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理工类本科院校社科研究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2016-02-13张萌萌徐州工程学院江苏徐州221111
张萌萌(徐州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1)
新建理工类本科院校社科研究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张萌萌
(徐州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1)
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在高校人文精神建设方面意义巨大,但是在新建理工类本科院校中处于弱势,不利于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和高校全面发展。本文从现实角度出发,列举了新建本科院校社科研究存在的诸多普遍性问题,从制度、社科自身、教师等方面分析问题的原因,并针对问题和原因进行可行性对策研究。
新建理工类院校;社科研究;问题;对策
一、社科研究存在问题
1.社科研究层次不高。社科研究的水平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社会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质量。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2015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仅有1项,市厅级项目多达120余项,占到该年全部立项课题数量的90%。教师为达到科研任务量,每年申报市级项目的选题不成体系,远离自己的学术领域,带有敷衍的成分。由于没有明确的研究目标,研究成果的质量可想而知,论文的发表也是匆匆了事。部分教师因多次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失利,失去申报项目的信心。由于找不到正确方法和改进的方案,就放弃了持续的研究工作,对自身的精力和时间造成浪费,对学校的社科研究和成果的取得也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2.博士成果“荒”。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特别是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是学校社科研究的中坚力量,他们具有最前沿的学术知识,具备全面的研究能力,眼界宽、水平高。攻读学位和获得学位后三年,是进行高水平研究的黄金期,加之高效的团队、高水准研究平台,一定会硕果累累。然而,由于教师缺乏研究的目标和动力、解决个人生活问题、学校提供的研究条件有限等诸多原因,不能进行与其研究能力相匹配的学术活动。从教师个人角度来说,错过了最佳的研究时期,如今学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前沿知识更新周期短,掌握前沿学术方法和信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另外,教师的才华得不到施展、价值不能实现,逐步对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产生倦怠。
3.教师的现实困境。高校工作者的精神压力一般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现实生活的压力,教师收入不高,生活压力大,不少高校教师从事各种兼职贴补家用,如办班、讲课。教师一旦走上了这条路,学术作为就堪忧了。教师保障性的收入比例太低,会导致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有后顾之忧。个人价值无法实现导致的倦怠,现有的学术环境不能与擅长的领域进行良好的对接,目标模糊、无方向感,从而不能针对自身环境做好学术规划,对学术前途感到迷茫,应付完成学校制定的科研工作量考核和教学工作量考核任务,不追求科研层次和教学水平,久而久之形成懒散的风气。
4.社科学院科研工作推进困难。学院的发展不仅需要正确的自我定位,明确的阶段性发展规划,还需要学院的内核气质和迎难而上的精神。学院发展最大的问题和推动力,归根结底,在教师队伍的凝聚上。凝聚力不够,不能形成有效的推动力,教师和各个教研部门各自为战,难以组织起来科研队伍。学院没有从发展战略的高度,高瞻远瞩地为全体老师指引发展方向,学院的发展需求不明确,教师不了解学院发展,学院也不能详细掌握教师的诉求和心声,二者没有形成默契的沟通渠道。学院工作难以实施,预期目标不能完成,教师没有归属感,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更不用说为学院发展出一份力了。
二、问题的成因分析
1.激励制度不完善。激励制度一方面是物质层面的激励,另一方面是身份方面的激励。现有的激励制度不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要在既合理又可行的基础上,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进行。首先,虽然知识分子不以物质为最终目标,但劳动所得与付出精力和时间的匹配程度,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直接体现。在高校教师工资待遇普遍较低的情况下,物质激励是不能忽视的。另外,部分教师职称评定达到一定的等级,处在高枕无忧的状态,没有危机意识和紧迫感,不再追求更高层次的科研成果,而由于职称规模的限制,职称晋级上升通道狭窄,不能形成职称“有上有下”,动力与活力不足。
2.办学条件和学校资金的限制。高负债和运行的高成本是新建理工类本科共同面对的一个大问题。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理工科必备的仪器设备的购置都为年轻的学校压了沉重的债务,由于新建院校需要在各个方面投入比成熟院校更大的发展成本,为突出办学特色,就决定了必须优先发展重点学科,将建设重点放在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上。而社科本身不能像理工科一样,能够在短时间内创造直接的经济价值,在自身谋发展筹措资金方面,对社会资本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无足够的财力投入,社科研究的发展就不能顺利进行,不能与教师投入的劳动成本成正比,挫伤教师研究的积极性。
