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资源型城市城企协同发展研究及启示
2016-02-13张侃侃郭文炯
张侃侃,郭文炯
(太原师范学院 城镇与区域发展研究所, 山西 晋中 030619)
国内资源型城市城企协同发展研究及启示
张侃侃,郭文炯
(太原师范学院城镇与区域发展研究所,山西晋中030619)
[摘要]资源型城市的城企关系研究是资源型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近年来备受学术界关注。以资源型城市演化规律为基础,梳理和评价以往的研究成果,分别对国内外关于资源型城市城企协同发展的研究背景、方法、不同阶段的侧重点进行了评价。从产业协同、空间协同和社会服务协同三方面阐述了城企协同的主要理论,揭示其一般性规律。最后,从理论研究和实际中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就亟待深化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城企协同;资源型城市;机制与模式
我国绝大多数的资源型城市都是依托资源基地形成和兴起的,其对耗竭性资源具有高度依赖性,由此形成了“资源依赖型”的社会经济结构,这种结构极易使资源型城市发生“矿竭城衰”的危机。由于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程度在前期取决于资源的开发,在后期则取决于其他产业的发展和向综合型城市的过渡,因此其呈现出不稳定的特征。同样,资源型企业因资源而兴,在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生命周期的特征。现今资源型城市在普遍经历了高强度、高速度的开发阶段之后,相当一部分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与资源枯竭矛盾凸显,必须寻求新的发展途径。
我国现存大量专业工矿城市,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按照苏联经验建立的“一厂一市”模式。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些城市有着深刻的烙印。改革开放以来,有的大企业在城市化过程中对所在城市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支撑所在城市的整体经济,甚至可以影响所在城市发展等多个方面,“单一大企业主导的城市”在资源型区域较为常见[1]。企业对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拉动效应、溢出效应和联动效应,[2]因此,资源型城市往往对企业依赖性更强,城市兴衰与企业关联性更强。
伴随着资源型城市发展危机的出现,从政府层面到资源型企业都试图探索转型与发展的理论、途径与模式,对应的策略也开始成为经济学、地理学、规划学、管理学等领域学者的讨论热点。因此,城企转型、协同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普遍关注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文主要关注资源型城市中城市与企业在产业、空间及社会服务协同等方面的关系、作用机制、模式及协同性措施。
一、城企的产业协同
在城企产业结构融合的研究中,已有文献多是对矿业城市的论述,这与资源型城市的内涵是紧密相关的。刘洁(2011)以“单一大企业主导型城市”为研究对象,认为在资源型城市中,一般存在一个主导性的大型企业,该城市的主导产业部门是该企业所有的产业部门,该企业的经济贡献率占该城市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高达30%~50%,该企业从业人员占该城市从业人员的比重一般也在30%以上,[3]这种观点可以视为城企产业之间的联系,即企业的产业结构决定了所在城市的产业结构,在资源型城市中表现尤为显著。鲍文(2011)通过对成渝经济区的分析,认为产业的聚集是经济集中的前提,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增长与空间集中化、产业结构转变紧密相连,[4]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
根据资源型城市的定义,其主导产业最初都是围绕资源而生的,往往产业结构呈现初级化、重型化、单一化特征。当资源匮乏导致经济衰退后,应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减轻或避免经济效益低下、适应市场能力差的弊端。在国家宏观政策发生变化的背景下,樊杰(1993)指出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5]。张复明(2002)指出:资源地区产业结构通过代谢机制进行产业改造、产业延伸产业置换等方式可促进企业转型嬗变。[6]李军堂(2000)通过对一些矿业城市的产业结构演变过程的研究,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是矿业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且对应的产业结构升级是时序性的,升级的条件是本过程各产业的充分开发,最终实现产业发展的跃迁。[7]在对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持续发展研究中,佟继英(2015)提出此类城市发展关键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8]
