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缺失与弥补
2016-02-13李国泰
李国泰,李 慧
(重庆大学体育学院,重庆 400044)
论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缺失与弥补
李国泰,李慧
(重庆大学体育学院,重庆 400044)
摘要: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学校体育的决策部署,高校体育文化之体育制度文化与体育物质文化得到一定的重视和发展,体育精神文化却是颇显不足。高校学生、体育教师和学校领导作为与学校体育息息相关的三类群体,其体育意识和行为皆表现出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缺失;立足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三个方面探索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缺失的原因,并提出弥补性建议:体育活动主题化、构建传统体育文化、学校领导的重视、师资培养新要求。
关键词: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缺失;弥补
学校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孕育于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教育两大文化系统中[1],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外延,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从著名大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学校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凝聚对学校发展与人才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2]。英国牛津、剑桥之间的赛艇之争已是泰晤士河上一景,美国耶鲁、哈佛之间的艇赛亦已成传统,便是最好的证明。然,真正深谙学校体育文化之重要性的高校却是少之又少,东施效颦、邯郸学步者终究是无疾而终。近年来,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学校体育的决策部署,各级教育部门与学校重视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3]。虽是多方着手,却未做到纲举目张。由体育精神文化、体育制度文化和体育物质文化三个层次构成的学校体育文化[4-5],若仅停留在体育制度文化的改善和体育物质文化的提高上,而不深入体育精神文化的构建,那么学校体育文化只是徒有其表罢了。高校中无论是体育竞赛中“追求过程的公平,容忍结果的差异”的基本体育素养,还是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皆难以具备,学校体育文化整体的质变亦成了乌托邦。政府部门和学校相关机构意欲以健全体育制度文化和完善体育物质文化来深化体育精神文化,想法虽好,但此三者却并非“先富帮后富”的城乡体系,它们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虽体育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能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体育精神文化,但是体育文化的内化及对二者的指导和引领更加重要。因此,分析解决高校体育精神文化欠缺问题,对于促进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刻不容缓。
1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缺失
体育精神文化是内隐文化,它的表现形式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外在媒介进行实体化。在高校,学校领导是体育的决策者,体育教师是体育的指导者,学生是体育的参与者。此三类群体与学校体育的发展密切相关,其体育行为方式受到体育精神文化的影响,因此论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缺失可从此三类群体着手。
1.1 学生体育参与状况折射出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缺失
根据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可将高校学生分为非参与体育锻炼的与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一经产生就成为一种能动力量。它存在的价值在于能够作用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可见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实践活动受到体育精神文化这一意识的影响。
1.1.1非体育参与学生体育精神文化缺失的表现形式
对于非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而言,无论其健康状况如何,均有适合其参与的体育项目或活动。其不参与体育锻炼的理由很多,总结起来就是“三无”,即无时间、无兴趣、无能力。这“三无”用体育精神文化来解释就是没有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观,所以无时间;不了解体育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无兴趣;不明白和不理解体育精神,所以无能力。总而言之,就是因为体育精神文化的宣传范围不广,传播力度不够,教育深度不达标,而导致非参与体育锻炼学生的体育精神文化欠缺。
1.1.2体育参与学生体育精神文化缺失的表现形式
