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本解读
——功能翻译理论的启示

2016-02-13沈洁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江苏泰州225300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大学英语教学

沈洁(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江苏泰州225300)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本解读
——功能翻译理论的启示

沈洁
(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江苏泰州225300)

摘要:文章介绍了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尝试将该理论与新的理念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相结合,探讨了其理论中关于区分文本功能、重视读者和文本的文化属性、使用“垂直翻译单位”等部分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并举例展示将之应用于课堂的实际可能。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大学英语教学;文本功能;文化专属性;翻译单位

课堂语言教学需要载体,大学英语教学的载体主要是课文文本。大学英语课文的选材要体现“趣味性、知识性、可思性”,并“注意经典性与时代性融合,科普性与文学性融合。”(《大学英语精读》总序)因而大学英语课文选材题材广泛,内容涉及文、理、工、农、医,文体主要有小说、散文和戏剧。

大学英语教学的核心是听、说、读、写、译五大基本技能的培训。它们是知识、信息、能力输入与输出的相互交融。有效地、拓展性地理解文本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为顺利进行各种形式的跨文化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五大基本技能当中,译是输出,需要大量输入的积累,翻译理论中包含了对文本理解的高要求和对文化因素的考虑,因而可以尝试应用于课堂英语教学当中。

1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翻译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具有自身的学科框架和范围,也利用和借鉴了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来发展自身体系,如哲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等等。翻译学流派众多,主要有翻译科学派(即语言学派)、功能主义学派、操纵派、多元系统论、解构主义学派和翻译技术学派。张美芳[1]将其中的功能主义学派细分为以韩礼德的语篇分析模式为中心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和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并将它们分别称作“微观翻译功能”和“宏观翻译功能”。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汉斯·弗米尔(Hans J.Vermeer)以“目的论”为核心,将“目的准则”作为翻译的最高规则,认为“目的决定手段”。简单来说,是以翻译目的为准则来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弗米尔的“目的论”中有一个另外的概念是“翻译大纲”,即译者在翻译之前需要弄清译文(预期的)文本功能、译文接受者、(预计的)文本接受时间及地点、文本传播媒介、文本制作或接受的动机,等等,因为所有这些因素都影响着翻译目的的形成和实现。

为配合不同目的和功能的翻译,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第二代成员克里斯汀·诺德(Christiane Nord)提出了“垂直翻译单位”的概念,即分析功能单位而非结构单位。功能单位视语篇为一个复杂的结构,里面的各个层次(语音、语调、重音、词汇、词、短语、句法、段落顺序及形式、结构、语篇、文化)均以实现整体功能为目的,通过自身标识相互制约。

功能具有普遍性,而在文本中表达功能的标识方法却带有文化属性。汉斯·弗米尔(Vermeer)认为,在人类交际这一综合的理论框架中,一种翻译理论不管有多么复杂,都不能只借助语言学来说明问题。它还需要一种文化的理论来解释交际情景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言语和非言语情景因素之间的关系。不同的文化中对于同一指称物有不同的标识。译者根据自己对源语文化专属性的了解来解释源语文化现象[2]。

2 功能翻译理论要点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结合

2.1功能翻译理论与科学学习理念的契合

认知学习法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萌发,逐渐在教学领域扩大影响。刺激-反应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让位给了认知学习理论。其中,最早由瑞士哲学家、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Piaget)提出的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传统教学法的机械性限制了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即学生应当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业已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这样构建意义的效率才会更高。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应当考虑目的语读者所在的文化和价值体系,读者的年龄、受教育背景和前经验知识,并将这些作为多角度解读文本的限制条件。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学生是目的语读者,他们在接触课文文本之前浸染于自己所属的文化氛围中,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价值体系,并拥有各自独特的经验积累。另一方面,英语课堂教学各种活动的开展仍需要以课文(文本)为基础。课堂活动主要围绕理解、挖掘和拓展文本进行。在课堂上,学生学习重要的语言点,是知识的接受者;同时,学生将所学与自身经历相结合,将新内容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融,从而产生理解课文的独特视角,此时学生上升为文本读者;在接受一定的翻译技能训练后,他们甚至于可以成为初级的译者。这样的英语教学符合科学的教学理念,能够延展课堂教学。

2.2探索课文的文本功能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代表人物之一卡塔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依据心理学家卡尔·布勒(Karl Bühler)(1934)的语言功能三分法,提出文本具有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表情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和感染功能(appellative)(也有译为诉求功能),认为翻译策略的选择应当根据不同的文本功能。张美芳[1]对这几种功能的理解是:信息型文本的主要功能是告知读者真实世界中的事物和现象;在表情型文本中,对审美的关照大于信息部分,文体本身就具有意义,对读者产生一定的影响,翻译时不可忽略这种形式带来的效果;感染型文本从内容和形式都从属于文本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和产生的言外效果。在三个主要文本功能之外,功能翻译理论还细分了许多子功能。他们认为,文本功能通常不是单一的,根据语言特征或惯例,文本可以被划分为不同体裁。每种体裁的文本功能有主次之分,其语言也具有鲜明的特征。

