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启迪下的大学生心理保健方式探微
2016-02-13万勇华
万勇华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1620)
道家思想启迪下的大学生心理保健方式探微
万勇华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1620)
由于主客观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现在不少大学生出现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而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心理保健因素,对于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恢复他们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道家思想;大学生;心理保健
当代大学生作为整体文化素质较高的青年群体,由于处在特定的心理发展过渡期,加之社会错误思想的冲击、应试观念的误导、家庭教育的偏差、学校心理教育的缺失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导致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在生活、学习、交往、情感和就业诸多方面出现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在现实中,因为心理问题而休学、退学、自杀甚至违法犯罪的大学生比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引起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如何做好大学生的心理调适工作,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道家思想,以其广博精深的内容和玄妙莫测的境界著称于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和性格。林语堂先生指出:“道家学说给中国人的心灵一条安全的退路,……是用来慰藉中国人受伤的心灵的止痛药膏。”[1]南怀瑾先生则将道家比作“药店”,认为人们一旦生病、失去精神寄托,非找上门去不可。[2]道家思想之所以成为人们的精神良药,是因为它从根本上“体现出了一种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一种从本源性的形而上高度为人生寻求安身立命之所的努力执着”。[3]如果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目光加以审视,可以发现道家思想中确实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心理保健因素,比如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守柔处弱,以柔克刚;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去除偏执,宠辱不惊;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少私寡欲,知足常乐等。千百年来,它不仅为处于封建专制压迫下的古代中国人提供着受用不尽的心灵甘泉,而且对那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当代大学生也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有助于他们消除心理困扰、化解心理压力,进而恢复心理平衡、保持心理健康。
一、自我意识方面
自我意识作为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指人们对自身以及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一种认识和评价,具体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关于这一点,道家创始人老子作了初步的探讨。《老子·33章》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在老子看来,个体存在于世,既要“知人”、“胜人”,又要“自知”、“自胜”。如果说了解他人、战胜他人算得上机智、有力,那么认识自己、克服自己则称得上高明、刚强。两相比较,老子觉得“自知”、“自胜”比“知人”、“胜人”更为可贵,也更加难以做到。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是“自见”(自我表扬)、“自是”(自以为是)、“自伐”(自我夸耀)、“自矜”(自我矜持)。对于这些不“自知”、不“自胜”的行径,老子毫不留情地批评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24章》)自我表扬的,反而不能自明;自以为是的,反而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反而不能见功;自我矜持的,反而不能长久。老子真心赞赏的是“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认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22章》)在老子看来,上述几点绝非凡夫俗子所能企及,唯有得道圣人才能臻此境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老子·72章》)
老子的上述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启迪作用。当代大学生在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心理的不成熟和外部环境的负面影响,容易出现一些偏差,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自我认识上的高估与低估,二是自我体验上的自负与自卑,三是自我控制上的逆反与顺从。这些偏差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大学生们积极地调适自我,不断地完善自我,从而形成健全的自我意识。首先,要全面地认识自我,客观地评价自我。既要了解自己身高、体重、形态、相貌等生理方面的状况,也要把握自己需要、动机、兴趣、性格、气质、能力等个性方面的特质;既能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能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既不自高自大、目空一切,也不自轻自贱、否定自我。可以说,全面、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乃是个体培养良好自我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就大学生这个群体而言,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自我认识和评价,包括与他人相比较、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借助活动成果和自我反省等。其次,要积极地悦纳自我,充分地展示自我。即是要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持认可、肯定的态度,并以这样的真面目来展示于人。这是健全自我意识的重要环节。要想做到这一点,大学生们必须把握三点:一是懂得“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敢于承认自身的缺点,坦然接受那些难以改进的不足(比如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等);二是谨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名言,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够取得不逊于别人的成绩;三是积极参加校园活动,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逐步提高自我满意度。