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图书馆在传播与普及人文社科知识中的作用及策略

2016-02-13邓文池

图书馆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社科普及人文

邓文池

(湖南图书馆,湖南长沙410011)

公共图书馆在传播与普及人文社科知识中的作用及策略

邓文池

(湖南图书馆,湖南长沙410011)

公共图书馆在传播与普及人文社科知识中有着区位、资源、氛围、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但存在重要性认识不够、普及程度偏低、资源浪费严重、与群众需求脱节、专业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建议其应以政府为主导,依托国家各类大型文化工程,合理运用多种传播方法,综合利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切实加强评估成效等策略,实现常态化的人文社科知识的传播与普及工作,推动公共服务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

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社科普及;人文社科知识;传播

1 问题的提出及学界研究现状

现代技术和市场经济在孕育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冲击着传统的人文价值观念。加强社科知识传播,促进社科知识普及,提高作为“文明人”的人文社科素质,是当代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必然趋势。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曾明确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要求;2011年文化部和财政部启动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目标是按照公益性、基本型、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在全国创建一批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性、带动性、导向性、科学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项目,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经验、提供示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加明确具体地提出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

社科普及是利用各级社科类组织或普及载体,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向社会公众传播社会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活动。公共图书馆作为全民建设的公益性文化服务媒介和运行载体,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中坚力量,其价值存在是保存、传承人类文明,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传播人文社科知识的社科普及工作。在免费开放、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大环境下,人民群众的知识需求和文化满足度越来越高,对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和挑战。但是,学术界对社科普及的理论研究相对薄弱,主要集中在对社科普及的意义、价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方面,如徐治彬[1]通过对社科知识普及工作中的问题分析,提出“提高认识,强化素质,多出精品,完善机制”的对策;陈新华[2]对社会普及的概念、意义、原则提出了见解;张惠人[3]对科学普及的社会功能探讨给社科普及研究提供了借鉴;卢本立[4]也呼吁要加强对公众的人文社会科学普及的研究。综合来看,当前社科普及的理论研究还比较分散,对策性结论缺乏实践操作性,对社科普及的概念内涵、地位作用、方法途径以及与公共文化体系的相互关系等还缺乏理论系统的研究,造成社科普及工作运行机制运转不灵,并长期在摸索中曲折前行。对图书馆界如何开展社科普及工作,传播人文社科知识的理论研究更少,仅见于郭腊梅[5]在《晋图学刊》发表“科普教育是图书馆的重要使命”一文,其他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图书馆”等角度,提出打造高品质、高绩效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鲜有直接涉及社科普及问题。总体上看,关于社科普及的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实践,而且研究者主要是公共管理学者和各级文化行政管理者,研究的角度也多以宏观和政府职能展开,对如何利用好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传播人文社科知识,实现常态化的社科普及工作,仍有待进一步挖掘。

2 公共图书馆传播与普及人文社科知识的优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科技馆(站)、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场所应当发挥科普教育的作用”,明确了图书馆是进行科普宣传和开展科普活动的重要机构,说明图书馆有条件、有能力、有优势开展科普活动。

2.1 区位优势

公共图书馆一般建立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区域,其服务半径可以辐射周边更多有文化需求的群众。免费开放后,公共图书馆在平等的基础上对所有人提供服务,不论年龄、种族、性别、宗教、国籍、语言和社会地位,即对全民开放。显然,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极为广泛,涵盖全体社会成员,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舞台。另外,公共图书馆丰富而全面的知识与信息资源,可以满足各类群体的需要,为公众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提供平台,有利于群众终身教育和全面发展的实现。最后,公共图书馆正以网络的形式向社区延伸,一个以图书馆为中心的社区学习型平台逐渐成形,使得图书馆在整体服务范围上基本覆盖社会的各个角落。

2.2 资源优势

首先,公共图书馆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职能决定其拥有极为丰富的人文社科文献资源,人们把图书馆比作文献信息资源的集散地、文明的圣殿均缘于此。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得当前图书馆的信息收集更是扩展到整个网络。图书馆虚实结合的馆藏构成了较为完整的人文社会科学文献资源,为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知识背景读者的需求提供了稳定持续的人文社会科学文献资源保障。许多公共图书馆还结合本地区社会信息需求和馆藏特色,开发了大量独具特色的文献数据库或专题数据库。其次,资源建设的发展离不开公共财政的支持,长期、稳定的财政投入是图书馆开展文化服务的保障。就1995—2012年来看,我国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总额从65 829万元增长到2012年的934 890万元[6],持续增长的财政支持为图书馆传播和普及人文社科知识提供了充足的经费配比。再次,公共图书馆拥有现代化的技术设备与设施。近年来,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应用的力度逐步提升,完备的信息网络环境为公众的科普教育提供了快捷高效的平台。最后,公共图书馆具备一定的人才优势。公共图书馆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他们虽不是社科普及的专门队伍,但应该是最接近或最符合当前社科普及工作专业人员的标准和要求,能为大众的科学传播提供学习研究方法、途径上的指导和服务,使公众能方便、快捷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科学知识、信息资源。

