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合作育人模式思考
2016-02-13罗渝川邓雪梅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四川广汉618307
罗渝川,邓雪梅(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四川 广汉 618307)
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合作育人模式思考
罗渝川,邓雪梅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四川 广汉 618307)
高校辅导员和专业教师都是直接服务于学生,与学生接触面最广,接触最密切、频率最高的高校员工,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然而,高校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由于工作运行方式不同,缺乏沟通,存在相互岗位认知度不够、彼此不信任、相互抱怨等问题。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作育人模式,对高校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合作开展学生工作有一定借鉴意义。
高校辅导员;专业教师;合作育人
在我国高校的学管和教学工作中,不少人持有这样的观点:辅导员工作归属学生工作系统,专业教师归属于教学系统,而教学系统和学生工作系统有着不同的运行方式。辅导员负责“管”;专业教师负责“教”,辅导员的管理和专业教师的教学之间并没有太多的直接关系。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辅导员处于学生管理的第一线,专业教师处于学生教学的第一线,是与学生接触面最广,接触最密切、最频繁的高校员工,二者皆是直接服务于学生,也皆是学生人生道路的指引者和领路人,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因此,若能在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工作之间找到结合点,克服高校辅导员在育人中的不足、发挥专业教师的优势,形成合作育人的局面,将能更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一、高校辅导员在现有育人模式中的不足
(一)工作负荷过大,导致工作重心偏移
高校辅导员的日常事务性工作量偏大,涉及的工作内容较多。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管理、学生心理健康及就业指导,其中如日常内务和卫生检查、定期查课、出具请假证明、奖贷助勤的评定等都会占用辅导员大量的精力,因而不少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忽视了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偏离了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人生导师的工作重心。
辅导员与学生配备比例不达标的现象也是导致辅导员工作负荷偏大的一个重要因素。《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提到:“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而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和学生人数的增加,很多高校专职辅导员岗位的师生比已经严重地超过了1:200的比例,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大了辅导员现有的工作负荷。辅导员的工作负担过重,以完成现有工作为目标,在开展学生工作时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就更不用说主次有序、合理分配了。
(二)人员结构参差不齐,影响学生工作开展的力度
高校辅导员年龄层出现两极化现象。低龄化的辅导员是那些刚毕业的高校毕业生应聘到辅导员岗位的人员。这些辅导员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但缺乏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外加刚毕业的高校辅导员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不足,及时解决学生问题的能力有限,这也会成为开展学生工作的阻力。高龄化的辅导员是指那些由于辅导员晋升渠道限制和长期无法转岗,因而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老人”甚至是在辅导员岗位上干到退休的人员。这些辅导员在开展学生工作上的优势与劣势同样明显,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是他们的优势;而管理过于模式化,缺少创新意识,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年轻辅导员弱,与现在的90后的大学生沟通起来有一定的“代沟”是他们的劣势。
辅导员的学科背景复杂,但与辅导员的岗位要求并不能实现完全对口。《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中要求辅导员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部分高校辅导员具有大学学历,但其学科背景并不能与《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中的要求实现完全的契合,因此其学科背景辅导员的岗位要求并不能实现完全对口。加之高校内部岗位的流动,导致一部分人从工人转岗到辅导员岗位,甚至一部分人是外聘合同工直接从事辅导员工作,这些人并没有经过辅导员岗位的相关培训,不具备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方面的学科背景,在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方式方法上都存在弊端。
二、高校专业教师在现有育人模式中的优势
(一)专业强素质高,易受学生认同
教师只有受到学生的尊重和认同,才能更进一步地教导和感染学生,才能使育人的成效做到事半功倍。专业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在传授学生专业技能和知识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系统的知识结构。大多数高校专业教师自身的学历和素养较高,具有明显的教学特色和独特的教学风格,能解决学生比较关注的专业问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有着显著的影响,也很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同。
同时,专业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是一种教学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人格魅力,甚至是教师的“三观”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造成影响,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有时比单纯的言语教化作用更为明显。
(二)身处教学一线,易把握学生动态
一般而言,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更能反映出学生真实的日常表现和思想状况。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查课,只能是不定期的抽查,发现某一个班级在某一节课上的出勤率、学习态度和课堂纪律的表现,并没有办法进行纵向的对比。而专业教师却不同,一是所教班级是固定的,更易察觉该班级学生近期的学习态度和思想状况变化,二是专业教师可以在所教的不同班级之间展开横向比较,发现各个班级的优劣势以及学生中较为凸显的问题,因此专业教师能够更清晰、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具体问题和实时思想动态。
三、建议与对策
(一)定期开展教管会议,建立沟通交流桥梁
不论是管理育人,还是教书育人,沟通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它能够起到有效传递信息、资源共享、增强团队凝聚力和促进合作的作用。高校应针对学生工作建立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定期沟通交流讨论会,给双方提供更多交流的机会。教管交流会议可以请三方人员参加,辅导员、专业教师以及随机抽取的一部分学生代表。学管交流会议可以分批次进行,首先是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其内容是辅导员就近期学生的日常管理事务情况、思想动态和比较突出的热点问题进行汇报;专业教师针对近期在课堂上发现的学生问题进行发言;辅导员和教师根据这些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讨论和分析。其次是学院领导可以组织在校学生代表进行分批谈话,了解不同年级学生的现实需求和建议。学管交流会议的最终目地是为了通过定期的沟通交流,使辅导员和专业教师能够相互协作,使学生工作能够做到实处。
(二)加强专业教师对辅导员岗位认识,担任一定时期辅导员工作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提到:“新聘任的青年专业教师原则上从事一定时间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在高校中,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之间由于工作方式的差异,群体之间存在着一些不信任,甚至出现相互指责、抱怨的情况。对学生的同一个行为,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就往往有着不同的理解,专业教师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完成课堂的教学内容,像学生旷课的行为是辅导员管理不到位的体现,而辅导员却认为学生逃课、课堂纪律差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本身缺乏吸引力,是教师教学质量问题。专业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由于岗位的不同,很难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因此也难以在工作中形成合力。所以,新聘任的青年专业教师从事一定时间辅导员工作,能够加深辅导员与专业教师两大群体对对方岗位的认识,加强教管合作。
(三)改变定势思维、明确岗位职责,形成优势互补
要使辅导员与专业教师之间形成育人合力,提高学生工作的效率与力度,应该注意两点。第一是改变对辅导员的定势思维;第二是明确专业教师的岗位职责。改变对辅导员的定势思维是指应该进一步地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终极目标,合理地配置辅导员和学生的师生比,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对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与深造给予支持,改变辅导员就是可有可无的存在的错误认识。明确专业教师的岗位职责是指明确专业教师在“教书”和“育人”上的双重任务,加强师风师德建设,以高尚的师德、深厚的学术修养和严谨的治学感染学生,向学生传递正能量。
[*基金项目:民航局基金项目:航线飞行员工作自主性及相关应对策略研究(2006RKXZY17)]
[1]鄢万春,吴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辅导员工作互动模式初探[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25(3):75-79.
[2]王喜忠.学生兼职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J].北京教育,2010(6):55-56.
G645
A
1673-0046(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