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模态网络教学环境的IT英语教学模式探索
2016-09-02许祖华江西理工大学江西南昌330013
李 睿,许祖华(江西理工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基于多模态网络教学环境的IT英语教学模式探索
李睿,许祖华
(江西理工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作为科技英语的重要分支,IT英语在国内部分IT类院校已纳入软件工程类专业大学英语的教学范围。但在计算机网络辅助该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从而让学生对IT英语产生了抵触心理。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为IT英语课程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本文将探讨如何合理调用语言模态、肢体模态和多媒体技术模态等多模态符号,作为共同建构意义的教学资源,建构网络环境下的IT英语多模态教学模式,进而扩展IT英语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助力国际化IT人才的培养。
多模态模式;网络教学环境;IT英语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强调:“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作为科技英语(EST)的重要分支,IT英语在国内部分IT类院校已纳入软件工程类专业大学英语的教学范围。但在计算机网络辅助该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教学理念陈旧、教学延续性差、师生沟通不足、网络信息资源分散、教学评价不及时等问题,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
针对现阶段IT英语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状况,亟需探索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事实上,如果将EST视为一种教学途径,在课内外教学组织过程中充分调动诸如教学手段、教学设备等一系列的非人力因素,尽可能地发挥各种教学模态的互补性和协同性,有利于达成一个更加理想生动的多模态网络教学环境。构建具有生态效度的多模态网络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开发课程潜在的资源和潜力,给予更多的学习渠道,进而扩展IT英语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助力国际化IT人才的培养。
一、多模态外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多模态理论最早源于20世纪90年代,以Halliday创建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以社会符号学为视角。该理论指出“人们传统习惯中认为是副语言的图像、图形、色彩界面、动画、音乐录音和动作等符号在现代社会交流中已不再处于辅助位置,而是正在和文字符号一起形成一种更为宽泛的符号资源,共同参与意义构建”。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多模态教学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并不断深化。国外语言学家Van Leeuven(2005)研究了以视觉图像为基础构建的语法结构;Royce T(2002)的研究主要针对不同符号在多模态话语中的互补性,以及在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多模态的协同性;Baldry& Thibault(2006)探讨了模态和媒体的关系、多模态语料的转写问题以及多模态与技术间的关系问题;我国学者张德禄(2009,2015)则建立了多模态外语教学的理论框架,研究了外语课堂教学中的模态和媒体系统。
张德禄认为,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与外语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多模态外语教学改革实践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相互促进与发展。随着国内高校宽口径、重基础的培养模式逐步推广,传统的外语课堂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学科英语的知识需求和多文化、多媒体和多模态交际能力的发展,需要发展获取新知识和信息资源的手段,扩大资源面。这样,网络平台下的多模态教学就成为外语教学中的一种必然了。在多模态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如何结合学校现有教学条件,进行多模态课堂设计,提升IT英语的学习效能,是每个IT英语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凡是能够为教学提供相应帮助,促进教学顺利开展的多模态都是值得实施和借鉴的。
二、IT英语课程实施多模态教学的可行性
2005年以来,信息产业部电子教育中心推出了IT职业英语水平考试(English Proficiency Test for IT Professionals,简称EPTIP)。作为“全国信息技术人员水平考试”“全国信息技术培养工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水平测试在某种程度上也为高校IT英语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明确了方向。其教学目的在于从语义、语法、语用、修辞和语篇等角度,探讨和分析IT英语各种功能语体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帮助学生逐步具备以英语为媒介进行IT专业领域交际的能力。IT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宽泛,包括针对听力、口语、阅读、词汇、语法、写作六方面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与测试,涵盖IT从业人士在涉外工作环境下所需要的通用英语、专用英语、应用技能三个方面的英语语言知识。而传统的IT英语课堂上,由于未能很好地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优势,教师更多地只是用英语灌输专业知识,学生觉得吃力,提不起兴趣。因此,根据IT英语课程的目标需求,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相应的多模态教学环境的建设十分必要。
