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马藏族传统体育及其民族特性

2016-02-13广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白马藏族体育运动

田 广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系,甘肃成县742500)



白马藏族传统体育及其民族特性

田广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系,甘肃成县742500)

白马藏族传统体育运动是在特殊的地域中,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传承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根据白马藏族体育的形式、特点将白马藏族体育分为宗教祭祀乐舞类、竞技对抗类、游艺娱乐类等。传统民族体育体现了原始崇拜的特性,集体意识的追求,原始生产方式和民族乐观、诚实为善的性格。

白马藏族;传统体育;民族特性

白马藏族生活在高山深谷,散居在四川与甘肃交界的四川平武县、九寨沟县和甘肃文县。由于白马藏族深居大山,环境封闭,在其独特的社会发展历程中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他们利用当地的地形、生活环境,宗教信仰等创造出了他们的民族体育文化,在民族体育运动中凸显出白马藏族的民族特性。

一、白马藏族传统体育项目类别及其运动方法

根据白马藏族体育的形式、特点将白马藏族体育分为宗教祭祀乐舞类、竞技对抗类、游艺娱乐类等。

(一)白马藏族宗教祭祀乐舞类

白马藏族祭祀乐舞是通过肢体动作配合本民族音乐,以禳灾降幅为目的祭祀活动。

1.“火圈舞”

“火圈舞”,白马藏族称为“跳火圈”,人们围着篝火手拉手而跳,全寨男女老少均可参与。火圈舞没有乐器伴奏,是边跳边唱,动作时而舒缓优美时而刚劲有力。火圈舞的舞步大多是沿顺时针方向走圆,脚步动作是前后交叉步、屈腿上跳步、横跨步;上体动作是左右拧身转胯,前屈后仰。动作节奏随着演唱曲调而变化,演唱曲调平缓时动作节奏慢而幅度小,演唱到高潮时动作节奏加快,出现身体后仰、跺脚、撅臀、下蹲等动作。

2.“迎火把”

在正月十五晚上迎“火把”,白马人叫“奥也巴”,也就是迎接五谷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家户户把准备好的火把扛到村寨上面的庙宇聚集。火把大多三四米长,最长的有五米多。人们扛着火把,拿着香烛,打着锣鼓到达庙内,全村人来齐后,头人向神灵祷告把丰收迎回家,并鸣炮开始点火把仪式。会首先点着火把,其他人再点燃火把,跟随会首沿山路返回,火把在歌声中摆动,像一条长长的火龙,返回街火场地后,人们把手中未燃烧完的火把汇聚到一块,架起篝火人们手拉手,肩并肩,进行歌舞。

(二)白马藏族竞技与对抗体育

1.“扯保打沙”(白马语,即“拔河”之意)

这是白马藏族青少年都喜欢参加的一项体育竞赛活动。比赛方法是,在距离相等的两米之间划一条分界线,再从分界线约40厘米处各划一条横线。比赛开始用一根直径3米的绳圈,套在右肩,经胸部、斜跨腰部,双方脚和手触地,向背而拉,好像牛拉犁一样。力大而耐力强者,把对方拉过分界线为胜。

2.“卡则”(白马语,即摔跤的意思)

这是白马藏族人民传统的体育项目。摔跤是白马藏族人民勇敢机智性格的象征,充满了青春的活力。白马藏族的摔跤是,相互抱腰、抓腰带或相互抓肩互摔,禁用脚勾、脚绊,严禁手推、抱腿,提起对方旋转或摔倒在地为胜。

(三)白马藏族游艺娱乐性体育

1.“搭底板”(白马语,即“打毽子”之意)

这是白马藏族男女老少兴趣最浓、参赛人数最多、围观群众最多的一项大众化的体育项目。白马人自制鸡毛毽子,此毽子重约50克。比赛分单打和双打两种,男子、女子单打;男子双打、女子双打、男女混合双打。比赛方法是,在一块平地的中央划出长约4~6米,宽约2~3米的长方形为比赛场地,中间划一条分界限。他们不用毽拍、不用脚踢,而是以双手为拍。比赛时,若一方接不住发来的毽子,击毽不过分界线或者击毽出边线或底线,则该方减一分,对方加一分。比赛规程一般以三局为限(每局打几个由双方临时商定),但也有的采用五局三胜制。