功能翻译理论区分原文文本功能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译文能传递同样的效果。事实上,不同的文本体裁及其语言特征时刻传递着不同的文本功能,也体现了文本如何使用语言手段达到实现文本功能的目标。但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课文文本通常被仅仅用于提供语言知识点、提供有趣的故事情节,或者是提供让学生接触不同文化的窗口,简而言之,学生并没有机会真正理解和探究课文。并且,这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即所有体裁的文章和各具特色的语言几乎被以同一种态度进行分析,原本文章中的表情功能和感染功能经常被信息功能替代,并且即便是仅仅分析文章的信息功能,还常常起始于字、词、句层面的翻译单位,待上升到篇章层面时,教师甚至可能会做出前后矛盾的解释。以下以董亚芬总主编的《大学英语精读》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中的课文为例:

例1:“The Present”一文从旁观者的角度描述了一位老人在生日当日期待女儿的到来,最后却极度失望和伤心的故事。课文主题鲜明,整篇文章的字词句段都充满了强烈的表情和感染功能。如果忽略这一点,文章中的文学写作手段便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例如:“Her husband had been made Mayor,and Myra herself had got a medal for her work for the aged.”这句话是对老妇人的大女儿美好现状的描述,实际上却充满了强烈的讽刺意味。“Her present,her lovely present.”礼物本应是令人愉悦的事物,但用于文中的这句话,通过重复手段,表达的却是失望、愤怒之情。

例2:“The Shelter”是一篇剧本的节选。剧本表现的是人在危难中展示的恶,主题深刻,令人深思。剧本文体的语言具有口语化的特征,语言简单,却富有表情功能和感染功能,语言表意极大地依赖于语境,需要配合人物行为共同描绘人物形象,表述主题。在本文中,原本在一起欢庆的人们在得知导弹来袭后为争抢邻居的防空洞而争吵、辱骂、打斗、抢劫、撞门,这些行为与他们平日里的文质彬彬的形象形成非常鲜明的对照。而后,在门被砸开的一瞬间防空警报解除,所有人被迫回到了正常的状态中,形势逆转后他们的言语和表现更增添了文章的讽刺意味。在这样的文本中,教师不能拘泥于字词的释义,而应当引导学生以读者而非学习者的身份进入课文语境,跟随剧中人物去经历、感受、理解对话语言,发现语言的感染力,并引导学生对主题进行思考。

比较而言,文学、散文、戏剧等体裁的文章,其语言功能相对更为丰富,而说明文文体的语言其信息功能更突出。

2.3将语言与文化结合

“语言是文化的精华部分,尤其是当文化的定义为‘知识、智慧和观念的总和'”[3]。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离开了文化语境的文本释义只是生硬地解剖语言,而脱离语言的文化释义又偏离了学习外语的本质意义。

语言学的蓬勃发展使得它在与之紧密关联的翻译学和外语教学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语言学中的传统语法观曾一度主导翻译研究和我们的外语教学。长期以来,在国内的英语教学,包括大学英语教学仅仅重视字词句的分析和讲解,忽略了语言和文本内涵的文化属性。传统语法教学在课堂上体现为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模式。这样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点弊端:首先,单纯字词、语法的学习和训练不利于学生从篇章以上的层级理解全文文本,因而课文的内涵意义、文化意义得不到深入挖掘;其次,这样单一的模式没有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也不能将学习内容和生活实际相关联,这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和内化所学知识并从而形成自身的知识结构;再次,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而言具有大量字、词输入却缺乏句和段以上的输出机会,导致语言学习中出现读写能力尚可,听说能力几乎完全缺失的现象和产生了为何学习外语的疑问;最后,这样的教学方法和内容难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创造性的思维。

事实上,对于语言语法的研究,除了传统语法的模式,还有发源于索绪尔的结构语法模式、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生成语法模式,以及功能语法模式。功能语法主张从功能的角度对语言的结构进行研究。语言欲行使功能必然不能拘泥于字词的语义。大学英语课文文本介绍的是国外的人、事、物,其异质特征体现在语言上主要有专有人名、地名,固定短语结构,习语和谚语,等等。在理解文本时,学生作为文本读者除了需要弄清语言的基本语义,还需要具备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化常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是逐字逐句的解释和分析,而是提供学生需要的背景知识,帮助补充学生在语言和知识上的空缺环节,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

