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友资源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2016-02-13戴仁卿宿迁学院法政学院江苏宿迁223800
戴仁卿(宿迁学院法政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
高校校友资源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戴仁卿
(宿迁学院法政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
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政府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对高校教育工作提出的一个全新要求,创新创业也是当前乃至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高校尤其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校,应积极主动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适应当前创新创业对教育的要求。高校拥有广大的校友资源,应该利用广大的校友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将高校校友资源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
校友资源;创新创业教育;融合
随着世界进入新经济时代,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最显著的时代特征。“创新创业”也一直是中央政府关注的重点。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年6月1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这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系统性、普惠性政策文件。
一、“校友资源”概念的厘清
“校友”一词在《辞海》中解释为:学校的师生称在本校毕业的人,有时也包括曾在本校任教职员的人。因此,可将“校友”解释为广义上的校友和狭义上的校友。广义的校友是指曾经在校学习抑或进修并接受过系统教育的学生(包括毕业生、肄业生、进修生、夜大函授生、自学考试生和外国留学生等)和曾在本校工作、任职过的教职员工以及关心学校发展、自愿履行校友义务并被高校认可的名誉校友;狭义的校友仅限于前者,指曾经在学校经过接受系统教育的学生。“校友”一词打破了传统概念上“师”与“生”的界限,教师可以称呼在本校学习过的学生为“校友”,反之,学生也可以称呼在本校任职过的教职员工为“校友”,因此,“校友“一词较之“师生”更具有亲和力和亲近感。本文所述的校友为广义的校友,“高校校友”是指曾经在同一高校学习抑或进修并接受过系统教育的学生以及曾在同一高校工作、任职过的教职员工。
“资源”一词在《辞海》中解释为: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前者如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后者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无疑,“校友资源”指的是后者,即社会资源,包括校友人力资源、校友信息资源以及经过校友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的总称。
“高校校友资源”是指高校校友群体或校友个体作为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所拥有人、财、物、信息等各种要素的总称,具有“有形性”和“无形性”的双重特点,是高校所拥有的有形的物质财富和无形的精神财富的统一体。校友资源是一个数量大、分布广、影响大、素质高的群体,是高校得天独厚、独一无二的人力资源。
二、“校友资源”理解的两个误区
(一)走出“校友资源=校友名气”的理解误区
校友资源应当破除“校友名气论”,杜绝高校攀“龙”附“凤”,大肆制造“名人效应”,正如各地政府为开发旅游资源,互相争夺“武大郎”出生地一样,“校友资源”主要指的是校友的榜样力量和示范效应,这些都属于无形的精神力量,而非借助“名人”强调自身的教育质量何等高。
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的任何行为,都是高校校园文化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会对学生、社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英国剑桥大学为纪念由一个落下的苹果而引发牛顿思考万有引力定律,将生长在牛顿家后花园的苹果树移栽到剑桥大学一样,此举为的是告诫学生:科学研究需要灵光一现,但更多时候,需要漫长的等待。因此,高校必须透过校友的“名气”表象挖掘其蕴含的精神内涵,进而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
(二)破解“校友资源=捐款文化”的认识困境
长久以来,人们习惯于将“校友资源”等同于“捐款文化”,认为校友就是母校的捐助者,这种认识有失偏颇。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如下两种认识:
1.捐赠文化是校友文化的组成部分
捐赠纯粹是个人感恩的外在表现形式,跨越国界。面对校友的捐赠,我们除了敬佩之外,更多的应该是反思,反思国内大学为什么很少受到校友的捐赠:很多大学往往出于功利性诉求,看重的只是校友捐款,经常组织一些校庆、聚会和捐赠等外在形式的校友活动,而学校并未真正考虑到校友的回忆感、归宿感。
因此,单纯功利性的校友聚会、捐赠仪式不能从根本上唤醒校友的校友意识,更谈不上校友文化,必须将捐赠建立在校友意识的基础之上,并建立相关的配套机制,假以时日逐步形成校友文化。当然,校友文化包含各个方面,包括校友活动、校友类群体、校友捐赠等,捐赠文化只是校友文化其中的一种。
2.校友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捐赠文化只是校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要逐渐培养校友的校友意识,渗透到校园文化的深层次结构,从而上升到校友文化,给在校学生以及校友以精神的力量,让校园文化承载校友文化的精神传统,并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这既是大学治校的重要理念,也是校友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
三、高校校友资源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联动性