对于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按照一周参与的频率和强度以及参与的态度进行分类,可分为一般参与,普遍参与,积极参与。一般参与的学生就是一周参与体育锻炼一两次,强度可大可小,随性而至;普遍参与的学生则为一周参与体育锻炼三次左右,中等强度,态度不冷不热;积极参与的学生可达到天天运动,强度都保持在中等以上,对待运动热情高涨。形成此三类群体的原因归咎到体育精神文化上来,即为个体对体育精神文化通透性的深浅不一。单就体育精神文化中个人对体育功能的理解层次来说,就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以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仿而效之,可作如此理解:一般参与者对体育功能的理解是生理和安全需求,但求一个健康;普遍参与者是尊重的需求和社会需求,除了健康更是一项技能;积极参与者则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即对自我的挑战,对生命的超越,此乃真正对体育内涵的通透。综上所述,学生对体育参与的情况以及态度皆与其自身对体育精神文化理解的不同而不同。除此,在运动中表现出言语粗俗、动作野蛮、态度恶劣等有失君子风度的行为[6],争强斗胜、逞匹夫之勇的愚昧行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肮脏想法,均是因体育精神文化缺失而导致的体育道德沦丧的外在表现形式。
1.2 体育教师综合素质折射出体育精神文化的缺失
体育教师作为高校体育精神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其个人对体育精神文化的理解和掌握至关重要。所谓严于己,而后勤于学生,此乃好师出好徒的必要条件。然,无论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积极创新的青年教师,都没有扮演好体育文化推销者的角色,有负体育教育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体育精神文化的期望,主要表现在思想素质、教学能力和教育能力三个方面。
1.2.1在思想素质方面所表现出的体育精神文化缺失
基于我国青少年身高、体重、视力等一系列体质健康问题,由国家领导人倡导、教育部响应、学校执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改革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体育课教学质量,过去“放羊式”的教学形式已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唯有臭名在外,警钟长鸣在学校体育工作者耳边。但面对诸如轻则擦伤、扭伤、摔伤,重则猝死、溺亡等各种体育教学事故,体育教师因惧难辞其咎,故而在教学中减量减荷,睁只眼闭只眼,为某些学生大开方便之门,实则害人不浅。同时也因此偷工减量,外强中干的面子体育课不可胜数。此情此景,不少人觉得情有可原。其实不然,此乃体育教师在思想素质上体育精神文化缺失的表现。学校既为体育文化的传授阵地,体育教师就是体育文化的推销者,重视学生参与体育课的重要性是他们的基本素养,自觉向学生传播传统体育文化是他们的职责和义务[7],让学生树立终生体育思想是他们奋斗的目标。
1.2.2在教学能力方面所表现出的体育精神文化缺失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学生对教师技术动作的简单复制。这样的教学形式呆板僵硬,枯燥乏味,严重打击了学生参与体育课的积极性。在学校体育工作改革的推动下,虽体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但对于树立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理想目标而言是任道而重远。特别是很多体育教学的改革换汤不换药,只在传统体育教学上进行细枝末节的修饰。在教学过程中,既没有以运动项目的历史起源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也不用优秀运动选手的奇闻轶事来激发学生的热情,更没有针对错误动作导致的恶劣后果对学生进行常识普及。如此种种在教学能力上表现出来的体育精神文化缺失,即便学生学会了某项技术动作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且由于教学过程的不愉快,学生多为求成绩合格而勉强学习,一旦考试通过就不再参与练习,甚至会由于学习过程中的负面情感而产生厌恶畏惧心理而终生不再接触此项运动。如此看来,体育教师在教学能力上体育精神文化的缺失,对于学生真乃莫大的灾难。
1.2.3在教育能力方面所表现出的体育精神文化缺失
体育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一直毫无定数。单就字面意思而言,一体,体育技术技能和文化知识;一育,即为教育。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体为表,育为里。然“二十多年的体育课教不会学生一项体育技术”的窘境已是人尽皆知,又何谈一个“育”字。奥林匹克文化作为当代世界体育文化最重要、最突出的表现形式,“更高、更快、更强”是它亘古不变的追求。反观在现代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照本宣科”,固守成规;学生模仿复制,生搬硬套,“动作标准”是他们共同的追求。以篮球教学中经典的三大步上篮为例,多数体育教师照搬教科书上 “一大、二小、三高”的理论教授学生,此为“体”;却不会引导学生思考三大步上篮应该是怎样的,你觉得是怎样的,为什么是这样的等等,此方为“育”。在体育精神文化中,“更高、更快、更强”强调的是不断创新,不断超越,不断进步的精神。相比之下,现今我国的体育教学却是反其道而行之,长此以往,我国何以实现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此乃体育教师在教育能力中体育精神文化缺失的一大恶果。
1.3 学校领导的体育价值观折射出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缺失
学校领导作为上级学校体育决定的传达者,下级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者,了解体育精神文化及其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是极其必要的。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就曾说过,“不懂体育者,不可以当校长”。他认为,近代中华民族之大病有“愚、弱、贫、散、私”五端,其中“弱,散、私”三病均可通过体育来根治。学校体育不仅在技术之专长,尤重在体德之兼进,体与育并重。如此远见卓识,至今都让人受用终生。然,现今高校领导者有此觉悟者,却是凤毛麟角,对体育一知半解者倒是不可胜数。举办了几次体育比赛,搞了几项娱乐活动,为校争光与否等,在他们眼中就是学校体育文化欣欣向荣之景。真是管窥蠡测,门外人之所见。体育文化若是几场比赛就能搞定的事情,我国一年的体育赛事也不在少数却仍旧止步于体育强国之外,国民体育健身意识仍旧不够强烈,体育人口基数仍旧难以望及发达国家之项背。可见,对体育精神文化的理解还有待加强。特别是现今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不甚乐观的阶段,学校领导应该具备“强国先强身,强国必先强种”的体育觉悟。