一方面,有助于教学内容的情景化构建。大学生作为准IT从业人员,缺乏相关的工作经历,需要在教学和测试的过程中合理地整合职业性和实践性,最终实现语言学习过程与职业素养的统一。但要在课堂上模拟再现真实的工作场景,单凭语言无法达到这个效果,应加强计算机网络的多模态建设辅助教学,才能更好地达成教学情景化的目标。
另一方面,有助于探索教学过程中的美学价值。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倾向于强调IT英语作为一种科技英语所表现出的适切性、准确性、客观性、逻辑性、简明性和规格性,而忽略了向学生展示其艺术性的一面。因而,无论是在语言材料的选择或是教学形式上都缺乏美的感染力,使得课堂显得单调枯燥。而网络环境下,语言材料的来源将大大丰富,便于教师选择具有更高美学价值而又保留严密经济等传统特色的语言材料。同时,多模态话语和符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以及身体的各个感官来加强对IT英语的理解和运用。
三、网络环境下IT英语多模态教学模式的架构
搭建相应的网络多模态教学环境首先要符合IT英语的课程特色,整个多模态教学架构是建立在IT英语独有的语言特点以及实用性等特征的基础上的。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与社会需求选择教学媒体,建设教学资源,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与多媒体课堂与网络平台的交互,有助于创造理想的情境化学习、合作化学习以及开放式学习环境。
然而,进行网络多模态教学平台的搭建并不是说摒弃了课堂的传统教授,而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关注其学习过程,重视学习者体验,提升IT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绩效。张德禄(2010)指出,在外语教学中对模态的选择需遵循三个原则:工具原则、助手原则和补充原则。以纸质教材或电子教材为语言材料,通过在课堂上利用PPT或Authorware课件演示、微课录像、相关IT网址链接等技术模态辅助教师课堂讲授,加强学生的理解,最后通过课下作业和相应的课程网络平台自主学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来完成多模态网络教学的整个过程。具体的架构如图1所示。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IT英语多模态教学架构进行多模态的构建,主要探讨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IT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语言模态、肢体模态和技术模态分别在不同的教学情境或教学环节下的课堂话语中起了什么作用,可以引发何种形式的多模态交际现象,形成怎样的整体意义。
第二,教师如何根据IT英语的课型和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选择和组合各种模态符号,使其形成最佳搭配,为学生尽可能地呈现真实的国际IT工作环境下的语言教学情境,使教与学均出现正效应。
第三,教师如何转变角色,为学生提供如演讲、汇报、辩论、角色表演等实践的机会,使他们成为听觉和视觉模态的发出者,而不总是接受者。
四、网络环境下IT英语多模态教学模式的实践
图1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IT英语多模态教学模式示意图
教学设计过程是一个从意义到设计,再到模态组合的过程。教师需要利用网络环境下不同模态的协同、强化和互补关系来提高IT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多模态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的主模态是听觉类模态,教师话语控制着教学的主要进程;课堂布局是视觉类模态,黑板和PPT是实施的主要工具;它负责提供背景信息,对听觉模态起强化作用。因此,语言(文字与口语)模态是常规性的主要模态,始终承担着其他模态不能替代的解释作用,同时又与肢体模态和技术模态相辅相成,使得IT英语的课堂更具活力。以下以Web Design and Test为教学案例,对多模态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展示。
1.语言模态
语言模态是整个课堂的基础,在IT英语的课堂教学质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模态包括文字模态和口语模态(教师话语和学生口头任务)。教材和课件中的文字、拓展阅读以及任务型写作与翻译等,都属于文字模态。
