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进展

2016-02-13俞明雅

关键词:教学模式模型课堂教学

俞明雅,范 蔚

我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进展

俞明雅,范 蔚

近年来,翻转课堂作为国际教育界的新热点引发了国内研究与实践的热潮。国内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从介绍引进国外经验发展到本土化探索的阶段,并在模型构建与实证检验两个方面深入展开。本土化的模型构建主要通过对国外已有模型的完善和基于理论的理想化建模这两条路径来实现。基于此,后续研究需要加强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支持系统的探讨,并进一步优化实证研究的相关设计。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模型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翻转课堂作为国际教育界的新热点备受关注。其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了重新规划,进而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1]这场起源于美国的“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是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顺应教育信息化浪潮的一次教学变革。因其与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现实土壤相契合,从而引发了国内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热潮。就现有文献而言,国内的翻转课堂研究始于2012年,近两年相关研究的文献量呈几何级增长,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翻转课堂的本质、内涵、理论基础、教学模式、支持服务系统、具体教学策略等。这其中,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不仅成为翻转课堂理论研究的重点,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翻转课堂实践运用的可行性和绩效性。基于此,本研究拟对近几年来,国内学界有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方面的研究做回顾性分析,为翻转课堂的后续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国内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扫描

通过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发现国内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国外典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介绍

在研究的初始阶段,国内学者通过对国外翻转课堂成功案例的介绍,分析了几种典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2][3]

1.Robert Talbert的课前、课中结构模型

Robert Talbert模型的特点是翻转课堂的实施环节清晰明了,即课前通过观看视频进行基本概念的学习,并完成针对性的练习;课上,教师针对学生的课前学习进行测评,并解决学生课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知识的内化。但是该模型的适用范围偏向于理科类的操作性课程,对文科类课程存在一定的局限。

2.Jackie Gerstein的四步教学模型

Jackie Gerstein的模型主要包括概念探究、意义建构、体验式参与、演示与应用四个环节。首先,让学生通过实验、游戏、共同体项目等参与式活动融入已有经验;其次,通过视频观看、在线交流等方式在课下先自主进行概念探究。在概念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完成测试、撰写反思型博客等方式进行意义建构;最后,以个性化、有创意的方式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这一模型的主要特点是提供了很多基于体验式学习周期和麦克卡锡的自然学习模式的学习活动。

3.Ramsey Musallam的探索—翻转—应用模式

Ramsey Musallam的模式是以Robert Karplus的Explore-Explain-Apply模式和Think-Ask-Understand学习方法为基础,并结合引导式探究理论、同侪互助教学方式(PI)、即时教学(JITT)所构建的。“探索”(Explore)环节主要采用引导式探究的教学方法,包括任务、活动和结论三部分;“翻转”(Flip)环节就是学生在家使用教学视频的即时教学,其中学生提交的视频反馈直接影响后续的课堂效果;“应用”(Apply)环节是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完成概念测试、材料延伸和评估。由于Musallam是高中化学教师,该教学模型主要针对化学学科,对其它学科的适用性有待验证。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本土化构建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国内研究者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型主要通过以下两种路径:

1.对国外典型教学模型的进一步完善

国外典型的教学模型是基于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教育情境所构建的,不可能完全适应中国的教育场阈。鉴于此,通过对国外教学模型的完善,使其更加契合中国的教育教学实践,不失为本土化探索的一种有益尝试。目前,国内学界通过这一路径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研究者主要有张金磊、王红、曾贞等。

与Robert Talbert的结构模型相比,张金磊等人构建的模型更加强调信息技术和活动学习的重要性,也更加强调课堂上学生个性化与协作化学习环境的创建。[1]在张金磊等人所构建的模型中,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是如何在个性化、协作化的学习环境中通过课堂活动的设计实现知识内化的最大化。

