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民主革命时期的民主政治思想刍议

2016-02-13薛方圆

唐山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政治文明民主政治

薛方圆

(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



毛泽东民主革命时期的民主政治思想刍议

薛方圆

(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

摘要:众所周知,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经开始探索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道路,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系统的民主政治理论,成为毛泽东整个思想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整理和发掘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民主政治思想便是一个比较复杂而有意义的过程。首先,从理论源流的角度来看,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既是对中国传统封建政治思想优秀成分的吸收,也有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成分,同时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也是其思想的重要来源;其次,毛泽东思想并不是仅仅停留于理论的阐述,而是付诸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民主政治实践,在实践中经受检验了的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使得我们能够根据实践来总结其优缺点;最后,我国现在仍然以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研究毛泽东的民主政治思想,反思其优缺点,对于加强中国现阶段的民主法制建设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民主政治;政治文明

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毛泽东个性丰满、思想深邃、胸怀博大、意志坚韧,从青年时代起,就立志献身于改造中国和世界的崇高事业。他在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伟大事业中功勋卓著,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和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反帝反封建斗争所取得的胜利同样也使世界上其他被压迫国家和人民备受鼓舞。毛泽东不仅是一个伟大的革命行动家,更是一个难得的理论家和思想家,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作为理论指导,毛泽东思想曾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其中民主政治思想又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经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民主政治观,建国后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实践的发展,其民主政治思想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检验和完善。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探索和研究毛泽东的民主政治思想是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重要途径,这不仅有利于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而且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将从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的理论来源,民主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及当代启示三个方面,来介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

一、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的理论来源

任何思想的形成,都离不开其创造者所继承的深厚和优良的文化传统,离不开当时最先进的时代精神的影响。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的形成同样也离不开中国古代文明的深厚土壤,同时也吸收了当时先进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想和国家理论。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为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最初的理论契机。在漫长的封建历史时期,统治阶级为了维护专制统治,提出过一些包含民主色彩、以民作为立国之本的治国思想。这种民本思想的产生可谓源远流长,在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夏商两朝,尤其是其末代君王——夏桀商纣实施暴政,导致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周朝的统治者吸取了夏商两朝覆灭的经验教训,意识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1],主张“敬天保民”,可以看作我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滥觞;其后儒家思想发展了这种民本思想,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就是“仁者爱人”,面对统治者横征暴敛所导致的民不聊生,发出了“苛政猛于虎”的哀叹;在此基础上,孟子将孔子的仁爱思想延伸至政治领域,不仅提出了“仁政”的施政主张,而且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命题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精华的精确提炼。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封建统治者尤其是历朝历代的开创者们往往特别注意吸取前朝失败的教训,深刻地体会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变革中的作用,尤其重视甚至惧惮人民的力量,譬如唐太宗统治时期,坚持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开创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太平盛世“贞观之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之所以备受后世的推崇,不仅在于他的文治武功,更在于他真正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治国理想落到实处。毛泽东博闻强识,熟读二十四史,古代思想家、开明君主和政治家根据历史和现实中的治国经验所总结出来的民本思想,被毛泽东视为中国文化的精髓,但传统民本思想将希望寄托在君主的开明专制上,其最终目的仍是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毛泽东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并且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出发,认识到在重大的历史创造活动中,推动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力量恰恰来自人民群众。1945年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的地位和利益凸显出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根本。由此可见,毛泽东在真正确立起人民群众主人翁地位的同时,也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性超越,更可见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于毛泽东民主政治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是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形成的另外一个重要来源,并对我国的反封建、反君主专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产生过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当时一些先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西方思想的引介,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学说陆续传入我国,包括“进化论”“天赋人权论”“人民主权论”以及“民主共和”等思想。这些知识分子不只是停留在西方民主思想的引译评述上,而且努力将这些思想原则付诸中国的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的实践之中,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孙中山等。虽然最终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这些改造中国的实践都没有成功,但是对于当时的中国人学习和了解西方先进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作为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其遗嘱中写到:“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再求中国之自由平等。”[2]他吸收了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总结了欧洲和其他国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历史经验,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移植到中国,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政治理论,希冀在中国真正建立民主政治。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家们对于人民权利、国家政治架构的思想,以及孙中山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创造性移植在中国历史上营造出空前的民主、自由氛围,深刻地影响了当时还是青年学生的毛泽东。五四运动后不久,毛泽东就提出了“湖南人民自决自治”和“湖南共和国”的设想,虽然这些观点有着很深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烙印,但它也体现了青年毛泽东在当时内忧外患、军阀割据的混战情况下对国家模式和政治改革的最初探索。而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之后的毛泽东,对于西方民主政治思想更多的是一种批判和扬弃,在中国共产党逐步转变为执政党,以及结合中国实际探索治国理政之路的过程中,毛泽东逐渐认识到资产阶级民主并不完全符合中国的历史传统和政治现实,中国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探索和构建新的政治制度框架,但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依然为毛泽东创立自己的民主政治观提供了思想来源和理论准备。

