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东荪对唯物史观的批评

2016-02-13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学理史观唯物史观

侯 智

(天水师范学院政法学院,甘肃天水741001)



张东荪对唯物史观的批评

侯智

(天水师范学院政法学院,甘肃天水741001)

作为著名的哲学家,在历史观方面,张东荪提出了夸大工具作用的“唯器史观”,认为“唯器史观”与唯物史观在关注对象、理论旨趣和历史主体方面存在根本性的对立,并从“唯器史观”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进行了批评。这些批评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总体有失偏颇,其主要原因还是出于他对唯物史观的误解。

张东荪;唯器史观;范畴;唯物史观;关系

张东荪是20世纪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政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著名的民主教授。在学界,他一直被视为顽固的反马克思主义者的主要原因,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质疑和批判。特别是在关于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方面,张东荪运用经济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的方法,通过对人类历史的考察,得出了一个结论,即社会进化的决定因素有两个:一是生产技术的翻新;二是因生产方法有变化而造成的社会关系的改变。”[1]32“器械”的发展和更新是推动人类历史的重要动力,“我以为人类生活如有改变,必须先有新器具”,“我此说可名为‘唯器史观’”(techn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2]239在他看来,这种唯器史观首先在制造机器,也可以叫“技术的史观”(technical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制造机器依赖于智力的使用,又和“智力史观”(intellectualisitc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是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个“唯器史观”的视界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展开的批评,是张东荪招致理论批判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对唯器史观与唯物史观的比较

张东荪对于他所主张的唯器史观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作了简要的比较,认为二者都具有经济决定论的特征。但是他认为若从纯学理的角度而撇开策略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于社会的发展是缺乏力量的,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不能使社会的余裕增加,而只是追求经济的平等。这显然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

张东荪认为,“社会进化的决定因素有两个:一是生产技术的翻新;二是因生产方法有变化而造成的社会关系的改变。”作为经济决定论的两个分支,唯物史观与唯器史观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在他看来,唯物史观与唯器史观的不同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关注点不同、理论旨趣不同和社会推动主体不同。尽管存在诸多不同,但二者是不可偏废的。“从干革命的观点当然以后者为特别重要;但若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前者亦应在重视之列。实在两者不可偏废。”[1]32

(一)关注点不同

张东荪说:“唯器史观注重在生产技术的创新;唯物史观注重在生产样式的社会关系。”[1]32他认为,人类有提高其物质生活的要求,即“对于物质生活有不断增进其幸福的要求”。[1]77人们对衣食住行的奢求证明人类对于资生之具的物品总是要求欲增进、愈充足、愈美备。这不是一个人的要求,而是人人都如此。因为人性都一样,所以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最丰裕的生活。在这个力量地推动下,人类历史才有了不断的前进,这就是“经济决定论”。但这个经济决定论只是主张普遍提高物质生活的要求有推进文化前进的决定性:“只是就历史的整个前进历程而言。……决不包含有人们的思想行为,一举一动,一念一想,都为其环境上的经济因素所决定的之意思在内。”[1]78他认为要满足人们这种普遍的需要,唯有不断推动生产。因此,唯器史观特别注重于生产技术的创新。

他认为唯物史观与其有根本的不同。在他看来,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是生产关系的更新。因为唯物史观是学理与策略的混合,其目的是为了号召人们革命,所以侧重于对生产关系的分析。唯物史观强调人们的贫困主要是由于剥削,是“不均”而不是“寡”,所以生产关系的改造比生产工具的更新更有意义。这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误解。唯物史观本身并不否认生产工具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相反,认为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尺度。但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工具的更新也由劳动者决定。对生产力形成阻碍(即张东荪所谓“梏械”)的因素,就是打消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因素。因此要解放生产力,必须先改造生产关系,并不是只讲生产关系而抹煞生产工具的作用。