国家创新指数是反映一个国家综合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的庞大并不意味着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大,创新能力不强无疑会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还不能称之为“创新型国家”,提升创新能力仍需长期持续努力。
要建立“创新型国家”,人是创新创业最关键的因素,必须形成培养人才、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其中,高校承担着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拥有多年以来形成的数量庞大、涉及社会各个行业的校友资源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
高校凭借广大的“校友资源”,应该在我国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中有所作为,尤其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历史背景下,这是时代赋予每个有志创业的中国人面临的新机遇。
四、高校校友资源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路径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在社会各行业成功的校友资源也更加丰富,要充分整合校友资源与创业教育之间的切入点,实现校友资源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一)培养广大学生的“校友意识”,合力开发校友资源
校友是高校宝贵的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培养“校友意识”是形成“校友文化”的前提,而校友文化又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要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必须把培育“校友意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首先,高校每年要在最后一学期将“校友意识”教育列为必修课,并保持连贯性,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毕业生校友意识教育计划,有组织、有重点推进“校友意识”教育活动。
其次,要实现校友信息管理的网络化。高校应切实做好校友资源数据库建设工作,确保校友网络信息资源的准确性,定期进行信息资源的补充与更新。同时,要打造一个各行业校友之间联系沟通平台,方便从事同一行业的校友之间的交流,整合校友资源的合力,充分提高校友资源的实际利用率。
再次,要加大对成功校友的宣传力度。利用校园的各种宣传媒体宣传报道成功校友事例,不搞攀龙附凤,注重实效,开设专门的校友资源平台,畅通校友会工作部门与校友之间的沟通渠道;定期邀请杰出校友回校座谈,也可以邀请某一领域杰出校友回校担任创新创业教育的导师,形成“学校—创新创业学生—校友”的良性互动机制。
(二)建立“校友意识”有效转化机制,形成“校友文化”
要建立“校友意识—校友文化”的有效转化机制,必须在培养学生“校友意识”的基础上,增强学生与校友的互动性,并由相关部门牵头形成一种机制,使高校校友工作形成一种常态化的管理机制,经过时间的沉淀,形成一种校友文化。高校校友文化的形成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至关重要,形成“校友文化”应当成为高校校友工作的精神皈依。
一所高校是否具有发达的校友文化,是判断这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在校友文化中,大学教育完全可以不必依赖政府资金,可以自行运转,从而摆脱商业和政治对教育的思想干扰。
(三)开设“校友创业者论坛”,形成示范效应
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校友资源优势,为在校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友创业者论坛”,利用广大校友提供的信息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聘请各行各业中杰出校友,为在校大学生现身说法,与校友企业结对互动,将校友企业作为在校大学生实习锻炼与就业的重要基地,以点带面,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互动,使在校大学生可以分享杰出校友在专业技术领域的创业思路,总结创业中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引领在校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构想。
发现和培育创意创新创业人才的新型教育平台,面向学生、校友、教师的团队提供创新创业相关服务和资源,并根据不同类型的创业团队,开展针对性活动,如创意活动、创新创业系列课程、在线课程、大学生创新力证书提升项目、创新工作坊、设计思维工作坊、新项目接待日、创业伙伴服务等咨询服务。
(四)开展以“校友+”为主题的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
主题教育活动是高校推出旨在提高广大在校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分别在不同年级分别举办的教育活动形式,高校可以选择在高年级举办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开展“校友+创业”、“校友+创新”等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以及把创新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的方法,给学生传授创业技能,采用成功案例给学生分享经验与知识,帮助在校大学生完成创新创业的各种规划,使在校大学生提前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准备。
[1]李芬,余海滨.基于校友资源开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文化学刊,2015(6).
[2]刘勇.引入校友资源,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J].教育时空,2015(2).
[3]郭长伟.校友资源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9).
[4]游生辉.基于校友资源整合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8).
G64
A
1673-0046(2016)3-004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