在讲授网页设计(Web Design)和网页可访问性测试(W eb Accessibility Testing)的步骤时,首先要通过教材及PPT课件中的文字模态来解释描述。比如:网页设计的五个阶段包括网页图形设计(webgraphicdesign)、界面设计(interface design)、编写 (authoring)、用户体验设计(user experience design)和搜索引擎优化(search engine optim ization)。通过文字模态可以清楚地展示步骤的顺序、要领以及各个步骤在网页设计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学生对此有了初步的了解后,由教师进行更加详尽的阐释。从听觉模式的角度讲,教师话语阐释过程中的意义表述是否准确、用词是否精确、语法和发音是否准确、语速是否适中以及语调是否抑扬顿挫都会对学生理解产生很大影响。当然,单单通过语言展示,课堂会显枯燥,这个时候可以辅之以图像和视频来形象化地展示这五个步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突出和解释语言模态的作用。同时,PPT制作过程中有很多动画方式和声音类型可供选择。如文字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出现并配合风铃声,能强化语言模态带给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精心选择的教学语料、熟练的PPT制作技巧和高质量的教师话语都能让语言模态的美学价值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课前教材阅读,课后由教师指定任务或通过课程网络平台自主进行相关资料拓展阅读以及任务型文字撰写等方式是课堂语言模态的有效延伸。如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网页测试的环节,可以要求学生阅读更多相关英文文献,掌握除网页可访问性测试外的其他性能如安全性能测试(Safety test)的相关知识、词汇和句型。也可尝试让学生按照教师给出的要求撰写英文网页测试方案,并向其他同学进行口头汇报。
2.肢体模态
课堂交际的过程中,教师讲课时应配合肢体模态来活跃课堂气氛。视觉模态中教师的动作、手势、表情、移动等对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作用不可小觑。因此,采取传统面授与多媒体教学结合的授课方式是较为理想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大部分时间面对学生,有时看看PPT或教材,讲解板书或演示PPT课件时与学生有眼神交流,而非时刻手持教材、粉笔或鼠标,导致限制手势动作。讲解时,教师的手势有助于表达一定的节奏和模拟所讲事物与动作。在布置作业或提问时走到学生中间去也是必要的。此外,教师对视频中人物以及学生回答问题,进行角色表演或口头汇报时的肢体动作的点评是肢体模态在教学过程中的另一种表达形式。比如,要求学生在进行网页测试方案汇报时配合肢体语言并点评,并可适当地给学生做出示范。
3.技术模态
技术模态包括以PPT/Authorware课件、录音录像设备和网络平台为载体的图像、文字、动画和声音等模态的组合。在传统教学中,口语模态是实现教学话语意义的主模态,但它存在不能长期留存、不够形象具体等不足。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为口语模态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课堂上,技术模态与肢体模态辅助并强化语言模态共同创建整体意义。课后,IT英语及相关先行后续课程网络平台的搭建也为学生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例如,讲解网页设计时,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播放知名的国内外网络服务商(ISP com pany)的英语视频介绍。要求学生讨论视频内容后,完成视频中所出现的英文术语与对应中文的连线题,并用英文总结视频信息要点,使学生对网络服务商提供的服务类型以及网页设计的费用(service types,fees)等有所了解,培养其技术识读能力和听说能力。学习教材之后,学生可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更多网页设计和测试的相关拓展阅读和自主测试,也可以在教学论坛上与其他师生进行交流。
现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多模态话语交际提供了新的环境,也为多模态教学模式提供了便利条件。在IT英语教学中,以语言模态为主导模态,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肢体和技术等其他模态在不同程度上起着辅助、衬托、强化和补充的作用。合理调用组合丰富的多模态符号,作为共同建构意义的教学资源,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消解学生对IT英语纸质教材的理解困难,使得原本枯燥的课堂更具感染力和生命力。基于网络环境的多模态教学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能促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IT英语的积极性和参与互动交际的热情,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1]Baldary A,P Thibault.Multimodal Transcription and Text Analysis:A multimedia toolkit and coursebook[M]. London:Equinox,2006.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李跃壁.浅谈IT英语在IT类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J].才智,2010(26):64.
[4]RoyceT.MultimodalityintheTESOLclassroom: Explor-ingvisual-verbalsynergy[J].TESOLQUARTERLY,2002,36(2):191-205.
[5]VanLeeuvenT.Introducing Social Semiotics[M]. London:Routledge,2005.
[6]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与外语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G642
A
1673-0046(2016)3-0152-03
本文系教育部外语教指委科研课题“基于课堂与网络交互的体验式英语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编号:GZGZ5414-126)
江西省社科规划课题外语专项“从视觉模式探讨多模态话语分析——以《高级英语》为例”(编号:12WW 409)江西理工大学校级教改课题(编号:XJG-2014-2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