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敦礼体育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6-02-13张炜
张 炜
(浙江传媒学院大学体育教学部,浙江 杭州 310018)
袁敦礼体育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张炜
(浙江传媒学院大学体育教学部,浙江 杭州 310018)
摘要:袁敦礼先生提出的“体育即教育”的体育性质观、“身心一元”的体育形式观、社会与个人兼顾的体育价值观、健全人格的体育宗旨观、理论并重于技术的体育师资观等体育教育思想,对当代体育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坚持身心合一的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注重学生素质的内化,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注重学生价值观培育,坚持社会与个人并重;加强体育师资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方法并重。
关键词:袁敦礼;体育教育思想;体育即教育;身心一元
袁敦礼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体育教育家,是我国近现代体育教育事业的重要奠基者,其体育教育思想及实践奠定了我国体育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对我国近现代体育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袁敦礼先生自从业伊始,就致力于学校体育教育实践,积极创办体育专修科并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留学进修,并在欧洲与前苏联等国进行体育教育考察;热衷体育教育社会工作,参加体育教育社会团体活动,并担任团体组织者;参与起草我国近代体育教育课程标准及健康教育实施方案,长期担任高校体育教育系主任,指导高校体育教育事业发展,并积极推进体育硬件设施建设;开展体育及健康教育研究,并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体育原理》专著(1933年上海勤奋书局出版,与吴蕴瑞合著)等多部著作,发表《心身关系与体育》(《体育季刊》1933年第1卷第1期)等20余篇论文及报告方案等。[1]袁敦礼先生勇于革新陈腐的旧时代体育观念、形式、内容与方法,其体育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体育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时至今日,对我国当代体育教育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借鉴意义。
1袁敦礼“体育即教育”的思想
1.1 体育性质观:体育即教育
在我国,“体育”一词始见于1904年湖北幼稚园章程“保全身体之健旺,体育发达基地”。直至辛亥革命以后,“体育”才广泛使用。[2]然而,对“体育”的理解与诠释,在当时的学界确是见仁见智的。
当时的“体育”环境是怎样的呢?袁敦礼表述:“当时一般体育家未当研究教育,而一般教育家未当留心体育,体育家和教育家各行其道,有老死不相往来之概。”[3]150这就是说,在当时的社会时代,体育与教育是相分离的状态,二者隔阂很深:各行其道、不相往来。更有甚者“视教育为精神或智识陶冶,而鄙夷富有活动性之体育”[3]144,这不仅表明了教育与体育之间的距离,更明显表达了时人对体育的鄙薄,认为体育仅仅为“体操发达其表”。但袁敦礼认为,体育自有以来与教育是密切相关的,只是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二者各起了偏重,或更应该是被人为认识的偏重,教育重于心,体育重于身,相行较远。[3]150袁敦礼极力斥责这种思想,他对体育与教育进行追本溯源,广泛研究古今中外教育学家与体育教育家的思想,他认为,体育与教育关系密切不可分,体育具有教育的价值,是教育的重要手段,其自身应当被定位在教育的范畴之内,“体育意义之第一点即系教育之一方面”。[4]袁敦礼对当时的体育观念进行了充分的批判与吸收,并结合自身体育教育的实践积累,他不赞同体育“只限于身体方面之教育”。他表示,“吾人之所谓体育者,乃为人之整个的机体之教育……故体育之意义,乃以身体活动为方式之教育也”。[3]153也就是说,在袁敦礼看来,体育首先是一种教育,或说是教育的一种形式或方法,“以体育离教育而独立”是断不可取的。他受“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影响,认为“体育即教育”,体育是促进人社会化的教育,“体育即生活”,这与袁敦礼先生的体育教育思想观及其实践是一致的。
1.2 体育形式观:“身心一元”
有学者认为,教育重于心,体育重于身,对于这种思想袁敦礼进行了极力的批判。他严肃批评了当时“身心二元”的“体育即身体教育”思想的遗毒,是对完整人的“身心分离”,违背了“教育以个人整体为中心”的原则。既影响了人们对“体育”的正确认知,阻碍了体育社会功能的正确生成;又极大地误导了人们的体育行为方式,只重身体训练,忽视心之陶冶。体育是人的整体教育,因为人不是“解剖台上的尸体”可以划分,也“非一静止纯物质之机器”,而是“生动”的机体。[4]他指出,体育是人整个机体的教育。“盖身体之活动,同时即为精神之活动,而所谓精神之活动,无不含有身体之成份也”。[5]体育之教育,不惟有身,亦含有心,即“身心一元”,体育要实现生理与心理的共同提升。他对体育功能的认识也表达了其“身心一元”的思想,他认为,体育不仅能够促使国民机体发育,带来健康的基础,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民的思维、情感和意志等心理因素,发展和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教育对象是一个完整的人,无论何种教育活动影响的都是整个人,而不是人的一方面,体育活动也概莫能外。
