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创业就业中的思想引导策略研究
2016-02-13马光波李靖平营口理工学院辽宁营口115014
马光波,李靖平(营口理工学院,辽宁 营口 115014)
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创业就业中的思想引导策略研究
马光波,李靖平
(营口理工学院,辽宁 营口115014)
在世界经济体系中,中国是第二大经济体。目前,中国正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就要从大学生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将大学生的创业就业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教育规划当中,以思想引导行动,让大学生将自己的创业就业意愿有效落实,以便在社会人才竞争环境中以自己的创业就业精神立于不败之地。本论文针对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创业就业中的思想引导策略展开研究。
大学生;职业发展;就业;创业;思想引导
中国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就要关注高校大学生“就业梦”的实现。高校是支撑中国快速而稳定发展的人才“蓄水池”。高校的大学生要学有所用,才能够为中国的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而创业就业是目前需要直接面对并解决的实质性问题。面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就业中所存在的问题,中国高校陆续开设了创业就业指导课,对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依然存在着缺乏时效性的问题。为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高校就要在创业就业指导教育中注重思想引导,以使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有效落实。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
(一)新形势下就业创业环境分析
国家统计局发布有关2015年中国高校毕业生的统计数据显示,高校毕业生大约为749万人,比较201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近21.5万人。从当年的人才需要环境来看,农业、建筑、房地产业的人才需求量在大幅度缩减;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有了更高的质量要求;金融业、服务业的新增人才力量有限。职业岗位的用工能力有限,就业人群增大,使得社会就业压力增加。与此同时,还存在着用工短缺的现象,特别是社会上给大学生开辟了创业空间,而大学生依然持有传统的就业观念,导致大学生创业就业率低下。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高校教育虽然注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培养结构与社会人才需求不相符合,依然偏重于理论知识而导致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学历高而就业率低的现象。造成这种就业现象的重要因素,就在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没有跟上社会人才需求转变的形势。对于部分大学生而言,将读大学作为投资行为而期望毕业后能够获得回报,由此导致大学生就业难、企业招工难的结构性矛盾。从企业的用工情况来看,企业的用工量虽然有所降低,但是一些技能型岗位的人才需求量持续增加。大学生由于缺乏实际操作经验而无法满足企业人才质量要求,因此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而企业很难招到符合岗位标准的人才的现象。虽然一些机构响应国家号召启动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策略,但是大学生的创业就业率依然很低,没有实质性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三)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
根据中国2015年高校毕业生创业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平均创业率为2.94%,其中,本科高校毕业生创业率为2.10%,专科毕业生创业率和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创业率分别为2.95%和3.77%。专科和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创业率要大大高于本科高校毕业生。现行的大学生中,部分持有创业观念,但是多期望能够把握机会创业,而并不是就业失败而被迫创业。中国出台了农业优惠政策,大学生大量地涌入到农业创业空间,这就必然会使农民工面临就业压力。此外,在参与创业的大学生中,超过75%的大学生创业启动资金来源于家庭,而并非个人存款和融资。有限的资金价值创业能力不足,就必然导致创业失败几率很高。
(四)就业与创业的关系缺乏明晰度
在就业研究范畴中,创业属于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就业发挥着驱动作用。但是,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作用并没有发挥时效性,也没有实现促进就业的作用。中国倡导高校大学生创业的根本在于促进就业,且采用“纵向就业、横向创业”的方式,以创业策略解决中国目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但是,要能够真正意义地实现创业和就业的互动关系,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实现创业目标。
为了引导大学生创业,高校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建立创业项目,鼓励大学生参与。国家为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还从政策上给予各种优惠,包括贷款、税收、融资优惠等等,此外,也会从财政中拨出部分款项以扶持大学生创业。然而随着大学生对创业的深化认识,并越来越多地参与其中,财政负担就越来越重,同时创业资金被挪用问题也较为严重,导致大学生创业政策没有获得预期效果。
二、大学生创业就业思想引导对职业发展的重要影响
大学生即将毕业离校,就必然会面临创业就业问题。大学生需要持有正确的职业择业观,掌握正确的择业方法,才能够顺利就业。为了使大学生能够在创业就业中解决所面对的问题,高校就需要对大学生开展职业思想引导,让大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秉持着创新观念投入到创业就业中,并提高自我职业实践能力。目前大学生就业率低的主要原因就是自我定位不足,对职业没有产生认知,导致职业适应能力不够。从现行的社会人才需求形势角度出发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就业思想引导,将职业思想引导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与专业课程内容相融合,帮助大学生对职业深化了解,端正自己的职业思想和职业态度,并根据职业需要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以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成功率。
