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化发展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财经大学
2016-02-13顾高菲南京财经大学国贸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顾高菲,潘 涌(南京财经大学国贸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现代文化发展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财经大学
顾高菲,潘涌
(南京财经大学国贸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财经类大学的现代文化发展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受到社会诸多关注,现代文化发展也对财经类大学提出了很多要求。现代文化因其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社会前沿文化而需要有大师的财经类大学,可谓山有仙则名;需要用制度保障长久发展的财经类大学;需要用担当和自信来抒写历史的财经类大学。只有这样的财经类大学,才能说是一所有文化内涵的大学,才能真正引领现代文化的发展。
现代文化;财经类大学
一、现代文化内涵的阐释
现代文化的内涵是指将现代文化作为载体所反映出的人类思想层面的内容,一般意义上包含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现代大学应当具备现代文化内涵——这已经成为现代大学发展的共识。因此,文化是传递大学精神的血脉,也是大学社会历史影响力的反馈,她以继承和传播文化为主线融入在大学的所有活动当中,活跃在学校里人的行为举止、气质、观念成为有别于其他领域的文化风气,通过校园环境、学术氛围传统、价值理念、人文气息等体现出来。财经类大学亦是如此,体现出来的文化外衣上或多或少打上了财经的烙印。
二、财经类大学的现代文化内涵现状
(一)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现代大学文化的核心要义,体现为对理想目标的一种价值追求。价值追求必然是该大学保持活力的内在灵魂。目前,国内的财经类大学普遍存在着办学历史短的共性,学科发展迅速但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仍在摸索和试错之中,育人思想常常简单等同于学科发展,广受师生认可的特色文化体系不容易一蹴而就,而校训相似的现象更不仅仅存在于财经类大学,一项对国内256所高校进行的调查显示校训的标语化、同质化普遍,其中75%的校训为四个词八个字的标语口号,68所高校的校训中带“勤奋”,59所带有“创新”,49所带有“团结”,而25所带有“严谨”。
(二)物质文化
高校自从扩招以来,伴随新专业类别的不断兴起,坐落在城区的原校区无法容纳当下的学生数量或者无法达到现在的教学要求,很多学校都拓展出新校区,不少财经类院校斥巨资购买新校区,建造“火柴盒”式的建筑,环境建设呈现大一统的风格。此外,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的办学硬件要求也越来越高,因宿舍、教室等没有空调而屡屡被媒体当做负面信息报道出来的新闻也广受热议,迫于压力,物质设施也愈加完备。目前,财经类大学和其他大学一样,作为大学文化外在躯干,物质文化普遍优于精神文化。当然,物质文化经过历史积淀也可以成为精神文化的标志,这种标志成为某种精神象征的标志性建筑都能带来净化心灵的精神享受。
(三)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外在表现,包含了一动一静。“动”是指师生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服务社会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直接折射出大学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主要体现在“制”“教”“学”等方面。“制”是指制定的规章制度;“教”是指教风;“学”是指学生的学风以及学术风气,所有教职员工和学生在平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思维和方式构成了行为文化中的动文化。而“静”指的便是这所大学的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内在支撑。
大学里有着共同价值理想的群体,共同信守并付诸实践的各项法规制度和行为准则,包括学校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学术规范、教学体系等。制度文化好比是大学里的“社会契约”,既对大学领导层和师生的行为加以约束,最重要的是将大学精神得以传承。财经类大学自创办之时便与其所在社会的经济建设紧密相关,社会属性不可不视。其学科专业设置上以经济管理类为主,以培养财经应用人才为主要目标,也正是因为其应用性质,在一定意义上使得其文化发展呈现出功利化倾向,常常体现为过分注重专业教育。受功利性、实用性等价值观的影响,许多财经类高校的学生把金融学、会计学、经济学等专业学科视为“正课”,认为文史哲等学科的知识无足轻重,学不学都无关紧要。对比之下,人文教育一度有所缺失;与此同时,从我国目前近年来招生持续热门的财经类高校,人文教育长期处于被轻视的弱势地位。
三、现代文化发展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财经大学
(一)有大师的财经大学
