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2016-02-13郑鑫
郑 鑫
【基础教育研究】
基于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郑 鑫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掀起一场以重视人文取向为主要内容的全球性教育改革,当代教育对人文主义的重视已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人文主义教育观强调“以人为本”,这与我国新课标中“以学生发展为本”和“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相一致。然而,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教学模式的束缚,我国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当前现状并不乐观,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重灌输轻互动的教学观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因此,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贯彻人文主义教育理念,是广大思想品德教师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学;思想品德课;人文主义教育观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在贯彻人文主义教育观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要充分挖掘思想品德课程中的人文因素,潜移默化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观,更好地实现思想品德教学的实践效果。
一、人文主义教育观
人文主义教育观是弘扬人性、强调人文精神的教育观,它建立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基础上,以培养和提升受教育者人文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素养为目标。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人文主义教育观十分重视受教育者的中心地位,关注受教育者的情感、人文素养,理解和尊重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人文主义教育观有着深刻而长远的思想渊源和发展轨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经历了从古典人文教育到近代人文教育再到当代人文教育三个历史阶段。
人文教育虽然经历了时代的变迁,但是其教育主张基本相同。首先,人文主义教育主张教育活动要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物为中心,甚至以社会为中心。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其次,人文主义教育观提倡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种发展不仅包括个人在德、智、体、美以及实践能力各方面健全的、和谐的发展,也包括学生自己的性格、兴趣和才能的充分发展。再次,人文主义教育观主张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自然本性和个体差异,不要求学生具备相同的兴趣与爱好,不把个人以及社会的意见强加在学生身上。在教育内容上,人文主义教育观肯定各门学科的价值且特别重视对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在人文主义学者看来,人文学科具有特殊的功能,如果能够很好掌握,则有助于个人理智、情感以及各种能力的成熟;[1]在教育方法上,人文主义教育者反对死记硬背的方法,强调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强烈呼吁学习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习和发展。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贯彻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必要性
1.贯彻人文主义教育观为时代发展所需要
21世纪是“一个以人为中心,强调个性化、多样化、民主化、理性化的知识经济时代”。[2]知识经济是一个主要依靠人才和知识的经济形态,教育是培养人才和传播知识的主要场所。因此,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是时代发展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指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科学知识、身体健康等方面素质的教育,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健全学生人格,其中,思想道德素质贯穿于素质教育的始终和各个环节。
2.贯彻人文主义教育观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性质所需要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性质决定了思想品德教学必须贯彻人文主义教育观。教育部制定和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即“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3]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建立在“人”基础之上的一门学科,是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学生优秀品质的一门课程。
3. 贯彻人文主义教育观为改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人文精神”缺失现状所需要
20世纪80年代实施新课改以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日常的课堂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首先,课堂内容偏“政治性”轻“人文性”,教师仅仅出于让学生记住知识点的目的进行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引导。其次,课堂模式机械化。如今很多教师仍然实行“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一节课下来,学生只是被动接收知识和信息的“机器”,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最后,课堂评价方式单一。评价是学生进步和成长的动力,现行教学评价重分数轻潜能、重区别轻鼓励,不能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不利于学生潜能的挖掘和发展。
4. 贯彻人文主义教育观是初中生本身发展的需要
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在个性结构方面自我意识高涨,开始将关注和探索的目光转向自身,希望自己可以像成人一样完成既定任务,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同时,初中生开始进入青春期阶段,自我评价能力逐渐提高,他们能够了解和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以一定的标准自主评价自己的能力。总之,初中阶段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过渡阶段,初中生已经开始有自己的主见和一定的自学能力,他们希望在学习中获得更好的发挥和提高。所以,我们要在尊重、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贯彻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具体措施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贯彻人文主义教育观,需要教育者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还是校园环境,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一门为学生所需的课程。
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提升教育者人文素质
传统教育观念将教师视为知识的传授者和“供应商”,学生扮演的角色只是一个信息的接收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教师作为信息源的角色越来越淡化。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贯彻人文主义教育观,教师作为教育者首先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作出榜样,不断学习,言传身教,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和文化品质。教育者不仅需要掌握全面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和品德修养,如此才能成为更好的思想引导者,用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学识影响学生,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
2.教学目标更加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教学目标是贯彻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指导思想,教育者在制定教育目标时要紧紧围绕人的尊严、理解与宽容、自由与责任等核心,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思想品德教育对个人以及整个人类幸福生活所具有的作用上,重视对人的关注和尊重,将培养健全人格放在首位,培养学生与人为善的优良品质以及自立、自主、自强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浓厚的人文素养和明确的生活目标。
3.加强学校管理,形成良好的校园环境
一个健康的校园环境影响着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因此,思想品德课程中贯彻人文主义教育观需要改善校园环境,不仅包括设施完善的校园硬环境,更重要的是积极向上的校园软环境,即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的环境里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教育的陶冶。
4.创新教育理念,实现“人文课堂”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依然很老套,一节课往往只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张嘴”,导致课堂整体气氛枯燥无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因此,将人文精神贯彻到思想品德教学中,就要改变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实施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发掘教材中的启发因素,设计启发性问题,不断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1]刘传祥.“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贯彻与实施[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4).
[2]卢少军.思想政治课的情感教学刍议[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6).
[3]曾洁华.人文主义教育观的时代性[J].江西社会科学学报,2005(8).
责任编辑:乔 健
郑鑫,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科学哲学研究(天津 300193)。
G631
A
1671-2277-(2016)05-00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