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组织理论关照下的课堂活动研究

2016-02-13赵丹郑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师生活动过程

赵丹(郑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自组织理论关照下的课堂活动研究

赵丹
(郑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本文基于自组织理论,采用观察法对大学英语课堂活动进行分类研究。结果显示,有利于打开课堂多元交流通道,促进师生、生生非线性作用,促成巨涨落的课堂活动能促进教学的动态创生。

自组织;课堂活动;大学英语

课堂教学绝非老师教、学生学的简单化过程,它具有复杂性。教学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活动。有效的课堂活动能触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催生新知识,对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有重要意义。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活动能打造这样一个师生动态创生的课堂教学呢?本文从自组织理论的视角下,以“爱课程”网某高校大学英语资源共享课为个案,通过观摩教学视频,对其中的课堂活动进行分类研究,探讨课堂活动的优化策略。

一、自组织及条件方法论

自组织理论(Self-organizing Theory)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科学理论。所谓自组织,就是系统各要素自发自觉地进行的,各尽其责又默契配合的活动过程。因此,一个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之间如果能够自觉配合、相互协同,使整个系统动态有序发展,那么这个系统就具有自组织性。

自组织理论的思想内核之一是耗散结构论。这一理论的代表学者是比利时热力学家普利高津(Ilya. Prigogine)。他指出,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而呈现的动态稳定结构就是“耗散结构”。“耗”是吸收能量,“散”是释放能量。耗散结构理论指出,自组织系统的形成必须满足四个条件:一是系统必须保持开放。二是要求系统远离平衡态。三是系统各要素之间要有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四是临界点处的巨涨落导致突变,产生有序。其中,所谓非线性作用,就是作用的总和不等于每一份作用相加的代数和,即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非线性的显著特点就是线性叠加失效。涨落是指系统某个参量对系统状态平均值的偏离。这种偏离是打破既有平衡状态的诱因,是导致系统出现新结构、新有序的推动力。耗散结构理论阐明了自组织系统产生的外部和内部条件,是自组织的条件方法论。

自组织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成为沟通物理的、量的世界和生物的、质的世界的桥梁。这一理论对于人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产生了革命性的、深远的影响。近几十年来,自组织理论的研究对象不断多样化,并拓展到教育学领域,为教学研究开辟了新视野,激发了人们对教学过程的更深入探讨。

二、研究设计

1.课堂活动定义及分类

关于课堂活动,Brown(1991)指出课堂活动是学生在使用目的语进行理解,生成和互动时所进行的一切活动。Nunan(2000)则认为课堂活动是指借助一定的材料和辅助工具,实现教学目标的任务或活动。本研究综合 Brown和Nunan的观点,将课堂活动理解为学生在课堂上借助教师提供的材料和辅助工具,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一切理解、生成和互动任务。

本研究主要依照JRichards(2008)对语言活动的归纳,结合对教学视频的仔细观摩,将课堂活动分为以下四大类:呈现活动、理解活动、练习活动和应用活动。为了细化课堂活动,我们对其进行了合并、归类。其中呈现活动指教师采用的呈现新的学习内容和材料的活动。这里具体化为教师讲授(包括教师领读以及简单的师生问答,诸如yes-no questions)以及教师利用多媒体提供的欣赏性、展示性活动。其次,理解性活动是指学生对所呈现材料进行的思考、判断等活动。这里主要指课堂上集中进行的师生之间就开放性问题的讨论。练习活动指为了训练听、说、读、写技能所进行的活动。而应用型活动主要强调学生将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应用到新的语境中的活动,这里包括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及展示。

2.研究对象

本研究依托中国教育开放平台“爱课程”网站,选取站内一门大学英语资源共享课为研究个案,对其中的课堂活动进行分类研究,以窥全貌。本研究按照教学过程是否为真实课堂(即是否有学生参与),分别选取其中5位主讲教师负责的其中一个单元,共计5个单元,10个教学视频,累计教学时数370多分钟。

3.数据收集

依据课堂活动分类原则,笔者制定了课堂活动发生记录表,详细记录以下4类7种课堂活动的发生顺序和持续时间:呈现活动(教师讲授,多媒体呈现),练习活动(朗读活动,阅读活动),理解活动(开放性师生问),应用活动(角色扮演,小组在讨论及展示)。此外,为了更直观地了解各个活动在整个课堂中的占比,笔者还分别统计了4大类、7小种活动的累计用时,并形成各自的百分比堆积柱状图。