在产业方面的协同,公认的做法是在产业链的延伸和扩展方面进行尝试。张永国和宗科(2006)以煤矿型城市为对象,提出要依据产业链的原理,规划好产业链上各个层次企业的规模和数量,形成一个以煤炭企业为中心兼顾其他的辐射型产业结构体系,为将来矿产资源企业衰退时城市的经济持续发展创造条件[9]。同时,要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发展一些与矿产资源企业关系不密切或无关的企业,在尽可能保持原有支柱产业不要快速下滑的前提下,选择那些市场前景好、技术先进、产业关联度大、具有动态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群体,实现产业的转型。穆东(2002)提出围绕矿企的矿业城市产业链辐射模式[10],构建了以矿产资源企业为中心的产业体系,除了上下游企业外,还可以带动金融行业、房地产业、社区建设、公共交通、保险、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使得矿业城市依托矿业企业在生产、生活各行业建立配套产业,非基本职能与基本职能共同提升。
对于城企产业协同发展的不同层面,周健奇(2007)对鲁尔区和鲁尔集团的城企统筹发展的历程和模式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在鲁尔集团转型的历程中,城企合作与统一的转型路径十分明晰,鲁尔集团积极参与鲁尔区的结构调整,而鲁尔区大力扶持鲁尔集团的转型,二者以市矿统筹发展为合作统一的根本出发点。其协同发展模式在宏观层面是政府提供保障和引导,在中观层面是区域(城市)提供支持和规划,在微观层面是企业积极参与。最终,鲁尔区依靠交通、土地等区域优势,大力扶持新兴产业,形成包括软件业、旅游业、物流业、机械制造业等众多优势产业[11],在市场竞争中,避免了单一产业带来的风险,它对中国的资源型地区的城企协同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
二、城企的空间协同
城市为工业提供空间载体,因此,实现工业区位与城镇区位的空间融合是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的前提。在计划经济时期,资源型企业大多为国有,是按照国家层面的计划进行生产组织的,对周边地区的带动、辐射作用极为有限。景普秋、张复明(2005)通过对山西省资源型地区的研究,认为国内各地区普遍存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偏差现象,在资源型地区的偏差尤为严重,主要是工业布局与城镇分布的偏离,单一的嵌入式资源开发模式以及生产、社会组织方式与城市化的偏离导致的水平与结构偏差和质量、速度、效率偏差。[12]
进入市场经济时期,城市规模扩大,未来中心城市大企业逐渐向外围地区扩散。樊杰等(2009)以此为基础对洛阳市城镇体系空间组织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心城市大企业的布局指向是城镇体系演化的核心因素,出于企业配套(集聚)的目的,大型工业城市的配套企业布局呈现在距中心城市10公里距离之内的卫星城市布局的特点,使得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市的职能都有所强化。[13]张诚、杨宝(2010)通过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城市化的发展轨迹,提出东北工业区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趋势,通过国家层面的重点项目推动、政策引导,区内城市的空间组合将由“单一”转向“群体”状态。[14]金钟范(2010)对跨国公司企业母子联系进行了研究,认为包括道路、信息设备等基础设施以及信息网络和各种经济要素的企业网络构成了经济活动的格局,促进了母子企业所在城市之间的要素交流,进而形成城市网络。[15]
对于中心大城市而言,朱玉明(2001)认为产业结构调整是空间结构演进的直接动力,可能会引起城镇组织体系在空间分布格局上的巨大变化。[16]鲍文(2011)对成渝经济区研究时,根据现代产业经济在空间上的推移时序和区域城市化进程,判断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居于主导时中心城市是经济空间集中化的核心。[4]在大多数资源型城市中,其主导产业恰为第二产业,故随着企业进一步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城市的空间结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王磊(2001)研究了在更大的背景下产业在不同时期呈现的特点:前工业化时期以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所在的城市为团块城市;工业化前期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城市形态为星状;工业化中后期,生产方式变为资本密集型,对应的城市形态为向心状城镇体系;后工业化时期的城市以技术密集型的第三产业为主导,形成了城市连绵带,这四个过程反映出产业结构调整的扩散作用导致产业在市域范围的重新分布。[17]
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来看,根据极差地租理论,各类用地布局按产业的不同呈现出明显的区位特征,大型工业区被划在远离城市中心的外围区域。即使是重工业城市,也把企业与市区之间隔开一定的距离,保持相对的功能独立,但是随着城市的扩展,市区与企业之间的空间距离越来越近,便形成了企业与所依托的城市之间对空间的竞争,而解决的途径一般是企业搬迁或企业转型。企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其所需区位的变化,最终引致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还有一种情况在我国较为普遍,即“单位制”社区的存在,使得资源型城市中典型的单位大院对城市空间肌理造成分割,形成有别于周边区域的城市空间形态,存在空间聚集效益差、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恶化等空间发展问题,而且受自然资源和产业发展状况的影响较为显著。[18]这些问题也成为资源型城市基于产业转型的空间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象。
三、城企的社会服务协同