与Robert Talbert的结构模型相比,王红等人所构建的教学模型,其最大的特点是加入了家长这一因素,突出了家长的监督参与作用,这一点有利于实现“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互动。[4]根据已有研究可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尤其是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控力是制约翻转课堂实施的一大因素。王红等人构建的这一模型从外部控制的角度为提高翻转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控力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曾贞根据Dave Saltman的观点构建了“反转”教学模型。[5]基于该模型的翻转教学有三个关键步骤:首先是在观看视频之前的学习——讨论并提出问题;其次是观看视频时的学习——根据问题寻找答案;最后是应用并解决问题的学习——深入问题进行探究。该模型强调教学视频只是学生课下学习的资源,其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才是翻转课堂的核心。

2.基于相关理论的理想化建模

与第一条路径不同,理想化建模这一路径下的模型构建并不以某一个教学模型为特定的原型,而是根据翻转课堂的理念和内涵,结合相关理论,构建一种理想化的模型。

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这种路径下所构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其背后的侧重点仍然有所差异,但大致呈现出四条发展线索。

线索一:融合基础理论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型。有研究针对已有翻转课堂模型中过于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相对忽略教师教学活动的情况,将翻转课堂的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思想、布鲁姆的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分类理论进行深度融合,构建了太极环式的翻转课堂模型。[3]有研究则根据翻转课堂渐进式知识内化的特质和翻转课堂的构成要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设计了系统化的教学模型。[6]此外,还有研究从方法论的层面,以基于设计的研究范式为指导,构建了适合实验教学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7]

线索二:融合其他教学模式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型。这类教学模型的构建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与翻转课堂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几乎也都是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融合是信息化环境中,两种新型教学模式的进一步融合;二是力图通过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融合,弥补原有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比如,有研究将翻转课堂与项目式教学相融合,构建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模型。[8]有学者基于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重讲授、轻实践”、多媒体式满堂灌、师生缺乏互动等不足,将混合式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相融合,设计了包含教师在线模块、教师课堂模块、学生在线模块、学生课堂模块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9];亦有研究基于教学中存在的师生互动缺乏的问题,将参与式教学与翻转课堂相融合,设计了基于翻转课堂的参与式教学流程[10];还有学者针对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课前、课中、课后活动的设计和衔接,构建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11]

线索三:侧重于支持服务系统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是翻转课堂的一大特点,也是翻转课堂实施所面临的一大挑战。现有研究中有的是基于校内信息技术工具(电子白板、交互白板等)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型[12];有的基于校外资源(云端资源、QQ群、网络平台等)构建教学模型[13][14][15][16];还有研究则是基于个人学习平台(电子书包、电子课本等)构建模型。[17]

线索四:基于非信息化环境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翻转课堂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现有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大多都强调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但是对中国的中小学校而言,一方面,我国广大地区的中小学无法提供支持翻转课堂的信息技术;另一方面,视频教学、网络平台对尚未成年的中小学生来说,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基于此,有研究提出了非信息化环境中的翻转课堂变式模型。该模型与传统的翻转课堂的最大区别就是用纸质材料代替课前的视频教学。纸质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学生需要自主学习的核心问题、概念和术语,并附有适当的重点知识讲解。[18]当绝大多数研究者将关注点投注在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时候,该模型从另一个角度,即用其他媒介代替电子媒介,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也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三)国内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教学模式最终都要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只有在实践应用中才可以检验这种模式是否适用、是否有效以及如何优化。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国内翻转课堂的应用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就应用翻转课堂的具体学段而言,高校多于中小学。这与翻转课堂在美国中小学的广泛运用有所不同。其次,就翻转课堂应用的具体科目而言,包含了理论类课程、实验类课程、技能型课程等多种类型,但总体而言,理工类课程多于文科课程、操作性课程多于理论性课程。再次,就翻转课堂的实证效果而言,大多数研究表明翻转课堂对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有提升作用,学生对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的认可度也较高。但是在学业成绩方面,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部分研究结果表明,翻转课堂对学习成绩的提升没有显著作用[19][20],翻转课堂对中等生的成绩提升作用优于差生和优生。[21][22]

