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调研”的意义和价值
2016-02-13李国新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北京100871
李国新(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北京 100871)
“衡阳调研”的意义和价值
李国新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北京100871)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志着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驶入快车道。以此为坐标审视,2005年7月由当时的北京大学信息传播研究所和湖南省图书馆、衡阳市图书馆共同组织的“衡阳调研”,唱出了推动我国基层公共图书馆快速发展的先声。十年来,调研团队密切跟踪衡阳样本,五年一回访,持续不断线,“衡阳调研”成为近十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领域以小调研发现大问题、并推动问题解决的成功范例。
“衡阳调研”发现并提炼出了事关事业发展的重大现实性、普遍性问题。2005年调研总结提炼出的“人吃书、书吃人”问题,2010年调研总结提炼出的“人吃楼”问题,2015年调研发现的公共文化建设“中部洼地”现象,都是我国基层公共图书馆不同时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唯其普遍,才引起了业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才彰显了解决问题的紧迫性,也才体现了调研团队的宏观视野、问题意识,以及知微见著的把控能力。“衡阳调研”秉承了衡阳哲人王船山倡导的“入天下之声音研其理”的传统。
“衡阳调研”有效地实现了调研结论向事业发展政策的转化。2005年的调研成果经大众媒体传播后,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引发了多家媒体的专题讨论,经中央领导批示后,促成了国家文化行政部门研究贫困地区公共图书馆援助计划。2010年的调研成果,为2011年出台的“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政策中形成“限期收回出租设施”的要求提供了聚焦问题、解决问题的依据和支撑。2015年调研中发现的公共文化“中部洼地”现象,已经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专题讲座汇报到了国家最高立法决策机关。一个基层调研能够通过各种途径真正发挥决策参考和政策支撑作用并不多见,体现了“衡阳调研”以小调研促成大问题解决的实际功效。
“衡阳调研”催生了业界的专题研讨和行业的互助行动。中国图书馆学会对2005年的“衡阳调研”给予高度关注,并且积极介入,助力这项原本自发的调研活动走上了组织化道路,扩大了调研在业界内外的影响。2005年“衡阳调研”结束不久,中国图书馆学会就会同调研团队共同策划了“中国图书馆学会百县馆长论坛”,引导和动员业界更广泛的力量对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进行专题研讨。时至今日,“百县馆长论坛”已经连续举办五届,成为中国图书馆学会的品牌学术活动。2005年“衡阳调研”提出的破解县级公共图书馆发展瓶颈的三大措施之一是馆长水平的提升。怎样提升馆长水平?中国图书馆学会和调研团队共同策划了“中国图书馆学会志愿者行动”,发动和组织业界一流的专家学者、资深馆长和馆员,以志愿者身份开展面向县级共图书馆馆长、业务骨干的系统培训。这项活动从2006年开始,到2011年结束,前后历时六年,足迹遍及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培训县级馆长、业务骨干3000多人,前后有100多人次的志愿者累计志愿服务近6000小时,完成了一次在中国图书馆发展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受益面最广、完全以志愿服务实施的职业理念启蒙和专业知识培训。这项活动先后获得国家图书馆馆长特别奖、文化部创新奖、美国图书馆协会国际创新奖等荣誉,被大众媒体誉为“中国图书馆界引人注目的互助创举”、“托起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希望”。
“衡阳调研”探索了有效开展基层调研的方法、路径和机制。首先是选准调研对象。中部是中国的缩影,衡阳是中部的缩影。调研对象的典型性,是发现和提炼普遍性问题的前提。其次是调研队伍“三结合”。既有来自高校的专家学者,也有各级公共图书馆的馆长,还有公共图书馆第一线的实际工作者,以及大众传播媒体的新闻工作者。调研队伍构成的多样性,是观察和研究视野广泛性的基础。第三,站在事业发展的高度,强化对调研所获资料、数据、事实的总结概括和提炼。调研是基础,分析研究、总结提炼是关键。发现问题、聚焦问题、深入研究,才能形成有效对策。第四,充分借助大众传播媒体传播调研结论,扩大调研影响。第五,利用各种途径让调研结论通达决策部门,让调研结论转化为政策成果,真正发挥促进事业发展的作用。
“衡阳调研”十年持之以恒不断线,其本身已经成为我国公共图书馆领域的一个品牌项目。本期汇集的几篇文章,是2015年第三次“衡阳调研”的阶段性成果。伴随着研究团队对调研所获研究的深化,2015年“衡阳调研”还会推出新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国新,北京大学教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