我国的资源型城市(特别是无依托资源型)多是资源型国有企业建立起来的,城企关系具有“一城一企、政企合一、企业办社会”这三个特点。[19]从大的环境来看,企业办社会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很多国有企业本着“大而全”、“小而全”的建企原则,“政企不分”和“企社合一”,过多地承担了政府和社会的职能,企业不仅要生产经营,还要把相当一部分的精力和财力用在社会事务上,导致一些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社会职能包袱沉重,进而产生人力资源成本过高、经营效益低下、企业经营目的不明等方面的问题。面对债务、冗员、社会负担三大沉重包袱,国家、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改制改革转型也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统观国有企业现存的社会职能大致包括:医院(主要是地方国企)、幼儿园、职工住房、职校技校、居民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社区物业管理、社区居民生养病亡管理、企业专业消防等等。这类“企业办社会”的社会职能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应当由社会承担的职能和义务,如教育、社区服务、社保等职能;另一方面是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服务的职能。张国康(2003)认为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是利用有限的资产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包括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企业是社会服务的享受者而不是社会服务的提供者,要使国有企业真正回归企业的本质属性,还必须继续全面、长久地开展社会职能分离工作,[20]使企业真正成为承担生产产品首要职责的经济主体,把其他职能分离出来。
孙环志(2008)系统研究了国有存续企业的社会职能分离,认为社会职能分离有三种类型:按程度可以分为一次性分离和渐进式分离;按所有权的变化分为价值分离和经营分离;按职能主体的不同又可分为承担式分离和不承担式分离。分离的方式主要由客观经济利益和决策者主观偏好所决定,具体路径有政府途径、企业经营性分离途径以及市场分离途径三类。[21]
但是,在倡导社会职能社会化的背景下,不能忽略的是企业还需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随着政府与企业的关系逐渐深化,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更直接关系到政府工作目标的实现。按照城企关系的类型,资源型城市社会服务协同模式有:(1)矿区型城企协同,即依靠规划统一行动,具体应对生产性企业进行统一规划、对生活服务企业及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建设,使二者协同发展。[9](2)新城型城企协同,即企业由大城市向周边小城镇或卫星镇转移,形成综合职能。[22](3)城镇体系下的城企协同,即在服务效率最大化的城镇体系模式下,县城为配套企业集中提供较高水平的公共基础设施和生产性、生活性服务。[13](4)社区重建,即将企业剥离出的社会职能交由社区居委会承接。
四、启示与展望
对资源型城市的理解上,国内学者集中于“资源”的不可持续性上,国外学者更强调单一的资源经济在经济活动中的风险,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可持续性。在研究资源型城市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方面,国外多用“依附理论”、“剥夺理论”等进行阐述,对于资源型贸易区域之间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关系研究较为充分;国内的研究则多集中在“矿衰城竭”,以及具体的经济运行机制研究这一层面。
实践中,在产业协同方面,并非所有的企业均可通过产业链延伸或多样化转型而持续发展,特别是一些边远的资源型城镇转型发展难度更大。在空间协同方面,外部空间协同所需的城市基础社会支持、不同地域之间的行政阻隔,并非仅靠市场机制就可以解决,更需要建立完善的政府管理体系,协调城企之间的责任关系。在社会服务方面,受传统依赖心理的局限,企业家缺乏魄力与社会服务意识,政府又难以支付大量公共资金,使得一些企业社区反而成为社会服务的空白地带。
当前,在广大的资源型地区特别是矿区,其生活条件、生态环境都与真正的城镇化生活相距甚远,而现阶段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更加注重质的提升。因此,多方位实现矿城融合、产城融合也是提升城镇化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值得学术界和城市管理者关注。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由于资源型城市缘矿而建造成一城多镇型、多城镇组合发展型、相对集中型的空间格局,所以实施不同的发展模式应围绕城企产业、空间及社会服务的关系,创造出适合于不同类型城企关系的协同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鲍寿柏,胡兆量,焦华富,等.专业性工矿城市发展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胡汉祥,杨海芬,王红敏.大型企业集团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及启示——基于对保定天威集团的研究[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3]刘洁.“单一大企业主导型”城市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1.
