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社科论坛:泰山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研讨会”综述
2016-02-13李志刚韩伟
李志刚,韩伟
(1.泰山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泰安271021;2.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长沙410012)
“山东社科论坛:泰山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研讨会”综述
李志刚1,韩伟2
(1.泰山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泰安271021;2.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长沙410012)
泰山区域的历史文化由多种形态构成,历来备受学术界的关注。2015年11月,泰山学院与山东省社科联、泰安市社科联共同举办的山东社科论坛取得了丰硕成果,就其内容来看涉及泰山传统文化、泰山区域红色文化和区域文化与旅游的开发等方面。产生了一些新观点,有力地推动了泰山区域历史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泰山;文化;旅游;综述
一、引言
泰山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其代表的政治意蕴、文化意蕴和信仰意蕴已经深深地积淀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深深地融合在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中,深深地镶嵌在普通大众民俗生活和信仰生活之中。泰山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符号,历代学者对其研究可谓是源远流长、成果丰硕。2015年11月由山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和泰安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在泰山学院举办了“山东社科论坛——泰山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研讨会”,与会学者积极参加,加强互动交流,取得了丰硕成果,最终集结成了《山东社科论坛——泰山区域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集》(以下简称《论文集》)。就其研究结果来看,涉及泰山传统文化、泰山区域红色文化和区域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其应用三个方面,可谓继往开来,既有对以泰山为主的区域历史文化的开掘,又有对当下泰山区域文化实用价值的开发和利用。现从八个方面综述此次泰山区域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成果。本文出现的文章均载于该《论文集》,故不再标注。
二、泰山石刻研究
泰山石刻是泰山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泰山文化依附的重要载体之一。对泰山石刻的研究历来都是泰山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此《论文集》共收录了四篇有关泰山石刻研究的文章。袁明英、宿基国《泰山鸳鸯碑布局之谜》一文就泰山鸳鸯碑布局的来由和原因进行了探讨。陶莉《清岱庙庙产碑》一文介绍了清代庙产碑的作者、内容和史料价值,收录的作者另一篇文章《泰安州提留香税疏碑考论》论述了泰山提留香税的来源、流变以及分配用度等史事;并从官方文书的角度解读梳理该碑的文风、格式、规范以及从该碑的流传反观泰安州提留香税的决策、管理和执行透析清代公文制度的落实等史实。李贞光《泰山石刻刻工辑补》一文以袁明英《泰山石刻》为基础,综合近年来有关泰山石刻的研究成果,对泰山石刻予以辑补。
三、泰山人物研究
泰山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历代知识分子、社会精英多心向往之,或游览或定居,遂在泰山脚下生成了另一道人文景观。近年来对泰山人物的研究成果丰硕,葛焕礼《孙复生平事迹及著作考辩》一文,从两个方面考证出有关泰山学派的开创者孙复的生平事迹。第一,作者通过欧阳修《孙明复先生墓志铭并序》和范仲淹《举张问孙复状》两者之间的对证,考辩出范仲淹、富弼应当是此前朝廷所下“搜罗贤俊”的“赦书”而举荐孙复的,却非源于石介对孙复的延誉。另外,作者还通过《范文正公年谱》和《东轩笔录》等材料梳理范仲淹、石介与孙复的相识次序,得出范仲淹远早于石介而与孙复,此后才是他与富弼因朝廷“赦书”而举荐了孙复,同时,范仲淹的经学教授和思想,是孙复《春秋》学的一个重要师承来源;第二,针对胡瑷与孙复的关系考辩,作者通过《宋史·孙复传》和楼玥的《范文正公年谱》的比较研究,对证出孙复与胡瑷未曾同学于泰山,以及“孙复恶胡瑷”之说当得为真。此文梳理并加深了学术界对孙复生平的研究。公维章《僧朗与泰山佛教史事编年》一文,以僧朗在泰山传教为着眼点,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涉及僧朗的生平史事再作深入考证,明确史事的具体或大体年代,以加深对僧朗在泰山传教的认识。结论主要有十个方面:僧朗传法泰山在351年;僧朗与泰山道士张忠“游处”于351年之后至370-383年之间;僧朗创建郎公寺的年代在晋太元年中的376-383之间;秦天子苻书竖书征郎在307-383年之间;僧朗与同学道安、法和金舆谷设会于382年;晋天子司马致书僧朗在384年;后燕天子慕容垂书致僧朗在388-392年之间;北魏拓跋珪致书僧朗在398年;后秦姚兴致书僧朗在399年年底或400年初;南燕天子慕容德致书僧朗在400年之后不久。温兆金《论泰山经石峪书经人安道一的艺术生涯》一文,考证出泰山经石峪刻经的书写者即“泰山羊钟”以及刊刻年代,梳理了泰山羊氏家族的发展历程和羊氏书法的源流与艺术传统;另一方面,论述了安道一的刻经目的、艺术成就和被埋没的原因。此文进一步加深了学术界对泰山经石峪刻经的研究和对泰山羊氏家族的历史演变,特别是对羊钟个人及其书法的研究。周郢《入韩明遗民王以文系出泰安考》一文,就韩国历史上著名的“九义士”之一王以文的祖籍出处做了一番详细的考证,通过岱岳区范镇大王庄《王氏族谱》、《泰安州志》和韩国谱牒之间的对证,考证出王以文系出泰安王氏,但对于王以文是否为明臣王吉之孙,作者通过史料的对比,并未给出肯定的答案,有进一步考证的余地。