1.3 体育宗旨观:健全人格
教育的宗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注健全人格的培养。体育即教育,在袁敦礼看来,体育应当遵从教育的宗旨,是“人整个机体的教育”,要促使国民人格养成,并将它作为“近代教育最重要之目的”。[3]150袁敦礼认为,体育最有助于人发泄情感。情感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外发式,即向外发泄,表现为诸多外在活动;另一种为内隐式,即内化成为态度。这就是说,体育一方面有助于人们宣泄情感,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人的态度。而态度的集合就会成为人格,比如自信、自制、公正、诚实、合作、不惧艰难努力等,这些态度又是人格养成所必需的。体育奉行教育宗旨,践行教育宗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良好方法。袁敦礼认为,体育为教育之一种形式或方法,且为不可或缺之方法,“体育虽不能尽一切教育之能事,然如无体育则不成其为教育,……体育为其不可缺之一种方法”。[3]9在他看来,体育是践行教育健全人格的一种教育手段,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1.4 体育价值观:社会与个人兼顾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价值取向带来了教育的价值论争。体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必然会带有一定的功能特质。袁敦礼先生在追求国民教育“以个人整体为中心”的原则下,寻求国民体育在“社会功效方面的积极意义”,积极倡导体育对人全面社会化的教育功能,要注重体育所带来的社会价值。体育所带来的个人价值,一是“供给国民机体充分发育”,此即为健康的基础,二是“训练国民随机运用身体以适应环境之能力”,这两个方面是从体育所带来的“身”之教育,也是体育所具有的个人教育价值功能。其余三点则是体育对人之“心”之精神教育,一是“培养国民团结抗敌御侮之精神”,二是“养成国民狭义勇敢刻苦耐劳之风尚”“发扬民族之精神”,三是“养成国民以运动及游戏为娱乐之习惯”,此三点也具有了体育作为教育的社会价值,这于近代中华民族饱受外族欺侮、体弱、精神凋敝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6]体育不仅带来了个体身体强健的客观功效,也陶冶提升了个人品格,教导国民乐观、自信、坚忍,充分表达了体育的个人价值。同样,体育教导国民团结协作、互敬友善、竞争进取,试图促进整个社会的良好风气转变,其社会价值取向不言而喻。
1.5 体育师资观:理论并重于技术
一名体育教师也许重视理论知识灌输,也许重视训练技术传授,袁敦礼认为,他们都不是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优秀的体育教师应当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并重的兼得教师,“只重学理论,则只能是纸上谈兵;而只学技术,难以精益求精,缺乏理论依据”。[3]4当时的体育界的弱点是重视方法技巧而忽视知识理论,被斥为“卖艺式之体育家”,且不在少数。这在学校对培养体育师资的课程设置上、学校延聘体育师资的条件上都表现的比较明显。在袁敦礼来看,体育界缺乏对体育内涵的正确认识,重技巧轻理论,缺少文化底蕴,可谓师资理论薄弱。袁敦礼作为体育教师,身体力行。在课程设置上,广泛开设《中国通史》《音乐》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并通过《人体生理学》《卫生学》等专业技术课程进行体育健康理论知识教育和运动技能技巧传授。袁敦礼注重体育师资的教育,培养了大量高水准的体育教师。
2袁敦礼体育思想对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当代价值
袁敦礼先生的体育思想不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着很大的进步意义与现实价值,对当下我国体育教育的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2.1 坚持身心合一的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从字面上理解,身心合一的教育就是将躯体与心灵的教育看成一个整体,不能人为割裂两者的关系。“身心”作为整体,一方面不厚此薄彼,肯定体育与其他课程带来的教育意义;另一方面,注重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促进两者之间的良性带动作用,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袁敦礼先生“体育即教育”的思想观具有其时代的超越性。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首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就指出,“体育就是一种教育”。[7]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和输送全面发展的体育后备人才,需要遵循教育和体育发展的自身规律,要增强学生体质、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不仅增强体能,也要加强其文化教育。[8]现实的体育教育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流于形式的。学校体育课程被主课任意挤压甚至停上,就算正常进行的体育课程,也仅是为了完成体育达标测试或者修满课程学分。