三、课堂活动问题分析

1.课堂活动的他组织性

根据数据显示,“教师讲授”这一活动的累计时间在其中9个课堂中远远超出了其他各项活动的累计时间,其中4个课堂中,“教师讲授”占满全程。还有另外四节课“教师讲授”累计用时占比超过60%。“教师讲授”的主导性可见一斑。这一活动占主导地位直接导致课堂成为教师的 “一言堂”。这种课堂的直接属性就是 “他组织性”。整个课堂教学由教师这个外力掌控,各个学生处于绝对受控状态。

“他组织性”的课堂,彻底割裂了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要素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将学生和教师对立起来。师生的二元对立导致学生的自我需求无法得到关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被消解,学生一直被被动牵引,无法实现学习的自我激活。

2.课堂活动信息流单向化

整个教学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各个教学要素之间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换的过程。师生、生生之间,师生与物理环境以及师生与课本、多媒体等之间的相互作用都建立在信息传递和交换的基础上。高燕(1996)将信息交流模式分为四类:单向式、双向式、多向式和环式。单向式的信息交换模式就是教师输出信息,学生接收信息这样的简单路径。显然“教师讲授”这一活动过程的信息流图谱就为单向式。尽管课堂中教师也常常向学生抛出问题,但是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模式也仅限于“提问——回答——再提问——再回答”的双向线性图谱。可能形成环式信息流模式的开放性问答互动环节仅在4个课堂中出现,出现率仅占40%。这样的信息交换过程缺少了有质量的信息反馈和再反馈,因此信息交流犹如蜻蜓点水,无法深入。此外,结合课堂观察,笔者还发现一些教师提问环节由于缺少学生的即时反馈,演化成教师自问自答的“死”循环,本应该有的双向式信息流最后再一次演化为从信息源到信息宿的单向流动模式。

信息流动的单向化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无法充分地互动。学生只是被动的信息宿,只负责接收信息,没有得到对信息进行存储和处理的强烈刺激,整个学习过程是低效、机械的。

3.课堂活动多为昙花一现的微涨落

依据涨落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程度,涨落可以分为微涨落和巨涨落。顾名思义,微涨落是指影响程度小,不会破坏系统原有平衡的涨落;相反,巨涨落则是那些产生并且形成大范围影响力,直接导致系统原有稳态遭到破坏的涨落。这种涨落,引发质变,推动系统从一种稳态向新的稳态跃迁。依据课堂活动类型柱状图,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出每节课的课堂活动丰富程度以及类型取向。拥有三种以上不同活动形式的课堂只占全部观摩课堂的40%。其中,呈现活动更是占有绝对优势。而拥有相对开放性和挑战性的理解活动和应用活动的课堂只占总课堂的1/2。应用型活动更是稀缺,只出现在三个课堂中,分别占比9.83%,8.36%,20.15%。

综合分析,首先课堂活动形式过于单调。这样的课堂使学生长时间处于同一种活动状态,容易出现认知的僵化。其次,应用型活动的欠缺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课堂活动无法推动整个课堂进入自组织学习状态。理解活动和练习活动主要调动学生回忆和领会这种浅层次认知活动,唯有应用活动属于发展和建构类的认知活动。有信息差、有挑战性的应用活动才能更好地刺激课堂的原稳态,造成导致质变的巨涨落,让课堂学习进入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良性发展过程。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耗散结构,才是能帮助学生有效建构知识的创生性课堂。

四、课堂活动优化策略

自组织理论关照下,课堂活动如何优化才能重构一个充满活力的教学过程呢?

1.课堂活动要打开物质、能量、信息多元交流通道

一个充满活力的教学过程一定是动态的,是不断建构的。因此,课堂活动首先要为教学过程的动态建构创设外部条件。耗散结构理论指出,一个系统的自组织首先需要这个系统是开放的,远离平衡态的。因此,课堂活动首先要成为开放教学过程的那把钥匙。没有课堂活动,就无法实现信息交流,教学就更无从谈起。因此,一个良好的课堂活动要促发师生、生生以及师生与教学资源和课堂环境之间的多元交流,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不断进行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信息传递的动态开放过程。

首先,课堂活动要充分调动物质循环。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材、文具等等看似无生命的实体都可以成为教学过程中释放和传递信息的源头和通道。尤其是多媒体的介入能够帮助教师在课堂活动中释放超越单一文字渠道的多模态话语。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中,教师普遍具有一定的多媒体使用意识,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课堂100%,有多媒体呈现的课堂占60%。设计与多媒体有效结合的课堂活动,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使课堂“营养”更丰富。

