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高等教育的跨界与融合

2016-02-13黄庆兰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学科交叉高等教育跨界

黄庆兰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武汉430065)



浅议高等教育的跨界与融合

黄庆兰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武汉430065)

[摘要]跨界与融合是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跨学科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共生效应”是构建学术共同体的基础和支柱,跨学科教学与研究的“协同融合”取决于各领域的特色与限度。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科交叉;跨界;融合

对教育影响的根本源于社会转型。当前,现代社会已发展到极致状态,一场综合取向的高等教育课程改革正在世界各国以不同形式、不同范围掀起,知识观也由分化转向综合。21世纪,人类社会以知识和信息为依托的新时代已经到来,而持续变革是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在中国的高等教育界,也在大力倡导和推动具有综合性质的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这是科学和人文发展的必然要求。21世纪的大学教育,学生从中获得的不应该只是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应该是正确价值标准的培养和各方面修养的提高。

一、高校知识体系的演进,应从学科本位到知识整合

大学教育应该为“自由教育”而设,应该通过“普遍知识”前提下的“自由知识”的掌握,来培养学生的“理性”,从而使受教育者兼获“德性”与“智慧”,以唤起和发展人的多种才能。作为施教者,我们应该把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与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记忆力得到提高,理解力有所锻炼,判断力得以提升,道德情感得以升华。作为大学,我们不能限制受教育者感兴趣的知识领域,“相互联系的不同知识王国最终是相互补充的,故对知识必须采取一种交叉学科的态度。”

大学教育过程不能仅限于获取知识,仅仅只为职业生活做准备,它应该被理解为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为了获得一种意义深远的‘自由’,从而以致‘转化为全人’(the wholeman)。”作为教育,我们必须围绕“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大知识支柱来重新组织。

人类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遇到如此严重的一系列问题,而当今呈现出的世界性问题具有普遍性、整体性、复杂性、深刻性和严重性的特征。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从整体的角度去考虑,更需要多种学科和多种技术协同攻关,加以解决。作为学校教育,应多一些综合化和跨学科教育。这种改造后的“新式教育”,是培养“全人”目标教育的回归。将求解重大的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作为教育目的,跨越多种专业领域,进而使学生在科学与人文、专业与通识、基础与应用、知识与人格等方面取得平衡与和谐发展。

概而言之,随着“后专业时代”的到来,科学的历史不应只是学科建立和增生的历史,同时也应该是科学的边界被打破、一个学科的问题侵入另一个学科、概念流通、混合的学科形成的历史。最后,它还是不同的学科聚合或黏合形成复合体的历史,即是相互间的、多项聚合的、跨越的、学科性的历史。

二、高校应成为走向社会的“服务站”、引领社会的“瞭望塔”

伴随着新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大学日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大学的“象牙塔”形象开始被淡化,“知识工厂”和社会“服务站”的形象日渐清晰。大学的功能已不在于“随波逐流”,而在于“逆流而上”。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Derek Bok)认为,“与世隔绝的大学的生存,或许只能是以牺牲专业教育质量、运用性研究、社会性批评和专家建议为代价”。“服务社会”应成为现代大学的责任之一,大学应与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合作。大学要走出“象牙塔”,必须参与经济和社会的各种活动,打破学界和社会之间的隔离,使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用知识为社会提供最佳的服务,从而影响社会发展、服务社会生活。

同时,随着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也不能只是单纯的社会服务机构,而应该是引领社会应对全球化挑战的“瞭望塔”。进入21世纪后,现代大学作为“才智之都”,必须向外看和着眼于现代社会,它不能是远离人群的。现代大学应具有一种独特的、能够不断自我更新的潜力,虽不再是“象牙塔”,却仍是社会上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有能力去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

三、高校人才培养,应从“专业教育”迈向“跨学科教育”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均是认识客观物质世界的,而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复杂性要求两者必须紧密联系起来。学科的孤立划分与客观世界本身各部分彼此紧密联系又相互矛盾。当人们认识到物质世界已经从连续链条发展到系统、网络和规律之时,科学由分化转向综合,交叉就日益成为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校的通识教育应该是专业教育的补充与纠正,是专业教育的延伸与深化,是灵魂与统帅,二者的关系并非是对立的。通识教育应该对过分狭窄的专业教育进行相应的“改造”。当我们把专业教育置于更大的背景中时,课程从深度向广度推进,“专业化”在跨学科的广度中得以调适其自身。