三、结论与反思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近年来,国内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从引进、介绍国外经验,到进入到本土化的探索阶段,在模型构建和实践应用层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翻转课堂引入国内的时间毕竟还比较短,学界对其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研究相对欠缺。理论基础是构建教学模式的支撑,也是影响教学模式合理性、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国内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往往侧重技术层面的模型构建,对其背后的理论基础缺少理性的探讨,出现了“模式先行、理论滞后”的现象。理论基础研究的薄弱也从一个层面反映出我们对翻转课堂的实质和内涵的解读还有待深化。

第二,实证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有待加强。

一方面,实验研究的内在效度需要加强。虽然教学实验只是一种准实验,但仍然需要运用科学方法、遵循学术规范。以实验周期为例,现有教学实验的周期最长的不超过一学期(三个月),最短的只有几周,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我们无法论证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到底是因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还是因为对视频、网络平台等新事物的好奇效应①有研究表明,短期的视频教学,因为新事物效应,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产生明显的教学效果,但是长期的视频教学,学生会失去新鲜感,教学效果明显下降。,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实验结果的信度。另一方面,问卷调查的严谨性有待提升。现有研究的问卷设计、样本抽样等都显随意和主观。大部分研究缺少对所用问卷的信效度的检验,且样本的选择也往往是基于便利性原则,这可能也是导致实证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之一。

第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支持系统研究可以继续深入。一方面,研究需要考虑我国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所面临的技术层面的困境,探讨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层级学校、不同教学需要的信息支持系统。另一方面,加强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教师培训、家长监督等方面的研究。现有研究过于侧重在技术层面探讨信息化环境的创建,这一研究取向可能会导致翻转课堂研究陷入信息技术的泥潭。鉴于此,如何发挥教师对翻转课堂的主导作用,如何强化家长的监督参与作用,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控力等,这些非技术因素不仅是保证翻转课堂实施效果的关键,也是后续研究中值得关注的一个向度。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2]宋艳玲,孟昭鹏,闫雅娟.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兼及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 2014(1).

[3]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

[4]王红,赵蔚,孙立会,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设计——基于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8).

[5]曾贞.反转教学的特征、实践及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 2012(7).

[6]赵兴龙.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

[7]黄琰,蒋玲,黄磊.翻转课堂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4).

[8]宋朝霞,俞启定.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1).

[9]张其亮,王爱春.基于“翻转课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4).

[10]叶冬连,万昆,曾婷,等.基于翻转课堂的参与式教学模式师生互动效果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

[11]刘锐,王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和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4(5).

[12]陈洁,钱玲.交互式电子白板在中小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中小学电教,2012(11).

[13]曾明星,周清平,蔡国民,等.软件开发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2).

[14]张新明,何文涛,李振云.基于QQ群+Tablet PC的翻转课堂[J].电化教育研究,2013(8).

[15]张新明,何文涛.支持翻转课堂的网络教学系统模型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8).

[16]吴忠良,赵磊.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14(4).

[17]沈书生,刘强,谢同祥.一种基于电子书包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

[18]陈加敏,朱承慧.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式实践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4(11).

[19]卢强.翻转课堂的冷思考:实证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3(8).

[20]潘炳超.“翻转课堂”对大学教学效果影响的准实验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

[21]马秀麟,赵国庆,邬彤.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1).

[22]陈怡,赵呈领.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责任编辑:况 琳]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in China

YU Mingya,FAN Wei

In recent years,as a new hot spot in th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field the flipped classroom has led to the upsurge of domestic research and practice.The research on the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in China is from 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experie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ization,and further research is carried out in the two aspects of the model construction and empirical test.The localization of the model construction is mainly based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xisting models of foreign countries and the theory of the ideal model.Based on this,the follow-up study needs to strengthen the study of theoretical basis and the support system of the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and further optimize the design of empirical research.

flipped classroom;teaching mode;teaching model

G42

A

1009-7228(2016)04-0017-04

10.16826/j.cnki.1009-7228.2016.04.004

2016-07-20

俞明雅,西南大学(重庆400715)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范蔚,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教学模式模型课堂教学
适用于BDS-3 PPP的随机模型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重要模型『一线三等角』
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模型小览(二)
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的两法则和三模型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