3.学科资源整合不够。社科研究力量分散,教师在各自的领域闭门造车,因没有及时顺畅沟通,造成课题的重叠,形成精力和时间成本的增加。很多教师的学科存在交叉,完全有可能进行强强联合,集中优势力量突破社科研究难题。学院没有有效地把博士、教授的力量组织起来,没有从整体上优化组合教师的研究力量。另外,教师之间缺乏学术交流和沟通,博士沙龙、教授论坛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不能很好地自行组成研究团队。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个人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对学科资源整体的整合,团结起全体教师的力量,才是由弱变强的必经之路。
4.对社科关注度不够。新建院校是否发展得“好”,往往依赖于很多数字,比如服务地方的能力,为地方创收做出的贡献,经济指标等。由于社科研究成果不能直接量化,对“数字”看似没有直接的贡献,这就造成了整个社会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忽视。对社科研究人员、教师缺乏人文关怀,社科研究者不能在工作中得到充分的肯定和认可,取得一定成绩后,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再者表彰力度也不够,在付出后得不到精神层面的支持,同样挫伤研究者积极性。致使部分教师没有动力进行自身潜力的挖掘,在自我怀疑和否定中葬送了研究前程。
三、社科研究走出困境的对策
1.人才引进与培养。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将人才引进提升到发展战略的高度,提高高层次人才的收入水平,改善收入水平竞争力低下的现状,使教师这一知识密集型和人力资本高投入的行业得到保障与回报。一要制定合理的引进政策,及时落实相关待遇,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人才引进政策。在待遇方面,要分层次、分专业区别对待。二要考虑人才引进后的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及聘任等问题,跟踪考核管理,以适应人才发展需要促进人才健康发展。另外要加强对本校人才的培养,避免原有的学术骨干教师流失。学校要权衡利弊,处理好培养和引进的关系,做到用好现有人才、培养关键人才、吸引高层人才、储备未来人才,全面稳定学术、教学骨干人才队伍。
2.有效整合教师资源。师资整合,既有量的整合,又有质的整合。量的整合,可通过学校布局调整、直接补充教师等方式达到。质的整合则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措施对教师个体或整体进行补弱、挖潜与提质。教师不能有效凝聚在一个水平线上,力量分散,是全力进行社科研究推进的关键性问题。最大程度开发现有教师,提高现有的教师水平,重点发展,遴选学科带头人和专家库。培养教师热爱教育,甘愿奉献;遵循规律,求真务实;自觉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达到理想的状态是教师人人愿意做,人人主动做,人人创新做。整合教师资源建立在充分了解教师情况的基础之上,做好教师个人信息档案的收集和整理,随时完善资料。
3.充分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教师研究的积极性,一方面来源于自身的学术追求和热情,一方面来源于外部的推动力。好的制度能最大程度激发教师进行研究的动力,用“目标”诱发教师的积极性,每一位教师必须:讲好一门课;有一个高层次项目;出一本专著等明确的任何和目标,发挥目标对教师产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引导教师动机,提高教师积极性。还要采用多种激励方式,给教师工作的自由度,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教师在工作中,有时间、空间、方法等方面的自由选择权力,在具体目标的实施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展示各自的优势和才能,不断地从工作中获得实现创造性的满足。
4.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外部环境对教师本身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作用,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外因是促进教师科研不可忽视的因素。鼓励老师参加有价值的权威性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最直接地了解行业动态、前沿学术信息,在与专家和行业其他人员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正确进行自我定位,找出差距和不足,有利于结合自身制定可行性的学术规划。另一方面,学校内部要定期举办教授论坛和博士沙龙,制定交流主题,在交流中各抒己见,增进对不同的学术观点的了解,拉近本校教师的情感,逐步建立团队意识和集体归属感,在观点讨论的过程中,思想碰撞容易激发创造力,同时,学术交流给广大的教师提供建立团队的机会。
5.提供学术研究场所和交流平台。与理工科实验室不同,社科研究不需大规模的专业仪器设备,不需专人进行实验室维护。但是,同样作为学术研究,如果没有专门的研究场所、没有安静的学术环境,研究是无法深入进行的。加大社科研究硬件投入,设立教授工作室,保障有课题的教授、博士有进行学术研究的场所。该工作室可作为学术讨论、博士沙龙的场所,规范使用教授工作室,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另外,为方便教师随时进行学术交流、观点分享等,利用现代社交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等,教授、博士可以根据专业分类、教研室分类等,由负责人建立公众微信号和官方微博,发布科研管理动态信息,改善单一的群组交流方式。
[1]余应鸿,徐辉.提升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质量的若干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232-234.
G64
A
1673-0046(2016)3-01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