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派盆景”发一枝
——对话苏派盆景探索者周斌芳

2016-02-13叶正亭

江苏地方志 2016年6期
关键词:苏派鸿运盆景

◎叶正亭

“苏派盆景”发一枝
——对话苏派盆景探索者周斌芳

◎叶正亭

叶:每年去苏州香雪海参加梅花节活动,总是又遗憾、又兴奋。遗憾的是满山、满园的梅花尚未绽开(我也理解宣传发布有提前量);兴奋的是能见到您的梅花盆景展,盆中梅花已半开,让提前来探梅的游客也多少欣赏到了梅之美。

周:我是光福人,一个园艺工作者,能为家乡做点事、出点力,是我的荣幸,我已多年为梅花节免费提供梅花盆景展。我的梅花盆景能早于园内、山上梅花绽放,是我适当采用了催花技术,目的是不让像您这样的游客失望而归。

叶:每次看您的盆景作品,都有耳目一新之感,是一种健康的、阳光的美,充满生机与活力。

周:这是我追求的盆景风格。传统赏梅以“曲、奇、疏、廋”为美,我不反对传统,但我觉得传统文化既要学习传承,更要扬弃、创新。我们完全应该站在古人肩膀上,看得更远,做得更好。

其实,苏派盆景不保守,一直没有停止过创新的脚步。上一代苏州盆景大师周瘦鹃先生,借鉴吴门画派的精华,运用到盆景艺术上;朱子安大师在传统苏派盆景“六台三托一顶”的基础上,大胆革新,以剪为主,以扎为辅。尽可能保持其自然形态,达到造型简洁,意境深远的艺术效果;苏派盆景大师朱永源,制作的具有500年树龄“秦汉遗韵”,虽有古风,尤有新意,获得了中国盆景的金奖,多少年了,还是令人百看不厌。

叶:您是如何走上园艺、盆景之路的?

周:我是苏州光福镇窑上村人。我们光福是花果之乡、苗木之乡、园艺之乡。光福有邓尉山,有天下闻名的“香雪海”赏梅胜地,有“清厅古怪”汉柏的司徒庙,窑上村是全国五大桂花产地之一。我从小是在旖旎的风景中长大的,是喝着太湖水、月月看着花、季季吃着果长大的。从小接受的就是园艺的熏陶,从小印象深刻的就是一批一批的大学生、艺术家,在我的家乡拍照、写生,看他们是那样的投入,我也被深深地感染着,爱着自己家乡,为她骄傲。

1980年,我高中毕业,就在生产队的盆景园里做学徒,我每天接触的是盆景,也了解了“劈梅”。

叶:劈梅是苏州人发明的梅桩盆景,全国有名,苏州的劈梅盆景多在狮子林,每年赏梅期间,全国爱梅者纷至沓来,欣赏苏州劈梅。

周:苏州劈梅的源头可能就是在光福,光福的梅树绝大多数是经济梅,就是果农希望花后长果子,果子就是青梅,也叫梅子,是光福农民的经济作物,经济由来之一。树也会老,一些树龄过了丰产期,且不健康,挂果少的果梅树,人们就把它们从地里挖起来,树桩锯到一米之内 ,劈开后栽到盆里。用各种梅花品种的枝条嫁接上去,经过几年管理后,老树开新花,这就是全国闻名的劈梅桩景。

叶:您在光福的盆景园干了多久?

周:就一年。一年后,我就随父亲去无锡工作了,父亲是无锡无线电厂的花工,而我在另一家工厂——无锡钢丝绳厂做花工,一干就是十年。那是一个很大规模的部属企业 ,花园也不小,近两亩,全由我一个人打理,我是有基础的,从小耳濡目染,又有父亲指点。

叶:父亲是您第一位师傅?

周:可以这么说吧。但我毕竟有高中文化,不会满足上一代人给我们技艺。我从小爱读书,渴求新知识。在无锡工作期间,我就利用休息日,跑无锡、苏州、北京图书馆等,查找花卉、盆景方面的资料,拜访苏州、上海、扬州、广州等各门派的盆景代表人物,虚心请教。

每当苏州或附近城市有盆景展览时,我都要挤出时间去观摩、去学习、去取经。我要了解更多的信息、咨询,了解中国盆景发展现状,了解世界盆景发展的趋势,努力学习。

叶:那您的启蒙老师是谁?

周:苏州盆景艺人何适昌先生。我看到他制作的盆景与中国传统盆景有明显的区别。他制作的盆景,给人的感觉就“清新流畅”。他告诉我,他吸收了当时国际上最高水平——日本盆景的制作方法。何先生的盆景给了我很大振动,我就是要向高层次看齐。从此,我就特别希望观摩高规格的盆景展览。

叶:听说有次在北京的国际盆景大展,您一看就是半个月?

