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院模式下多层次导师工作机制设计与实践

2016-02-13孔文迪王家华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导师制通识书院

孔文迪,李 想,王家华

书院模式下多层次导师工作机制设计与实践

孔文迪,李 想,王家华

书院制是目前国内许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大胆尝试,而导师制则成为书院制模式下人才培养的核心。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探究书院模式下多层次导师制的工作机制和实践特点,对影响导师制实施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为导师制的改进和完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书院制;导师制;人才培养

一、书院制条件下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理念

(一)书院制条件下加强导师工作的现实意义

导师制的实行可以追溯到14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由创办新学院的温切斯特主教威廉·维克姆首倡,学院为进入大学的学生指定专门的导师。我国导师制的萌芽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教育家孔子,他以言传身教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习和做人,堪称我国古代教育史上最典型的导师。导师制的宗旨强调师生互动中导师的引领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两方面积极性。[1]导师制以个别指导的形式,实现知识与能力品德的培养,强调密切的师生关系和宽松的氛围,使学生在师生互动和具体实践活动中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而达到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书院制学生培养模式契合了“全人教育”的教育理念,即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整体发展,包括人的智力、情感、社会、身体、创造力、直觉、审美和精神潜能的发展。全人教育理念提倡平等、开放、有活力的师生关系,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起一种开放而平等的学习群落。[2]书院制人才培养的模式则必然要求与之配套的育人机制,导师制的实行满足了这一教育模式的需要。因此,无论从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还是从当今教学改革的实际,导师制的实行都已成为当今高校书院制改革的题中之义。

(二)导师队伍遴选与建设的基本思路

导师的遴选是导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受当前高校逐年扩招、优质教师资源短缺、师生比不足的不利影响,导师队伍的搭建成为困扰高校管理者的首要难题。合格的导师应该由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业务能力、丰富的教学经验、良好的个人素质和人文修养、有工作热情的教师来担任。学科结构合理的导师队伍,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学校自2014年起推行书院制改革,以 “全人教育”理念为核心,全面实行导师制,实现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在导师的选聘上确立“综合引领、重点关注、分类指导”的导师工作思路。搭建了以总导师、学业导师、职业规划导师、常任导师、通识教育导师、 “两课”导师和体育艺术导师组成的梯级导师团队。聘请学校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教授做总导师;遴选专业院系中师德水平高、教学科研好、深受学生爱戴的资深教师担任学业导师;作为专职教师的辅导员担任常任导师工作在书院、住在书院。另外,书院还配置通识教育导师、职业规划导师、“两课”导师以及体育和艺术导师。[3]

书院制导师队伍选聘的关键是教师的学科交叉、梯级组合。搭建以通识教育为核心,全人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师团队。这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年龄层、不同专业教师的主动性,也为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有力的师资保障。

二、科学有效的导师工作机制设计

导师制作为书院改革的探索性尝试,其实施效果不同于教学效果可以通过学生成绩以量化的形式展现。导师对学生的影响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长期积累的过程,其工作形式的多样性也不利于对导师的工作成效进行量化。然而任何一种制度的推行,都不可能尽善尽美,都要通过一定的监督评价和激励机制来使之不断改进和完善。因此,书院导师制的推行也需要相关的制度保障。

(一)明确导师工作职责

过于泛化的分工和模糊的工作定位会让导师感到无所适从,无法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由学校导师工作委员会统筹,双院联动,师生双向选择,明确导师分工。书院为不同类别的导师制定“导师工作指引”。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融合,导师的工作方式可以灵活多样,交流形式由师生共同决定。将导师职责制度化可使导师在书院中的工作有目标,有载体,能“落地”。

(二)建立有效的学生反馈机制

学生与导师的交往最为密切,作为教育的主体,学生的评价也是导师工作的重要考核依据。制定“导师工作学生评价反馈表”,记录导师参与指导学生的次数、时长,指导的形式与内容,学生对导师的认可度,工作满意度,希望导师改进的地方。让学生参与导师工作的考核,也可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良好的师生共同体。