2 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缺失的影响因素
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缺失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即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学校教学工作的总体要求。
2.1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
2.1.1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虽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态,却难忽视儒家文化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勇。儒家文化中,与孔孟之经典一起流传下来的还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诸等糟粕。受其所害,中华少年只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知“生命在于运动”。所以今世尽是近视,不仅在日韩两国面前低了头,而且东亚病夫还有卷土重来之势。孕育于中华传统文化胚胎之中的中国体育文化,亦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它尚礼重德,讲究“君子之争”,追求静态美,注重艺术性。却也因此崇尚中庸之道,缺乏竞争性和开放性,忽略实际操作性。高校学生受其影响,于体育参与一事上,轻者小打小闹,毫无强度规则可言;重者避而不见,独善其身。至于体育教师,更是深受其害,其待遇与社会认同度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不对等关系,是体育教师职业认同度不高,职业自信不强的重要原因。
2.1.2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
西方体育文化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勇于开拓进取,注重竞争,以弘扬个体生命能力为荣。在竞技运动中充分肯定个人价值,极度推崇个人英雄主义。21世纪,进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得益于此,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也越发频繁。西方体育以其独特的魅力打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为其文化的传播赢得了广大的中国受众。美国的四大联赛中的NBA便是此中的佼佼者,它塑造的球星文化让中国人为之疯狂。特别是青少年,他们不仅模仿体育明星的体育技术,而且还效仿他们的穿衣风格和发型变换,更甚至觉得他们骂人、打架、群殴都是自我个性的展示。因此,在学校体育竞赛中,唾骂裁判、殴打队员、观众起哄等体育精神文化缺失的现象屡见不鲜。同时,成王败寇的英雄崇拜,刺激着他们必胜的欲望,所以假摔、绊人、黑哨等小动作层出不穷,校园联谊赛也不再单纯。
2.2 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影响
时代变迁,社会进步,生活需要,体育已不同于往日。体育教师上达天听,下接黎民,是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它不再是人人皆能任之的岗位,不再仅限于优秀的体育技术技能这一要求。因为时代赋予了体育诸多功能,社会让体育背负了太多责任,人类对体育的需求也愈加频繁,所以于体育教师,体育之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不乏学者对其构成因素进行分析论证,简而概之包括以下五点,即思想素质、文化知识、教育能力、技术技能和业务能力。此五点能力集一身者,可谓是寥寥无几。现今在职的体育教师仍旧多以一身技能传道授业,满腹经纶者少之又少。无怪乎 “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评价,现今仍有人拿来说道。只懂技术,不懂文化,实则是不了解体育。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会出现“三重三轻”,即在教学内容上,重技术轻文化;在教学方法上,重结果轻过程;在教学目标上,重形式轻实效。以上种种,皆不利于体育文化的传播,而易导致体育精神文化的缺失。在德国,持证上岗的体育教师一般是双学位获得者,体育教师还要兼任其他学科的课程[8]。相比于我国体育教师其他学科老师兼而任之的局面,我国止步于体育强国之外也是情理之中。因此,体育教师综合素质不高是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缺失的一大影响因素。
2.3 学校教学工作总体要求的影响
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它是岁月的积淀,历史的传承。它需要长期的、持续的、有计划的外在表现形式进行无间断的传播与交流,才能形成一定的秩序与规模,为成为一种“传统”奠定基石[9]。现今高校开展的体育活动以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为主,构建校园体育文化为辅,至于体育精神文化的传承就少有涉猎了。因此在表现形式上,多以随意性、突发性、间歇性活动为主,在衔接上就缺少了一种连续性,进而就很难形成体育精神文化。除此,学校教学工作种类繁多,其开展与进行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制约,其一上级部门的重视,其二学校的具体效益。就其一来说,在教育系统中体育历来不是受重视的对象,近年来在体育课程改革这阵春风的照拂下,情况才有所好转。然,若论扭转局面,形成传统,就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于其二,学校的具体效益关系其生存与发展,因此在校园活动的开展上定会出现亲疏有别的现象。出于对其他学科的照顾,向来不受重视的体育历来就是被让位的对象。即便是现在教育部门开始重视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学校的重视也仅限于考核评估阶段。因此,校园体育文化很难在学校的长期规划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就很难形成传统和习惯,对于体育精神文化的传承来说就更加困难。