三、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就业思想引导没有以职业发展作为目标
创业就业思想引导就是通过思想引导的方式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但是,并没有给予职业发展足够的重视,更不会深入思考,而是在创业就业思想引导中注重服务的过程,没有以职业发展为目标展开职业教育。中国一些地区就业结构性矛盾现象日趋明显,如果在创业就业思想引导中缺乏现实性,大学生就不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认知,必然导致大学生职业素质不符合职业岗位的人才质量要求。
(二)创业就业思想引导缺乏多样性
虽然目前中国多数高校为提升大学生就业率而开展了创业就业思想引导工作,但是以毕业生为主要的引导对象,且创业就业思想引导内容多是以理论授课的形式为主。大学生对于职业岗位往往是通过授课内容发挥想象力进行判断,并不会对自身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以实质性地认识。在创业就业思想引导的实际操作中,职业思想引导内容多不会考虑学生的专业,而是注重技术性指导,多为指导学生如何应对应聘,如何成功通过面试,步入岗位后如何给领导以良好的印象,使得大学生将更多地注重人际关系的处理,而没有意识到专业技术的重要性。
(三)没有将创业就业思想引导与专业课程建立关联
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就业思想引导工作,多会注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培养。这种普适性的创业就业思想引导,使得大学生没有意识到就业是一种社会责任,需要通过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职业综合素质才能够承担这份责任,而是更多地考虑到如何成功步入职业岗位,使得大学生毕业离校后,即便应聘成功,进入到工作岗位也会无所适从。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校在创业就业思想引导中没有将引导内容与专业课程建立关联,使得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脱离了专业,大学生的专业优势没有得到发挥。
四、大学生创业就业思想引导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指导
大学生创业就业思想引导工作中,要注重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职业道德教育是基本要求。大学生进入到职业岗位中,良好的职业习惯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极为重要,也是基本要求。在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还要强化大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意识,让大学生能够正确面对个人在职业道路上的前途,认识到专业技术能力是支撑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并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充满信心,懂得关注专业领域中对人才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要求的变化,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量,完善自己的职业综合素质,以提高创业就业的成功几率。
(二)创业就业思想引导工作要形式多样
在创业就业思想引导工作中,要以学生职业发展内容为核心而开展起来。改变原有的以高校毕业生为创业就业思想引导对象的情况,将创业就业思想引导贯穿于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始终。学生初入高校,就要接受职业教育,这样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就要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专业的不同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使得大学生的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充分结合。就业政策是指导大学生创业就业思想的关键内容,要摒弃单纯的理论教育,通过创业就业专题讲座、职业岗位实地考察、组织大学生参与职业活动等等形式,让大学生从进入大学开始,就以职业岗位人才质量要求为标准塑造自己、完善自己,以获得更好的创业就业思想引导效果。
(三)优化职业发展环境以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素质
部分大学生虽然对创业就业具有强烈的愿望,但是往往存在执行力不够的现象。主要的原因在于高校职业发展环境还存在着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以为大学生的创业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性条件。将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落实到创业就业规划当中,并落实职业岗位实践操作培训,培养大学生对职业岗位各项工作的领悟力,才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此外,还要在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中,引导大学生将未来职业发展的视角扩宽,以使大学生多方面培养自己,让自己的创业就业范围更为宽泛,同时还会充分地解读国家就业政策,以在职业道路上选择正确的创业就业方向。
[1]郭亮.关于“人本导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7):85-87.
[2]李蓉,粟臻,刘智聪.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科技风,2014(1):200-201.
[3]宋森,李桂英,张赛.大学生“先创业,后就业”模式研究——以鲁东大学创业调查为切入点[J].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2013(1):21-25.
[4]刘岩,吴薇.《大学》中修身养性之道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启示[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2):76-77.
G64
A
1673-0046(2016)3-0038-02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编号:JG15EB157)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