2.3 氛围优势

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图书馆外部形态和氛围可以有效地影响公众的心情与态度,是吸引公众愿意到图书馆交流和获得所需要文献的直观因素。图书馆作为人类文化传播的中心,其人文精神已成为图书馆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图书馆人文环境中最外在的表现就是“物”的因素,即馆舍建筑。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图书馆建设在建筑中体现人文价值追求,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具体来说,在选址、建筑风格、造型、室内布局设计等方面最大限度满足公众的心理和生理需要,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从而调动公众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提高学习和研究效果。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中的人文意识不断加强,图书馆在文献保存和传递的基本原则、馆员的工作理念等方面无不体现人文追求,即体现以人为本、读者至上的价值取向。在知识传播与交流中,图书馆意在营造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人文环境。将所有馆藏、所有设施向社会公开,对所有读者一视同仁,实现无等级差别服务、无身份界限服务、无强制服务、无歧视服务的“四无”服务理念[7]。图书馆实行人性化管理,实现“书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营造出浓郁的人文气息,让公众真正感受到社会文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

2.4 服务优势

公共图书馆不仅提供听、读、看等方面的服务并开展各种形式的全民读书活动,也举办和参与科普活动,主动、针对性地向市民推介各种科普文献,注重推荐培养科学精神、理解科学的文献信息,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动员公众参与各种类型的读书、科技等活动,提高公众对科学的理解程度和知识的接受程度。图书馆在提供科普文献信息以外,还为公众提供咨询、学习和交流等方面的服务,便利公众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公共图书馆在面对公众进行大众科普教育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直接感受公众的素质和态度,对其平均受教育程度、年龄、理解力、价值观、信念、志向、情感、经验、兴趣等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在知识内容的选择上,能够充分注意传播知识内容的准确性和实用性,真正践行大众科学传播。

3 公共图书馆在传播与普及人文社科知识中存在的问题

公共图书馆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不少图书馆本身也是社科普及基地,一直都承担着文化传播和社科普及的重任。从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开展社科普及工作的总体情况来看,还存在重要性认识不够、普及程度偏低、资源浪费严重、与群众需求脱节、专业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

3.1 重要性认识不够

长期的思维定势错误地引导人们把人文社科知识作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辅助性”知识,相比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等显性、有形、高效的知识产出,人文社科知识具有的隐性、无形、潜在功效常常被忽视或轻视,造成人文社科知识在科学普及中处于畸形位置。公共图书馆虽然承担有传播人文社科知识的重任,但在如何传播、引导读者学习人文社科知识方面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时甚至盲目追求借阅量和活动人次,过分迎合读者浅阅读、休闲娱乐等目的,在社科类书籍的选购上失范,对如何通过文化服务更好传播人文社科知识缺乏深刻认识,社科普及工作流于形式。

3.2 普及程度偏低

一般来说,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半径有限,大多文化服务在场馆区域进行,在深入社区、乡村方面还远远不足。基层图书馆或文化站往往受制于经费、场地、设施、人员等因素,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大打折扣,比较偏远的基层甚至完全享受不到文化服务。相同服务半径内,主动或经常到图书馆的读者占区域人口总数的比例还很低。农民工、留守儿童、伤残人士等弱势群体仍然很难享受到公平、全面的文化服务。总体上的文化服务乏力,必然导致人文社科知识的传播途径受阻,社科普及程度偏低。

3.3 资源浪费严重

公共图书馆对传播与普及人文社科知识普遍没有明确的长期计划(以社科普及为直接目标),大多数图书馆主要通过日常的文化服务活动被动地从事着人文社科知识的传播,此种被动的传播方式不仅效果难以衡量,还会使图书馆文化资源不能充分利用而形成浪费;明确以传播人文社科知识为目标的普及活动多因形式需要或政策要求而开展,主要通过短期、集中的大型活动实现,临时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没有规划的前提下,也浪费严重。