泰安大汶口南邻儒家思想发源地——曲阜,其民风民俗深受儒家宗法思想的影响,催生了众多氏族大姓,大汶口卢氏宗族就是其中的代表。刘兴顺《泰安大汶口卢氏宗族述论》一文,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获得了大量一手的资料,在此基础上作者勾勒出卢氏宗族在大汶口的变迁历程以及通过对卢氏宗族的事迹述论,分析卢氏宗族作为一个外迁族群是如何融入大汶口并成为当地文化的引领者和建设者。泰山地区不但出文臣雅士,而且也出武将名臣,王越《汉末泰山诸将归附曹操始末述论》一文,以泰山诸将归附曹操的历程为中心,较为清晰地分析了泰山诸将与各个军阀之间的关系,将其归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归附之前,泰山诸将依附陶谦共同讨伐黄巾军,陶谦死后,与袁术联合;第二阶段,吕布兵败后归附曹操,分管青州、兖州和徐州保持半独立的性质,故曹操对诸将采取严密的控制,遏制其势力;第三阶段,昌豨叛乱后,曹操的危机感增强,遂加强了对泰山诸将的严密控制,泰山诸将不得不彻底归附曹操。
四、泰山区域宗教信仰研究
宗教信仰也是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多种形式的宗教形态汇聚并扎根于此,既体现了泰山文化海纳百川的胸怀,也丰富了泰山文化的内涵。研讨会《论文集》主要收录了碧霞元君信仰、伊斯兰教信仰、山石崇拜和金龙四大王信仰。李沈阳《碧霞元君信仰在黄河三角洲的传播及相关问题》一文,简单地勾勒出碧霞元君信仰在黄河三角洲演进、庙宇分布和三个典型的碧霞元君传说,论证碧霞元君出身差异的原因,梳理了碧霞元君信仰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传播情况。金坡《泰山脚下的拜主之所——以芝田村清真寺为个案的考察》一文,大体梳理了泰安地区清真寺的发展概况,以芝田村清真寺为个案,考察透析泰安地区清真寺的创建年代、维修情况和经营方式,进一步分析清真寺在慈善、教育事业上是如何推动本地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胡梦飞《明清时期山东地区的金龙四大王信仰》一文,就明清时期山东境内黄河和京杭大运河流域金龙四大王的庙宇分布、其信仰传播的原因、功能及其影响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强调了金龙四大王信仰的区域化和本土化的特征。崔缨《泰山祈福文化探析》一文,就泰山祈福文化中的内涵、中心内容、表现形式和民间俗神信仰等问题进行了深度解读,揭示了具有本土化和区域性的泰山祈福文化。范正生《“石来运转”:泰山石的平安意识及其历史地理考察》一文,从三个方面论述泰山石吉祥平安的文化意识。第一个方面,作者从三个维度论述泰山石蕴含的吉祥平安意识;第二个方面,作者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泰山石生成的自然载体,即自然底蕴和泰山石崇拜的地理分布;第三个方面,作者从历史演变的角度论述泰山石崇拜的源流,大汶口时期的山石崇拜和历代帝王的泰山封禅对泰山石崇拜形成的影响。
五、泰安地区经济史研究
泰安地区的经济史和商业史主要有两篇文章。高莹《清代泰山进山门上税再考》一文,通过大量的图表等数据对同治年间泰安及周边地区的战争形势、香社碑的数量和分布形式、粮价和官员奉米进行比较研究,将其视为一个相关联的整体,反观同治年间泰山进山门上香税征收的环境、经济形式和民众的收入状况,论证出同治年间泰山香税仍然在实行,但是民间的进香和修缮活动非常少且时间集中在同治八年,有力地回应了学术界关于香税的废止时间终于雍正十三年的定论。孟伟、杨波《明清时期山西会馆个案考察系列(18):泰安地区——泰山红门的山西会馆为重点》一文,将泰山红门山西会馆作为一座实体性建筑物进行基础性考察,梳理了山西会馆的基本概况(位置、面积、所有权问题和历史演变的轨迹)。另外,作者将泰山红门山西会馆放置于山西会馆史,甚至是整个中国古代经济史和商业史的宏大视野中,通过历时性和共时性的方法论从四个方面研究泰山红门山西会馆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第一,论述山西商人在泰安地区的地理分布、行业种类和泰安山西商人的籍贯分布;第二,将山西商人在泰安地区的会馆建设分为四个时期——初创时期、成熟时期、鼎盛时期和衰落时期;第三,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视角论述泰山红门的山西会馆与泰安社会的互动;第四,简要勾勒出山西商人撤离泰安的过程。总之,作者从不同的视角、层面、语境和领域论证泰山红门山西会馆的变迁。
六、泰山区域抗战研究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本年度从官方到学界再到民间均发起了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就此次研讨会《论文集》收录的成果来看,主要涉及泰安乃至山东地区的抗战,主要包括具体抗战战役、抗战精神、红色文化研究和抗战时期的教育。