这样的体育教育形式无法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流于负担的体育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毫无益处,更无从谈起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体育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课程之一,体育不仅可以让学生从赛场走向大学、职业俱乐部,还为学生们提供奋斗榜样。数据表明,在美国体育成绩更好的的人,参与体育活动更多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就。体育甚至创造一种体系,组织并监管为孩子们提供的各项活动。所以对很多的家长而言,让孩子参加体育运动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因为他们得到训练,变得更健康,他们不会受到坏的事物的影响,他们看见的都是好的一面。无法从一个简单的对比就来判定美国的体育教育制度或体育教育方法要优于我国的体育教育制度或方法,也无法将美国的体育教育制度或方法照搬来用。体育具有的重要教育意义毋庸置疑,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巨大作用。在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兼顾做到身体与精神二者的教育平衡性,以体育课堂带动学生的体育热情,让学生更多参与到体育教育过程之中,在身与心的良性互动中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2.2 注重学生素质的内化,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一个全面发展的青少年学生外显于其健康的体魄、得体的举止,也必定会内化为其健康的人格特征,是其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与外界社会发展的完美结合。[9]体育教育要注重推进青少年学生的素质内化,完善其意识、驱动其情感、强化其意志。[10]体育在青少年养成健康人格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培养学生诚实守纪的态度、不畏艰难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团结合作的精神、自制和自信的品质等,“凡此数种体育学科中所能养成之态度,均为整个人格所必需”。[3]153体育活动作为一项需要体力与智力相结合的复杂活动,学生要承担一定的心理和体力负荷,接受来自触觉、听觉的反应,还要努力识记新动作解决新问题,在反复练习中增强体质也使得思维能力得到高强度的训练;体育作为一项颇具实践性的运动,学生要克服自然条件的变化、自身的惰性,锻炼自己的爆发力、耐力,在一遍遍的坚持中实现意志力和行动力的突破;而体育活动中或竞争或对抗或合作的形式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强烈的心理冲突,使得他们在体育运动中学会调节心理压力,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和群体适应能力,实现身体与心理的协同发展。健康人格不是抽象的概念,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在日积月累中养成。以体育教育为契机,注重学生思维力、态度、意志力、社交等素质的内化,养成健康人格。
2.3 注重学生价值观培育,坚持个人与社会并重
价值观培育在青少年学生教育过程中是全程性、全员化的。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在学校教育中,应当渗透在各个教育阶段的各个方面,包括体育教育。作为以身体活动为主的教育形式,体育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改革体育课程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加侧重体育教育对学生价值观的培育,使体育对培养学生的良好态度,对心理、情感,对团结、社交等这些能力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个人的长远发展。在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的指导下,体育教育同样注重个人价值的提升,注重青少年学生作为“社会个体和具有内心世界的精神个体”的发展,注重青少年学生的人文关怀。[11]应充分发挥体育促进整个机体发展的作用,让体育的价值实现最大化,使体育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促进我国素质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高素质人才。同时,通过个体的发展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发挥体育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注重学校体育教育对青少年学生个体教育的社会价值的发掘与发挥,倡导体育教育的社会效用,通过社会价值影响青少年学生个人价值发展。真正实现通过体育教育有利于发挥其在青少年学生教育过程中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统一的价值取向功用。
2.4 加强体育师资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方法并重