(三)导师工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

将导师工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以强化导师的责任意识,提升导师的工作积极性,从长远角度可以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校级层面的监督由学校导师工作委员会负责,统一制定“导师工作手册”,制定年度导师工作考核办法。书院考核与专业院系考核相结合,两院共同制定年度导师工作计划和具体考核办法。导师进行自评;书院统计导师进书院的工作时长与工作量,学生参与的情况,评估导师工作成效;专业院系对同专业导师的工作业绩进行横向比较。无论是书院还是专业院系,对导师的考核都要兼顾定性与定量、过程与效果,确保导师工作的评价更加科学化。

(四)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

当前的高校教师大多承担着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在种种压力作用下,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容易忽视对学生的教学之外的个别化指导。因此,对导师的考核应该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全面合理,避免模糊和主观随意性的评价。此外,还应发挥正强化的积极作用,在年度考核中设置一定的优秀比例,评选表彰“校长奖教金”“学生最喜爱的老师”等一系列先进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

三、科学有效的导师工作平台搭建

纵观英式住宿学院和美式生活学习社区管理模式,专业院系注重专业化、系统化的知识传授,而书院则通过各种“非形式”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以外的能力。两者相互合作,将学生事务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不仅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和精神保障,也为导师进入书院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渠道。南京审计大学借鉴国内外高校书院导师制特点,注重搭建科学有效的工作平台。

(一)双院联动,畅通导师工作渠道

学校设有校级导师工作委员会,专业院系和书院设立导师办。书院导师平台的建设在定位上与学校发展理念相符合,在导师的选聘上更注重学校、书院、专业院系的共同点,充分实现覆盖全体、分层指导的工作体系。聘请专业院系教师代表担任导师联系人,召开学院—书院导师工作联席会议,书院为每位导师配备学生助理。搭建层级导师工作团队,畅通导师工作沟通渠道。

(二)建立导师资源库,实现导师资源共享

书院官方网站开设导师工作板块、官方微信设置导师信息模块供学生实时查询。官网和官微开设通识教育与导师工作模块,宣传导师的职能目标,使师生明确导师制的定位;发布导师工作信息,为导师之间交流经验提供平台,使之成为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营造温馨的社区物理环境和开放包容的书院文化氛围

社区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社区作为非形式教育的第二课堂,在通识教育、德育、身心素质培养、生涯规划方面承载着重要的内容,因此,社区也就成为导师工作的重要阵地。南京审计大学在学生社区的环境打造上加大投入,以地理位置划分了润、泽、澄、沁四大书院,着力打造融学习、生活、服务于一体的社区环境。以澄园书院为例,书院社区内建有导师办公室、心理咨询和活动室、学习支持中心、多功能报告厅、学生音乐教室、社团活动室、党建活动室、团学联活动室、自习室、书吧、咖啡吧等功能区域。不单功能完善,还在环境的营造上融合书院的文化精神,体现书院的家文化。

完善的社区功能和良好的组织文化为师生互动营造了宽松的交流环境和氛围。导师可以在课堂之外随时走进学生,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需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四、书院制条件下导师工作实践内容的探索

(一)以学业导师为核心,对学生进行生涯和学业辅导

导师的学识经历、个性品质、思维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学生。南京审计大学澄园书院问卷调查显示:有43%的学生希望能够参与导师一对一的辅导。一方面,导师们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在专业学习上提出建议;另一方面,从学习到生活,从实践项目到未来职场,学生诸多的困惑在师生互动中潜移默化地变成了目标和动力。

(二)以经典导读小组为引领,打牢学生文化素养根基

伟大的经典都是中西文化史上伟大心灵对话的纪录,对经典的阅读与研讨,可以促进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基本课题的思考,也能在日趋专业化以致难以对话的现代大学校园中,为全体师生提供某种思考的共同基础。[4]

