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来昆曲在大学的传播

2016-02-13

江苏地方志 2016年6期
关键词:昆剧苏州大学昆曲

◎ 李 斌

百年来昆曲在大学的传播

◎ 李 斌

《青春版牡丹亭》剧照

苏大启动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

百年来,由具有深厚戏曲素养的学者首开昆曲教育先河,普及昆曲文化,再由大学学者积极参加、组织与领衔昆曲曲社,启动昆曲研究,继而带动优秀的昆曲艺人来大学演出。同时学者与艺人彼此指点,艺人与学生互相切磋,学生自发组织曲社,形成了在大学顾曲、拍曲、度曲、唱曲、赏曲、结社的昆曲传播传统,一直影响到今天。

一、昆曲教育的贯穿

大学教师从事昆曲教育工作的传统从上世纪初就开始了。吴梅先生是中国戏剧教育的先行者,也是在大学传播昆曲的先行者。1917年,他应北京大学之聘,主讲曲学,同时执教于北京、南京等地的许多大学,致力于词曲研究,亲自吹笛教唱昆曲。自吴梅先生开创在大学传播昆曲的传统后,大学中的唱曲传统气脉不断,如一生钟情昆曲的北大才子陈古虞、李啸仓、张琦翔、俞琳(曾任中国戏曲学院院长),不遗余力推介昆曲的叶朗、楼宇烈、骆正等。在此过程里,南京大学渐成大学学者传播昆曲之重镇。陈中凡教授从1957年开始给研究生开设昆曲课,恢复吴梅的曲学传统。到了改革开放后,南大中文系均开设昆曲课,恢复传唱活动。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除在课堂上教授昆曲知识和教唱昆曲外,大学还举办了各类昆曲大专班、本科班、研究生班和各种研修班。1987年,同济大学启动昆曲(剧)艺术教育,开设了《昆曲欣赏》选修课,设了《昆笛》选修班、“身段表演班”。1989年,苏州大学中文系和苏州昆剧传习所合作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昆剧艺术(本科)”,首次将昆剧正式请入高等学校,这些作为都有力地促进了昆曲教育的发展。

《青春版牡丹亭》园林实景表演

二、大学曲社的组织

昆(剧)曲社是昆曲爱好者自发组成的唱曲组织,定期活动。当昆曲在社会上日渐衰微之际,却在大学曲社中得以绵延。

1.教师组织和参加曲社。以教师为首参加和组织的曲社以学为主,聘请昆曲教师及昆剧院名家来社教唱昆曲,或与兄弟曲社拍曲联欢交流曲艺,编印昆曲社刊,协助大学展开昆曲讲习的教学,并渐成风习。上世纪20~40年代间很多著名曲社都由教师组织和参加,如北京女子文理学院教师岳莲峰成立的成乐曲社;北京大学俞平伯先生为首的昆曲社;中央大学吴梅先生组织的紫霞曲社;浙江大学谭其骧教授参与成立的梅社,都是代表。上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组织和参加的曲社发展很快,较有名的有成立于1986年的河海大学石城昆曲社,成立于1991年的苏州大学东吴曲社还为大学生开设了“昆曲艺术”选修课,成立于2001年的复旦曲社等。

2.学生组织和参加曲社。上世纪20~40年代,就成立了一大批大学生曲社。如1922年成立的言乐会、1925年成立的兰闺雅集曲社、1936年河北省立法商学院大学生发起组织的“一江风曲社”、1940年代青年学生参与的辅仁大学昆曲组等。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著名大学的学子继承前人传统,积极筹办新的曲社,产生较大社会反响。如成立于1991年的北京大学京昆爱好者协会(京昆社),成立于1995年的同济大学昆曲社——同济曲苑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在这些曲社中,大学生们聚集一堂,学习昆曲唱段、排演折子戏、交流观戏听曲的心得,展示出学习和传播昆曲的热情。

三、昆曲研究的开展

1.撰写昆曲论著及论文。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昆曲史料和文献得到集中挖掘、汇集和整理,其间活跃着大学学者的身影,他们纷纷著书进行昆曲学的研究,如台湾中央大学洪惟助主编《昆曲辞典》《昆曲丛书》等,中山大学康保成著《苏州剧派研究》,苏州大学朱栋霖著《中国昆曲艺术》,南京大学吴新雷著《中国戏曲史论》,台湾世新大学曾永义著《从腔调说到昆剧》等。2002年5月,海峡两岸几乎同时推出两部由大学学者主编的昆曲辞典:南京大学吴新雷主编的《中国昆剧大辞典》,台北中央大学洪惟助主编的《昆曲辞典》(国立传统艺术中心2002),这些都堪称重量级的昆曲研究成果。