古语有“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清华前校长梅贻琦认为,大学之大不在乎大楼,而在乎大师。财经类大学的现代文化发展首先要有大师,是有专业文化领域的大师级人物;其次大师也指有着正确育人理念的教师以及管理人员,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拥有先进的育人理念才能培养出学生健全的人格。大学文化是由大学里活跃着的人共同铸就的,这种文化形态体现了一种纵向的办学底蕴。中央财经大学施行的本科生导师制,用大师引导学生成长。当然国内也有不少大学采取本科生导师制度,但是由于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制度空有其名,甚至学生毕业时都没见过几次本科生导师,这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突显出大师的重要意义。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术道路上的精神传承在大学里尤为重要。
(二)有制度的财经大学
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精神外在形式的体现和保障。它是指建立在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法规制度指导之下,渗透于大学各种规章制度中,为大家认同并自觉遵守的价值规范。财经类大学的现代文化创建首先要结合财经专业特色,创新特色大学制度,面向社会,以自主、科学办学理念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
大学制度包括管理制度、教学制度、科研制度、组织人事制度、后勤保障制度等。除了建立行之有效的整套制度,更要注重对这些制度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把握与内化,凸显制度的人文性、学术性和校本性。制度把握上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尤其要避免“官本位”和“市场化”造成的低效、官僚、腐败等消极行为,才能正确引导大学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获得制度认同感,从而大学才有归属感。其次,财经类大学制度本身无可磨灭地镌刻着大学自身的文化印记,因此,制度建构的起点和落脚点都应彰显强烈的“校本色彩”,财经类大学制度文化建设完全可以拆除条块分割、等级深严的“制度藩篱”,大学自治、课程自主、学术自由等应成为大学制度文化建设的方向。
(三)有担当的财经大学
自古以来,经世致用的儒商传统强调对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的担当。当代社会对财经类人才的基本要求可以归结为:在人类发展实践中要能承担起社会责任、守法守约、公平竞争,用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因此,财经类大学的现代文化不仅囊括了守法、廉洁、诚信、经世致用、契约精神等价值传承,而且还包含了服务社会和地方经济的责任,使得财经类大学文化一方面传承给学生,同时还能不被大学边界所限制,向所在社会区域进行辐射,使得自己的文化价值渗透进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学文化这种对外的渗透性和引领性,不但能够使大学获得社会声誉,更重要地凸显了财经类大学在社会中的担当,是其支撑社会发展的独特方式。
(四)有文化自信的财经大学
历史厚重感的大师文化,有制度和担当的现代文化,为创建有自信的财经类大学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财经类大学文化在并不长的时间内传承,除了有新的内容或者方式增加以外,还得对异质文化加以辨别,尤其是舶来文化,要避免同化,就尤其需要文化自信。
首先,文化自信要求我们要有文化自觉性,深入理解财经类大学文化的历史维度的传承性。一所大学的文化是由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积淀、创新的结果。费孝通先生认为生活在人类社会里的人对自身文化都有自我意识,即“自知之明”,对此来龙去脉、形成经过、特有之处以及它的未来趋向都是清楚明白的。
其次,财经类高校更可以通过文化创新来增强文化自信。与其他高校相比,财经类高校与市场、经济的联系更为紧密,借鉴和引进西方经济学等为代表的西方价值观念、经济管理方法等更多。因此,它的文化是动态的系统,有着其特有的独立、开放、融合以及包容,有着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互斥互通的特点。不同文化发生碰撞时,财经类大学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地对待外来文化,积极整合、吸纳优秀的文化因素,摒除糟粕,创新性发展自身的特色文化,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1]顾晓松.以大学文化建设推动现代大学的发展[N].光明日报,2013-10-16(13).
[2]冯俊波.和谐社会视阈下的财经类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S1).
[3]刘阳.大学校训,为何似曾相识[N].人民日报,2007-07-25.
[4]韩晓燕.财经类高校人文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9):3-4.
[5]陈章龙.大学应成为文化的引领者[N]光明日报,2012-02-22.
[6]骆郁廷.注重大学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2(21).
[7]刘奕涛.特色大学的创建:基于文化管理的路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2):48-51.
[8]刘梦溪.百年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276.
[9]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J].思想战线,2004(2).
G64
A
1673-0046(2016)3-0090-02
2014年度南京财经大学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能量”路径探析,课题编号: DJ201407,项目负责人:顾高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