对具体抗战战役的研究。牛之营《论八路军山东纵队的历史贡献》一文,从八路军山东纵队的组建、历史地位和贡献三个方面论述山东纵队在抗日战争史上的辉煌历程。栗长征《泰安人民在山东抗战中的重要作用》一文,从泰安人民抗日武装构成、根据地建设、敌后抗战和战略大反攻四个方面,论述泰安人民在山东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郭华《一一五师的路房之战》一文,从路房之战前的历史背景、路房之战的过程和历史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强调了其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意义。周绍华《抗战时期泰莱地方硬拳道与中共关系演变述略》一文,梳理了抗战时期泰莱地区硬拳道与中共由合作抗日到反共联日的演变历程,探讨了硬拳道与中共关系演变的原因。胡玉新、曹建刚《战时日本随笔记者群体心理的成因剖析——以南京大屠杀为例》一文,以南京大屠杀为个例,从现实和历史两个方面剖析日本随军记者群体心理的形成原因。
抗战精神研究。牛国新《弘扬徂徕山精神践行党的群众教育》一文,从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的历史必然性、历史地位和历史启示三个方面,论述徂徕山精神的生成和内涵,作者将徂徕山精神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结合起来,强调徂徕山精神有助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李萍《抗日战争与沂蒙精神的形成与发展研究》一文,从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的伟大实践互动中,论述沂蒙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作者将沂蒙精神内置于中国传统的民族精神之中,既有民族精神的内核,又具有地方特色。另外,此文进一步拓展了沂蒙精神发展的时间梯度,将其与当下相结合,重新阐释定义了沂蒙精神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七、泰山区域红色文化研究
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的革命实践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包括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区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重文化形态。红色文化既是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见证,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补充和诠释。近年来,对红色文化研究蔚然成风。研讨会《论文集》收录的有关红色文化研究论文,主要有三篇。
魏本全《日常生活与红色文化——大众文化视角下的红色文化软实力》一文,借鉴大众文化研究理论,从“日常文化与红色文化”的角度解读红色文化大众化与日常文化的过程,观察和思考红色文化如何进入大众日常生活及其对大众的影响,力图探索建立这样一条提升红色文化软实力的路径,既要避免红色生产与传播的“唯市场化”倾向,也要调整红色文化宣传与弘扬的姿态,将红色文化的生产与传播、消费与接受和大众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体验和认同红色文化。张鹏《山东抗战与区域红色记忆》一文,以莫言《红高粱》为范例,从文艺美学的角度解读抗战与文学形式和内容的互动。曹建刚、郭华《泰安地区抗日红色资源现状调查与保护对策》一文,在观照泰安地区抗日旧址、遗址、纪念碑、陵园等资源的基础上,探讨本地区抗日红色资源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开发、保护和利用的建议与对策。
八、泰山区域教育研究
张春慧《抗战时期日伪在泰安教育状况述略》一文,对抗日战争时期日伪政权在泰安兴办的各类学校教育的状况(学校兴办状况、办学宗旨、纲领、学制、课程设置、学校管理和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梳理,论述日伪政权是如何对泰安人民进行奴化教育的。刘钢《泰山美术学特色研究与教学实践》一文,论述了泰山美术学特色,并提出了当地高校如何构建具有泰山美术学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方案。曹金祥《援西入中:傅斯年的留学教育思想与实践》一文,从留学目的、留学保障、留学类别、留学管理和留学条件等方面,梳理了傅斯年的留学思想和实践,全面阐释了傅斯年在西方教育思想影响下形成的教育思想,丰富了学术界有关傅斯年教育思想的研究。孙明杰《发展应用文科促进地方高校与地域文化互动》一文,从泰山区域地方高校与地域文化传承的互动关系为视角,分析了泰山区域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和当地高校传统文科面临的困境,以及就如何将传统文科与地域文化结合起来,实现两者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提出了几点可行性的措施。
九、区域文化与旅游开发研究
区域文化不仅是城市的一张名片,也是城市发展和旅游开发的潜在资源,在当前旅游业蓬勃发展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应推进区域文化与当地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结合,将区域文化内置于当地的旅游开发之中,提高旅游业的文化底蕴,使其成为当地旅游发展的动力。从总体上看,研讨会《论文集》收录的文章着眼于充分开掘泰安区域历史文化资源的现实价值,提出开发旅游业的相应措施。