毋庸置疑,毛泽东民主政治观的基本内容主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和政治理论。人类文明史以来国家形态的更替,在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被归结为“某一阶级的统治由另一阶级的统治所代替;但是,以往一切统治阶级,对被统治的人民群众而言,都只是区区少数”[3]。帝国主义时代将马克思主义发扬光大的列宁,也曾深刻地指出国家在本质上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达到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程度,便产生国家。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表明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4]。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国家作为阶级统治工具这一本质的揭示,深刻地影响了毛泽东对国家和政党问题的研究。毛泽东从1920年开始接触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随后在参与并领导中国革命实践的过程中又认真阅读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资本论》《列宁全集》等其他经典著作,对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性质的认识也逐步深刻。在国家理论上,毛泽东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真理,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的产物,这样,在结合中国现实政治状况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5]1316与此同时,毛泽东还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集中制运用到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上。1850年在《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革命活动只有在集中的条件下才能发挥自己的全部力量……目前在德国实行最严格的中央集权制是真正革命党的任务。”[6]毛泽东认真汲取了这一原则,在《论人民民主专政》这篇文章中写到:“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5]1480。这些文献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对毛泽东民主革命理论、民主政治思想形成所产生的直接性影响。毛泽东民主政治理论的基本原则都源于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也是毛泽东政治生涯中始终坚持的理论基点。

二、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毛泽东的民主政治思想包含多个层面,不能做单一的和平面化的解释。对于民主政治的理解,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展开:首先,民主是一个政府的价值倾向,即政府对于人民所应持有的态度;其次,在国家制度层面,民主不仅涉及到一国的国体,而且也体现着一国的政体;最后,在现实层面,民主是党和政府的组织原则及工作方法。毛泽东的民主政治思想基本是沿着这三个维度展开的,具体表现为确立“为人民服务”的党和政府宗旨;确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体制,建构国家的各种政治机制以巩固和发展政权;坚持民主集中制,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第一,毛泽东将为人民服务作为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宗旨。毛泽东在多部著作中提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说法,例如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7],“我们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而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或者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8],不论职位的高低与否,毛泽东将所有的党员干部都视为人民的勤务员,共产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此外,他本人还特别喜欢使用“人民”这个概念,在“政府”“军队”“共和国”等称谓前特别喜欢加上主词“人民”,可见“人民”在毛泽东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对于新生的人民政权性质的最有力的总结,对于为人民服务,毛泽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这一重要的民主政治思想。首先,毛泽东强调必须树立人民权力观,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但从根本上还是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授权和信任。因此,各级党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根本上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必须时刻加强公仆意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次,坚持为人民服务就必须时刻反对官僚主义,这是毛泽东民主政治观的重要方面。毛泽东从不掩饰他对官僚主义作风的拒斥,早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就曾风趣地说过:“官僚主义的领导方式,是任何革命者所不应当有的,经济工作同样要不得官僚主义,要把官僚主义方式这个极坏的家伙抛到粪缸里去。”[9]124尤其在建国之后部分党员干部开始自我膨胀,官僚主义作风日益滋长,毛泽东在多个场合公开反对,指出官僚主义者认为自己是人民的“父母官”,其实质和核心是严重脱离群众,毛泽东为此号召从制度和思想两个方面反对官僚主义,教育广大政府工作人员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要求和建议,坚持执政为民。最后,坚持为人民服务还要建立人民群众对政府的监督机制,保证人民对政府工作的有效监督。1945年7月,毛泽东在延安回答民主人士黄炎培的“历史怪圈论”问题时说道:“我们已经找到一条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才不会人亡政息。”[10]由此可见,人民群众的监督在毛泽东的政治权力架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并且直接关系到政府是否能够稳定的重大问题。而在我国建国后的政治制度构建中,人民群众的监督地位也得到了体现,主要包括群众自治性组织的直接监督,通过信访渠道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批评和要求以及人民群众举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不正当行为等等,以上这些都是毛泽东民主政治观中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具体体现。

第二,毛泽东关于我国国体、政体以及主要国家机构的设置的思想。建立健全国家执政体系是巩固和发展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政权的前提和根本,在新中国国家制度的探索和建构中,毛泽东也展现出了丰富的政治智慧。首先,我国的国体即“人民民主专政”,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毛泽东于1948年12月20日发表的《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如果要使革命进行到底,那就是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不动摇地坚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官僚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共和国”[5]1375。在人民内部实施民主和对人民的敌人实施专政,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完整含义。而事实上,不管是对人民实行民主,还是对敌人实行专政,两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其实质都是人民当家做主,这也体现了毛泽东在国体上坚持的民主政治思想。