2.“臭楼沙”(白马语,又叫“打臭”)

这是白马藏族青少年都喜欢参与的一种体育活动。其方法是,在比较平坦的地面上挖些干坑(坑的多少以参加人数定),场地中央挖一中心坑(白马藏族叫“牛圈”),其余的坑挖在距中心坑约5至6米的四周。以寄生在松、杉树上的寄生包为“牛”(即球)。参与者每人持一根一端带弯拐的木棍,在规定的距离轮流将寄生包击入中心坑(意即赶牛入圈)。“赶牛者”将寄生包击向中心坑,其余人分别守住一坑,用木棍设法阻止“赶牛者”将“牛”赶入中心坑。但打牛者在击牛后,则需用棍杵一下自己守的坑(意即守好门)。否则,“赶牛者”首先杵其坑,应由失去坑者担任“赶牛”。若“赶牛者”将牛赶入中心坑,所有参赛者必须换坑。瞬时,“赶牛者”可抢占任何一坑,而最后一个失坑者则该“赶牛”。

3.“阿哇”(白马语,即“打秋千”之意)

白马人的秋千架,需用5根长约五至七米的圆木,圆木成人字形斜栽在地上,交叉处用麻绳捆住,并在交叉处横架一根木头,横木中穿入两个韧性好的树木扎成的圈,圈下绑绳,两绳距离地面1尺左右的中间绑一个1米多长的木板。白马人搭好秋千后,先是全寨男女老少在秋千架下唱歌,祈祷福祥,然后,由搭架人试荡,其次是年长者,过后便是青年男女。白马人举行单人和双人荡秋千比赛。比赛时在一定时间内踢到悬挂的铜铃次数多者为胜。

二、从白马藏族传统体育中管窥民族特性

民族特性指“一个民族的民族特征和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与其他民族的不同点。它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1]是一个民族在千百年发展过程中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一)从传统乐舞中体现的原始崇拜特性

火是原始人类对自然力崇拜的主要对象之一。远古时候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低下,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有限,人们对世界上的许多现象无法解释,因而对自然界一些事物产生了崇拜。[2]“迎火把”反映了白马藏族的火文化及对火的崇拜,上古时代的白马先民主要以狩猎为生活来源,要生存和发展就要和猛兽做斗争,在狩猎前举行狩猎仪式,装扮成动物,模仿动物的动作进行演练,希望狩猎成功。邓廷良教授在《炎黄子孙·氐羌颂卷》中说:“白马人的祭火大典,是中华古代火文化的集中表现。”火的出现给人带来了饮食的改变和安全,给人带来了光明和温暖,促进了人类的发展,于是人们对火产生了敬畏之心。白马藏族的“迎火把”就是迎五谷神,寓意五谷丰登,人们期盼来年生活温饱安康。

(二)“火圈舞”所体现的对集体意识的追求

“火圈舞”的基本形态是手手相连载歌载舞,不管是跳多长时间,动作怎么变化,都保持着拉手的状态。“火圈舞”、藏族的锅庄、羌族的“萨朗”都是围圈起舞,有手拉手的,也有不拉手的,但火圈舞的拉手是基本形态、基本要求。这与他们追求集体意识有关。白马藏族在变迁流离中,受到官兵的追杀、外族的追赶使他们生活在半山腰或山顶,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强调集体的作用,发挥集体的力量就尤为重要。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必须增强集体凝聚力,强化集体力量。每个个体融入集体,集体力量得到强化,战胜困难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在强化集体力量的同时也强化了个人的自信,增强了生活的意志。白马藏族“火圈舞”是拉手围圈,增进团结、凝聚力量的身体体现。

(三)从竞技对抗体育类可以看出这个民族的原始生产方式和朴实的性格

“扯保打沙”即“拔河”之意是白马藏族对抗类的体育项目。从动作方法和形式上都与现代的“拔河”比赛不同,现代“拔河”是多人参与双手握绳向后缒拉,“扯保打沙”是单人颈挂绳圈双方手脚都着地,向背而拉,近似牛拉犁的动作,这反映了白马藏族从狩猎逐渐到农耕文明的转变,并把生产生活方式转化为体育运动的形式保留下来。“卡则”即摔跤的意思,是白马藏族又一对抗性体育运动项目,也是白马藏族青年最喜欢的运动项目,体现白马人粗犷豪放。从白马藏族的摔跤,可以看出白马人的摔跤严格地讲纯属斗力而不斗巧,体现了白马人憨厚的性格特点。

