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警幻仙姑与索梭斯特里斯太太
——论《红楼梦》与《荒原》的神话预言结构

2016-02-13刘瑞雪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斯特里仙姑荒原

刘瑞雪(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警幻仙姑与索梭斯特里斯太太
——论《红楼梦》与《荒原》的神话预言结构

刘瑞雪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610064)

《红楼梦》与《荒原》在神话结构的运用中有一个极为相似的因素,即神话预言结构的使用,警幻仙姑和索梭斯特里斯太太两个人物形象分别是两部作品神话预言结构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对两部作品中这一相似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加深对神话预言结构的认识。

《红楼梦》;《荒原》;神话预言结构;比较

《红楼梦》与《荒原》都采用了神话结构,而且是多个神话形成的多层次的神话结构。在各自多层次的神话结构中,有一个极为相似的因素,即神话预言结构的使用。两部作品神话预言结构的实现又有赖于两个十分相似的关键人物形象:警幻仙姑和索梭斯特里斯太太。她们都具有女预言家的性质,出现在作品的开头部分,作品主要人物尚未出场,其事迹命运便由她们预先告知读者,并且她们又都昭示了作品的主旨。本文试通过对两部作品神话预言结构出现原因及其具体作用的分析,来加深对这一文学现象的认识。

一、警幻仙姑与索梭斯特里斯太太之相似及其原因分析

《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而《荒原》是西方现代史上的杰作,其所以会出现警幻仙姑和索梭斯特里斯太太的类同,原因基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东西方文学中都有的预言叙事传统

在作品的故事尚未完全展开,就以某种方式预告或暗示将要发生的事情甚至故事的最后结局,在中西文学中都不乏其例。中国古代小说源头之一是植根于说话艺术的话本小说,话本小说的入话、头回部分往往预先暗示交代故事的主要内容。此外,中国古代小说的预言叙事还体现在诗词谶语对故事的暗示。例如 《金瓶梅》中“妻妾戏笑卜龟儿”一节,《三国演义》中“三马食槽”的梦境预言,《水浒传》中方丈关于鲁智深的预言诗等。而在西方文学中,也有这类提前暗示人物命运与故事结局的例子。如《亚瑟王之死》中的魔灵预言,《麦克白》中女巫的预言。预言叙事的使用,一方面可以在故事中设置悬念,同时也是一种宿命观念的体现,在不可扭转的既定命运与个人挣扎之间凸显人的有限性。

(二)特定的表达内容与文学理念使然

曹雪芹的《红楼梦》作于中国封建社会末期,艾略特的《荒原》作于一战后,两部作品出现的社会历史背景有一点是相似的,即旧有的价值信仰体系出现危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清时期,旧有的儒家伦理体系受到冲击,士人修齐治平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以及礼义廉耻等旧有的道德规范都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规范社会秩序和武装士人思想的精神力量,末世的情调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透露出来,“悲凉之雾,遍被华林”,作为一个先觉者,曹雪芹呼吸领悟的便是这种没有希望和出路的悲凉和幻灭气息。《红楼梦》又叫《情僧录》因传书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得名,情与幻确实是此书的关键,情作为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在书中得到强调和颂扬,而小说悲剧之所在便在于情的毁灭,以及这种毁灭带来的悲凉幻灭情绪。警幻仙姑司情警幻,正是集中表现作品主旨的人物,作品的写实主体部分,便是对情幻主题的具体演绎,众多多情儿女不过是在为警幻仙姑作详注。

《荒原》作于一战后,战争是对本已岌岌可危的基督教信仰体系的又一次致命打击,失去了上帝的庇护,人与世界变得没有意义,盲目机械,支离破碎。在一片瓦砾碎片式的生活中,诗人看到的是精神的死亡。索梭斯特里斯太太正是死亡主题的表现者,诗人通过她集中引出一批与诗歌主题密切相关的人物和意象:淹死的腓尼基水手,作为死人的眼睛的珍珠,吊死的人,岩石等等,并将它们撒向全诗,于是诗的各个部分各个场景中便都响起了死亡的呢喃,仿佛被一种死亡的诅咒所笼罩。所以,警幻仙姑和索梭斯特里斯太太都是作品形而上主题的象征性人物,集中体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感受。此外,警幻仙姑和索梭斯特里斯太太作为揭示主题的象征性的人物形象在作品中出现,不仅取决于作者所要表达感受的特殊性,还在于两位创作者的创作理念。两位创作者在创作观念上极为相似的一点便是反对概念化理念化的创作,强调文学表现生活的丰富真实性,尽管二者对真实性有不同的理解。

曹雪芹写《红楼梦》固然要表达自己的人生感受,但又坚持“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的态度,不肯“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坚持作品描写生活的真实性,固然可以保证作品内涵的丰厚和多义,但作品还要突出作家对于生活独特而深切的体验以及关于人生的形而上思考,这便要求对写实手法进行突破。警幻仙姑及太虚幻境便作为作品“情”“幻”主题,以及作家无可奈何情感的象征隐喻体被置入作品。

《荒原》是一首象征主义杰作。象征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象征的森林,诗歌要表现的是客观世界深处更为真实和永恒的真实,这一真实是不可言说的神秘的存在,只能通过“客观对应物”得到表现。整个“荒原”被看成是西方精神世界的一个象征。然而诗中一些对话、场景、人物、意象还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如人们在钟敲响九下的时候去上班,夫妻之间的对话,小职员之间的性爱等等,诗人尽管对这些场景做了一定程度的夸张和变形,但真正将触目惊心的死亡意识置入其中的还是借由索梭斯特里斯太太的纸牌引入诗中的人物和意象。这些象征着死亡的人物意象及其变体一旦穿插其中,诗中所有内容,哪怕是现实的场景立刻罩上一层死亡的阴影。所以,索梭斯特里斯太太在整个荒原的象征体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三)两部作品各自丰厚的内容和复杂的结构使然