3.4 与群众需求脱节

由此前关于图书馆传播人文社科知识的概况可知,图书馆在社科普及工作方面远远不足,从目前图书馆界的年鉴、总结或其他文字资料中很少有对群众需求进行过调研的表述。仅就短期、突击开展的活动而言,大多都是图书馆自己一手想象、策划、盲目完成的,完成效果不得而知,是否为人民群众需要的也值得商榷。推而广之,与群众需求脱节也是制约社科普及工作深入有效开展的瓶颈。

3.5 专业队伍建设滞后

公共图书馆在性质和职能上囊括了社科普及的任务。从某种程度上讲,图书馆的每名工作人员都有涉及传播人文社科知识的普及工作,但是没有专门从事社科普及的专业队伍。相比社科普及工作需要的理论素养和人文素质,图书馆工作人员更多扮演的是“兼职”的角色。专业队伍建设的滞后直接影响到社科普及工作的广度和深度,甚至会影响到社科普及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 公共图书馆传播与普及人文社科知识的有效对策

4.1 以政府为主导,探索常态化服务模式

社科普及工作要以政府为主导,在政策制定、法律保障、财政支持上给予更多支持。政策制定要宏观掌控社科普及事业的发展方向,综合运用社会资源和政府职能,实现自上而下的联动和各层级社科类组织的横向串联,形成较为立体的科普工作体系。具体地说,政策自上而下,主要面向各级政府组织,要以科学、长期的规划贯穿始终并予以监督,其完成执行情况可酌情纳入年度工作考核;各层级社科类组织是社科普及工作的主要组织者或参与者,重点涉及图书馆、文化馆、群众艺术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机构。在缺乏协调和统一的情况下,这些机构一般都是相对独立、互不干涉的,很难形成社科普及的合力,这就需要政府政策从横向上将各社科组织串联起来,通过相对集中的时间和力量开展社科普及工作,营造全民参与的整体社会效应。规范社科普及的法制建设是有效保障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2004年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曾明确指出“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立法工作”,这些都为社科普及工作指明了方向。

4.2 依托国家各类重大文化工程,加强与群众文化需求对接

文化工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自2002年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全国公共文化共享工程”以来,公共图书馆以此为依托,已初步搭建起全国性的公共文化共享平台。如:“农家书屋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等。这些已建成的各个“站”“点”和“屋”大多由各级公共图书馆负责具体实施、政府投入力度大、建点数量多且覆盖面广、设施设备配置较好,共同传播和普及人文社科知识,将整合的优秀文化信息资源或产品直接推送到每位有文化需求的用户手中。另外,各级图书馆要把握所在区域的综合特点,重点调研各区域人民群众所需所想,摸清该区域群众亟须的各类知识需求和所能接受的传播方式,有的放矢地开展人文社科知识的传播与普及工作。

4.3 重点把握社科普及工作的特性,合理运用多种传播方法

社科普及工作是需要让更多的民众了解、掌握基本的社科知识。图书馆需要在传播的内容、方法、技巧、原则等多方面下功夫。首先,人文社科知识传播的内容要遵循知识本身科学性的特点,将客观、准确、权威的内容呈现在用户面前,达到增长知识的目的。传播内容不容出现不规范、说法不一和混淆概念等现象,易误导民众,从而产生反面效果。其次,人文社科知识传播的内容应具备通俗性和趣味性,应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与民众日常的工作、生活相关联。如图书馆可选择图、文、音、视频等并茂的内容,采取传统方式、网络、移动终端等结合的模式,开展趣味性、互动性较强的服务活动。第三,人文社科知识传播应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图书馆在开展社科普及工作之前应有明确的目标并要求达到某种设定的效果,如可以对即将面对的社会群体进行年龄层次、教育程度、从事职业、地域分布等情况进行摸底,有针对性地选择群众关注的内容进行宣传和推广。第四,人文社科知识传播应充分利用品牌效应。品牌效应具有其他传播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和效果。各级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各自的文化品牌吸引更多民众接受知识普及。如湖南图书馆的“湘图讲堂”和“百姓课堂”早已为湖南众多民众熟知,湖南图书馆可依此拓展更多传播途径,并借助传播与普及人文社科知识的社会效果做大做强湘图品牌。此外,图书馆还可以深入挖掘地方特色,结合地方特色的人文社科知识宣传比宽泛的知识宣传更能引起民众的共鸣和参与。