2.组织昆(剧)曲学研讨,参与创办昆(剧)曲研究机构。学者组织昆(剧)曲研讨的历史可追溯上世纪20年代。1923年,刘半农教授发起昆弋学会。抗战期间,云南大学的陶光、西南联大的罗常培也组织了云南昆明昆曲研究会。上世纪80年代以来,昆曲研究机构发展迅速,相关的昆曲研讨会也从不定期到定期举行,逐渐形成制度。1986年,中国昆剧研究会在北京成立。1994年,东南大学戏曲小说研究所举办昆剧艺术高峰论坛。2001年,苏州市和苏州大学联合成立了中国昆曲研究中心。2005年4月8日,北京大学又联合文化部艺术司、中国剧协、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单位举行“保护、传承与发展:昆曲艺术圆桌论坛”,这些研究中心、研讨会以研究昆曲历史、现状和发展理论为己任,在海内外昆曲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昆曲表演的推动

吴梅先生像

1.昆曲表演走进大学生。陈白尘说过,中国大学生都应该以不看昆曲为耻。早在上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就成为昆曲大学演出的重镇。1958年3月,南京大学中文系邀请浙江昆苏剧团到校内礼堂演出了《断桥》《狗洞》《惊变埋玉》。上世纪90年代以来,昆曲演出渐多。1990年11月,南京大学中文系主办的唐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昆剧晚会,特请江苏省昆剧院到该校礼堂演出《游街》《活捉》《题画》《小宴惊变》。1991年5月,南京大学中文系特请江苏省昆剧院到校内大礼堂为全校师生演出《打虎游街》《琴挑》《游殿》《游园惊梦》。1992年9月,南京大学中文系邀请江苏省昆剧院到校内大礼堂演出《琴挑》《访鼠测字》《游殿》《痴梦》。1996年11月,南京大学文化艺术教育中心特邀江苏省昆剧院到校内为全校师生举行昆剧艺术演示会,由范继信主讲,张寄蝶、石小梅、林继凡、黄小午、赵坚、柯军等作示范演出。自上世纪90年代始,昆曲故乡——苏州的大学,亦渐积极引入昆曲演出。1991年11月,苏州大学中文系89级昆剧艺术本科班为庆祝东吴大学建校九十周年举行首次公演,剧目有《游园》《奸遁》。2005年5月,大型历史戏剧昆曲《牡丹亭》在苏大首演,引发轰动。2008年5月,台湾昆曲《孟姜女》又走进苏大校园。此外,南方院校如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北方院校如北师大、北京经贸大学、北京商业学院也都积极引进昆曲演出,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传承了精美的昆曲文化。

2.昆曲艺术家给青年学生讲课。复旦大学教授、著名学者章培恒与昆剧表演艺术家梁谷音交谈时就提到:“如果说是要扩大昆曲的影响,那就只能在年轻人里边向他们宣讲昆曲的好处,其实也是让年轻人理解些中国古代的文化。”昆曲艺术家在表演的同时,给青年学生开设昆曲文化讲座,能够培养新一代的昆曲观众,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受到昆曲艺术的熏陶。北昆现在每年在首都大中学校的公益演出均超过50场,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营业演出20场左右,学生观众为七八万人,每场演出都配合有昆曲艺术讲座。一些大学学者注意教学法的改进,让昆曲艺术家亲自为大学生讲解昆曲表演艺术知识,如苏州大学朱栋霖老师的《戏曲评弹鉴赏》课上,就邀请了石小梅、孔爱萍来讲解昆曲演员的化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昆曲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它其中包含着的丰沛的情感元素、美学元素、音乐元素与大学文化所提倡的人文素养导向、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相一致。一流大学必须有自己的文化境界、崇高使命和精神品位。优秀的人文文化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动力,人文素质教育正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以昆曲为代表的高雅传统文化是对大学文化形态的再塑,它通过对大学社区每个成员的文化心态、思想意识和情操品质的熏陶,进而塑铸了大学文化的整体新生态。

(本文图片由作者制作和拍摄)

猜你喜欢

昆剧苏州大学昆曲
绘画作品选
罗周昆剧创作论
也论昆曲的形成与梁辰鱼的贡献
苏州大学藏《吴中叶氏族谱》考述
《红楼梦》的当代昆曲改编与经典化
亏格4 周期纤维的陈数结果
民国前期知识界的昆剧存续论*——以1912—1930年报刊剧评中的昆剧中兴论为中心
罗周昆剧创作艺术初探
Shifting of the Agent of Disciplinary Power in J. M.Coetzee’s Foe
当代昆剧导演及艺术流变述论