邀请导师指导学生开展经典阅读,招募感兴趣的学生组成精读团队,导师为学生列出经典阅读书单,全程指导,研读与讨论并重,从而提升学生对经典书籍的阅读质量。以经典阅读为引领,可以推进以文化为核心内容的通识教育。

(三)发挥导师在本科生科研训练上的作用

本科生阶段的科学研究不仅是传授知识,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科研实践的训练来加深对专业领域基础知识的理解,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手段,造就学生的科学态度及创新能力。

南京审计大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和各类课外科研竞赛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以制度形式将学术科研活动纳入人才培养计划,给予相应的学分。学校鼓励学生组建各类研究团队参与学科竞赛。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从选题、资料搜集、项目实施、报告撰写等方面接受严格的训练,学术思维和科研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四)挖掘校友和校外导师资源,拓宽导师工作渠道

受学校师资资源有限的影响,学校可以引入校外的校友资源,发挥杰出校友的引领作用。一些在业内有较深造诣的校友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其成功的职业路径也成为学生效仿的目标。聘请著名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等社会精英加盟书院的校外导师队伍,分享知识、交流经验,可以为学生、书院、社会打造信息交流的平台。企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人才和岗位需求,部分校友导师还能够为学生提供见习实习的机会。这种校企间的联合,有时也能产生1+1>2的效果。

(五)创新通识课程体系,打造通识教育品牌

通识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整全的人,以书院文化为着力点,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和创新的课程内容,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学校女生占据2/3的比例,书院聘请业内资深专家、文化学者、杰出女企业家,从“女性学”的视角出发,从女性的形象设计、茶艺烹饪、艺术审美、职场适应等方面精心凝练课程体系。提升女生的内涵素养、审美情操,使她们拥有睿智的头脑和开阔的视野,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对女性综合素质的要求。学校邀请台湾知名学者,开设《中国文明的前世与今生》通识教育课程,为学生深度解读中国文化,从“仁、义、礼、智、信”传统立人之本,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仁人志士的家国情怀,从格物致知的为学之实,到死与生、仁与义的生命涅槃。课程内容充实,涉猎广泛,激发了学生研究国学的兴趣,提升了人文素养。

(六)整合资源,扩大讲堂式教育的辐射面

加强对学术讲座、论坛的支持与引导,整合校内各方讲座资源和平台,形成专业与通识、高端与大众、传统与现代并举的大学讲座文化。实现“以点带面,覆盖全体”的资源共享模式,录制视频微课,空中通识课堂,提炼讲座精华,让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使导师的影响力向更广泛的学生群体辐射。

(七)推行导生制,实现生生互动

发扬传帮带优良传统,推行“导生制”,鼓励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学生。选拔优秀研究生和高年级学生担任本科生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参与并指导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工作。没有了年龄代沟,与自己经历相仿的学长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与信任。导生制为生生互动提供了交流展示的平台,也成为导师工作的重要补充。

[1]高志凯,王定君.本科生导师制的渊源、内涵和实施意义[J].甘肃高师学报,2011 (1):75-101.

[2]谢安邦,张东海.全人教育的缘起与思想理路[J].全球教育展望,2007(11):48-52.

[3]王会金.书院制人才培养:逻辑架构与系统创新[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5(6):105-112.

[4]黄俊杰.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5.

责任编辑:刘升芳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书院制条件下通识教育体系与支持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6SJB710041)

孔文迪,南京审计大学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李想,南京审计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产业组织理论与公共政策、教育管理研究; 王家华,南京审计大学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金融学与教育管理研究(江苏 南京 211815) 。

G642.0

A

1671-2277-(2016)05-0019-03

猜你喜欢

导师制通识书院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朵云书院黄岩店
住院医师对“全程导师制”教学效果评价反馈分析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白鹿洞书院记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