毛泽东在国家政体方面的民主思想主要表现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构上。这一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明确指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必须采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人民代表大会、县人民代表大会、区人民代表大会直到乡人民代表大会的系统,并由各级代表大会选举政府。可以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其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毛泽东是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它既不同于苏联的苏维埃制度,更不同于欧美国家的议会制度,它以真正民主的方式体现了全国绝大多数人民的政治意志。建国后我国政治发展稳定,民主生活丰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并将他们的政治热情空前调动起来,也证明了毛泽东这一民主政治思想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此外,毛泽东还不断丰富我国民主政治的内容,提出建立其他国家民主机构,即各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毛泽东指出:“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因此,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共产党这个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原则,是固定不移的,是永远不变的。”[9]767在毛泽东看来,欧美式的议会和政党制度并不适合中国,欧美的各个政党无非是资产阶级不同派别的代言人,他们代表并维护着社会上一小部分人的利益,而对社会底层的最广大劳动人民漠不关心,不能真正为广大劳动人民谋福祉。于是,毛泽东主张实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个制度也是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中的一大非常富有创新性的思想。

第三,将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对于民主集中制,毛泽东一直有着深刻的政治自觉。早在1938年《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他就明确指出:“党内缺乏民主生活,发挥积极性的目的就不能达到,大批能干人才的创造,也只有在民主生活中才有可能。扩大党内民主,应看做是巩固党和发展党的必要的步骤。必须在党内施行有关民主生活的教育,使党员懂得什么是民主生活,什么是民主制和集中制的关系,并如何实行民主集中制。”[11]可见毛泽东高度重视发扬党内民主在加强党的建设方面的重要性,随着新中国民主政治实践的发展,毛泽东对民主集中制的理解日趋完整和深刻,“没有民主,不可能有正确的集中,因为大家意见分歧,没有统一的认识,集中制就建立不起来。什么叫集中?首先是集中正确的意见。在集中正确意见的基础上,做到统一认识,统一政策,统一计划,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叫做集中统一。我们的集中制,是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制。无产阶级的集中,是在广泛民主基础上的集中。民主集中制就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12]。总而言之,毛泽东看到了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组织原则对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意义,坚持群众路线工作方法,鼓励并积极听取来自基层群众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做到统一的党的领导,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始终强调并将其发扬光大的优良传统。

通过考察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的理论来源和主要内容,我们可以简要地概括一下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首先,就其历史地位而言,毛泽东的民主政治思想是开创性和奠基性的统一,其开创性主要表现在毛泽东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在具体分析中国社会阶级状况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建设道路,这也是毛泽东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面。而奠基性主要体现在毛泽东的民主政治思想在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理论体系中的地位,还体现在毛泽东思想实际上成为了我国立国建政的基本指导思想;其次,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是实践性与理论性的统一。毛泽东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革命的领袖,他以实现社会主义为己任,这种崇高的理想只有在革命运动中才能实现。毛泽东的民主政治思想也是在领导人民夺取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绝非某一单个实践经验的简单总结,正是这种由实践而来的高度的总结性和理论性,才使得毛泽东的民主政治观对于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有着更为普遍的意义;最后,毛泽东思想还是人民性与阶级性的统一。如前所述,“人民”在毛泽东看来并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集合体,而是既有人民的朋友,又有人民的敌人。这就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阶级分析为方法论指导,在理性、客观地分析中国社会阶级状况的基础上,坚持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以上这些体现了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

三、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的当代启示

综上所述,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提出的民主政治理论已经相当系统和完整,新中国成立后,新的国家制度和各项体制机制亟待建立,尤其是共产党由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身份转换,促使毛泽东继续在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实现方式,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的民主政治思想又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虽然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讨论较多的是经济问题,但他也在很多政治问题上明确了方针政策,譬如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要处理好集权和分权的问题;继续坚持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维护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的关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这些思想原则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随着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的社会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国内阶级矛盾基本得到解决的同时,人民内部矛盾大量浮现出来,毛泽东逐步认识到,不同于阶级矛盾的处理,只有用民主的办法,才能使人民内部矛盾得到有效的解决,为此他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与此同时,毛泽东对民主集中制的本质及其在加强党建方面重要性的理解也越来越系统和深刻,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系统阐述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强调民主集中制的极端重要性,并带头作自我批评,强调共产党员要继续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用民主的办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可以说,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的演进轨迹是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历史过程重合的,并在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为一个逻辑严谨、内容丰富、结构完整的科学化理论体系,不仅奠定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根基和价值目标,而且渗透到政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并规定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