(二)理论旨趣不同

在理论旨趣上,张东荪认为唯器史观重在生产,而唯物史观只注重分配。“一偏于生产,一偏于分配。”[1]32唯器史观注重生产,能使社会余裕增加,解决“患寡”的问题,能使社会财富的堆积增加并不断满足人们提高物质生活的需要,进而真正推动社会发展。所以唯器史观的理论旨趣在于真正实现社会的发展,增进人们的幸福,而唯物史观只注重分配。分配只能解决“患不均”的问题,但并不能使社会余裕增加,不能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品质的追求,也就无法真正推动社会发展。马克思之所以推出唯物史观,其目的只是为了革命。所以他认为唯物史观的理论旨趣仅在于鼓动革命。

张东荪出现如此偏颇的原因在于他唯物史观知识的欠缺。事实上,唯物史观并不是只注重分配,同样注重生产。不仅如此,唯物史观更想通过对分配的合理化改造达到解决生产中深层次的问题,即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的问题。张东荪也承认剥削会导致生产的停滞,但只是从社会堆积的角度分析生产不能发展的原因,没有看到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才是影响生产的因素。“只要财富愈集中,则其他多数人的生产力都被剥削了。其结果只有奢侈与浪费,而对于再生产便起了阻碍。”[1]81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家的奢侈与浪费会使资本积累的减少,只是限制生产规模的扩大,并不能导致生产停滞。而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消失不仅会导致生产停滞,甚至会导致生产力的下降,因为他们反抗不公平的分配制度最简单的方式是破坏生产工具。而形成较为公平的分配制度后,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才是工具更新、生产发展的关键。张东荪显然看到了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实现的生产方面的巨大的发展,“资本主义在初期确能把生产力做进一步的推展”,[1]81但他把生产发展的原因仅仅归结于机器这种工具的使用,而没有看到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也就没法理解一种制度从促进生产力到成为生产力发展桎梏的原因。

(三)历史主体不同

在社会发展主体的问题上,张东荪坚持的其实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一方面,他认为“人类生活水准的提高是历史变化的推动力”,[1]81但这种经济决定论又“与任何个人没有密切关系”。他所谓的个人其实就是广大的劳动者。在他看来,对物质生活的要求越高,越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在存在剥削的社会里,作为治者的统治阶级有优裕的生活,“而其人民中却有衣不暖、食不饱的”,[1]78“衣食尚虞不足,安有余钱来购买机器呢”?[1]80因此,能以机器推进生产的只能是治者阶级,而不能是劳动者。另一方面,他认为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最早不是由劳动者完成的,而是贤者,这些贤者由于享有机器的发明与使用权利而成为了治者。所以,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工具的更新其实是与劳动者无关的。因此,他所谓的唯器史观虽然重视生产,但却抹煞了生产主体即劳动者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滑向了唯意志论,也就决定了他想把建立于唯器史观基础上的一系列观点“拉到地上来的不断的努力”始终在“天上飘着”[1]28的命运。

二、唯物史观是学理与策略的合一

“唯器史观”的提出,张东荪自认为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取代。[2]242他认为,唯物史观既有合理的部分也有其不足。唯物史观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学理方面的缺陷,用“唯器史观”取代唯物史观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学理的圆满。张东荪对于唯物史观的理解是极为有限的,在这些有限的认识里,既有正确的判断与评价,也存在着诸多偏颇之处。

从学科来说,他认为唯物史观其实属于历史学:“这些有历史意义的事情或事件在历史上记录下来,只是‘然’(即如此),而不知其‘所以然’。要知其所以然必须加以说明,唯物史观就是这样说明之一种。”“倘使把唯物的条件(所以说明历史上变化的)只限于在有变化的社会历程上,则唯物史观便确是属于史学。”[2]117但是,它也带有社会学的成分:“不过照马氏原意来解释,应该是由阶级的分立情形而决定社会结构的情形,由社会机构的情形决定其社会的‘上层建筑物’思想内容,于是唯物史观便自然包含有所谓知识社会学了。”[2]118