许汝贞《局部到整体:区域文化研究的开放视野——以<齐文化与先秦地域文化>为例》一文,以书评的形式介绍《齐文化与先秦地域文化》的内容、特点、贡献与不足,进一步提出了对区域文化的研究应该强调其特殊性也要突出其普遍性,同时还要注意不同区域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演变轨迹,突出区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研究。作者另一篇文章《环境与民俗:沂蒙民俗的山地特征》正是对这一观点的最好阐释,此文从六个方面即精神品格、生产民俗、交通民俗、生活民俗、建筑民俗和信仰民俗论述沂蒙地区民俗的山地特色。聂立申《区域历史名人文化资源的价值与应用对策研究》一文,以金代泰山名士为视角,探讨其在泰山区域文化中的潜在价值,并进一步分析泰山士人在当下的价值意义,提出了如何应对区域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赵兴彬《大汶口文化时期的汶河生态及其旅游复现断想》一文,以“全新世气候最佳适宜期”理论视角,研究并梳理了大汶口文化时期的汶河区域的气候、地质、地貌和水文特征,并结合考古遗存与古文献的互证研究汶河流域下的生物物种,从而得出了汶河流域具有江南自然要素,进一步提出了复原大汶口文化时期汶河古生态的旅游措施。赵庆海《历史文化与城市竞争力探析——以山东省泰安市为例》一文,认为历史文化的生成与积淀是城市独特性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城市的一张名片,对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均有重要作用。作者将历史文化与提升城市的竞争力相结合,解读了泰安市历史文化在其发展和竞争中的地位、作用、优势和问题及其对策与建议。齐焕美《泰安地名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设想——以植物地名及植物创意地名为例》一文,在对泰安植物地名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文化创意角度,探讨了泰安植物地名旅游价值的开发问题,并就打造“花文化创意地名”提出了具体构思。刘玉梅《天工与人工的巧妙结合——大运河的美学解读》一文,认为以往学术界对大运河的研究多从历史、交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研究,而作者从审美形态(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技术美等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既崇高又优美)等美学角度阐释大运河的美学价值和意义,丰富了大运河研究的形态。
十、结语
泰山文化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又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它以广博和精深而著称于世,其影响范围近及山东远至全国和海外华人世界。历代学者对其研究延绵不绝,成果丰硕。就本次召开的山东社科论坛而言,与会学者提交的论文涉及泰山区域历史文化的多种形态,几乎囊括了泰山区域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众学者从不同的史学方法、多重的研究视角、多维的研究层面和不同的范畴,或考证、或梳理、或比较,均取得了丰硕成果,拓展了学术界对泰山区域历史文化研究的形态,丰富了其内涵。但也有不足之处,从总体上看,对泰山区域历史文化的内核缺乏深度的开掘和史学理论的支撑,另外,研究方法上较单一,多属史实性的梳理性文章,缺乏宏观研究与微观考察的互动和结合。泰山区域历史文化的研究打破严格的分科界限,尝试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互动,显得尤其重要。同时也要注意宏观视野与微观考察相结合,加强自身的史学理论素养,尝试构建研究泰山区域历史文化的理论体系,在充分尊重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尝试多方法、宽视野、跨学科的研究,真正做到“有史有料有理”。
(责任编辑 梅焕钧)
Summary on"Shan Dong Social Science Forum:Seminar of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Mount Tai's Region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LI Zhi-gang1,HAN Wei2
(1.Taishan Umiversity of historyanel social development,Tai An shan Dong 271021;
2.Hanan hormal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Culture,Chang sha HuNan 410012)
Mount Tai's regional historical and culture are made up of various shapes.It always be kept eyes on by academic world.Shan Dong Social Science Forum has got rich fruit.From its context,it involves in the tradition culture of Mount Tai,Mount tai's regional culture and tourism and so on.It produce some new ideas,improve the depth and wildness of reaching Mount Tai regional historical.
Mount Tai;culture;tourism;summary
G127
A
1672-2590(2016)02-0039-05
2016-02-18
李志刚(1983-),男,湖北崇阳人,泰山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