再次,要努力完善自我,不断超越自我。这是形成健全自我意识的根本途径。为了更好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大学生们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确定合理的理想自我。理想自我作为现实自我的奋斗目标,对于个体的成长成才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当代大学生应当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身的实际,设计合理的自我奋斗目标,并将长远的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具体可行的近期目标,进而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逐步地加以实现;二是注意扬长补短。充分发扬自身的优点,尽力克服自己的缺点(比如不良的习惯等)。对于身高、相貌方面的先天不足,则可通过内在的修养加以弥补。
二、情绪方面
情绪作为人的内心体验,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主观需要之间的满足与否的关系。它不仅直接影响着个体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状况,还间接表征着个体的身心健康水平。作为先期时代的重要典籍,《老子》书中并没有出现“情”字,而在《庄子》书中则频繁出现。在庄子看来,人的情绪是由外界事物引发的:“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至乐》)“富贵寿善”和“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作为世间珍贵、美好的东西,乃是世人汲汲以求的对象。一旦获得,人们就会觉得非常快乐;反之则会显得苦恼、忧惧。庄子指出,这种囿于外物的情绪反应会产生消极的后果。《庚桑楚》云:“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刻意》篇也在相近的意义上说:“悲乐者,德之邪也;喜怒者,道之过也;好恶者,德之失也。”喜、怒、好、恶、悲、乐作为人的具体情感,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在偏离道德、牵累德性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庄子进而强调:“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在肴》)“大喜”、“大怒”表明的是人的情绪反应过于强烈、失去节度,以致造成体内阴阳之气失衡,最终损害人的身心健康。正是目睹情感的消极影响,所以庄子呼吁人们务必摆脱情感的制约,做到“心不忧乐”(《刻意》)、“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田子方》)。作为自由人格象征的“真人”,其言行已经达到不受世俗情感支配的地步:“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大宗师》)“不知说(悦)生,不知恶死”表明在生死等人生的根本问题上,已超越了好恶之情。在《德充符》中,庄子还明确提出了“无情”说:“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这里,庄子区分了世俗的好恶之情与本真的自然之情。他坚决反对前者,而积极倡导后者。这样,他的“无情”主张并非完全消除人的情感,而是力图在摆脱世俗之情的基础上把握心灵深处的自然真情。在《渔父》篇中,庄子探讨了何谓真情:“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此处,“强哭”、“强怒”、“强亲”意指矫揉造作的伪情,而“真悲”、“真怒”、“真亲”则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前者因为缺乏精诚,所以“不能动人”;后者则是充满精诚,因而显得弥足珍贵。对于后者,庄子主张“尽情”、“达情”,要求充分、畅达地予以展现,所谓“致命尽情”(《天地》)、“达于情而遂于命也”(《天运》)表达的即是此意。
诚然,庄子关于情绪的某些论述,因为有悖人之常情一再招致诟病,但是其中仍然包含着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思想元素。由于处在心理发展趋于成熟而又没有完全成熟的过渡期,当代大学生在情绪上表现出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波动性。他们内心世界经常跌宕起伏,摇摆不定,时而激情四射,时而平静如水;二是强烈性。大学生在情绪表现上缺乏节度,高兴起来就手舞足蹈,得意忘形;悲伤起来则垂头丧气,心灰意冷;三是冲动性。大学生由于年轻气盛,缺乏自制力,一旦受到外界刺激,容易感情用事,以致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学会管理情绪、争做自我情绪的主人,不仅是维护身心健康的需要,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保障。一般说来,大学生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调控自己的情绪:一是合理宣泄法。它是指在适宜的场合,采用恰当的方式,排解不良的情绪。比如大声喊叫、痛哭一场、放声歌唱、尽情倾诉等。当然,宣泄并不等于放纵感情,肆意妄为,而是必须把握分寸,做到适可而止,确保既不影响他人,又不伤害自己。二是注意转移法。它是指将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的境域转移到其它情境中去,从而恢复心态的平和。比如说暂时离开令人伤心的地方,到室外走一走、玩一玩;或者参加一些感兴趣的有益活动,比如打球、下棋、看电影、听音乐等。在这当中,听音乐对大学生的情绪影响尤为明显。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大学生心情烦躁、焦虑时,聆听旋律优美、节奏轻缓的音乐,可以变得心平气和;而当他们心情抑郁、消沉时,欣赏节奏欢快、雄壮有力的音乐,则会觉得情绪高涨。总之,大学生应当通过多种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努力做到情绪反应合乎节度,情绪表现自然率真。
三、人际交往方面
人际交往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过程中,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理与行为的互动。在道家看来,人存在于世,总是难以避免与他人共处,所谓“有人之形,故群于人”(《庄子·德充符》)表明的即是此意。而在共处或“群于人”的过程中,则不能不发生彼此之间的交往。由于每个交往者都力图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所以人际间的纷争与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为了消除这种状况,道家提出了许多独特的方法:1、守柔处弱。老子从人类和草木的生存现象中,揭示出凡是坚强的东西都属于死亡的一类,凡是柔弱的东西则属于生存的一类:“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76章》)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坚强的东西已经失去了生机,而柔弱的东西则充满了生机。正是这种内在生命力的差异,使得“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43章》)这就好比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老子·65章》)由此,老子得出结论:“柔弱胜刚强”。