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往理论引导下的职业院校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2016-02-13余梅英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适应能力职业院校体育

余梅英

(福建工业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2)



交往理论引导下的职业院校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余梅英

(福建工业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2)

社会适应能力是学生体现自身价值、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职业院校学生在毕业后因周边环境与氛围的转变,会对其心理与行为造成不适应的影响,这就需要学生要具有心理调节与行为规范的能力,因此,加强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不仅必要,而且必须.基于此,在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引导下,阐述职业院校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作用,探讨相关的培养对策,对于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确保其综合素质能力的有效提升,具有重要的社会实用价值.

交往理论;职业院校体育教学;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途径

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是教育工作特别是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战略目标和重要任务.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一身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进行素质教育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核心目标,其目的就在于为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有效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造福社会,为推动社会的发展做出自身应有贡献提供保障.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体系中,社会适应能力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学生体现自身价值、实现自我发展的必要条件.所谓社会适应能力是指社会个体为了获取理想的生存条件,或尽快地适应自身所扮演的全新角色而在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为上做出的各种适应性调整与改变的能力.具体包括生活自理能力、社会生存能力、社交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自我规范与自我约束能力等[1].《纲要》对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也提出了相应的目标,即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体育道德、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良好行为习惯,以及主动关心、积极参加社区体育事务等相关能力的培养.基于此,为了有效贯彻《纲要》的指示精神,基于交往理论的引导,对职业院校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进行全面分析与探讨,旨在于为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社会职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

1 交往理论的内涵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交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行为方式,所谓交往是人类所特有的生存与活动方式,是社会个体间建立某种关系、形成相互关联的重要环节.交往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涵盖了物质、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精神等各个领域.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于交往这一重要社会行为的认知程度愈加深入,并逐渐发展整合成为完善的理论——交往理论.当前,交往理论主要包括:以马克思为代表的“交往理论”、以雅斯贝尔斯为代表的“交往理论”,以及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符号互动论”.根据研究的需要,本文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内涵进行重点的阐述.

马克思“交往理论”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导向,从哲学的视角对“交往”这一人类重要行为方式的社会作用进行了全面而精辟的总结:首先,交往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其次,交往是变革与改善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第三,交往是继承与发展科学文化的重要途径.对于交往,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做出了如下阐述:“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只有通过交往,“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2]由此可以看出,交往的实质是社会个体对周边的人和环境不断适应并谋求不断发展的过程.纵观人的生存与发展,“交往→适应→发展”是其必然的行为经历,在这个渐进式的发展进程中,交往是开启适应能力培养的先决条件,适应能力则是社会个体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基础.由于社会实践活动是职业院校学生体现自身社会价值的主要途径,因此,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就成为职业院校教育重要的发展取向.而基于交往理论引导下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更具规范性与实效性,这对于学生未来的自我全面发展,会产生极其重要的促进与保障作用.

2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我国正致力于全面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单一技能型人才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就成为我国职业院校教育发展的核心取向.社会适应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自身社会价值体现,以及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3].体育教学是职业院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因此,通过体育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无论是对于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化发展,还是对于学生个体的未来发展而言,都凸显出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有助于学生对社会的适应与融入,增加其社会交往的广度

职业院校学生在毕业后将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对于社会的适应程度就成为影响其实现自我全面发展和体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因素.适应是社会个体对不断变换的周边环境或人际关系而做出的自身调整,以及充分融入的过程,既是一种心理的接纳,也是行为方式的对接,需要具备较强的心理调节与行为调整的能力[4].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普及的社会大背景下,职业院校体育教学在发展取向与培养目标上已实现了全面的变革,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核心的价值取向已逐步建立、发展与完善.尤其是在全民健身运动的促进下,实现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化发展已成为主流趋势.诸多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的群众性体育运动项目被引入到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例如种类繁多的健身操、当今社会较为流行的羽毛球、足球等等.其核心目的就在于通过对学生社会化体育运动技能的培养,来确保其在未来的社会体育实践活动中不仅能够尽快适应,而且能够充分融入.由此可见,伴随着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价值取向的调整,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已得到普遍的重视[5].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社会形势、社会氛围,以及社会行为方式的理解与适应,同时,通过社会化体育教学所培养的体育运动实践能力,对于拓展其社会交往范围,增进其交往程度,会产生极其重要的促进与保障作用.

2.2 有助于学生实现对周边环境的适应,提高自身的社会生存能力

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讲,校园与社会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存在环境.其中,校园环境是学生实现对文化知识的汲取,以及自身素质能力体系的构建的必要条件;而社会环境则是学生体现自身价值,实现自我发展的实践场所.当学生告别校园步入社会时,势必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产生心理的不适或行为取向的迷茫.这就需要学生能够运用自身的适应能力做出合理的调节,适应能力相对较高的学生往往会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调整,来缩短适应时间,提高适应程度;而适应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大多会表现出观望、徘徊、迷茫甚至困顿.由此可见,强化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伴随着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社会化发展目标的确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促进其终身体育思想的生成已成为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核心内容,其实质在于提高学生对于社会体育的理解、认知与掌握能力,进而为其未来参与社会体育实践活动,打下坚实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新形势下的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是一个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是实现职业院校学生从体育技能体系构建向着体育实践体系运用而转变的重要推进器.而职业院校的学生通过这种全新价值取向的体育教学的培养,对于体育的理解程度、认知水平、行为方式都会随之而发生转变,其周边的体育运动环境与氛围也会发生重要的改变[6].因此,通过体育教学来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能够确保学生对于周边环境的适应,使之在社会体育事件活动中立足、融入与发展.这种体现在心理与行为上的全面适应与融合,对于提高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会产生重要的促进与保障作用.

