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操作活动为途径 引导幼儿感受数量关系

2016-02-13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数量数学知识幼儿

陈 蔚

以操作活动为途径 引导幼儿感受数量关系

陈 蔚

幼儿数学的学习是通过操作活动完成的。幼儿在亲自摆弄,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经验、知识和技能。而操作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幼儿感受其中的数量关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感受游戏和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因为只有感受数量关系才能实现有效促进幼儿思维的目的,才能达成数学活动发展幼儿思维的目标。

数量关系;操作活动;幼儿

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活动能够促进思维能力有效发展是人类的共识。北京师范大学林嘉绥老师提出:“现有幼儿数学教育中有利于幼儿思维发展的因素是什么?是数量关系。” 操作活动是幼儿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基础;操作材料是教育的媒体,是帮助幼儿系统地建构数学知识及诱发幼儿主动探索、学习的工具;操作活动能调动幼儿的各种器官,帮助幼儿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

一、对操作活动和数量关系的界定

操作是动手操作,与发展感知能力紧密相连,又与人的智力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动手操作使幼儿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事物的感觉刺激,简单地感受各种事物的物理特征诸如冷热、粗细、软硬等,更能使幼儿通过摆弄、分类、比较、排列、堆叠等动作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和思维能力的建构。幼儿在操作活动中可以获得多种感知经验和知识,同时获得许多动作经验,这种经验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经验不断的丰富,会内化为幼儿头脑中的思维运演能力。

数量关系是从一类有共同规律的数学问题中总结出来的揭示某些数量之间的本质联系,并以数量关系式来表示这种联系。它为幼儿理解同类数学问题指出方向,提供基本方法,形成一种策略,是一种有数学价值的解决问题的模式。

皮亚杰指出:“假定幼儿只是从教学中获得数的观念和其他数学概念那是一个极大的错误。相反,在相当程度上,幼儿是自己独立地、自发地发展着这些观念和概念的。” 因此,教师应创造环境、利用生活中的各种环境,为幼儿提供操作与体验探索的机会;让幼儿有机会发现事物的这种数量特征以及相关的数量关系,这些过程对幼儿学习数学是大有裨益的,同时也就发展了幼儿的逻辑思维。实际上,幼儿所获得的经验与能力,是与他们的认知水平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的。要使幼儿获得数概念,需要有大量的经验积累,需要在生活中有着与思维和动作相关的多方面的操作与体验活动。

蒙台梭利关于幼儿数学能力发展的理论也强调为幼儿创设一定的情景,提供大量的操作材料,供幼儿操作探索,以丰富、有趣的游戏让幼儿参与到游戏中,进行经验的提升,发展幼儿逻辑思维。

二、操作活动与感知数量的关系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在幼儿的认知活动中,感知觉占据重要地位。幼儿基本上是依靠自己的直接感知来认识事物的,幼儿的记忆直接依赖于感知的具体材料,幼儿的思维常为感知觉所左右,幼儿的情绪和意志行动,也常受直接感知的影响而变化,所以我们应该十分重视对幼儿感官的培养。皮亚杰认为数学的运用是认知运算内化的前提条件,幼儿的数学学习离不开对物体的操作,要使幼儿获得数概念,需要有大量的经验积累,需要在生活中有着与思维和动作相关的多方面的操作与体验活动。教师应该创造环境、利用生活中各种环境,为幼儿提供操作与体验探索的机会。裴斯泰洛齐主张应以实物直观教学,即用感官接触实际事物,而获得直接经验。

国内研究中,矫德凤的《幼儿数学教学法》一书是这样阐释的,计量单位前面加以数来表示多少和进行运算,这样就产生了数的概念,所以数量就是数和计量单位的合称。在向幼儿进行初步的数学知识教学时,必须把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作为首要任务。数学虽然很抽象,但它来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劳动实践中,甚至是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各种活动中都离不开数学活动。根据这个特点,在幼儿掌握知识过程中,不是把成人脑中的数学只是简单地转移到幼儿头脑中,而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凭借他们的各种分析器官来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如用眼睛或手感知物体的多少、大小、形状等,这种从简单到复杂的知觉活动,不仅是初步数学概念形成的基础,而且也可以发展幼儿的知觉能力。

促进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应当成为幼儿智育的基本目标。但是,长期以来幼儿园的教育中,突出地存在着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倾向。另外,由于实践活动是思维的基础,因而要发展幼儿的思维,就应让幼儿去操作、去探索、去体验,从而获得相关经验。

目前,在幼儿数学教育方法中,操作法备受重视,认为它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它是幼儿主动获取物体间数量关系、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

三、操作活动是感知数量关系的最佳途径

数学教育中,让幼儿操作、摆弄具体实物,并将具体动作内化于头脑,是促进思维发展的根本途径。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如果只进行比较枯燥和乏味的练习,如计算加减算式题或是反复练习等,因为不能很好了解幼儿的数学思维形成过程和水平,很难达到愉快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心理学家调查表明,幼儿的动作发展在幼儿智能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研究得出:大脑指挥双手,双手又促进大脑,让幼儿多动手,可以增进他们的感知能力、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灌输式的教学是一种不经幼儿思考的教学,在这种教学情境下,幼儿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不可能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因此,教师应提倡启发式的教学,鼓励幼儿通过操作进行探索。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感知操作的方法,是引导幼儿愉快、主动、真正科学学习数学知识的最佳方法。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尝试,促进了思维的发展、知识面的开阔、学习兴趣的提高,操作过程中幼儿之间口头语言、肢体、文字、图画、图表、美劳制作都是良好的沟通方式,能够锻炼幼儿的综合能力。所以,数学教学中,操作法的运用,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自主、独立、愉快地体验某一数学概念的属性,探索数学运算的规律,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操作学习既符合幼儿的学习和心理特点,又能促进幼儿表达能力的提高、信心的形成、积极性的提高、创新思维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体现了幼儿认知、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和谐、全面发展。

思维的逻辑性与儿童的认知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认知的深度与广度,关系到概念的形成、判断的构成以及推理的进行。思维的逻辑性萌发于学前期,到了学前晚期发展更加明显。因此,及早发展孩子的思维是促进其智慧发展的关键。

让孩子掌握的有关知识都尽可能地转化成可操作的材料,让他们在玩中学。通过有目的、有要求、有主题、有规则的趣味游戏,进而达到学的目的,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

通过操作活动,鼓励幼儿积极探索,大胆思维,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幼儿与材料积极互动,从而建构数学知识,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在操作过程中,学习的主动权在幼儿手中,幼儿是在主动作用于材料中进行学习的,他们在摆弄材料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从而获得数学知识、经验和技能。引导幼儿在操作和积极的探索过程中,构建起初步的数学概念,从而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为将来进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教师应给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由此可见,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正确运用操作法,将有利于调动幼儿利用多种感官,掌握数学知识。

责任编辑:刘升芳

陈蔚,天津市河西区第十幼儿园园长,主要从事学前教育研究(天津 300222)。

G613.4

A

1671-2277-(2016)05-0079-02

猜你喜欢

数量数学知识幼儿
芳芳猜童话书的数量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统一数量再比较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头发的数量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