教育发展,教师先行。体育师资的教育,是事关体育事业发展的大事。目前,我国主要的体育专门人才培育渠道一是体校培养,这为我国竞技体育提供了足够的人才储备,二是从中学起的体育特长生培养制度,这为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培育了优秀师资,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优秀的专门人才。但这两种渠道都以大幅降低学生文化课学习标准为代价,都存在学训矛盾、成才率低、退役安置困难等问题。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偏重运动技能传授的教学模式,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健康发展和个性要求,培养综合素质。这导致部分体育教师一时不适应新的体育课改要求,对教学产生了困惑。[12]教师无法更好适应当今体育教育要求,很大一部分也是由体育专职人员在自身接受体育教育过程中重业务技术轻视文化素养教育有关。需要明确的是,优秀的体育教师应当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并重的优秀教师,而不是只重理论,纸上谈兵,或只学技术,缺乏理论视野的体育教师。因此,应加强对体育师资的教育和培养,将理论知识和方法技能紧密结合,以此实现优秀体育师资培养的目标,促进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3结语
体育就是一种教育,体育时刻都在实现教育的意义。在新一轮课改中,无论是在普通学生的体育教育中还是体育专业人才的教育中,学校体育工作者应更关注体育的教育价值,学校教育工作者应更加注重并发挥体育教育在青少年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袁敦礼先生的体育教育思想及其实践,对当前我国的体育教育仍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对指导今天的体育教育仍在发挥作用,值得每一位体育教育工作者去深思、去改良、去实践。
参考文献
[1]常毅臣.袁敦礼体育教育思想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8:14.
[2]曾谦.袁敦礼体育教育思想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9:14.
[3]袁敦礼,吴蕴瑞.体育原理[M].上海:勤奋书局,1933.
[4]袁敦礼.体育之功能[J].中国青年体育季刊,1945(2):3-7.
[5]袁敦礼.心身关系与体育[J].体育季刊,1933,1(1):5:1-7.
[6]吴文忠.中国体育发展史[M].台北:三民书局,1981:153.
[7]吴俊宽,丁其林.罗格:体育即是教育[N].新华每日电讯,2010-08-15(3).
[8]张燕,郭修金.体教结合的实践审视与价值诉求[J].体育学刊,2013(5):108-111.
[9]陈黎东.论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J].社科纵横,2008(10):153-154.
[10]田菁,周海云.体育教育向善说[J].体育学刊,2008(4):1-4.
[11]陈琦.我国当代体育价值观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6(8):3-9.
[12]龚健,郭可雷.我国学校体育的现状及新动向[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6):87-90.
[责任编辑江国平]
Yuan Dunli’s Physical Education Ideology and Its Modern Value
ZHANG Wei
(Zhejiang University of Media & Communications,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Yuan Dunli put forward the theories of “sports is education” and “body and mind is unified together” as well as the viewpoints about the sports value of “giving consideration to both society and individual”, the sports purpose of sound personality, and that th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need to lay emphasis on both theory and technique. His viewpoints have great reference value to the modern physical education, such as “sticking to the unity of physical and mental education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focusing on the internalization of students’ quality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sound personality”,“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value”, and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PE teachers to make them good at both knowledge and skills”.
Key words:Yuan Dunli; Physical Education Theories; sports is education; unity of body and mind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413(2016)01-0001-04
作者简介:张炜(1976—),女,内蒙古包头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TY071)
收稿日期:2015-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