(《老子·36章》)他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必须守柔处弱,保持低调,懂得谦让。2、为而不争。老子针对世人“争归于利,不可止也”(《庄子·马蹄》)的做法,提出了“为而不争”的思想。他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81章》)所谓“为而不争”就是尽其所能帮助别人,而不与人争名夺利。这就好比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8章》)。当然,老子所说的“不争”并非“与世无争”、绝对放弃,而是避免激烈纷争、缓解人际紧张。在老子看来,只有坚持“不争”的交往原则,才能不招致别人的怨恨:“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8章》)只有超越世俗的利益纷争,才能更好地争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22章》)这就如同“天之道”一样,“不争而善胜”(《老子·73章》)。3、上德若谷。老子非常推崇山谷和江海,因为前者(山谷)具有幽深旷达、包容万物的胸怀:“旷兮其若谷”(《老子·15章》),而后者(江海)则以其谦卑处下、海纳百川的气度,成为百谷汇聚之地:“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百谷王。”(《老子·66章》)有鉴于此,老子引导人们在交往中应当效法山谷和江海,做到胸襟宽广、豁达大度,从而成为具有“上德”之人。正是基于“上德若谷”(《老子·41章》)的交往原则,老子主张在待人接物时应当坚持“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老子·49章》)不管别人是否善良、诚信,我都始终如一地善待他、信任他。4、君子之交淡如水。在《山木》篇中,庄子通过林回弃璧负子的故事,提出了超越功利的交往思想:“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或曰:‘为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这里,庄子揭示了两种相反的交往理念:一种是以利益为结合的基础(“以利合”),另外一种是以天性为联系的纽带(“以天属”)。前者乃是小人信奉的交往原则,后者则是君子遵循的交往法则。小人之间的交往表面看来甘甜如酒,一到危急时刻(“迫穷祸患害”)就会相互背弃、断绝关系。而君子之间的交往表面看来平淡如水,但是关键时刻却会相互收留、亲密无间。显而易见,庄子赞赏的是君子之间超功利的“淡如水”的交往方式。总而言之,道家提出上述交往方法的目的乃是为了建立和睦共处、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所谓“与人和者,谓之人乐”(《庄子·天道》)就是这种愿望的直接表达。
虽然道家提出的人际交往思想因为有悖世俗的观点而经常被人误解,以致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但是其中仍然不乏积极的因素值得当代大学生借鉴。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叠加效应,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既有认知方面的偏差,也有情感方面的障碍,还有能力方面的欠缺。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生活与学习,而且还在逐渐侵蚀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大学生们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交往中的问题:一是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譬如主动与人打招呼、尽快记住别人的名字、面带微笑、真诚地赞美对方等。大学生们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这些技巧,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交往效果;二是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包括辨析社会环境的能力、洞察别人心理的能力、发挥语言功效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交往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社交经验的积累。因此,当代大学生应当积极地进行人际交往,自觉地总结社交经验;三是把握人际交往的原则,比如平等、尊重、诚信、宽容、谦让、互助等。如果说平等、尊重是和谐交往的前提,诚信、宽容是和谐交往的保证,那么谦让、互助则是和谐交往的必然要求。在这当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宽容、谦让的原则也是道家极力提倡的,不仅早已化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正在融入现代人(包括大学生)的生活实践。
四、体育运动方面
体育运动作为一项专门的竞技活动,只是近代意义上的事情。然而,作为一种社会的分工方式则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关于这一点,先秦时期的道家人物庄子作了初步的探讨,他说:“水行不避蛟龙者,渔夫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庄子·秋水》)。这里的渔夫、猎夫作为古代社会分工形成的两种职业,他们的劳动实践构成了近代体育项目的最早来源。进而,庄子生动地记述了古代的一些运动项目,比如导引、剑术、御术、游泳、射箭等。在这当中,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导引。《庄子·刻意》篇云:“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此处“导引”,李颐注云:“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可见,“导引”包括“导气”和“引体”两个方面。如果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之类的呼吸活动属于“导气”方面,那么“熊经鸟申”之类的肢体活动则意指“引体”方面。合而言之,“导引”就是呼吸活动与肢体活动相结合的健身运动,其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养形”)。庄子不仅提出了动以养形的思想,而且还要求把握运动的规律,处理好运动与静止(休息)的关系。所谓“其居也渊而静,其动也悬而天”(《在有》)、“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其动也天,其静也地”(《天道》),即是强调运动时要如天体般运转,静止时要似大地般沉寂。在此基础上,庄子又指出个体运动必须遵循适度的原则,从而避免身体过于劳累:“观动静之变,适受与之度,……谨修而身,慎守其真,还以物与人,则无所累矣。”(《渔父》)
虽然庄子提出的体育运动思想比较零散、不成体系,而且这些思想还是融汇于他的政治、社会、生活思想当中,但是其中仍然包含着一些值得当代大学生借鉴的合理因素。当代大学生拥有充沛的精力和丰富的课余时间来参加体育运动。通过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且还能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具体说来,这种心理效应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完善自我意识。在运动的过程中,大学生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既看到自身的优点和长处,又了解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还能发掘自己某方面的天赋和潜能,从而对自己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二是有助于调节情绪状态。通过体育运动,大学生们可以宣泄不良的情绪,恢复良好的心境。相关的研究资料表明[4],以有氧代谢为标准的中距离和长距离慢速跑、变速跑,能够缓解紧张与不安情绪,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三是有助于磨练意志品质。大学生在运动时,不仅要克服气候条件、运动难度等方面的客观困难,还要战胜身体疲劳、心理胆怯等方面的主观困难。在此过程中,他们可以培养自己坚强、勇敢的意志品质。为了达到上述效果,大学生们必须根据自身的生理特点、身体状况和课余时间,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保持合理的运动负荷。