当然,没有任何一种思想是绝对完善的,毛泽东的民主政治思想也不例外。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所表现出来的局限性,不仅与他的思想认识、个人经历等因素有关,更与当时所处历史时代及政治环境的复杂分不开:首先,毛泽东的民主政治思想形成于中国人民争取独立的特殊历史时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以实现民族独立的“工具和手段”的面目出现的。虽然毛泽东将民主视为一个政府的基本价值倾向,并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宗旨,但却有更多的证据表明毛泽东高度重视发扬民主所带来的现实创造力量,也就是说在很大程度上,毛泽东的领导风格是相当务实和实际的。中国共产党要变得更加强大,就必须实施民主集中制,以激发全体成员的积极性,对于这一点,毛泽东一直都非常清楚。此外他还特别重视发扬民主在加强军队建设以及整治官僚主义等作风问题时的积极作用;其次,毛泽东的民主政治思想掺杂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空想社会主义等成分,它本身也蕴含着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是一种特定的与现当代中国社会和政治发展紧密相关的历史现象;再次,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中还有一些未能够很好解决的问题,譬如民主和集中的关系问题,毛泽东对民主集中制的概念阐释,就有着很大的弹性和不确定性。正如葛兰西所说:“民主集中制提供富有弹性的公式,这个公式可以有多种式样的体现,它只是在它逐渐得到解释和适应需要的限度内才存在。”[13]除此以外,党政关系问题,以政治手段调节经济存留的隐患问题,政治制度有待完善的问题以及毛泽东晚年过“左”的思想问题等,这些都是毛泽东之后的领导人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在现阶段,有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有的问题现在仍然是一些比较棘手的政治改革问题。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形成、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进一步丰富的民主政治思想,在我们争取民主独立和人民解放、巩固和发展新生人民政权的伟大事业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总体来看,毛泽东的民主政治思想尽管存在着不完善之处,但若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全面总结,探索出一条更加符合我国现阶段政治发展水平的民主建设之路,使社会主义民主的活力得以充分发挥,仍然必须回到全面参与并深刻影响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的毛泽东思想中来,进一步整理和发掘其思想中的民主政治精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仍然任重道远: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某一社会阶段的政治发展水平和民主状况归根结底是由该阶段的物质生产力水平或经济水平决定的,当然也会受到政治上层建筑、人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心理条件等状况的影响。毛泽东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方法要求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基本现实,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照搬西方的民主模式,而要切实立足于基本国情;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离不开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特征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必须从法律上和制度上将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权利保障下来,在立法不断完善的基础上,使民主集中制的实施越来越规范,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向纵深推进。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积极开展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党外民主。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党内的民主状况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民主发展进程。作为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体,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人民民主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落实离不开党内民主的带动和促进,同样地,在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氛围下,党内民主也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毛泽东是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是新中国民主政治体制的开拓者和领路人,并在探索过程中取得了宝贵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演进的理论和实践,本身就已证明了民主政治建设道路的曲折性和复杂性,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毛泽东的民主政治思想仍然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和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毛泽东晚年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并偏离了他所倡导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但以史为鉴,促进人民反思和觉醒,展望未来,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道路,正是今天继续研究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左丘明.国语·郑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186.

[2]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1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1:63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95.

[4]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75.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3.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27.

[8]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85.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156.

[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9.

[1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93.

[13]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91.

(责任编校:夏玉玲)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49X(2016)04-0016-06

DOI:10.16160/j.cnki.tsxyxb.2016.04.003

Mao’s Democracy Thought during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XUE Fang-yuan

(College of Marxism,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As we all know, during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Mao Zedong started to dedicate himself to exploring China’s political development path, and gradually developed a systematic democratic political theory, which constituted a major part in Mao Zedong thought. Therefore,it is of vital significance to research Mao Zedong’s democratic politics. Firstly, the source of Mao Zedong’s democratic thought includes not only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political wisdom, but also the modern western bourgeois democratic thought. The Marxist political philosophy also provides theoretical sources for Mao’s democratic thought. Secondly, Mao’ thought is not just in the form of theoretical illustration, but it is put into the practice of China’s democracy career, which helps us to discover both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Mao’s thought. Last but not least, Mao Zedong thought now still works as China’s official ideology. To make a thorough inquiry into Mao’s democracy thought and reflect on its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achieving modern China’s politic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Mao Zedong; democratic politics; civilization

猜你喜欢

政治文明民主政治
从依法治国到法治中国
反腐支出单列是一招好棋
西方民主出了什么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经验分析
我国公民参与行政的当前不足及对策建议
官员网络素养、政府效能提升与政治文明建设
法治政府生态问题探析
中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研究的力作——《中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理论研究》评介
政治文明视域下的农民政治行为现状及反思——基于江苏省农村地区的调查与分析
我国政治文明建设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