周:是的,那是1989年,在北京中山公园内中国第一次举办的国际盆景大展。在历时半个月时间内,我不仅反复观赏大量精品盆景,接触了许多国内外盆景人士。盆景起源于中国,因此当时很多人认为中国盆景技艺永远是世界第一,自我陶醉,不愿正视国外从养护到制作的科学性和先进经验,门派观念太强,更不能接受当时国际上公认的“日本盆景第一”的事实,缺乏深刻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其实,艺术是没有国界的,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排序,人家的盆景艺术确实已高于我们了,我们国内的许多盆景,就和当时国内许多工厂生产的产品一样,只要能卖得出去,就一直不变地做下去,缺乏积极地改进、更新、升级、换代,缺乏进取精神,安于现状,甚至有点夜郞自大。

叶:您这样的反思是有见地的、深刻的。这样的反思甚至可以带来理念上的飞跃。

周:确实如此。就说盆景的取材,很久很久以来,我们做盆景的基础材料,都是到农村大山里去挖树桩得来的,其实这种杀鸡取卵的方式,对生态,对环境破坏很严重。我们现在完全应该摒弃这种落后的方式,确立“从小苗培养盆景素材”的理念,保护生态,重视环保。

我自己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开始走从小苗培育盆景之路,经过多年的养育,培养了梅花、火棘、黄杨等小盆景 ,很受市场欢迎。

叶:对盆景艺术认知的升华,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我静思了很长一段时间,又托人从台湾、日本和欧洲购买了许多盆景园艺书藉,又从大自然和国画、油画中汲取营养,从音乐中感悟盆景应有的韵律,毅然决定,告别无锡工厂,回到老家光福窑上村,向友人借了二万元,创办瑞怡盆景园。我强烈意识到,盆景艺术在现实生活中有需求,有生命力,我想在这条路上闯一闯。

叶:那苏派盆景有市场吗?

周:我经过市场调研后,发现花果类盆景特别受人欢迎,成为一种趋势。苏派盆景在全国的情况,由于各地的区域性、文化层次、经济状况以及喜好者的年龄段等等的不同,因此也有所不同。我根据各地市场需求的不同,制作了各种品种、规格、价格、档次不同的盆景,让苏派盆景走向全国。

叶:培育场地有多大?

周:1996年,我把盆景园搬到了镇湖镇,占地50亩。之后,我在昆山又租了70亩地,在无锡,和朋友合租了165亩地,扩大规模,形成规模化盆景生产模式。

叶:主要培育什么品种?

周:从1996年开始,我主要研发鸿运果,它的特点是叶片革质、色泽光亮,四季常绿,不畏寒暑,挂果期长。初夏挂青果,秋冬转红,到了冬季,碧绿枝叶,通红果实,长达半年,人见人爱。在国外,鸿运果树象征幸福、防祸、智慧、关怀,在英国,每逢圣诞节,人们必用冬青枝(鸿运果为冬青属)装饰居室,亦可作为友好表示馈赠他人。鸿运果,中国人又称枸骨,称“鸿运果”更讨口彩,因此,鸿运果在中国有很大市场空间,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广州,都很受欢迎。2005年,我攻克鸿运果盆景商品化难关,2008年,第一次把一万五千盆鸿运果投放市场,并且每年以1.5万盆的量投放市场,引起业界的轰动与赞叹。

叶:我听说业内称您是“鸿运果大王”“中国鸿运果第一人”,媒体多次报道,评价很高。

132例MCN患者中女性118例(89.4%),男性14例(10.6%),女∶男为8.4∶1。男性患者中MCN-nIC 10例,MCN-IC 4例;女性患者中MCN-nIC 105例,MCN-IC 13例。MCN组织学类型在不同性别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51,P=0.152)。

周:鸿运果盆景是我的当家产品。此外还有第二、第三、第四……

叶:第二是什么?

周:做景观树,培育造型树。用前瞻性目光看市场,中国未来的园艺市场需要大量景观树,你想,人们到一个景点,总想拍个照,留个影,在哪里拍?最好是在风景如画,有一棵造型树旁留影,比如黄山迎客松等。培育造型树,其实就是盆景大树化,这是我的追求,已经做了近20年,目前,有将近三万棵大树,主要是百年以上的桂花树,三十年以上的黑松、五针松、罗汉松、青枫、红枫、紫薇,当然还有大型鸿运果树。目前已开始投放市场。

叶:这是独创行业之先啊!