[4]鲍文.成渝经济区产业发展与城市化空间协调布局战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20).
[5]樊杰.我国煤炭城市产业结构转换问题研究[J].地理学报,1993(5).
[6]张复明.资源型经济转型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2(81).
[7]李军堂.矿区可持续发展动态分析与适应性对策[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00.
[8]佟继英.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以唐山市为例[J].经济研究参考,2015(40).
[9]张永国,宗科.煤炭企业协同发展研究[J].矿山机械,2006(11).
[10]穆东,戴仁竹,任一鑫.矿业城市与矿业企业协同发展探讨[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2(5).
[11]周健奇.鲁尔区与鲁尔集团市矿统筹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煤炭经济研究,2007(9).
[12]景普秋,张复明.资源型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偏差与整合——以山西省为例[J].人文地理,2005(6).
[13]樊杰,王宏远,陶岸君,等.工业企业区位与城镇体系布局的空间耦合分析——洛阳市大型工业企业区位选择因素的案例剖析[J].地理学报,2009(2).
[14]张诚,杨宝.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区城市化空间结构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0(4).
[15]金钟范.基于企业母子联系的中国跨国城市网络结构——以中韩城市之间联系为例[J].地理研究,2010(9).
[16]朱玉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结构演变关联研究——以济南市为例[J].人文地理,2001(1).
[17]王磊.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以武汉市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2001(3).
[18]孙明,秦鑫,代路滨.基于资源枯竭理论的黑龙江煤炭城镇空间发展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1(8).
[19]陈亚光,钱勇.中国资源型企业与城市的协同演化[J].工业技术经济,2006(1).
[20]张国康.论国有企业社会职能剥离[J].经济师,2003(1).
[21]孙环志.国有存续企业社会职能分离途径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22]张娜.推动新城建设“产城融合”[J].浙江经济,2012(11).
【责任编辑冯自变】
[收稿日期]2016-03-26
[作者简介]张侃侃(1983-),女,山西太原人,太原师范学院城镇与区域发展研究所讲师,博士。 郭文炯(1965-),男,山西汾阳人,太原师范学院城镇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煤炭资源型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空间协调布局研究》(11BJY049)
[文章编号]1672-2035(2016)04-0052-04[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es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Resource-based Cities and Enterprises
ZHANG Kan-kan, GUO Wen-jiong
(InstituteofUrbanandDistrictDevelopment,TaiyuanNormalUniversity,Jinzhong030619,China)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ource-based cities and enterprises is a major issue in resource-based region development, which receives much attention from academic field in recent years. Taking the evolution law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as the basis, this article sorts out and evaluate former research findings on research background, method, stages and focuses. Then it elaborates the main theory of city and 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industry coordination, space coordination and social service cooperation. Finally,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opinions on the issue which need to be deepen urgently.
Key words:city and enterprise coordination; resource-based city; mechanism and patter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煤炭资源型地区大型工矿企业区位选择对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影响——以山西省为例》(41501143)
【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