4.4 综合利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

一般来讲,在人文社科知识传播与普及的初级阶段,图书馆主要利用书刊、讲座、培训、展览、活动、演出等传统的服务模式进行传播。以湖南图书馆为例,作为公益性人文社科知识宣传阵地,每年都举办大量的湖湘文化讲座、人文社科展览、职业技术培训和科普推广活动,较好地传播与普及了人文社科知识,弘扬了科学思想,传授了学习方法,受到人民群众的好评。但是,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民众希望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获取知识。网络、移动终端、广播电视等符合时代特征的传播媒介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传统单一的服务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民众的需求,采用传统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式传播和普及人文社科知识已逐渐成为社会共识。据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8],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80.9%的使用率。这表示,各项网络应用已深刻地改变网民生活,网民生活正全面“网络化”。因此,公共图书馆应综合利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强化实体图书馆在区域内的传播阵地作用,以更优质的服务、更丰富的知识、更温馨的环境担负着普及人文社科知识的重任,基本实现服务半径内社会民众的需求。同时,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有线电视网、卫星网络等先进的技术手段,整合各类优秀的文化信息资源、人文社科知识和网络信息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智能聚合,为公众量身打造求知学习、文化休闲、获取社科知识、分享交流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最终形成实体与虚拟共存的全民的公共文化空间。

4.5 通过传播成效的评估,适时调整相关服务模式和方法

人文社科知识传播和普及服务活动能真正起作用,必须对服务活动进行评估。评估不同于随意性的工作总结,而应有一套整体的评估框架。评估的对象可以是专家学者、服务活动的参加者、服务活动的组织者和服务者、媒体记者等。评估项目主要包括对内容的评估、对服务形式的评估、对社会影响的评估、对服务组织的评估等,既要有定性的描述指标,也要有定量的统计分析,尤其要重视用户的反馈。评估方式可以采用现场观察、问卷调查、电话抽样调查、网络调查和专家访谈等多种方式[9]。如对活动的评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对于活动内容,可以设置活动内容是否具有深度和广度、是否与民众的工作与生活相关联、民众是否感兴趣、民众是否容易接受等指标;对于活动形式,可以设置活动形式是否单一、是否能吸引民众的关注、是否适合不同的人群、是否是公众偏好的形式等指标;对于社会影响,可以设置媒体报道的数量、转载的数量、报道的深度、媒体大小类别等指标;对于活动的组织,可以设置交通、设施和时间的便利程度、现场布局的合理程度、服务人员的态度等指标。只有将评估引入人文社科知识传播和普及服务活动中,才能真实反映服务的实施效果,评价服务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同时,服务活动的评估也能起到良性循环的作用,通过评估可以发现活动的不足之处,对以后的服务活动起到借鉴和指导作用。

[1]徐治彬.社科知识普及工作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学术探索,2007(6):120-123.

[2]陈兴华.关于社会科学普及问题的理性思考[J].北京社会科学,2006(5):107-110.

[3]张慧人.试论科学普及的社会功能[J].科学学研究,2001,1 9(3):34-37.

[4]卢本立.论加强对公众的人文社会科学普及[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5,25(1):47-50.

[5]郭腊梅.科普教育是图书馆的重要使命[J].晋图学刊,2005 (3):58-60.

[6]中国图书馆学会.国家图书馆.2013年中国图书馆年鉴[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458.

[7]刘建英.论图书馆人文环境建设[J].现代情报,2006(3):44-49.

[8]CNNIC.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4-10-27].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 2014/201407/t20140721_47439.htm.

[9]张志敏,郑念.大型科普活动效果评估框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24):48-51.

(编发:王丽)

The Role and Strategy of Public Libraries to Spread and Popularize Knowled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DENG Wen-chi
(Hunan Library,Changsha 410011,China)

Public libraries spread and popularize knowled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with the advantages of location,resources,environment,service and other aspects of knowledge,but still exist some problems:know the importance is not enough,the popularity is low;resources waste seriously,and disconnect the masses demand, professional team construction lagging and so on.Suggested that the public library should take strategies(government-led,relying on all kinds of national large-scale cultural projects;reasonable use of various communication methods;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technology;strengthen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to achieve the norm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knowledge spread and popularization,and promoting public service and the mass culture needs effective docking.

public library;public cultural service;soci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knowled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communication

G251.5

G251.5

A

2095-5197(2016)05-0067-05

邓文池(1986-),男,馆员,硕士,研究方向:图书馆史及图书馆事业。

2016-07-15

猜你喜欢

社科普及人文
社科成果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天文知识普及
引导发展 推广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