周:2015年5月,苏州的两大报纸分别以《一个光福花农的非凡转型》和《十八年栽培一个“梦”》为题,作了详尽的专题报道,称“为国内高档景观绿化增添了一个美的选择”,评价很高。

叶:那您的“第三”,一定就是梅花梦了吧。

周:我本人特别钟爱梅花,故培养了大量各种梅桩盆景,并把名声在外的“苏州劈梅”桩,在传承基础上加以创新。我把枯枝部分加以雕琢,做成舍利和神杖,同时做成更加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枝条,把劈梅盆景创作为“枯与荣”“生与死”共存,具有原始和纯真的自然美。以前有个误区,认为梅花以瘦、以弱为美,其实早在清代,诗人龚自珍就借“病梅”,影射过清王朝摧残人才的罪恶。虽然无病呻吟的病态美,在美学上以及盆景审美中也有一定市场,但我觉得不符合梅花的个性。梅花的性格是坚贞不屈,凌寒独开,她是勇敢者的象征,也是高雅的象征。我觉得,做盆景,要选择健康的根桩;做劈梅,要嫁接健康的枝条。盆景还是应更多地表现蓬勃向上的健康美,给人以精神,也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有的病怏怏的盆景突发病变而死亡,才会有盆景的传世之作。

叶:您的事业做得这么大,还时间去参展、获奖吗?

周:这并不妨碍,参加盆景比赛或展出,是展出自己艺术成果,也是自己阶段性水平的对外公示。2003年,我送展的鸿运果盆景荣获江苏省盆景展金奖,2005年,又获第六届中国花博会一等奖,2013年,我的一盆黄杨盆景获中国花博会盆景铜奖,2015年,鸿运果获苏派盆景双年展金奖。

叶:请您介绍一下一盆鸿运果盆景的培育过程。

周:鸿运果盆景的创作,是一个既快乐又寂寞的漫长过程。

一、 秋天扦插,成活后次年春天从插床移到地里。

二、 地栽1~2年后,春天萌芽前,把毛坯挖起,淘汰病弱,整理、修剪,提根再栽地。待发新枝后,设计、蟠扎,初步造型。

三、 经过一段时间营养生长,又经过截干,蓄枝,蟠扎后,开始移栽盆中,修剪、矫正,次年春天,更换盆景盆。

四、 全面修剪,等新枝萌发,进行扣水,从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目的是控制叶片大小。小而亮的叶片才是盆景界追求的,至秋天花蕾形成再转肥水管理。

五、 春三月中旬至四月底,鸿运果树开花,花落果现,这是关键时期。各个时期需要各种营养液肥跟上,促其健康成长。

一盆有意境的鸿运果盆景,少则十年,多则几十年,整个过程,需要培育者全方位的技与艺,根部的稳实,主杆的曲直入画,枝干的出枝合理,挂果的分布疏密。我走的是园培苗育成树木盆景之路,不同于上山砍伐采桩,所以难度更大,需要耐心、恒心和爱心,用时间来塑造、展示树木本身的美。通过精心的设计与矫正,避免人为生造的痕迹,创造出“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更高境界的艺术之美。这就是盆景的精髓。

叶:作为一个事业有成的园林绿化工程师、盆景艺术家,在传承和公益方面有什么样的作为。

周:苏派盆景艺术需要传承,我自己带了不少徒弟,一起探讨和提高。逢节假日,常回家看看,经常和父亲和老一辈园艺工作者探讨,学习、继承老一辈的优秀传统。我还担任光福工艺协会、光福花木协会两个协会的常务理事,尽力做好协会工作。我已连续七年在光福香雪海举办梅花盆景义展,每年有20万(2016年为24.7万)游客欣赏到我的梅桩盆景之美。义展期间,也出售我培育的部分梅花盆景,所得款项全部捐给拯救光福“青奇古怪”基金了,我为保护、拯救这四株将近二千年的汉柏、“国宝”,尽了自己绵薄之力。2015年11月,我接到通知,让我挑选32盆鸿运果精品盆景,布置在中东欧领导人会晤的太湖论坛会议中心。我觉得非常荣幸,能让我们共和国的总理和这么多外国领导人欣赏到我的作品,看到我的劳动成果。

叶:回首往事,您有什么样的感悟?目前有困惑吗?

周:我认为一个人一生中最好专业地做一两件事情。我选择的事业比较适合我,同时也非常有意义。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没选错”是最大的开心。盆景、园艺,这行业非常特殊,一方面需要前瞻性目光,要有思想,更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毅力。做这一行,不光需要资本投入,还要具备专业的技艺,最要命的是需要用漫长的时间来证明当时判断、制作的正确与否。盆景不象工业产品,可以加班加点。盆景的优劣,在短时期内是看不出效果的。

就我目前情况来看,要想进一步做大、做强,资本是最大的制约,技术、人员、场地都不是问题。

叶:希望您的事业像鸿运果那样,红红火火;像梅桩盆景那样,坚毅蓬勃;像大型造型树那样,优美而具有引领意义。

周:谢谢!

猜你喜欢

苏派鸿运盆景
江苏苏派教育集团 徐波
《前程万里鸿运照》瓷板
超级秀场 鸿运当头
附式石盆景欣赏
桌上盆景(外一幅)
简述《鸿运连连》的艺术气质及人文魅力
坚持立德树人促进校企合作
———“苏派职教大讲堂”活动掠影
鸿运当头
芳华正茂 杏坛春来
——第13届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中学组)分区赛掠影
苏派校长的文化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