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2016-02-13龚江南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珠海519090
龚江南(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 珠海 519090)
[思政教育与心理学]
现代学徒制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龚江南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 珠海 519090)
现代学徒制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方向之一,它具有招生就业对接化、育人主体双元化、学生身份双重化、教学场地交替化等特征,并由此带来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与时俱进,通过突出职业精神培养,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引入企业评价,培养双师型教师等措施深化教学改革,以适应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
现代学徒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为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化解我国因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出现的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要求在全国范围内试点推广“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职业人才培养模式。这既给传统的专业课教学带来挑战,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出新的要求。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现代学徒制显著区别于传统的学校教育,不同国家又有不同教学模式。就我国正在试点的现代学徒制而言,主要有以下特征:
1.招生就业对接化
招生就业对接化是指学校招生与学生就业直接对接。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是以自主招生的方式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中招收学徒,学徒与企业、学校签订三方协议,保证学徒在企业顶岗培养时,享受企业准员工相应的薪酬及福利待遇,学徒完成学业后由企业直接录用。现代学徒制有利于实现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形成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2.育人主体双元化
育人主体双元化又称校企双主体育人,是指学校与企业两个主体共同承担培养学徒的责任。学校与合作企业根据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等。学校主要负责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企业则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依据培养方案进行岗位技能训练。校企双主体共同育人有利于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3.学生身份双重化
学生身份双重化是指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学生和学徒相互交替,主要又以学徒的身份为主。学徒身份首先将学生界定为企业自己的人,这样企业对自己人的学徒就会全力投入、悉心培养;同时,也可以保证学生将自身定位为企业员工,加强自我归属感,从而保证自身投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主要是通过自主招生形式从中等职业学校招收中等层次的学生,还有少部分学生直接从企业员工中招收。这些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对学习概念、原理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和纯理论的课程内容积极性不高,但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对专业技能训练比较感兴趣。作为学生,和传统高职学生比,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可能会有较大差距;但作为企业学徒,在学习职业技能时和其他类型学生没有差异,能够成为优秀员工。这一特点提醒教师要研究现代学徒制学生特点,注意因材施教,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4.教学场地交替化
教学场地交替化是指教学地点在学校教室与企业车间之间相互交替。现代学徒制学制一般为两年,主要又有三种模式:一是第一年在学校学习理论,第二年在企业学徒;二是学校与企业交替学习,一般1/3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2/3的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三是两年均在企业,由校内教师到企业讲授专业理论课。第二、第三种模式更符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学地点的校企交替可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在企业车间真实环境中进行技能训练。
二、现代学徒制下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挑战
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即教育主体(教育者)、教育客体(受教育者)、教育介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教育环体(教育环境)。这些因素都是动态性变量,它们的组合随时会因其中一些因素的变化而呈现复杂多样的方式。现代学徒制因其招生就业对接化、育人主体双元化、学生身份双重化、教学场地交替化等特征,给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四个因素带来新的改变,使得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变得更具复杂性、开放性和难控性。
1.教学内容如何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
教育部在 《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现代学徒制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这就要求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较强的能够胜任岗位需要的职业技能,更应具备良好的被用人单位认可的职业精神。职业技能可以通过在学校与企业的学习中熟练掌握,而职业精神属于价值观、人生观的范畴,需要在长期的学习和工作中逐渐培养。这里所说的职业精神是指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提炼而成的,并为职业界共同认可的一种职业情操,是一个人在工作中的职业道德、理想、态度、责任、作风的综合表现。职业精神已成为企业选人用人的一项重要指标。作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思政课,理应而且必须担当起培养学生职业精神这一重任。从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程来看,课程教材是由中宣部、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本专科通用,具有权威性、严肃性和极强的政治性。但统编教材没有考虑到不同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及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如何整合教学内容,突出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使之贴近合作企业、贴近学生,是思政课教学改革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2.教学方法如何与学生特点相适应
针对现代学徒制学生动手能力强但文化基础薄弱的现状,专业课教师已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改革与实践。根据“理论够用、突出实践”的原则,对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内容及课时安排做了较大调整。一些学校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为2:3,在第一年中,学生每周两天跟校内教师学习理论,三天跟企业师傅学习职业技能,第二年开始全部在企业跟师傅顶岗学习。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教学方法最突出的一点是教与学都围绕“做”展开,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思政课属于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其改革比专业课改革步伐要慢得多,在授课方面还停留在过去那种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层面上。如何适应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进思政课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做”,是思政课教学改革必须突破的又一个问题。
3.课程考核如何与“知行合一”相适应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考核方式是否科学合理,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现代学徒制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理论讲授要为职业技能服务,并在实践中检验学生的技能水平。目前,思政课的考核评价存在最突出的问题是考试形式单一,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忽略对品行的考核,学生只要卷面考试成绩过关就算合格,平时品行表现、工作表现、组织纪律等完全未纳入课程考核评价之中,“知行脱节”现象严重。如何改进考核评价方式,体现“知行合一”的原则,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难点问题。
4.教师素质如何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