(四)从游艺娱乐性体育可以看出这个民族乐观、诚实为善的性格

白马藏族的“阿哇”仍然具有上古原始遗风,是否就是本民族所创,这无从考证,只能是拟认。因为,好多学者对这个民族宗属进行研究,认为是我国古老的民族氐人的后裔。从搭建秋千架来看,荡摆的绳是用藤条扭制而成。如《古今艺术图》云:“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战,以习轻戏者;后中国女子学之。乃以踩绳悬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秋千。”秋千是在狩猎采集等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出的一种嬉戏活动,后来逐渐传入中原,[3]特别是受到妇女们的欢迎。据《荆楚岁时记》载:“阳春女儿笑语喧,绿杨影里荡秋千。身轻裙薄凌空舞,疑是嫦娥下九天。”

白马藏族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就要求诚实,只有诚实才能对本民族的历史、故事、事件、风俗等保持“原味”;只有诚实才能在口授相传中不妄加臆断。口授相传的过程中强化了交往,增进了友谊,久之在白马藏族中形成了诚实的特性。从白马藏族“阿哇”这个游艺运动过程中可以看出这个民族的诚实、尊长、快乐、友善,把困难和危险自己担当,如秋千搭好后,搭架人先试荡是否搭的结实安全,然后先年长的人,后才是青年男女,表现了传统的尊老美德,在荡秋千时歌声不断笑声不断,表现出这个民族乐观开朗的性格,充分的诠释了人的幸福感。

“臭楼沙”游戏项目具有高尔夫球的雏形,运动方式具有相似性,拿一根一端带弯拐的木棍将“牛”(即球)赶入坑里。也具有曲棍球运动的相似性,是带弯拐的木棍将“牛”(即球)推着走,而防守者用木棍设法阻止“赶牛者”将牛赶入中心坑。从“臭楼沙”游戏运动可以看出这个民族对体育运动具有创造性,能够因地制宜结合自然条件开展一些游戏体育活动。表现了这个民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三、结束语

白马藏族传统体育运动是千百年来这个民族在生产生活、宗教崇拜等积淀下来的弥足珍贵的文化之一,运动形式简单、古朴,体现出其本身形式的独特性,具有显性民族特点,也具有隐形特点,从显性特点可以看到这个民族的特性,而隐形特点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同一种物质的东西,因不同的文化而“包围着不同的思想,都得到不同的价值。”[4]白马藏族体育运动有的是自己在生产生活中所创造,有的是经过与其他民族交往中传入而习得,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时间长久后慢慢本土化,逐渐打上了本民族的烙印。一方面可以从体育运动这个角度去了解到白马人耿直憨朴,团结乐观的群体特质;另一方面白马藏族有的体育运动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面临消亡,通过对体育运动的研究来唤醒人们对白马藏族体育运动的挖掘整理,丰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也为一些学者通过对一个民族体育的外在形式和特点的研究,来揭示这个民族的特性提供一种思路。

[1]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311.

[2]王慧.白马人火神崇拜现象初探[J].甘肃高师学报,2012,(3):130.

[3]张晓红.秋千、寒食与清明[J].文史知识,2010,(4):70.

[4]黄薇.民族性格和民族特点的分析[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40-43.

〔责任编辑王景〕

Traditional Sports and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Baima Tibetan

Tian Gua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Longnan Teachers College,Chengxian Country Gansu 742500,China)

The Baima Tibetan traditional sports has its own uniqu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which forms from in special area,the long-term production and life and handing down.According to the form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t,Baima Tibetan sports can be divided into religious ritual dance class,competitive against,recreational amusement,etc. From the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it embodies the original worship features,the pursuit of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the original production mode and character of national optimistic and honest that is good.

Baima Tibetan;traditional sports;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G852.29

A

1671-1351(2016)01-0061-03

2015-12-20

田广(1968-),男,甘肃武都人,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系副教授,硕士。

猜你喜欢

白马藏族体育运动
The Light Inside
一匹白马驮着你(组诗)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体育运动
《演变》《藏族少女》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白马少年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体育运动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