《红楼梦》被看成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其内容几乎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如此,在很大程度上此书甚至是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一种总结,其内容之广博,内涵之深厚,几乎无他书可与之匹敌。与此相应,《红楼梦》的结构也呈现多个层面:首先最外一层,始于开辟鸿蒙归于白茫茫大地这干净;其次是太虚幻境灵河岸边三生石畔与大观园上下对应的结构,并由和尚道士及其他灵异事件穿插连贯;最内一层写实的层面,尚且是十分复杂的网状结构。作品的主体是写实的层面,作家向读者展示的是丰富而自然的生活流。这一部分,大事小事千头万绪,主要次要人物你来我往。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突出那些承载作品主题和作者情感的人物,使读者对其格外留意便成为问题。于是,在这些人尚未出现之前,她们在现实尘世中的身份尚未明了之前,便由警幻仙姑提前对其进行一番介绍,指明了她们所具有的另外一重身份:来自“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的风流孽鬼。如此,才不会被后文繁杂的内容湮没。例如小说中的巧姐,是个出场很晚,且所占比重并不大的人物,但却是命运起伏最剧烈的人物之一。再如晴雯,宝玉打开簿册看到的第一个人便是她,但在小说写实主体部分,她的出场也是很晚,且轻描淡写。另一方面,太虚幻境还可以看成是连接补天神话和现实人生的中介,开辟鸿蒙之后始有情,因为情,才有物质世界的纷扰,色之能空,在于情灭。而作品始于开辟鸿蒙终于曲终人散的具体体现,便是从警幻仙姑布散相思到众人再到太虚幻境销号。

《荒原》是一战后西方精神世界的写照,全诗四百多行,作者旁征博引,将历史的、现实的、传说的、实有的人物、对话、场景、意象并置,并大量引用各种文献。而在诗的结构布局上,这首自由体诗的各个部分极为不均衡,或多或少,又没有有规律的重复,各部分内容的跳跃性也很大。在这种情况下,若没有可以将全诗内容贯穿成一个整体和提示其核心内涵的内部线索,《荒原》就失去了解读的可能。索梭斯特里斯太太便是一个具有这种结构功能的因素,经由她介绍出来的人物有:被吊死的人和拥有三根杖的人象征复活仪式中被杀的国王;岩石圣母象征一种精神和信仰的枯竭;腓尼基的水手代表死亡与寻找。这些人物都与《荒原》所采用的神话隐形结构的要素具有对应关系。通过这些人物在全诗的反复的、不规律的出现,并与诗中其他内容发生的关系,将《荒原》庞杂纷乱的内容嵌进以死亡——复活为主题的神话结构,使全诗具有了内在的统一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归纳警幻仙姑和索梭斯特里斯太太在表达功能上所具有的相似作用:作品主题的体现者,保持作品结构的平衡和完整,赋予作品整体上统一的审美氛围。之所以会出现这样表达方式上的类同,除了各自文学传统的影响外,还在于作品创作时现实环境与作家个人感受的所具有的相似性对创作手法提出了类似的要求。

二、警幻仙姑与索梭斯特里斯太太之不同及其原因分析

警幻仙姑与索梭斯特里斯太太的不同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在结构上,警幻仙姑和太虚幻境高居尘世之上,与作品写实部分截然分开;而索梭斯特里斯太太则与作品其他人物和意象置于同一层面。《红楼梦》结构的明晰与《荒原》结构上的自由,在于二者不同的体裁,作为叙事性的小说在结构上自然达不到表现性的现代诗的自由程度。西方现代文学的形式实验为《荒原》的诞生做了大量的文体方面的准备,而《红楼梦》的作者只能从中国古典文学汲取艺术营养。

其次在主题上,警幻仙姑与太虚幻境所代表的情与幻的主题仍然具有积极的正面的意义,情作为人世间的美好之物受到作者的礼赞,作品的悲剧意识体现在人生最美好之物——情的不能长久,幻则是情之被毁灭带来的人生悲凉感和幻灭感的体现。由此,红楼梦尽管悲观,仍然体现出一种对人的关怀,对人的一种救赎。而《荒原》索梭斯特里斯太太所代表的死亡意识,乃是一种欲死不死、半死不活的悬置状态,纯然是对死亡以及毫无结果的寻找的描绘,没有结果,是西方现代文学静止艺术的典型,是无力解决无法可想情况下的无限耽延,其否定的负面意义显而易见,是作者批判的对象。

最后在审美内涵上,警幻仙姑代表着美,太虚幻境是所有女孩在天上的家园,是高居于尘世之上真善美的圣地;而索梭斯特里斯太太代表的是丑,是艾略特取自小说《铭黄》中的一个戏剧场景,置于荒原中的一个死亡代表者,与荒原上所有其他人一样,是现代艺术审丑美学的产物。

[1](英)艾略特.情歌·荒原·四重奏[M].汤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2]昂智慧.结构与神话——《荒原》的参照构架[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4).

[3]曹雪芹.红楼梦八十回校本[M].俞平伯,校订.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 157.

IO

A

1673-0046(2016)3-0196-02

猜你喜欢

斯特里仙姑荒原
塔斯马尼亚荒原
何仙姑避嫌
仙姑
《月亮与六便士》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诺奖得主唐娜·斯特里克兰:做自己喜欢的事
小二黑结婚(节选)
读《白狼荒原上的三天三夜》有感
苏神之外,还有他!
难忘雪漫荒原夜
荒原苦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