现代学徒制虽然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在我国还属于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可以借鉴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但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没有现成经验可循,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熟悉企业文化,能根据合作企业需要开展针对性强的教学。从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师资队伍的现状看,大部分教师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任教,没有企业挂职锻炼经历,讲课从理论到理论,与企业及学生需要有很大差距。如何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以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适应现代学徒制的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
面对现代学徒制给思政课教学改革带来的诸多挑战,思政课教师要与时俱进,深入研究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学生特征,通过突出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引入企业评价,培养双师型教师等措施深化教学改革,以期适应新变化,解决新问题。
1.整合教学内容,突出学生职业精神培养
要根据合作企业特点,整合教学内容,突出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由于职业精神具有特定的职业特征,不同企业、不同职业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定要求,职业精神的内容也会有一定的区别。思政课教师要根据合作企业的要求,归纳其职业精神。
一般而言,职业精神主要包括敬业精神、诚信精神、协作精神、责任意识等方面。敬业精神是职业精神的集中体现,其核心要求是企业员工坚持原则,精益求精,以极端负责的态度做好本职工作。敬业精神能够使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对各种规范和要求不再感觉是一种负担,而把它视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必要手段和迫切需要,从而在本职工作中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诚信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最核心的外在表现,是每个人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无形资本。学生的诚信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他们个人能否作为一种积极的力量融入社会,取得他人信任并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我国整个社会精神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立。协作精神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一个人的职业活动总是与一定的职业群体密切联系,更离不开同行之间的相互协作。思政课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让学生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与同事同心协力,以求得事业的发展。责任意识是企业对每个员工最基本的要求,一个人有了强烈责任意识,才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企业负责、对社会负责,才会在工作与生活中严于律己,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
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整合教学内容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注意学生的“职业”特色。现代学徒制的学生从入学第一天起,就知道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因此,要结合他们的职业特点,重点培养他们的敬业精神、诚信精神、协作精神、责任意识。二是要注意“企业”特色。现代学徒制是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标准和岗位要求,与用人单位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制定并实施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定向培养的教育模式,但不同企业不同岗位对员工有不同要求。思政课教师在促进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认识岗位,实现学生在学校与用人单位间的“无缝对接”。
2.创新教学方法,探索“教学做一体化”
在现代学徒制下,校企双方根据企业的工作过程,对原有专业的课程体系做了进一步整合,代之以模块化、项目化的新的课程体系;教学场所由学校教室、实训室变成工厂车间的真实环境;部分专业课程教学采用了广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打破了理论与实践课的界限,将某门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训室或企业车间,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该教学方法突出了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思政课作为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有着很大的差别,它不存在与专业课类似的动手操作技能。但思政课学习中有动脑思维的技能,即将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和已有的历史文献等材料,经过大脑的加工而得出结论的技能。思政课中包含的“技能”应该是动脑思维的技能,具体而言,就是要培养和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思政课也可以借鉴专业课的经验,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思政课“教学做一体化”是指教与学双方的活动融于“做”这一活动中,在一体化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设计和指导者,教师在“做”的过程中教,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下,由于企业考虑更多的是其营利性,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与企业深度融合。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双方有更多的共同利益与共同目标。培养学生既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又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质,应该成为校企双方的共同追求。因此,思政课教师应借助现代学徒制这一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企业收集贴近企业实际,来源工作岗位的教学素材,与企业共同研究思政课教学问题。要充分利用企业劳模、优秀员工的示范作用影响学生、熏陶学生,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目的。
3.优化考核方式,引入企业评价
思政课教学的理想境界是让学生实现“知行合一”的目标,因此,思政课要考评的不仅仅是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通过考评促进学生把敬业精神、诚信精神、协作精神、责任意识等职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企业用人标准。现代学徒制的思政课考核应突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考核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初步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关注现实、关注企业、关注社会;另一方面要考查学生在企业学徒实践中是否把职业精神外化为实际表现。前者由校内教师考核,后者由企业师傅根据学生在学徒过程中呈现的职业精神进行评价。引入企业评价方式,可以避免传统思政课的卷面考试与品行表现相脱节的弊端。
4.提升教师能力,打造双师型队伍
关于专业课双师型教师,各高职学校有明确的界定及培养制度;而对于思政课双师型教师,由于没引起各校主管部门的重视,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借鉴专业课双师型教师的标准,我们认为,适应现代学徒制教学需要的思政课双师型教师是指符合校企合作双向需要的教师,应该具有三种能力:一是胜任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工作;二是能承担企业员工职业精神培训、企业基层党建工作等培训工作;三是能根据企业需要,推动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思政课双师型教师是保证现代学徒制学生具有良好职业精神的一支关键力量。高职院校应从学校层面建立起思政课双师型教师建设制度,让思政课教师像专业课教师一样到企业挂职锻炼,使他们有机会与合作企业保持紧密联系,促进任课教师不断提升运用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组织开展课堂教学的能力。
[1]刘媛媛,匡瑛.中国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反思[J].江苏教育,2013(40):24.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37—138.
[3]蒋玉玲.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职业精神的培育[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2(5):76.
[4]徐勇.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1):52-53.
[5]赵连俊.“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9(5):28.
[6]宋志华.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高职思政课分层教学模式探讨[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 (4).
[7]周国良.论培养高职思政理论课双师型教师的依据[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24.
2014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三维度双层级教产协同对接的现代学徒制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401095)
G641
A
1673-0046(2016)3-005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