3对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弥补
针对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缺失,提出改善性建议,促进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弥补。
3.1 体育活动主题化
主题具有提纲挈领,引领全局的作用。体育活动主题化不仅是对此项活动目的与意义的阐述,更是一种对体育精神文化的宣传。历届大型体育赛事都有其主题,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是最典型的代表,无论是北京奥运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还是伦敦奥运的“激励一代人”,都让人印象深刻[10]。学校体育精神文化的建设不妨可以效仿此举,无论是每年的春季运动会,还是大型体育文化节,都可以设立一个主题[11]。围绕这个主题不仅能够有针对性的安排体育活动,而且还有助于活动的宣传和策划,以最有效的形式实现活动的目的,争取活动影响力最大化。诚如刚刚谢幕的南京青奥会,就是值得高校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它以“分享青春,共筑未来”为口号,用精彩纷呈的体育竞赛和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教育活动向全世界成功诠释了文化、教育与体育并重的青奥会理念。它鼓励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体验运动的快乐,树立健康生活观,承担社会责任。凡此种种恰与构建学校体育文化的目的不谋而合,是弥补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缺失的奇思妙想。
3.2 构建传统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需要借助外在的表现形式来实现内在文化的升华,尤其是体育精神文化。体育精神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它的传播与继承需要借助于体育活动。而体育活动的持续性与不间断又有赖于体育精神文化的契约性,因此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每个学校因其历史文化、地理位置、人文特性等而对某项运动情有独钟,并具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如在此基础上加以造势,形成该校的传统体育项目,糅合本校的精神文化,体育精神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也就水到渠成。同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亦是光辉灿烂[12]。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若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稍加调适,扩大其群众基础,不仅有助于该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与发展,而且还能够扩大中国体育文化的影响力,真正实现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3.3 加强学校领导的重视力度
学校领导对体育精神文化的重视,无论是对于加强上级体育工作命令的执行力度,还是对于体育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规划性,都是大有助益。学校领导对体育精神文化的重视,不仅表现在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还要主动了解体育文化和精神。学校领导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具有模范带头作用,不仅能够刺激教职工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还有助于学校传统体育项目的形成。在很多高校,某项运动的兴盛与学校领导的喜好与重视是密切相关的。而学校领导对体育文化和精神的了解,能够加强其对学校体育的重视程度,扩大体育精神文化宣传的力度,实现体育精神文化长期性建设和规划性安排的传承模式。著名教育家、曾经的南开校长张伯苓,就是因为了解体育文化和精神,提出了“强迫体育”,即每天下午三点半,教室全部锁上,每个人必须到操场参加一种球队,除了下大雨,天天练球、比赛。最终实现了“体与育兼营”的双赢目的,实乃当代学校领导的学习楷模。
3.4 体育师资培养注入新的元素
体育教师是体育精神文化的推销者,肩负体育精神文化传承的社会责任。实践证明,卓越的综合素质与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传播密切相关,而现今在职的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体育精神文化传播与继承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对潜在体育教师的培养与在职体育教师的培训提出新的要求。首先,对于潜在的体育教师,需要从源头上进行改善与提高。现今高校体育教师基本上都是体育院系毕业,所以应该从体育院系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规格上切入改革。特别是在文化知识的拓展,教育能力的掌握上要更加重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体育专业学生辅修第二学位[13],扩大其知识面。同时在教育实习上,增加学时数,统一安排实习岗位,严格要求,认真监督。对于在岗体育教师,不仅要加大交流与学习的机会,而且要积极培养教师自我提高,自我学习的自觉性。