例3:“Lessons from Jefferson”一文中,教师需要重提美国独立战争的相关历史,才能让学生将文中出现的名词如Thomas Jefferson,George Washington,Abraham Lincoln,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与现实联系起来。并且,文中提及杰斐逊总统与Lafayette(拉法耶特)就革命问题相互通信。教师此时需要补充的是拉法耶特与美国总统杰斐逊的关系,他与美国革命的渊源关系以及他在自己的祖国—法国的大革命中的命运。在接受了这些信息补充后,学生才能理解文中杰斐逊总统为什么能从与Lafayette的通信中得到启发和灵感。

例4:“A Brush with the Law”一文中作者通过描述法庭审判的不严谨而表达了对法庭审判不公平的嘲讽,要让学生充分领会这一点,教师需要给学生补充与法庭审判基本流程和规则相关的知识。只有这样将文化与语言糅合起来,才能让学生在语境中学习语言,将自身的知识经验、文化、习俗与新的视域相比较、相融合,最终形成自身的体验和知识架构。

2.4课文文本的理解单位

纵然传统的语法结构学习弊端诸多,但不可否认,对字词含义的掌握是学习一门外语的基本功。功能翻译理论强调文化的重要影响,重视按照交际功能划分文本类型,却也从未将字、词、句层级的对应翻译完全排除在外。诺德的“垂直翻译单位”要求译者从机械割裂的语言层级中解放出来,以自上而下的眼光看待整个文本。这样的理念启发教师带领学生探索文本如何在各个层级相互影响地使用带有文化属性的标识表达文章的功能,并根据文体、主题和翻译功能对全文进行合理的、全面的和发散的理解。在提出“垂直翻译单位”的理念之后,诺德进一步将翻译类型主要分为“文献型翻译”或是“工具型翻译”。“文献型翻译”的翻译形式包括类似于语言学式的逐行对照翻译、逐词对照翻译、语文学翻译和异化翻译;而“工具型翻译”的翻译形式包括等效翻译、异效翻译和同效翻译。诺德在其著作中总结了分析功能单位的优点:(1)它视语篇为一个复杂的结构,里面的各个部分相互作用以实现特定的整体功能。也就是说,被翻译过来的确实是“整个语篇”,然而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又确实有更小、更切实可行的操作单位。(2)由于很少有语言或非语言交际手段只具有单一的功能,功能单位和语篇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消除由多功能元素带来的歧义,或者使用不同的翻译技巧来处理同一元素的不同功能。(3)如果不同的语言手段都服务于统一整体功能,也就没有必要再计较实例细节;这样一个评价功能是由六个还是七个形容词实现也就关系不大了[2]。

“垂直翻译单位”对理解大学英语课文文本的启示主要在于,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文本时,不能局限于字、词的释义解释,而是需要综合考察课文文本的文体、主题、功能,区分对待,选择恰当的理解和翻译单位,带领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阐释文本。

3 结语

功能翻译理论重视对文本类型的分析,重视翻译“目的”和文本功能,产生了“垂直翻译单位”的概念,并且,它将语言和文化紧密关联,补充了传统语法式的英语教学的不足。在教学改革的推动下,英语教学理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得到重视,英语教学也更趋向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理应重新观察教师角色,观察课文文本在课堂教学中的巨大潜能。在课堂中分析课文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看到文本除了语言点教学之外的其他功能,帮助学生建立区分文本类型的习惯,辅助学生走进课文。学生不仅仅是语言学习者,也是文本读者,他们应当将掌握语言知识点和了解到的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利用他们自身的经验接受文本信息,体会文本情感,架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诺德(Nord,C.).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张美芳,王克非,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Snell-Hornby,Mary.Translation Studies:An Integrated Approach[M]. Amsterdam & Philadelphia:Benjamins,1988.

[4]诺德(Nord,C.).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理论、方法及教学应用[M].2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杨荔晴)

Text Comprehension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Inspired by the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SHEN Jie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nlin College,Taizhou Jiangsu 225300,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main points of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like“text analysis”,“text functions”,“Culture Specificity”,“Documentary Translation”and“Instrumental Translation”,and studied how these can be integrated with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college English teaching;text functions;culture specificity;translation units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1-0142(2016)01-0019-04

作者简介:沈洁(1985-),女,江苏泰州人,讲师.

基金项目:2014年度院级教学科研课题(HLXY201421,课题负责人:沈洁).

猜你喜欢

功能翻译理论大学英语教学
信息化背景下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应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思考
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
目的论指导下的化妆品广告翻译策略研究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浅谈商务英语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