在他看来,唯物史观既有极为合理的方面,也存在无法避免的问题。他认为唯物史观是学理与策略的混合物:马克思处处要想使他的学说变为深刻的学理,同时又要把学理变为社会革命运动有力的策略。二者的合一便有了迁就。“我个人甚爱其学理方面,不过我觉得他为要迁就策略的缘故,往往把学理没有弄到十分圆满。”[3]24

所谓学理与策略的合一,张东荪认为就是用学理的方式激发革命的热情:通过学理的推论预置一个社会发展的公式,得出一个社会发展的目标即社会主义,号召人们以革命的方式去实现。“所以他自称他这种主张为科学的社会主义,亦正是由于他极力想把客观性的冷苛真理与主观性的热情希望合而为一的地方。我说他是把学理与策略合为一事亦就指此。”[2]121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的发展与变化,“马氏的意思,似乎是说社会上生产关系一有变化则历史上便会有一个大的事件。这一点我是承认的,这是讲社会变化(social change)。”但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强调的只是突变,是为革命建立学理基础。“我愿意把‘革命’一类的社会变化,另名之曰‘社会突变’。马氏讲社会变化其实在真心上只是注重这样的突变,因为他的目的在谋社会革命。这由于他总必得把学术上的真理与活动家的策略合而为一。”[2]117对于唯物史观的革命的作用,他认为“社会平衡”必须自己有了破裂,才能从思想方面加以煽动,演成革命。如果社会平衡还能保持,即使如何鼓吹革命,破坏的作用也无法实现。马克思派对这一点有明确的认识。虽然在掀起社会变化上,思想固然没有多大力量,但在由乱而治的过程中,思想自有其作用,正是马克思派未见到的。因为任何思想,在本质上总是“建立的”,即便是破坏的思想也是为了建立。“一切社会思想都是在本质上有建设性的。”[2]122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者采取黑格尔的正反合的辩证法说明社会的变迁,在科学的社会学中是没有必要也没有地位的。存在着把方法上的假设与归纳的结论混淆的问题。“正反合如果是方法上的假设,则决不能同时又是归纳得来的公式。”[2]125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采取这个公式,是由于学理与策略合一的缘故。

三、对唯物史观的赞同与批评

对于唯物史观,张东荪表达了他的观点,这些观点只限于对唯物史观的表层理解,当然有正确的理解,也难免存在偏颇。从他对唯物史观的态度来说,“我虽不相信经济的一元论的唯物史观,但我亦愿承认在许多原因之中经济亦是一个重要的原因。”[4]“著者在此处却充分承认唯物史观。”[2]115而对于他所承认的唯物史观,张东荪由作了特殊的说明:“我所赞成的唯物史观,就是我所了解的唯物史观。我所了解的唯物史观,就是我以为唯物史观应该是如此,不如此便不是唯物史观。大家都知道此种学说为马克斯(K·Marx)所倡导,我以为唯物史观定当如此,或许就是马氏所说的那个学说的真相正未可知。但我却不一定主张我的说就是马氏的原意,而他人的解说一概不对。”[2]116他赞成唯物史观的缘由在于,“我以为思想之主动的影响及于实际社会之在于使社会归于稳定之时,换言之,即只限于把社会使之平定化与秩序化。”唯物史观作为一种思想,也存在所有理论共同的局限。“从反面说即可说思想对于掀起社会变化是没有太大力量的。这点正是马克斯派所谓唯物史观的真理,亦即是我所以赞成唯物史观之故,不妨说这是我的主张终于唯物史观相同的一点。马氏诋毁以前的许多社会革命家的思想以为只是空想,就是因为他们不了解社会如有根本的变化必须等待客观条件的成熟,客观的条件如不具备而希望社会革命便只是一种妄想而已。这一点正是马克斯比一班革命思想家高明的地方。”[2]120-121