4结语
学校体育文化是学校体育的核心和灵魂,也是学校体育发展最不完善、最不容易引起重视、最难以做出决策的一个环节。体育精神文化作为学校体育文化的内核,决定了学校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凝聚。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缺失是构建高校体育文化不容回避的问题,是鼓励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树立终生体育思想的着力点,因此针对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展开的弥补尤其重要,需要从学生、教师、领导等学校各个方面进行突破。
参考文献
[1]朱潇雨,杜娟.试论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功能与建设[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5):42-44.
[2]于可红,张俏.论体育精神与大学精神[J].体育学刊,2014,21(3): 80-83.
[3]杨文轩,陈琦.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袁贵仁.扎实抓好学校体育工作,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N].中国教育报,2014-7-30(1).
[5]郝晨,李星辰.对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结构的探讨[J].体育科学研究,2014,18(3):76-79.
[6]王莹,石岩.中国优秀运动员公众形象塑造的质性研究[J].体育科学,2014,34(4):49-57.
[7]花楷,孙姗姗.论现阶段如何建设校园体育文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4):201-202.
[8]潘华.中德两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比较[J].体育学刊,2007,14(3):73-76.
[9]云学容,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议探析[D].成都:四川大学,2004.
[10]史友宽.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的实践考察与理念创新[J].体育科学,2014,33(5):13-24.
[11]谭沃杰,徐伟波.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整合发展研究——以深圳大学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1):115-117.
[12]种莉莉,孙晋海.建设体育强国背景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对外传播的现状与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10):76-79.
[13]李慧,李国泰.非体育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辅修第二学位刍议[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23(6):18-19.
[责任编辑魏宁]
The Lack and Recovery of College Sports Spirit
LI Guo-tai,LI Hu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China)
Abstract:To implement central decisions on strengthening school sports, sports material and sports system have been valued and developed, but the sports spirit is still inadequate. College students, teachers and school leader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school sports, their sports consciousness and behavior show a lack of college sports spirit. Based on the impac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sports cultur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eachers and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of school work, exploring the reasons for the lack of sports spirit and making suggestions to make up, such as the theme of the sports activities, the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the importance of school leadership, new requirements of teacher training.
Key words:college; sports spirit; lack; recovery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413(2016)01-0074-05
作者简介:第一李国泰(1955—),男,重庆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
基金项目:重庆市体育局体育科研项目资助(B201415)
收稿日期:2015-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