其次,课堂活动要鼓励能量交流。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能量交流过程。正能量传递能大大影响教学气氛,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活动参与度。而且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对教师的讲授产生正面的反拨作用。师生之间积极能量的动态交流能大大促进师生生命和知识的共创。

最后,课堂活动要促成信息的环式交流。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进行意义协商的过程,因此单以教师为信息源的课堂无法进行有效的意义协商。只有那些促进话轮不断转换,充分调动师生、生生间信息交流的课堂活动,才能形成信息的环式交流,促进教学中师生的共同参与、相互作用,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中,充分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和交换可以使教学中各个子系统都有均等的输入和输出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机会。而每一个输入和输出的机会都是一次主动开放和加速系统远离原有稳态的机会。促成各个教学子系统之间输入和输出成倍增长的课堂活动,能将教学过程建构成一个时刻开放的、动态发展着的自组织,使教学事半功倍。

2.课堂活动要促成师生、生生非线性作用

课堂活动不应该只是由师生和活动内容构成的机械组合,相反,一个有效的课堂活动要推动教学各因子,尤其是师生、生生间的非线性互动。非线性很好地诠释了1+1大于2的内涵。促进非线性互动的课堂活动主体是多元化的。老师和每一个学生都有相对独立性和质性差异。如果课堂活动能够使每一个参与者都成为活动主体,那么课堂活动就会演变成差异性的相互作用。在活动中,若干个不同主体同时互动就会出现作用的复杂排列组合,最终形成作用的放大效应。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认识结构和情感态度会得到充分的碰撞,知识和生命的共生成为可能。因此,要促成非线性作用,课堂活动首先要确立主体间性师生关系。主体间性关系允许系统中有多个平等主体,因此,在课堂活动中师生关系不再是上级——下属的监控与被监控的关系,而是平等的主——主关系。在编码为V5的课堂中,教师在课程导入部分设计了一项破冰活动。他将提问权平权化,交给了全班同学,每个同学成为发问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师生认知建构和情感交流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其次,促进非线性互动的课堂活动注重合作共赢。在确立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协同学习的形式能更好地促进多元主体间的合作、竞争。因此,小组合作的任务型活动更能促使学生与他人协作学习,通过主体间讨论、协商、修正、建构,非线性作用不断强化,新内容、新意义就会不断被创生,教学过程就会被注入越来越多的生机和活力。

3.课堂活动要促成巨涨落

课堂活动还必须能够扰动教学系统并导致教学系统出现显性且引发质变的波动,即巨涨落。能促成巨涨落的课堂活动需要注重任务的挑战性、情境的创造性和情感智能的协同性。

任务的挑战性,顾名思义,即课堂活动设立的任务对于学生的已有认知体系要有挑战性,要和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体系构成差异性。如果课堂活动是对学生已有知识体系的重复,而没有新的、更高层次的知识输入,就不会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比如,“yes-no”questions,简单的朗读、阅读等机械模仿活动无法对学生的认知产生有效的挑战,因此也无法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的积极性。

情境的创造性是课堂活动具有创新性的有效途径。创新本身就是一种质变。因此,设计具有创新性的课堂活动本身就是在创设巨涨落。课堂活动的创新性是对教师的一个巨大挑战,但是课堂物理空间的局限性为教师应对这个挑战提供了机会。教师如果在课堂活动中善于创造超越课堂空间的多样化,开放性情境,课堂活动就会演变成种种新鲜体验。学生可以在活动中依据不同情境,将已有知识和新情境充分融合,建构出新的知识体系。情境的创造为知识的应用和创生提供了众多途径,也将教学过程构成一个多变的动态体系。

情感智能的协同是指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品德的培养。教学过程不单单是智力发展的过程,更是生命不断丰盈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将课堂活动设计成为能够促进学生情感智能发展的关键事件,让学生通过课堂活动不仅收获新知识,也收获心智的成长。学生内在情感态度的变化,会为整个教学过程动态变化产生不可估量的推动力。

[1]Brown R.Group Work,Task Difference an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cquisition[J].Applied Linguistics,1991,12(1):1-12.

[2]Nunan D.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Richards J,Rodgers T.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 age Teach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4]高艳,王垣.课堂信息交流的基本模式与运用[J].中国教育学刊,1996(5):42-44.

[5]沈小峰,胡岗,姜璐.耗散结构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G642

A

1673-0046(2016)3-0120-03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名称: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生态优化实证研究;课题编号:2014-QN-600,项目负责人:赵丹

猜你喜欢

师生活动过程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麻辣师生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