五、旅游方面
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现代产业,是缘于当代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和物质文化极大丰富的结果。但作为一种个别的文化行为,则在古代历史上就早已存在。[5]早在两千多年前,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就成为中国旅游的积极倡导者和力行者。虽然作为道家创始人的老子并没有具体言及如何进行游历活动,但是从他所说的“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老子·20章》)的言语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他渴望游览春天美景的热切心情。相比较而言,作为先秦道家集大成者的庄子则对漫游自然界情有独钟,经常徜徉于山水之间。他抱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庄子·天下》)的态度,钓于濮水(《庄子·秋水》)、行于山中(《庄子·山木》)、游于濠梁之上(《庄子·秋水》)、游于雕陵之樊(《庄子·山木》),足迹遍及山川树林乃至齐、魏、楚诸国。无论庄子走到哪里,都要热情赞美那里的自然美景。在《知北游》中,他情不自禁地说:“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这里的快乐充分显示出庄子热爱自然、情系山野的精神倾向。在庄子看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人只有“观于天地”(同上)、“与物为春”(《庄子·德充符》),才能把握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进而获得心旷神怡的大美享受。庄子还指出大自然的山川树木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大林丘山之善于人也,亦神者不胜。”(《庄子·外物》)森林和山丘之所以适宜于人,是因为人们长期置身于喧嚣的尘世,汲汲以求世俗的名利,以致逐渐疏离了自然界,慢慢失去了本真之性。然而,就其内心来看,人们还是渴望回归自然,亲近自然。一旦人们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就可以暂时卸下虚伪的社会面具,除去沉重的心灵枷锁,尽情欣赏美丽的风景,充分展现率真的天性。此时,人的精神会特别得放松,心情也格外得舒畅(“神者不胜”)。
老庄道家的旅游思想和行动对于当代大学生具有积极的启迪作用。尽管当代大学生在物质条件上非常优厚,但是日常活动范围仍然主要局限于课堂、食堂、宿舍之间。这种“三点一线”式的呆板生活使得不少大学生觉得单调、乏味,从而产生烦躁、压抑情绪。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高校不断地扩招,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为了在今后的就业、深造、出国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大学生们不得不在努力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还拼命修二专、拿双学位、考各种证书。激烈的就业竞争、繁重的学习任务,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时常感觉身体疲惫、心力憔悴、精神紧张。鉴于此种状况,大学生们可以考虑外出旅游来放松神经、愉悦心情。至于旅游的时间,既可以排在双休日,也可以定在寒暑假。前者(双休日)一般适合短途旅游,后者(寒暑假)则适宜安排中长途旅行。在旅游方式上,可以坐车,亦可徒步;可以独自旅游,亦可结伴出行。总之,把握一个原则就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时间、地点和方式进行外出旅游。这样,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大学生们不仅可以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还能够陶冶性情、调整心态、缓解压力。
以上我们从五个方面具体分析了道家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所具有的心理保健作用。当然,道家思想毕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心理科学,它里面原则性内容多,操作性成分少。而且,道家思想作为一个矛盾体,其中既有许多积极可取的精华,也有不少消极落后的糟粕(如“无欲”、“无情”、“安命”等主张)。对此,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古为今用的原则,通过认真细致的分析、鉴别,剔除糟粕,吸取精华,再结合现代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与实践,将其创造性地转化为具有现实操作意义的心理治疗方法,从而更好地发挥心理保健的功能。
[1]林语堂.中国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2]彭欣,等.试论道家思想对心理辅导的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04,(3).
[3]朱晓鹏.智者的沉思——老子哲学思想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
[4]杜国如.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1).
[5]陈水德.庄子心游境界[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责任编辑 梅焕钧)
On the Mental Healthcare Mode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Enlightenment of Taoist Thought
Wan Yong-hua
(School of Marxism,ECUPL,Shanghai,201620)
It leads to quite a few college students appearing various degree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many factors.As the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aoist thought contains the rich and original factors of the mental healthcare.There is the important edification meaning that it clears psychological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recovers their mental health.
Taoist thought;college students;mental healthcare
G64
A
1672-2590(2016)02-0131-06
2014-05-17
万勇华(1977-),男,安徽芜湖人,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