pianta.Early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s and the Trajectory of Children's School Outcomes through Eighth Grade[J].Child Development,2001,72(2):625-638.

[20]岳泉汐,路海东.高中生感知到的教师情感支持的干预研究[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4,(6):47-51.

[21]HOWESA,C.,BURCHINAL,M.,PIANTA,R.,BRYANT,D.,EARLY,D.,et al.Erratum to Ready to learn Children's Preacademic Aachievement in Pre-kindergarten Programs[J].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2008,23(1):27-50.

[22]KATHLEEN MORITZ RUDASILL,KATHLEEN CRANLEY GALLAGHER&JAMIE M.WHITE.Temperamental Attention and Activity,Classroom Emotional Support,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Third Grade[J].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2010,48(2):113-134.

[23]范兴华,林丹华.农村初中师生关系与学生人格特征的相关性[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5):522-523.

[24]LAMBERT,R.,ABBOTT-SHIM,M.,&MCCARTY,F.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assroom Quality and Ratings of the Social Functioning of Head Start Children[J].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2002,172(3):231-245.

[25]张丽华,张索玲,宁微.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影响青少年自尊的路径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11):1378 -1381.

[26]李彩娜,邹泓,杨晓莉.青少年的人格、师生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4):440-451.

[27]邹泓,屈智勇,叶苑.中小学生的师生关系与其学校适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4):77-82.

[28]俞国良,王永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2002,(7):70-73.

〔责任编辑 王景〕

G451

A

1671-1351(2016)03-0111-05

2016-03-01

姬鸣(1978-),男,甘肃武山人,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博士。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1JZD044)及陕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项目(JSJY2013YB01)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学业师生关系量表
艰苦的学业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中学生智能手机依赖量表的初步编制
PM2.5健康风险度评估量表的初步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