什么是复合型人才、通才之“本”?有研究表明,“应是有大学科观念,了解当代交叉学科和跨学科发展规律,并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去,不受传统学科界限限制,创造性地发展自己和事业的人”。判断复合型人才的关键,主要是看其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和跨学科创新能力的大小。马克思认为,对“全人”理想的一个威胁来自于社会分工所导致的人的异化。高等教育应该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大学培养的人,应该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个方面的专门人才。自由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而个性发展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

现代科技的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突发、复杂问题的出现,使得现代社会对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基于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正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已成为国际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作为21世纪的高校毕业生,不仅需要知识更加丰富,而且要更能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并能应用跨学科的多种原理解决复杂的难题,能与他人一起有效工作,能持之以恒地学习如何获取新知。

信息技术中的电子学习工具可以支持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教学对话”是推进教学相长、师生交流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调查发现:科学发展有赖于知识体系自身的更新和新领域的创造,在充满变化和革新的时代,生活日益成为一种“跨学科”的体验。21世纪是一个学习型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其工作的鲜明特点是知识的集中性,尤其需要“便携式”的综合性知识。

四、高校跨学科教育的基本路径,应注重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大学不仅要反思“教什么”和“如何教”,还要鼓励学生发展跨学科的、多角度的思维,为解决未来各种复杂的问题做好准备。作为课程组织者的教师,有意识地实行跳跃式的知识传授,让学生完成知识的“串连”和“贯通”,比在课堂上系统地介绍现有的知识更能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自学能力。这就要求从根本上确立师生间的主体关系,注重知识增长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建构性,从而使课堂变成师生体验生命意义的场所,成为知识探求的场所。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实现教学内容体系由“刚性”向“弹性”的转变。我们应该除了给予学生本专业的纵深延展,还需在跨专业方面进行交叉拓展。跨学科教学面临着学科“融合”的挑战,它是一种开放的态度和预期。面向知识社会的教学,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挑战,身为教师,应具备开展调查研究、在网络和团队中工作以及追求可持续的专业学习的能力。

总之,我们必须正视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理清知识演进的脉络体系,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的种种“不适应”,努力去思考、研究、探索全新的“科学——教育——改革”的一体化设计,培养具有跨学科视野、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以应对整个人类发展和全球化变化的挑战。

笔者认为,以问题为先导的知识整合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应该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要义。开展通识教育,迈向“跨学科大学”,基于学科交叉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应该是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落脚点。以“问题逻辑”进行的“课程”改造,变知识“隔离”为知识“整合”,化“单学科知识传递”为“多学科知识建构”,实现了课程体系在整体性和灵活性、开放性的统一。“为独创性而教”“为研究性而学”的跨学科教学设计,不仅面临着团队教学的“融合”挑战,也展示出协同培养的“整合”魅力。

21世纪,是科学与学科“统合”的世纪。跨学科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是一种“共生关系”,两者构成了一个互相依存、协同发展的共同体。研究和实践日渐证实:现代大学必须向跨学科的方向转变,跨学科是对学科的超越而非否定。它既是现代社会转型发展对知识结构转型的内在要求,也是知识生产方式和大学模式创新的变革力量。如何在现有环境条件下努力持续地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摸式的改革进程,在机遇与挑战、条件和限度中寻找新的“妥协点”,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但可以肯定:跨界与融合是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王晨.从普遍知识到高深学问——大学观念的知识论逻辑及其变迁[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5).

[2]Jaspers K. The Idea of the University[M]. London∶Peter Owen,1965∶64- 65.

[3](法)S·拉塞克,G·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马胜利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4.

[4](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M].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98.

[5]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徐少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83.

[6]李旭.钱伟长的教育观[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5.

[7]刘仲林.现代交叉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2.

[8]李佳敏.跨界与融合——基于学科交叉的大学人才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9]周伟业.为何需要跨越学科的界限——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取向刍议[J].美与时代(下),2013(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0046(2016)4- 0163- 02

猜你喜欢

学科交叉高等教育跨界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跨界设计
跨界通平台
新形式下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建设探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大学科技社团关于学科交叉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