至于马克思倡导的唯物史观的观点,他认为:“所谓唯物史观是主张历史上的变化(尤其是重大的变化),无不以物质条件为其推动的原因。在此所谓物质条件,是指经济生活上生产方式之变化。”[2]116这种唯物史观从经济决定论的基础出发,强调了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马氏的前提是社会组织决定人们思想。即人们的意识形态完全是社会的经济结构之反映。这样的唯物史观不但对于人们的具体意见从社会的阶级分野求其所以然之故,并且对于人们思维时所用的范畴亦从经济史来求其解释。”[5]“所谓社会结构的形态决定其上层建筑物依然只是一句笼统的话。”[2]119对于究竟是阶级对立的情形决定上层建筑物的思想信仰还是社会结构当作一个整体的情形决定思想信仰人生观道德判断法律观念的问题,张东荪认为马克思的主张是前者,是思想形态反映阶级。这是因为马克思必须把学理与策略合一,主张后者就无益于策略。所以他认为马克思的话有时似乎是指后者,但实际上只是前者。他认为在思想信仰的决定上,二者都有。因为阶级的利害反映在思想上是常有的,但不是必有的,社会结构的影响更为显著。

由于他对唯物史观了解的有限,从有限的了解出发,他对唯物史观也提出了一些不合理的批评。他认为,唯物史观是主张历史上的变化(尤其是重大变化)无不以物质条件为其根本推动力的。而物质条件就是指经济生活领域的生产方式。他又认为,“马克斯对于经济上生产情形并不注重在生产技术的创新与生产资料(前者他曰生产力,后者他名曰生产关系),而只注重在生产关系。详言之,社会组织上的生产方式。照这样说,还只是注重于社会关系,他们以为抓住了这一点,则一切历史上变化的关键便把握着了。”[2]116-117所以,他认为唯物史观只是“阶级斗争史观”。“不过照马氏的原义来说,这种唯物史观既是只注意生产之社会关系,则决不是后来学者所说的‘经济史观’,而只能名之曰‘阶级斗争史观’。”[2]117他的错误在于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在讨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时,总是把生产力作为先决条件和决定性因素。唯物史观认为,上层建筑只有与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相适应才是稳固的,反之,不论是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终究要被新的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所代替。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集中表现。他没有看到生产力是社会变革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没有看到唯物史观对人的作用的重视。

张东荪的唯器史观以“需要”、“利用”和“器械”为核心范畴,任务需要决定器械和利用,器械和利用满足需要,[6]重视生产工具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对其作用进行了无限放大,抹煞了作为劳动者的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必然陷入工具主义的误区。

[1]张东荪.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M].上海:观察社,1946.

[2]张东荪.思想与社会[M].长沙:岳麓书社,2010.

[3]张东荪.理性与民主[M].长沙:岳麓书社,2011.

[4]张东荪.由自利的我到自制的我[J].东方杂志,1926,(3):23.

[5]张东荪.《文史月刊》发刊词[J].文史月刊,1935,(1).

[6]侯智.张东荪的唯器史观的基本范畴[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3,(6).

〔责任编辑艾小刚〕

Zhang Dongsun’s Criticism on H istorical Materialism

Hou Zhi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Tianshui Gansu 741001,China)

The famous philosopher Zhang Dongsun put forward his historical implementalism,which overstated the functions of implements,and believed that there were essential antagonism between the historical implementalism and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What’s more,Zhang criticized Marxism historical materialism,which is partly rational,but on the whole,it is biased due to his misunderstanding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Zhang Dongsun;historical implementalism;domain;historical materialism;relationship

B27

A

1671-1351(2016)01-0031-04

2015-12-31

侯智(1971-),男,甘肃渭源人,天水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博士。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张东荪哲学论文文献的整理与研究”(12XZX 007)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学理史观唯物史观
Plasma-assisted ammonia synthesis in a packed-bed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reactor:roles of dielectric constant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packing materials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教学
论莫言《蛙》的暴力史观——兼及1950至60年代乡村叙事“历史”的重述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共产党宣言》看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初心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岳麓版
一个不容忽视的高考考察维度——比较史观
双回单训释教学新法的学理依据
唯物史观历史进步动力学建构的基础
和而不同 学以致用——近两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多元史观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