2.3 有助于学生建立健全心理防御机制,提高其社会交往的技巧与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一种有助于心理调节的重要素质,当学生在身处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或面对挫折与压力时,往往会产生焦虑、迷茫,以及困顿等心理矛盾,这对于其正确发展取向的确立,以及自身行为规范的保持,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心理的调节能够有效地规避上述的心理问题.由此可见,从心理学层面来讲,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的完善,是学生建立健全心理防御机制的重要保障.S·弗洛伊德在其精神分析学中指出:心理防御机制是社会个体在面对环境变化或生存条件改变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然的心理反应,能够有效防止或消除社会个体因外界条件的影响而形成的超出社会规范的本能冲动,促使“自我”和现实达成彼此间的协调,以及相互间的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其自身所具备的社会交往能力与技巧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社会的融入程度[7].因此,在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通过对体育教学所具备的心理完善功能的有效发挥,来引导与促使学生建立健全心理防范机制,用以确保学生在步入社会后能够充分地保持平常心态,进而确保其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能够完善技巧、提升能力,这对于学生未来的自我发展与自身价值的体现,具有极其重要的实用价值.

3 交往理论视域下的职业院校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途径

3.1 构建互动式教学环境,为增进教学行为主体间的交往创造有利条件

马克思交往理论认为:交往是开启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模式的先决条件.基于此,在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首要环节在于为学生创建良好的交往环境.互动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来促进教学双方的平等交流与探讨,用以达成不同观点与认知的碰撞与交融,实现对教师与学生主动性和探索性的激发与调动,进而确保教学效果全面提高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两大行为主体,课堂是彼此间进行交往的主要场所,因此,课堂环境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交往的实际效果.相对于职业院校体育教学而言,为实现师生与生生之间的良性交往,构建良好的课堂环境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互动式教学最为显著的特征在于通过构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以及相互平等的师生关系,来实现彼此间的情感与信息的交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开展互动式教学,营造出平等、互助的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用以确保学生在互动的教学环境中,增进与教师以及同学间的交往,这对于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8].

3.2 开展交往式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提高自主交往意识

交往是社会成员间沟通、交流以及建立相关关系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个体参与社会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开启职业院校学生自主交往意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是促进学生自愿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建立良性交往圈,为其未来的自我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保障.因此,为了实现在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培养,强化对学生自主交往意识的激发与唤醒具有极其重要的实用价值.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对交往情境的创设与提供,以便于为学生自主交往意识的培养创造条件.情境教学是一种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实景还原来为学生创设真实情境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通过有效的手段将学生导入情境当中,通过体验、感悟来增进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知.因此,在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为了全面激发学生的自主交往意识,开展交往式情境教学不失是一种彰显实效性的创新途径.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应注重对交往环节的融入,诸如创设团队交流、合作学习、分组教学等教学情境,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交往氛围,激发其自主交往意识的全面生成与发展.

3.3 注重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在确保学生常态化交往的基础上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伴随着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作用与价值愈加凸显,构建职业院校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相对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而言,组织与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更有助于拓展学生的交往范围,增进其交往程度.交往理论认为,交往在变革与改善社会关系方面具有极其突出的社会功效.而相对于职业院校学生而言,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拓展其交往对象的规模,增进其交往的深度与广度.这就要求职业院校不仅要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到体育教学体系当中,使之成为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要建立起完善的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保障体系,以便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参与条件.在具体的组织与开展过程中,要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机顺延,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相互贯穿与融合.具体的实施手段可以采取组建职业院校学生的体育社团或俱乐部,来开展组织化、规范化、规模化,以及常态化的课外体育活动.以确保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能够实现良好的自主交往,进而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

4 结语

马克思交往理论蕴含着深邃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对于激发社会个体的自主交往意识,规范其交往行为,促进其交往能力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在促进素质教育深入普及,推动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在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运用马克思交往理论来指导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培养的实际效果,同时,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提高,推动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1]胡涤花.对当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几点分析与思考[J].科技信息,2008(19).

[2]姜爱华.马克思交往理论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3]周利兵.对交往理论的一种全新解读[J].现代商贸工业,2008(1).

[4]王秀阁,等.大学生人际交往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周晓剑.浅谈体育教学对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J].教师,2010(8).

[6]蔡丽萍,杜欣.体育运动对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

[7]肖丽琴.体育运动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J].体育学刊,2007(3).

[8]丁斌,马驰.职业院校体育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成因分析及措施[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

(责任编辑:王前)

Based on the Interaction Theory Guided the Vocational College Sports Teaching to the Students'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Training

YU Mei-ying

(Fujianindustrialschool,Fuzhou,Fujian350002,China)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is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o reflect their own value, realize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Because of change of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nd atmosphere,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fter graduation will be a certain influence on thei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which requires students to has the ability of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nd behavior norms.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is not only necessary, but also must be.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s communication theory, the vocational college sports teaching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discusses the cultivation of the related countermeasures. It is helpful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ensure the effective promo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is important for society.

Communication theory; Vocational college and universities sports teaching; Students'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Training way

2016-06-15

余梅英,女,福建莆田人,高级讲师(副教授).

G807

A

1008-7974(2016)05-0127-04

10.13877/j.cnki.cn22-1284.2016.10.038

猜你喜欢

适应能力职业院校体育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沙漠里的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